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涛 著
图书标签:
  • 郭店竹简
  • 思孟学派
  • 先秦哲学
  • 文本考证
  • 学术史
  • 思想史
  • 古籍整理
  • 出土文献
  • 儒学研究
  • 汉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93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49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页数:5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写作前后历时十年之久,为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思孟学派的一部专著。

内容简介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简与《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思孟学派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思孟学派的特点、内容做了概括、总结。《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对竹简《五行》、《性自命出》、《内礼》等篇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中庸》、《大学》、《礼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成书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先秦儒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人关系、心性论、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作者简介

  梁涛,男,1965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96年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做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200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为国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等,出版《訄书评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先秦学术思想史编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皈社2005年,第一作者,撰写春秋战国部分)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台大历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曾为香港中文大学郑裕隆访问学人(2005)、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6-2007)等。

精彩书评

  梁涛博士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一书,运用郭店竹简的出土文献资料,对一个古老而有争议的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梁涛博士的见识是精深的,解读是公允的,分析是透彻的,结论是合理的。在同辈人士中,梁涛博士是一位佼佼者。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
  此书的写作历时十年之久,围绕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提出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与看法,有些发前人所未发,有些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推进,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书中所举史料翔实可靠,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
  姜广辉

目录

第一章 竹简、文献与学派
第一节 郭店竹简的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郭店竹简《子思》作品考
第三节 思孟学派考述

第二章 孔子的仁、礼思想与孔门后学的分化
第一节 郭店竹简“身心”字与孔子仁学
第二节 孔子的礼学思想
第三节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第三章 思孟学派的酝酿:曾子、子游学派研究
第一节 曾子与《大学》
第二节 《大学》的思想与影响
第三节 竹简《性自命出》与子游心性论
第四节 《礼运》与子游后学的“大同”、“小康”说

第四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上)
第一节 子思《五行》新探
第二节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第三节 苟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下)
第一节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试探
第二节 郭店竹简与《中庸》
第三节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第六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上)
第一节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意义
第二节 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第三节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

第七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下)
第一节 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第二节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第三节 孟子后学对子思“五行”说的继承和发展

第八章 思孟学派与早期儒学
第一节 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与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
第二节 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
第三节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
结语: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从竹简的内容来看,它主要继承了古代“天地之性”的思想,认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性是气性,表现为情,故是以情言性。竹简的上篇主要谈喜、怒、哀、悲、好恶之情,属于自然人性论,心是认知心、理智心,内容主要是“交性”、“养性”、“长性”,等等,尤突出《诗》、《书》、礼乐对性情的塑造、培养;竹简的下篇主要谈仁爱、忠、信之情,属于道德人性论,与此相应,心具有了道德心的含义,并突出了情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苟以其情,虽过不恶”。而从以后心性论的发展来看,苟子显然更接近竹简的上篇但又有所改造,而孟子则继承了下篇又有所发展。由于竹简由上篇到下篇呈现出思想的过渡,所以它更倾向以后的孟子而不是荀子。
  对于竹简论情的内容,学者给予极大关注,认为重情、以情为本是竹简的一大特色,感叹情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扬等。其实,这种笼统的说法既不利于对竹简的理解,也无助于对早期儒学思想的判断和把握。从竹简的内容来看,它对情实际是有所区别,并分别对待的。如果说竹简突出了人的自然情感,提倡自然情感的自由流露,那未免把古人想得过于浪漫;如果说竹简突出了道德情感尤其是仁在道德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不过是儒家尤其是思孟一系的一贯主张,也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而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孟子突出了道德情感,更接近竹简的下篇,但又有所发展;荀子主要谈自然情感,更接近竹简的上篇,但在理解上又存在差异。
  以往人们在研究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孟子是反对“生之谓性”的,而荀子则继承了这一传统。其实,这一看法大有疑问。孟子固然反对过告子的“生之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受到即生言性传统的影响。即生言性乃古人论性的一大传统,当时许多学者都在这一命题下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就告子而言,他主张“食色,性也”,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把性仅仅理解为生理欲望,其所谈仅仅是“生之然”之性,而不是“生之所以然”之性,并不完全符合古代即生言性的传统。

