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心灵史:李贽评传

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心灵史:李贽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司马朔 著
图书标签:
  • 李贽
  • 明代思想
  • 异端思想
  • 心学
  • 传记
  • 文化史
  • 知识分子
  • 思想史
  • 历史人物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99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756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页数:3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是明代思想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明末拥有“粉丝”最多的畅销书作家,他的思想暗示着中国由传统向控的转型。
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明史研究室博士、图书策划人张献忠共同推荐!

内容简介

  《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心灵史:李贽评传》虽名为“评传”,然称之为“演义”亦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的“演义”成分确实在在多有。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所掌握的相关材料有限,但更多情况下,乃有意为之。我的想法是:既然太史公当年在没有录音材料的情况下,能将那么多历史人物的对话、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并因此而成为“史家之绝唱”。为什么我就不能代卓老立言,写出一部李贽的心灵史呢?

精彩书评

  晚明时期,阅读李贽的著作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无论是民间学者,还是达官贵人,都争相传阅李贽的作品,即使是强烈反对李贽思想的传统士大夫也不得不倾服李贽思想的震撼力,如朱国桢虽然极力批评李贽思想“坏人心,伤风化,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但他却又说:“李氏诸书,有主意人看他尽足相发,开心胸,没主意人看他定然流于小人无忌惮。”司马朔的《李贽评传》通过剖析李贽的心路历程,进一步揭示了李贽思想感染力的由来。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南炳文

  生物进化由于基因变异,社会进步源于思想异端。作者从李贽的异端思想中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前兆。
  “李贽即鲁迅之前身,鲁迅即李贽之再世”,这是作者的断语。看李贽一介书牛,一生“不肯与人同”,以独立之人格,进行独立之思考,知此言实为的论。
  作者称本书为“演义”。正因为作者投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才把卓老写得鲜活生动,才能代卓老立言,才能写出一部独特的心灵史。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

  在晚明,李贽的声望和地位以及拥有的粉丝数量绝对远远超过今天的易中天和于丹,更重要的是李贽不是昙花一现,他是一个启蒙思想家,是靠思想的力量征服了无数的受众。司马朔的《李贽评传》为我们走进李贽的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
  ——南开大学明史方向博士张献忠

目录

楔子
泉州少年
扑朔迷离话家世
反骨初露
奔命尘缘
辉县教谕
千里奔丧几时休
“道”的诱惑
姚安知府
仁政以安民
垂拱而治
选择与梦想
贰臣逆子
婴其鸣矣,求其友声
异端
观音原来是知音
《焚书》论战
被逐黄鹤楼
佛陀之光
削发麻城
借彼宝刹,读我《易经》
《藏书》名山史迁梦
童心颂
士贵自适其性
迷茫童心
王学弟子
阳明旋风
豹尾
道学的困境
《水浒》情结
借绿林酒杯,浇文人块垒
恣肆评点说风流
最后的审判
魂断通州
《焚书》不焚,《藏书》不藏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心即是佛,全靠你自家的根器了。”
  “佛陀,我这辈子真是太苦了,我想永远地脱离这苦海。”
  “善哉,轮回尽处,自是乐地。”
  龙湖寺,宝像庄严。一阵香气袭来,彻透全身。李贽一时醉了,晕眩中,但见天雨诸花,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削发麻城,是李贽生命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李贽这个思想家的精神历险事业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境界。在中国的古典时代,作为一个思想家,李贽已体验过儒家的人生理想,道家的政治智慧,可还有什么样的精神园地可供这个一生为人生的真正奥秘和意义而殚精竭虑的东方智者神游吗?如果有,也就只有佛家的人生智慧了。于是,落户龙湖,削发麻城,对李贽来说,即是进入其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即倾心于佛陀之光,与佛教哲学正式结缘的时期。
  思想家永远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思想文化传统的产儿。对一个古典时代的中国思想家来说,儒佛道三家思想就是其思维的起点,就是他思想的铁门槛。
  佛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一公元前五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其教理以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为核心,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根本上断除人生烦恼而成佛为目的。公元前三世纪,因阿育王的支持而在印度国内外广泛流行。公元一、二世纪间,其内部分裂为大乘、小乘等派。传人中国者分为三支。一为经由东南亚进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小乘佛教,是为南传佛教;一为进入我国西藏和内蒙古地区的藏语经典系佛教,是为北传佛教;一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时传人中国内地的汉语经典系佛教。
  ……

