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48)·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拉伯雷的宗教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48)·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拉伯雷的宗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吕西安·费弗尔 著,赖国栋 译
图书标签:
  • 宗教改革
  • 拉伯雷
  • 16世纪
  • 不信教
  • 人文经典
  • 法国文学
  • 文艺复兴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6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60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1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48)·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拉伯雷的宗教》分上下两卷,内容包括同时代人的证词、诸神学家与论辩家、拉伯雷的闹剧、高康大的家书及灵魂不灭、爱比斯德蒙的复活与奇迹、巨人的信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上卷 拉伯雷是无神论者?
卷首语 问题与方法
第一部 同时代人的证词
第一章 一些好友
一、学院的阿波罗们
二、杜萨纳的证人:让·维萨日
三、维萨日、波旁与多莱
四、艾蒂安·多莱——卢奇安的仿效者
五、拉伯雷、拉伯拉和谢斯诺
六、从拉伯卢斯到沙里德姆
七、于勒一塞扎尔·斯卡利吉和弗朗索瓦·拉伯雷
八、结论:拉伯雷的传奇
第二章 诸神学家与论辩家
一、一封加尔文的书信
二、纪尧姆·波斯特的想象
三、巴黎大学神学院的判决(1543年)
四、拉伯雷是尼哥底母主义者?
五、“癫汉普泰尔勃”与《论流言蜚语》(1549年)
六、指控“无神论”在16世纪意味着什么?
结论:证言与思维方式
第二部 丑闻与悲情
第一章 拉伯雷的闹剧
一、一些教士的戏谑
二、特来美没有修道院?
三、高康大的降生
四、“仁爱是凡事皆信”
五、奥利金的放肆
六、拉伯雷与布道士
第二章 高康大的家书及灵魂不灭
一、著名篇章的意义
二、否定永恒的生命
三、16世纪的心理学:灵魂
四、“完全死去”
五、拉伯雷的攻击
六、“多数中的一个”
第三章 爱比斯德蒙的复活与奇迹
一、福音书或《亚蒙四子》
二、16世纪与奇迹
三、《庞大固埃》之前就提出的问题
四、阴曹地府中的拉伯雷