前言/序言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它应该是包罗宏富的。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诸子学,以屈宋为代表的楚辞学,以左迁为代表的史学,以韩柳欧苏为代表的文章学,以《诗经》、乐府、李杜韩白苏辛周姜为代表的诗词学,以周程张朱为代表的理学,以关王白马高孔洪为代表的曲学,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学,还有其余相关的如古文字、音韵、训诂学、目录版本学等诸种学问,应该是国学的主要内涵。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多民族团结融合的国家,我们不能把国学局限于某一局部,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国学也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在不断丰富发展,唐代的国学总比秦汉要丰富,后代往往胜过前代,国学经典著作的解读,也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所深化、有所革新,国学的典籍、文献资料也有所扩展增添。近百年来,大量甲骨文的发现,青铜铭文的发现,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简牍、古籍的发现,敦煌宝藏大量经卷典籍的发现,西部大量古文书简的发现,不是使我们的国学、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大大地丰富了吗?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吗?所以,国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意志的共同载体,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顶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我们不可被战胜的强大自信力量的源泉。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学术著作。本书以郭店竹简出土为契机,结合传世文献,对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活跃于思想舞台的思孟学派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梳理与辨析。本书旨在澄清思孟学派的核心思想、学术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 郭店竹简的发现与意义 本书的出发点,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学术基础,便是对郭店竹简的深入解读。郭店竹简,这一震惊学术界的重大发现,为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尤其是早期儒家思想,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口。在本书中,作者首先详细介绍了郭店竹简的发现过程、竹简的年代断代、文字释读以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了解到,郭店竹简包含了多篇早期儒家文献,其中尤以《语子》、《五行》、《忠信》等篇目为研究思孟学派提供了直接的、宝贵的原始材料。这些竹简的出现,挑战了以往基于传世文献对先秦思想的认识,填补了诸多历史空白,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本书强调,郭店竹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材料本身,更在于它所揭示的那个思想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的面貌。通过对竹简内容的细致分析,作者展示了早期儒家思想在与诸子百家的互动中,是如何逐渐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独特思想体系的。特别是,竹简中一些与传世文献差异较大的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态提供了可能。 二、 思孟学派的源流与核心思想 在充分肯定郭店竹简价值的基础上,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思孟学派。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思孟学派并非一个简单固定的学派,它更像是一个思想流派,其核心人物为孟子和他的弟子,以及更早的孔子及其早期追随者。本书对“思孟”二字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考辨,认为它概括了孔子“思”与孟子“成”的思想传承关系,是理解早期儒家发展逻辑的关键。 本书详细梳理了思孟学派的学术源流。从孔子的“仁”、“礼”、“忠”、“恕”等核心概念出发,本书追溯了其思想的早期实践者和发展者。然后,重点阐述了孟子如何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性善论”的提出,对“仁政”思想的深化,以及对“义”的强调,都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认为,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同时,也进行了重要的创新,使得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核心思想方面,本书将思孟学派的学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性善论与道德自觉: 作者深入剖析了孟子“性善论”的内涵,以及其“四端”之说。认为思孟学派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潜能,认为善是人的本性,而道德的实现则依赖于个体的自觉与努力。本书也探讨了性善论与早期儒家对“礼”的重视之间的关系,指出礼是发挥善性、实现道德的社会规范。 仁政与理想政治: 本书详细阐述了思孟学派的仁政思想。认为他们主张以德治国,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实行德政,而非苛政。本书也探讨了仁政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如“王道”、“德政”、“教化”等。 义与利的关系: 本书深入分析了思孟学派对“义”的强调。认为他们将“义”视为高于“利”的道德原则,主张君子应“见利思义”,将道义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忠恕之道与人际关系: 本书探讨了思孟学派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特别是“忠恕之道”。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思想的互动 本书最核心的贡献之一,在于将郭店竹简的发现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进行了深度结合。作者通过对郭店竹简中相关文献的解读,印证、修正甚至颠覆了以往对思孟学派思想的理解。 竹简对“性”的早期认识: 本书着重分析了郭店竹简中与“性”相关的篇章,例如《语子》等。通过对这些早期文本的解读,作者认为,早期儒家对“性”的认识可能比孟子更为复杂和多元,并非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性善”的命题。竹简中的一些内容,可能反映了早期儒家对人性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对性善论的某种“过渡”或“铺垫”。 竹简与“五行”思想: 本书详细探讨了《五行》篇在郭店竹简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五行》的解读,作者认为,这一篇章在早期儒家思想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可能代表了思孟学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是一种早期的尝试,试图系统地阐释道德修养的内在机制。本书对《五行》篇的“五行”究竟是指“仁、义、礼、智、信”还是其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结合孟子思想,探讨其可能的联系与区别。 竹简与“忠信”观念: 本书也深入研究了竹简中关于“忠信”的论述。认为这些篇章为理解早期儒家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准则的看法提供了直接证据。作者在书中讨论了竹简中的“忠信”思想,与传世文献中孔子、孟子的相关论述有何异同,以及它们在思孟学派整体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细致分析,本书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竹简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窥见这一演变过程中的一些早期形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思孟学派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四、 思孟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着重探讨了思孟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作者认为,思孟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奠定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儒家的影响: 本书指出,思孟学派的思想,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在继承和发展思孟学派思想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本书也探讨了思孟学派与汉代经学、唐宋儒学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 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思孟学派的仁政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统治者在强调“以德治国”时,无不受到思孟学派思想的启迪。