前言/序言


《一念歧途:思想的炼狱与重生》 在这波涛汹涌的时代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思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扰动着既定的秩序,也映照出世界的斑驳。他们不畏质疑,不惧孤立,以一种近乎燃烧的热情,在既有的思想版图上开辟出一条蜿蜒的小径。本书,便是关于其中一位行走在这条小径上的先行者——一位不被主流所容的异端思想家,其心灵深处的曲折与壮阔。 我们并非要描摹一位神祇,也非要歌颂一位圣人,而是要深入其内心最幽微的角落,探寻那颗在时代风雨中跌宕起伏的心灵。他的思想,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矿脉,需要精心的挖掘与提炼,才能显露出其璀璨的光芒。我们将剥离历史的层层迷雾,还原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他的困惑、他的挣扎、他的孤傲,以及他那不屈的灵魂。 故事的开端,往往是在一个看似平静的时刻。这位思想家,他或许曾有过不凡的出身,或许曾身处权力之巅,或许曾是备受瞩目的学者。然而,冥冥之中,一种无法被压抑的冲动,一种对既有真理的深刻怀疑,在他的心中悄然滋生。这并非是叛逆的冲动,而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求索。他开始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教条,那些被奉为神圣的准则,他看到了其中的裂痕,感受到了其中的僵化。 他的内心,如同一个永恒的战场。一方面,是社会对他的期待,是对他融入主流、遵守规则的期盼;另一方面,是他对真实、对自由、对独立的无尽渴求。这种内在的拉扯,撕裂着他的灵魂,让他辗转反侧,让他夜不能寐。他开始尝试用新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去解读经典,去理解人性。他不再满足于二手的信息,而是渴望直接与真理对话,即使这意味着要走上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书将详细梳理他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不会仅仅罗列他的观点,而是要追溯这些观点的源头,探究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阅读,什么样的思考,最终促成了他与众不同的认知。他可能在孤独的书斋中与古圣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可能在市井的喧嚣中体察人情冷暖,体味世态炎凉。他的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他的生活经验与时代背景之中。 异端,从来不是一个贬义的标签,而往往是突破性思想的代名词。这位思想家,他所触碰的,是当时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他可能挑战了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可能质疑了道德伦理的根基,也可能解构了宗教信仰的权威。他的言论,如同一颗颗炸弹,在平静的学术界和宗教界投下,激起了巨大的震荡。他所面对的,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官方的压制,同行的排斥,甚至是他昔日追随者的背叛。 本书将细致描绘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充满了怎样的矛盾与张力?它孕育了怎样的思想土壤?又压制了怎样的声音?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他思想的意义,才能体会他反抗的勇气。我们将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勾勒出这位思想家渺小却又耀眼的身影。 他的心灵史,也是一部充满孤独的史诗。当他的思想与主流格格不入时,他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孤立。他可能在喧嚣的人群中感受着无与伦比的寂寞,他可能在激烈的辩论中显得势单力薄。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也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他或许曾渴望理解,渴望认同,但最终,他选择将真理置于一切之上。 本书将深入剖析他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他的思想,究竟提出了哪些挑战?他又给出了怎样的解答?他的理论,是否具备长远的生命力?我们不会回避他思想中的局限性,也不会掩盖他可能犯下的错误。我们相信,真正的思想价值,恰恰体现在其复杂性与多维度之中。他的思考,或许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他可能经历过官场的沉浮,可能遭遇过政治的迫害,也可能承受过舆论的非议。这些经历,如同炼狱的烈火,淬炼着他的意志,也丰富了他的思想。他并非生活在象牙塔里,他的思想与他的生活紧密相连,相互塑造。他的妥协与坚持,他的退让与反击,都构成了他独特的心灵轨迹。 本书还将探讨他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尽管他曾是“异端”,尽管他的声音曾被压制,但真理的光芒终究无法被掩盖。他的思想,可能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渗透到后来的学术思潮中,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后人的认知。我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他思想的踪迹,探究他留下的遗产。 最终,我们所要呈现的,是一位在思想的旷野中孤独行走,却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类的思想史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心灵,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光芒的宇宙,他的思想,是一座等待被发掘的宝藏。《一念歧途:思想的炼狱与重生》,便是我们试图打开这扇门,去理解这位非凡灵魂的尝试。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孤独、关于永恒求索的心灵史,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被压抑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份令人震撼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初捧此书时,我对它抱持着一份审慎的期待,毕竟处理如此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稍有不慎便会流于表面或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做到了“雅俗共赏”——至少在思想的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细致描绘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常片段,使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对关键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转折点进行雷霆万钧的分析。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高深思想的魅力。同时,对于那些深谙该领域历史的读者而言,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间抛出的新颖观点和文献解读,无疑会引发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它成功地扮演了桥梁的角色,连接了深奥的学术研究与广阔的公众视野,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妙不可言,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思想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梳理一个人物的生平,更是在重构整个时代的精神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触。他没有将这位思想家简单地塑造成一个孤立的天才或一个彻底的叛逆者,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其思想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萌芽、生长,乃至最终遭遇阻碍的过程。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那种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之间张力的捕捉,让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深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和那些意味深长的历史细节,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在历史长河中搏击的见证者。对于任何渴望超越教科书式叙述,真正深入理解中国思想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了一本书,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漫长而又激烈的智力搏斗。作者在构建其论证体系时,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严谨性,他仿佛将读者视为平等的对话者,不断抛出新的视角和挑战性的疑问。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文本时,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切入点,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将其置于一个现代人可以理解的坐标系中。这种“古今互鉴”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献分析变得扣人心弦。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人性中那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性有着近乎残酷的描摹——光明与阴影,坚持与妥协,在那个特定人物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使得这部“心灵史”远超一般的学术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潜能与局限性的史诗。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到思维的边界被拓宽了一点,这种持续的智力刺激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部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它对“异端”这一概念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异端”标签化或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体理性与既有权力结构之间必然发生的摩擦与冲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在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压力时,个体思想的“纯粹性”究竟能维持多久?在哪里,妥协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在哪里,坚持则成了思想的最高价值?作者对这些伦理困境和哲学选择的剖析,充满了克制而又尖锐的洞察力。他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这些难题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迫使我们每个人都去参与这场漫长的思想审判。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史学研究,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特定环境中保持思想独立性的现代生存指南。它的回味悠长,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展开,而更像是一部多维度的交响乐。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的回溯与前瞻,将这位思想家的不同阶段的观点进行交叉对比,从而揭示出其思想体系内部的内在张力与演变轨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入特定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环境塑造人”的细致描摹。他没有把人物孤立出来,而是将其放入那个错综复杂、暗流涌动的社会网络之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次思想的升华或退让,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推拉作用。这种将“个体”与“时代”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沉浸感。读完之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压抑与激发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这远比仅仅记住几个生卒年月和主要观点来得更有价值。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对历史“氛围”的捕捉能力。