下卷 信教还是不信教?
第一部 拉伯雷的基督教信仰
第一章 巨人的信纲
一、巨人们的天主:造物主与天意
二、天主的万能。反对星相学者的决定论
三、道的宗教与圣灵的宗教
四、礼拜与祭司
五、对诚挚的异议
六、拉伯雷何处言明他是基督徒
……
结束语 一个需要信教的世纪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有人会说,福音书没有超过勒南的《耶稣的一生》(,esus)。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类比。因为在《耶稣的一生》背后,勒南对福音书作了多年历史学与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然而,1550年“无基督教徒”(Achristes)的观念背后只有一些毫无争议的论战,一些与耶稣道德有关的空洞评议。同时人们认为,这些评议源于福音书,其历史与文献价值没有得到任何批判性怀疑。或者,“无基督教徒”的观念背后只有其他一些同样空洞的、关于福音史家风格的评议,其风格是迎合神圣的柏拉图的。这种观念背后,除了被加尔文与那些论辩家说成是傲慢、自大与自负之徒的主张之外,别无其他。甚至在拉伯雷时代,不存在那种被哥伦布、科尔特斯、卡布拉尔以及麦哲伦的同时代人所利用的观点,即主张基督教并没有遍及全世界,它的影响力、恩惠,尤其是救赎、永恒的救赎,还没有波及那些航海家们突然展示在旧世界面前的一群人和民族……
“不存在”——我们禁不住这样说:在16世纪所发现的这块新大陆,不知道基督以及不为基督所知的这块未知大陆上,人们心中怎么可能没有生发一些敌基督的重大的、难以逾越的异议?就16世纪的人而言,地理大发现在他们内心激起的只不过是一股试图改变他人宗教信仰的传统热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以及法国人几十年来相互竞争,不以作为商人游历世界而自豪,而以扩大了基督教的疆域为骄傲。他们航海、征战、历经千辛万苦,首要目的在于扩大基督教的疆域。诸如,他们使刚果国王皈依基督教;让阿比西尼亚的大王派使臣前往罗马,且协商重新恢复耶稣基督的副祭司[罗马教皇]与他的基督教民的关系;最终让天主(Divin Maltre)的教义波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印度、东印度诸岛,此外还波及中国,接着便是日本。
……
16世纪欧洲的思想激荡与宗教焦虑 16世纪,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深刻反思的时代。在欧洲大陆,古老的社会秩序与思想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其中,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新的教派纷纷涌现,信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信仰的纯粹性、教会的腐败、神学理论的争论,以及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的角力,共同织就了一幅复杂而动荡的历史图景。 然而,在信仰激战的背后,一股更为隐秘却同样深刻的思潮正在悄然滋长——不信教问题。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无神论,而是一种对既有宗教权威、教义的质疑,对神圣性本身的怀疑,甚至是对人能否超越有限性的思索。这种不信,或是出于对宗教界虚伪与贪婪的失望,或是源于新兴科学思想与古老宗教观念的碰撞,抑或是对人类理性能力边界的探求。 16世纪的欧洲,正处于从漫长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重新审视古典文化,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无疑为质疑传统宗教权威打开了新的思想空间。古希腊罗马哲学与文学的复兴,其对理性、德性、现世幸福的关注,与中世纪以来以神为中心的禁欲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学者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境遇,对教会所宣扬的某些教义,其历史来源、合理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产生了更深刻的疑问。 同时,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世界图景,天文学革命对宇宙观的颠覆,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着人们固有的认知。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地心说宇宙观,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发现,更是一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动摇,间接动摇了教会作为宇宙秩序解释者的地位。当人们发现地球并非宇宙中心,人类也并非被上帝特别眷顾的唯一存在时,那种源于宗教的终极安全感和意义感,便开始出现裂痕。 此外,新兴的民族国家观念也在削弱教会的普世性权威。君主们渴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摆脱罗马教皇的羁绊,并利用宗教改革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宗教的政治化,使得原本纯粹的信仰问题,掺杂了大量的权力斗争和国家利益考量。当人们看到教会领袖与世俗君王勾结,为了权力与财富不惜运用宗教作为工具时,他们对教会的神圣性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种怀疑,很容易转化为对宗教本身的不信任。 在这种思想解放与现实冲击的双重作用下,16世纪的欧洲,对“信”与“不信”的界定变得复杂。不再是简单的归属与否,而是关于信仰的本质、形式,以及信仰与理性、信仰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关系。那些不愿盲从,不愿将生命的意义完全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而是更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类自身潜能的人们,开始在思想的边缘探索新的可能性。 “不信教”在16世纪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含着多种面向。 理性主义的萌芽: 随着人文主义对理性的推崇,一部分思想家开始倾向于用理性来衡量一切,包括宗教教义。他们认为,凡是不能为理性所解释,或者与理性相悖的教义,都应该受到质疑。这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审慎的探求,希望找到一种更为符合人类理性逻辑的信仰体系,甚至是一种超越宗教的道德或哲学原则。 对教会腐败的批判与反感: 宗教改革运动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对教会腐败的揭露和反抗。但即使在改革派内部,也并非所有人都持有坚定的信仰。许多人对教会长期的压迫、敛财、滥用权力感到厌倦和愤恨,这种对教会实体的失望,有时会溢出为对宗教本身效用的怀疑。他们可能认为,宗教只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工具,真正的道德和福祉,在于世俗的秩序和个人的品德。 对神秘主义与异端思想的探索: 16世纪的欧洲,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神秘主义和被教会视为异端的思想。