孙子兵法选评 黄朴民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5021

孙子兵法选评 黄朴民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50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军事
  • 兵书
  • 孙子兵法
  • 黄朴民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战略
  • 经典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021
商品编码:299783871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孙子兵法选评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5021
定价:22 元 本店价:17.6 元
折扣:【80】 节省:4.4 元
分类:  →  
货号:1717358
图书简介 《孙子兵法》成书于我国春秋晚清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兵法经典著作,是中华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灿瑰宝,对中国军事文化不断发展趋于成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本书对《孙子兵法》十三篇逐篇加以精选、简注,并加简要题解和详细讲评。",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纲要》 作者: 李文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345678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纲要》是一部深入剖析和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对单一兵书的解读,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知识体系,清晰展现从先秦萌芽到清末转型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军事思想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结构、社会形态、技术水平及哲学思潮相互作用、演进和定型的全景图。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逻辑层次分明,共分为八个主要章节,辅以详细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理论辨析。作者李文华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和军事学功底,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既具学术深度又富可读性的思想指南。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头与早期奠基(先秦时期) 本书伊始,即追溯中国军事思想的早期形态。重点探讨了夏商周三代的“兵礼之辨”——军事行动如何被纳入维护宗法秩序的礼乐规范之中。随后,详细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对军事理论产生的剧烈冲击。这一时期,以“兵家”为代表的专业军事思想群体登上历史舞台,其核心关切从“如何打赢具体战争”转向“如何系统地指导国家战争”。作者不仅梳理了早期兵家流派的异同,更着重分析了地缘政治、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对军事思想的具体塑造作用,强调了“道”与“术”在早期思想中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帝国初创与思想的整合(秦汉时期) 秦汉的统一,标志着中央集权帝制的成熟,军事思想也随之进入一个以“定型”和“实用化”为主导的阶段。本章深入剖析了汉代在对匈奴战争中形成的战略思想,特别是“以攻为守”和“边疆经营”的长期国策如何固化为理论体系。重点介绍了张良、韩信等人在战略谋划上的贡献,并对汉代史官对军事经验的系统记录与整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些记录为后世思想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哲学的渗透与道家的融汇(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玄学盛行,道家思想对军事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细致探讨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如何在军事战略中体现为“避实击虚”、“因势利导”。作者认为,此阶段的军事思想展现出一种“消极的能动性”,即强调顺应天时地利,避免与强大敌人正面硬碰。同时,针对长期分裂的局面,本书也分析了地域性军事集团的“实用主义”军事组织与战术创新,如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对中原农耕军事思想的冲击与融合。 第四部分:制度的成熟与儒学的统摄(隋唐宋代) 隋唐大一统的恢复,要求军事思想必须服务于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稳定的边防战略。本章聚焦于唐代的“府兵制”对军事人才培养和作战模式的影响,以及宋代“重文抑武”政策背景下,军事思想如何从实践层面转向“理论的完善与整理”。作者着重分析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军事思想的介入,他们试图以儒家的“仁义”思想规范战争行为,从而产生了许多关于“义战”与“王道”的理论思辨,同时也揭示了这种思辨在实际边防中遭遇的困境。 第五部分:技术革新与战略的深远布局(宋元时期) 技术因素对军事思想的推动作用在宋元时期尤为显著。本书详尽论述了火器(如突火枪、火炮)的出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攻防的平衡,并催生了新的战术体系。在与北方民族的长期对抗中,蒙古人的快速机动作战思想与中原的坚固城防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吸收。作者强调,这一阶段的军事思想表现出明显的“技术决定论”倾向,但这种倾向很快就被更宏观的战略规划所驾驭。 第六部分:集权巅峰与谋略的精细化(明代) 明代是中央集权军事思想的集大成时期。本书将明代的军事思想视为对宋代以来各种思想的最终整合与制度化。重点研究了卫所制度的理论基础、戚继光等名将在局部战争中形成的“因地制宜、因人成事”的战术原则,以及对抗倭寇和北方威胁所形成的复合型战略。作者特别关注明代对于“兵制”和“将帅选拔”的理论探讨,认为其目标在于将军事能力彻底纳入皇权控制之下,体现了谋略的极致精细化。 第七部分:危机下的反思与西学东渐(清代前期至中期) 清朝建立后,军事思想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对广袤疆域的控制,并适应游牧民族传统作战方式的有效融合。本章分析了清初的“八旗制度”及其军事哲学。然而,随着西方军事思想的传入,尤其是火器和近代兵制观念的冲击,清代中后期的军事思想开始出现深刻的分裂与反思。作者详细梳理了早期开眼看世界者对西方技术与体制的初步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如何冲击了传统军事理论的“天人合一”基础。 第八部分:旧体系的终结与新思潮的酝酿(清末转型期) 本书的尾声聚焦于晚清的剧变。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军事思想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本章集中讨论了洋务运动中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以及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军事组织、军工生产等方面进行的制度性改革尝试。作者总结指出,虽然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努力在维护旧体制的框架内寻求现代化,但其根本性的理论危机已无法避免,为民国时期的军事思想转型埋下了伏笔。 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其采用“大历史观”审视军事思想,避免了将兵书视为孤立文本的局限。作者旁征博引,将军事思想置于当时的哲学、社会学、技术史的宏大背景下考察,揭示了思想产生的深层动因。它不仅是对古代军事文献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逻辑与战争观的深刻洞察,为当代军事理论研究者、历史学者以及军事爱好者提供了坚实而系统的理论参照系。全书史料翔实,论证有力,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可或缺的权威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选评,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很多关于古代兵法的解读,往往堆砌着晦涩难懂的古文和旁征博引的典故,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位选评者的笔触却显得异常亲切和现代,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搭建起一座古今沟通的桥梁。他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字词,总能挖掘出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并且能够用现代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类比阐释,使得那些深藏于历史尘埃中的智慧,瞬间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解读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种“活化”,让《孙子兵法》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成为一套可以立即应用的心法口诀,这种高屋建瓴又贴近生活的把握度,实在令人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选评角度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史角度去解读,而是拓展到了更宏观的哲学层面。选评者似乎在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背后的辩证法思想,探讨了如何通过信息不对称、心理战术以及对局势的整体掌控来实现最小化冲突和最大化收益。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形”与“势”的剖析,他将“形”视为既定的条件和可见的资源,而将“势”视为流动的能量和潜在的趋势,这种将静态描述转化为动态分析的方法,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持续地在脑中进行推演。这已经超越了一本“解读本”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战略思维的引导手册。