评分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虽然有那么多的疑问与指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巴金勇敢地选择了言说,自己带头“说真话”。他的《随想录》也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书”,在里面他反复地提出要把“说真话”与文革,与现实生活的存在相联系,有真意情,有严厉批判,有殷切期望,更有良心的解剖。他的这种文论无不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而情感的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感的真实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而是把自我人生的抒写作为创作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让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她的这种写作正是体现了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文学理论,她也认为童心是写真诚文章的根本。巴金和三毛都是从这种“童心”出发去写作,写出了人间的杰作。将自然而不矫饰的个性表现视为最佳作品,将个性之真与人生之趣作为最高审美追求。李贽文学的创作理论很注重真实性,这与他个人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他一生主要兴趣在于追求自我生命之自由与解脱,故而他保持一颗真心是必不可少的,他自认为不能被世俗风气污染,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正是因为他的真才被黑暗的社会逼迫自刎。

评分

无耻京东,居然给我发了本旧书,封面和扉页又脏又破,封底居然还有圆珠笔写得字,我考,第一次遇见这种事情,京东最近做事豪无底线啊。差评!!

评分

无耻京东,居然给我发了本旧书,封面和扉页又脏又破,封底居然还有圆珠笔写得字,我考,第一次遇见这种事情,京东最近做事豪无底线啊。差评!!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常带古籍给我们看,人好学问必不差。值得细读!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虽然有那么多的疑问与指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巴金勇敢地选择了言说,自己带头“说真话”。他的《随想录》也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书”,在里面他反复地提出要把“说真话”与文革,与现实生活的存在相联系,有真意情,有严厉批判,有殷切期望,更有良心的解剖。他的这种文论无不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而情感的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感的真实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而是把自我人生的抒写作为创作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让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她的这种写作正是体现了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文学理论,她也认为童心是写真诚文章的根本。巴金和三毛都是从这种“童心”出发去写作,写出了人间的杰作。将自然而不矫饰的个性表现视为最佳作品,将个性之真与人生之趣作为最高审美追求。李贽文学的创作理论很注重真实性,这与他个人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他一生主要兴趣在于追求自我生命之自由与解脱,故而他保持一颗真心是必不可少的,他自认为不能被世俗风气污染,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正是因为他的真才被黑暗的社会逼迫自刎。

评分

这个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兼具才华、胆识、思想内涵!内容固然好,就是书皮有点脏。不过洒家还是觉得值了。旧说明一是正版,二曲高和寡看的人少。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