本书也分析了思孟学派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忠”、“恕”等,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 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本书认为,思孟学派不仅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也为中国古代哲学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其对人性、道德、政治的深刻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一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文献考证,和富有洞见的思想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而生动的先秦思想图景。本书不仅是对郭店竹简的深度解读,更是对思孟学派思想的一次全面梳理与再认识。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活水,感受那个时代思想的魅力与光辉,以及思孟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本书对于中国哲学史、先秦思想史、古文字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无疑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与学术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显然是宏大的,它不仅仅聚焦于竹简文本本身,还巧妙地将其置于战国思潮的宏观图景之中考察。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入了同时期其他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等进行旁证博引,这种跨文本的对比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思孟学派思想流变轨迹的认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思孟学派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策略调整,显示出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这种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紧密结合的写法,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读完后,我对于理解先秦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应对社会动荡,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如何在乱世中坚守或转化自己的信念”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其思想价值远超其文本研究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以沉稳的墨绿色为主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既古朴又大气。初次捧读,便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竹简出土背景的详细梳理,那种对考古发现的敬畏与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让人立刻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想象出当年竹简出土时的情景,每一枚竹简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失落已久的思想世界。作者在行文中,对于文字的考证和语法的梳理非常严谨,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或许会略显晦涩,但正是这种学术的深度,才确保了研究的可靠性。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如对“仁”与“义”在早期儒家体系中的层级划分,提供了独到的见解,许多我原本模糊的认知,在阅读后豁然开朗,感受到了文本深处的脉络和张力。这种对材料的尊重与细致入微的解读,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座通往先秦思想宝库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它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文献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的描摹与核心思想的剖析穿插进行。作者对思孟学派思想的阐释,尤其是在伦理与政治哲学层面的结合上,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孟子“性善论”的系统性论述,那一段将孟子的学说置于当时诸子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的笔法,着实精彩。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通过对比当时其他学派对“人性”的不同理解,来凸显思孟学派的独特贡献及其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原本看似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鲜活且具有现实关照意义。阅读到后半部分,我明显感觉到作者的笔锋变得更加锋利,对后世儒家如何“改造”或“简化”了思孟原意的地方,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质疑。这种批判性的继承精神,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梳理,成为了一部具有现代对话精神的力作。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内敛而深沉的,但其逻辑推演却极为清晰有力,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剥开复杂的史料迷雾。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语义晦涩的竹简文本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创新性。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一个译文,而是会详细解释为何选择这个特定的译法,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诚,反而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特别是书中对于部分核心词汇的词源学追溯,简直是一场智力探险,它揭示了古代汉语在表达伦理概念时的微妙变化。这迫使我不得不放慢速度,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工具书,去体会那些被时间磨损的语意颗粒。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参与到这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中去,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领会其中三味。这种“挑战性”与“启发性”并存的阅读感受,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规范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引用格式统一、注释详实,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学术表达的张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即便是论述最枯燥的文字学问题时,也能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去描摹。例如,在阐述竹简简序的排列逻辑时,作者描述的那种“如同拼凑一幅残缺的壁画,每块碎片都必须精准归位”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整理者所面对的挑战。这种将严谨的学术内容用富有文学性的笔触表达出来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既能满足学者对深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也能吸引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化抱有深厚热情的普通读者。它成功地架设了专业研究与大众理解之间的桥梁,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字之美。