这些思想往往绕开正统教义,强调个人直接体验神性,或者对传统的教条提出挑战。其中一些,可能带有对宗教形式主义的疏离感,对教会在人与神之间的中介作用产生质疑,从而导向一种更为个人化、甚至是非组织的灵性追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对传统宗教权威的“不信”。 人文主义对现世的关注: 人文主义者将目光从天堂转向人间,强调现世生活的价值、人的尊严与成就。当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科学、政治、伦理等世俗领域时,宗教在解释生命意义方面的独特性便受到挑战。一些人可能仍然保有对某种超越力量的敬畏,但对教会所提供的救赎路径和末世审判的叙事,可能不再那么在意,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改善现世生活,追求人自身的完善。 对宗教极端主义的警惕: 宗教改革带来的狂热与暴力,也让一些人对宗教的激情和狂热产生了警惕。他们可能认为,过度的宗教虔诚容易导致偏执与冲突,不如保持一种理性的、克制的态度,甚至是在公共领域保持沉默,将宗教视为个人事务,而非社会生活的中心。 16世纪的“不信教”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现象。它可能是对特定宗教形式的不满,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是对教义的理性审视,也是对人类自身潜能的重新发现。这种思潮,如同潜流涌动,在思想家、艺术家、甚至普通民众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怀疑与探究的种子,预示着欧洲思想史上一个更加自由、多元的未来。 在这个时代,质疑宗教权威,并不等同于全盘否定信仰,但它无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精神疆域的大门。人们开始思考,除了教会所提供的答案,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来理解宇宙、认识自我,并找到生命的意义。这种探索,虽然充满挑战与风险,却为后世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石,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方向。 (此处可根据具体书籍内容,引出拉伯雷等特定人物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思想表现。例如,可以描述拉伯雷如何通过其作品,以一种戏谑、讽刺的方式,揭露教会的虚伪,批判宗教的僵化,同时又赞美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解放,从而成为16世纪“不信教”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拉伯雷,这位16世纪的法国人文主义者,以其独树一帜的笔触,成为了探讨这一时期“不信教”问题的一个鲜活例证。他的作品,如《巨人传》系列,表面上是奇幻的冒险故事,实则充满了对当时欧洲社会,尤其是教会体制的辛辣讽刺。拉伯雷并非直接宣扬无神论,但他通过对宗教权威的解构,对教士的嘲弄,对教条主义的否定,巧妙地表达了对既有宗教形式的疏离与质疑。 在他的笔下,修道院不再是圣洁的避难所,而成了荒诞、腐败的象征。教士们不再是虔诚的仆人,而是贪婪、愚昧的形象。这种对宗教符号和人物的颠覆性描绘,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教会的神圣性认知,促使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传统。拉伯雷对生命的赞美,对自由的歌颂,以及对世俗享乐的肯定,也与中世纪以来强调禁欲主义和来世幸福的宗教教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所倡导的“饮酒坊”(Abbey of Thélème)——一个只奉行“依汝之欲为之”(Do what you will)原则的社群,正是对教会森严戒律的一种反叛,是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极度推崇。 拉伯雷的“不信”,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宗教狂热和形式主义的排斥,以及他对人类理性与生命活力的无限信心。他用幽默和智慧,揭示了宗教外衣下的人性弱点,以及教会所带来的压抑与束缚。这种批判,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一个更加真实、自由、充满活力的世界的热切渴望。他的作品,如同一面哈哈镜,映照出16世纪欧洲宗教秩序的裂痕,也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对超越传统束缚的希冀。 在16世纪,像拉伯雷这样的思想家,尽管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但他们的质疑和批判,无疑为“不信教”问题的讨论打开了新的维度。他们促使人们思考,信仰是否必须遵循既定的模式?教会是否是唯一通往神圣的桥梁?人类自身的理性和道德,是否能够独立于宗教而存在?这些问题,在当时的欧洲,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对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世纪欧洲的“不信教”问题,正是这一思想洪流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复杂的、多角度的探索,是对既有秩序的审视,是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也是对人类精神自由的向往。这其中,拉伯雷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一历史现象的珍贵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系的光谱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光是看到“人文经典书库”这几个字,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最近恰巧在翻阅几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变迁的著作,特别是那些探讨早期人文主义者如何在新旧教义之间寻找立足点的作品。那种在传统信仰的坚固堡垒与新兴理性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内心经历的挣扎与蜕变,简直是引人入胜。这本书系汇集了各个领域的精粹,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到近代的社会批判,每一本都像是一把钥匙,能开启一扇通往特定时代精神殿堂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他们对文本选择的独到眼光,往往能挖掘出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略微忽视,但其思想价值却极为重要的“边角料”。阅读这些经典,就像与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洞见,至今仍能照亮我们当下的迷惘。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知识构建,远比单一主题的专著来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

