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结尾部分所流露出的那种历史关怀和对后世的启示意义。它并未将晚明的思想斗争视为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将其置于更长远的人类精神发展脉络中去考察。作者似乎在通过对昔日智者困境的回溯,向身处当下迷茫的我们发出了深刻的叩问。这种由史入今的穿透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范畴,它具备了某种近乎哲学的警醒作用。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思考层次的提升,感觉像是和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了长达数十小时的促膝长谈,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中透着一丝现代气息的风格,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对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与期待。初翻目录,那种严谨的学术结构和清晰的脉络划分,便让人感到作者在处理如此宏大的主题时所下的苦功。我特别欣赏它在引言部分对研究背景的梳理,那种将思潮置于时代洪流之中的叙事方式,非常能抓住读者的心。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在为我们勾勒出晚明那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思想图景。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充满了学者的智慧和洞察力,预示着接下来将是一场关于思想碰撞的盛宴。整本书的纸张质感和印刷质量都达到了很高水准,这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仅仅从阅读前的体验来看,这本书就已经是今年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了。
评分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那些以往被淹没在浩瀚清代文献中的细碎记载,或是被忽略的边角材料,都在作者的笔下获得了新生,成为论证其核心观点的坚实基石。特别是其中对于某些地方志记载的援引,其考据之精细,手法之老道,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不是一本停留在概念梳理的通识读物,而是真正的学术重磅。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思路,穿梭于当时的寺院、书院乃至士绅的私人客厅,亲身感受着那一代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理性边缘的挣扎与抉择。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既有那种逻辑严密、论证步步为营的学院派叙述,也有在关键转折点上展现出文学家般细腻笔触的段落。尤其是在阐述复杂的哲学概念时,作者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比喻或类比,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义理阐释得清晰明了,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有时候,读到一些精彩的句子,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咂摸其背后的深层意涵。这种文字上的驾驭能力,使得《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这本书,不仅是思想的宝库,更是一场文字的享受。它打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让深度研究也能兼具可读性。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为宏大且精巧,它成功地在两个看似有着显著分野的思想体系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二者进行并列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应对时代危机、构建个体安身立命之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妙的相互作用、渗透与张力。这种对复杂关系的梳理,体现了作者极高的理论敏感度。书中对某些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梳理,无疑为我们理解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它成功地避免了“为比较而比较”的窠臼,真正做到了在比较中深化理解,在互动中揭示本质。
评分阳明学派,开创一代学术宗派
评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
评分王阳明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主要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其理论的内在矛盾;一是从朱熹身后的影响来批判格物致知说的"学术之弊"。从前一个方面看,由于王阳明年轻时期曾一度笃信朱学的格物说,然而当他用这种方法去进行个人的道德修养时,便发现无论是即物去穷理,还是循序而读书,都只能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并不足以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因而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其《传习录》下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在他看来,朱子训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欲以格天下之物而达诚自家意的目的,显然是徒劳的。因为其格的后果只会析心与理为二,使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不能统一。至于后一个方面,王阳明认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这种支离割裂的学术之弊必然给现存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有以学术杀天下的危险。
评分阳明学派,开创一代学术宗派
评分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从而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严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本体之正。这样,王阳明的格物便不是朱熏即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这种新的格物说,正包括了他的所谓心即理、知行日一致良知的心学观点。所谓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为此,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以为宇宙万物的规严皆归于吾心判断的范畴,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评分知行合一
评分知行合一
评分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但知与行的先后及难易问题则是中国哲学家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基本立场是主张知行合一。其大概意思是,知何同一于心之本体,知行是同一个功夫,知行合一并进不可分离等等。具体说来,他认为,知则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行不限于行动,知行同是心的两个方面,即知即行。至于其知行合一的目的,据王阳明自己说,一是为吃紧救弊而发,一是为了论证知行本体本来如此。也就是说,知行合一说的核心内容是知行本体合一,重点在于强调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如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至于这里的行,虽然含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说到底只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践履,是专指一种所谓克己功夫。在这一点上,王阳明与朱熹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他们都是要求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在方法与手段上,朱熹更多地强调以知识的增进为学圣人的基本途径,而王阳明则以为不必在增进知识上下功夫。在他看来,学问思辨都是行,不徒朱熹所说的由问学而达到致知的一条途径,而应该包括陆九渊所强调的尊德性、重实行的修养方法。由此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实际上是朱陆学说的折中与调和。
评分很好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