评分

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

评分

露似珍珠月似弓浏览联络联络联络联络联络

评分

内容不错,资料翔实,描写精彩。

评分

梁涛指出,仁内义外说是儒家思想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仁内义外说来源于孔子的仁和礼的关系问题。孔子谈仁和礼的关系时,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规范。如果给子思的思想定位的话,“仁内义外”更为接近,子思强调仁内和义外的统一,认为道德实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在的自觉和外在的培养。而告子提出仁内义外说,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孟子和告子辩论中,意识到了仁内义外说的矛盾,所以提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样一种最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作为仁义礼智之端,而不用亲亲、孝悌等。孟子通过告子对儒家的攻击发现了仁内义外的矛盾,提出了仁义内在说。另外一个问题是,孔子讲仁和礼,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规范的习俗。孔子认为人的道德规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形于内心的,一个是普遍认可的规范。孔子没说形于内和形于外,恰恰是把仁义礼智圣看成是一个整体,一套范畴体系。这种表述方式有问题,圣只能形于内,不可能形于外。竹简改成“不形于内谓之行”,为何要这样改?义是道德规定,不是内心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

评分

梁涛近来挺火的,人大国学院的,看看到底名能符实否?

评分

梁涛认为,郭店竹简《五行》与孟子有差别,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按往旧造说”是按照古代五行说思维模式提出的一系列思维方法。仁义礼智圣说的是一个整体。子思把五行看作是一个整体,五行前半部分是“形于内”,是作为“德之行”讨论的,后半部分是“不形于内”。但两个部分五行是使用一个概念的整体的。李若晖(北京大学资讯管理系)认为,按往旧造说是把杂七杂八的东西填充到五行后,再把这些不是五行的东西叫做五行。春秋战国时期,夏禹的五行已经存在。荀子批判思孟是说,思孟们摘了他们认为重要的条目,按照原来五行排列套上去,并把它称之谓五行。王博指出,讨论五行,应该将子思的五行与传统五行联系起来。一方面,五行之间相生,另一方面,五行之间相合。五行之间生成关系,即圣生智,智生仁义礼,这正是传统五行说的基本特点。荀子不讲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属不同的类,孟子把不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讲太荒诞。孟子谈心和性联系,《五行》篇很可能是孟子讨论道德内在化的一个根据。从郭店竹简与到帛书五行必须经过孟子五行学,不经过孟子五行学是无法独立实现的。从意义上说,思孟学派可以成立,思孟五行说以某种形态出现,延续到汉书、帛书、贾谊。子思和孟子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有若干的交差。丁四新:思孟五行、郭店竹简五行、帛书五行构成一个五行学,使五行自身构成了一个解释学系统。帛书五行引用世硕的文献,与郭店竹简五行有可能同脉,但与思孟五行有出入。从荀子批判思孟学派的内存根据可以看出其与通行的五行是有区别的,“按往旧造说”是说思孟的五行是造出来的。郭店竹简五行主要沿着“形于内谓之德之行”思考,如何实现“德之行”,思孟五行关注的是心,是心之思。

评分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