我最近对欧洲早期现代社会中那种潜藏的、边缘化的怀疑论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知道,当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开始松动时,总会有一些异见者,他们不完全皈依任何一方,而是游走在信仰与理性、接受与否定的灰色地带。我正在研究十七世纪一些清教徒或无神论先驱的文献,他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当时允许的表达空间,进行那些近乎颠覆性的思考的。那是一种高风险的智力游戏,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迫害。我留意到,许多思想史的转折点,恰恰是这些“不信”的萌芽所驱动的。这种对既有框架的审视和质疑,往往是真正深刻变革的前奏。我期待看到那些能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信”与“不信”界限的拉扯与重塑的文本,那种细节丰富、充满张力的思想博弈,才是历史最迷人的部分。

评分

总而言之,我对那些能够细腻勾勒出特定历史脉络中个体精神困境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并非只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我更着迷于那些站在时代十字路口上,内心充满矛盾的个体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比如,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子弟,他如何在接受了伊拉斯谟式的温和人文主义教育后,面对宗教改革带来的剧烈动荡时,做出最终的政治和信仰立场。这种从个人视角切入,反观时代风云的叙事方式,往往更具感染力。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充满细节的描摹,无论是书信往来中的谨慎措辞,还是私下交流中流露出的焦虑不安,这些才是构成历史真实肌理的关键元素。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文本的翻译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毕竟,面对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古老文本,译者的功力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准确把握原作者的语气和意图。一个好的译本,不应只是简单地将词汇对等转换,它必须重构出原文的韵律和思维结构。尤其是在处理哲学或神学辩论时,一个词语的选择失当,可能就完全扭曲了论证的逻辑。我希望这套书系在引进时,能坚持选用那些经过学界认可的、译文精准且文笔流畅的版本。阅读时,那种丝滑的、没有语言障碍的沉浸感,对于理解复杂观念至关重要。如果翻译腔过重,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块冷硬的干面包,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实在令人扫兴。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关于“知识的权威性”的问题。在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过渡的这个阶段,教会的解释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新的、世俗的权威又尚未完全建立。这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充满了不确定性。学者们一方面需要迎合资助人或教廷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渴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拓展边界,这种双重压力下的创作状态,必然会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特别喜欢那些能揭示出这种权力结构如何制约知识表达的论著。它不仅仅是关于“人们相信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人们被允许相信什么”。这种对知识权力链条的解剖,远比单纯的观念罗列来得深刻,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思想会沉寂,而另一些看似偏激的观点却能找到爆发的出口。

评分

商务也出了一本这个书,可以比较阅读!

评分

此书的内容甚有趣,可与巴赫金的那本参读。只是上海三联的这套书,多无译序或译后记,旧译本情有可原,新译本赤膊上阵,则未免寒碜。

评分

商务本来似乎也要出这一种,尚未知下文。

评分

此书的内容甚有趣,可与巴赫金的那本参读。只是上海三联的这套书,多无译序或译后记,旧译本情有可原,新译本赤膊上阵,则未免寒碜。

评分

终于等到有货了,太有意思的一本书了。

评分

还可以吧挺便宜的挺实用的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本书分拉伯雷是无神论者、信教还是不信教两卷,内容包括:一些好友、诸神学家与论辩家、拉伯雷的闹剧、高康大的家书及灵魂不灭等。

评分

译者长于年鉴史家史思研究,尤长于该译作的原作者费氏史思的研究,且通法语,相信由他来翻译费氏的这部名家写名人的大作很是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