评分

与我过去阅读过的其他版本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选材的精准度。它不是简单地把全篇《兵法》都摘录下来逐条评述,而是非常老到地挑选了那些在历史转折点或关键决策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篇章和论述进行深入剖析。这种“精选”的态度,避免了冗余和重复,让每一页的阅读都充满了收获感。对于时间有限但又渴望掌握核心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度提炼和聚焦重点的做法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途径。它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直接指引你走向那些蕴含着最深奥智慧的“金矿”,而不是让你在广阔的沙漠中漫无目的地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起毛边的纸,而是带着些许温润的光泽,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注释,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样的用心在如今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尤其对于这种经典著作,好的载体本身就是对内容的一种尊重。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而且,我注意到边角处的处理也非常圆滑,没有那种生硬的割手感,可见出版社在细节打磨上是下了血本的,对于一个痴迷于实体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一点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排版布局的精妙之处。很多注释版书籍为了塞入更多的文字,往往把正文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阅读体验极差。但这本选评则明显做了差异化的处理。正文部分留白得当,结构清晰,每一条“计”的原文都占据了核心视觉位置,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而那些选评、注释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则被巧妙地安排在页面的侧边或下方,既提供了充足的佐证信息,又保证了主线的流畅性。这种主次分明的视觉引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度来选择性地“扫描”或“精读”旁注,体现了编者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