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对近代史料的挖掘。市面上很多关于那个时期的论述,常常是基于后世的解读,难免失真。而这套文集,如同一个时间胶囊,直接呈现了当时一位重要人物的思考轨迹和创作心路。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社会变迁时期的论述部分,那些文字里流露出的那种既想拥抱新事物又对传统抱有深深眷恋的矛盾心理,简直是那个转型期社会心态的缩影。阅读这些原始资料的好处在于,你可以跳出既定的框架,自己去构建历史图景。而且,竖排的排版,在视觉上确实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沉浸感,它将现代阅读节奏打断,强迫你放慢速度,如同古人一般,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咀嚼文字的重量。这套书的校对和印刷质量也令人赞叹,字迹清晰,墨色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它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史料性。
评分这套书,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纸张堆砌出来的分量,而是沉甸甸的,带着一股纸墨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细读。装帧设计得很有古韵,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典雅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我特意选了竖排版,那种从右至左的阅读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和历史对话。书中的内容,从那些晦涩的考据文章到洒脱的诗词歌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侧面。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唱和,那种对家国天下的忧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审视。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文学,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有时候,一个典故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但这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它迫使你走出自己的知识圈,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对于研究那个时期思想史或者文学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即使是普通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养分。
评分从排版角度来看,繁体竖排确实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习惯了简体横排的年轻一代读者。但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语境,接受这种排版是一种必要的“仪式”。它让你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每一个词组的构成,每一个句子的断行,都遵循着一种更古典的韵律感。我甚至会偶尔对着文中的一些诗词进行吟诵,感受那种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这是横排无法给予的体验。文集的编排逻辑似乎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大致按照时间脉络或主题领域进行了划分,使得即便是内容庞杂,读者也能找到清晰的路径。当我读到某篇论述的结尾,常常会发现它与开篇的某篇文章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呼应,这显示出作者思想体系的连贯性。这套书需要投入时间,但你收获的,是对一个时代思想脉络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收藏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文集,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书一样,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经过后人过度整理和筛选的选本,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包括那些略显生涩的表达和复杂的句式。这要求读者必须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但这正是其珍贵之处——它保持了材料的原始性。我曾对照书中引用的几处史料,发现其与我手头其他资料的记载略有出入,这种差异本身就构成了新的研究课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什么,更在于它“没有删减”了什么。竖排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山峰,每向上一个台阶,视野就开阔一分。读完其中一些关于社会治理的探讨,让人不禁反思当下的一些困境,可见,真正的经典,总能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这套文集,堪称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么厚重的文集有些畏惧,生怕内容过于枯燥,全是之乎者也的旧文。但翻阅之后,惊喜地发现,文集的选材非常多样化。除了严肃的政论和学术探讨,还收录了不少书信和日记片段。这些非正式的文字,往往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生活细节。比如,信件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家人的牵挂,或是对日常琐事的抱怨,瞬间拉近了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这种人性的展现,比那些高高在上的论断更有感染力。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园林艺术和古籍鉴赏的篇章,能看出作者在学问之外,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绝不是只会咬文嚼字的书呆子,他们对世界万物都有着细腻的感知。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让你看到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历史符号。
评分生平长于经学,尤精通目录版本,所著及校刻书达百数十种。著有《书林清话》、《六书古微》等,汇编校刻有《郋园丛书》、《观古堂汇刻书》、《双梅景闇丛书》等。
评分《书林清话》
评分1880年(光绪六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迸士授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激烈攻击康、梁变法思想,并破坏湖南新政。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失败,他收集守旧派攻击起义论著,编成《觉迷要录》4卷。
评分叶家先世为江苏吴县人,到其祖父叶世业因避兵乱才於道光末年移居湖南,故叶德辉好自称为吴人,还曾主持修纂过《吴中叶氏族谱》。叶家原先略有藏书,叶德辉自己则是在光绪十二年入京会时,每天到琉璃厂、隆福寺书肆访书而开始了他的藏书生涯。以后无论乡居湖南还是游览京师亦或滞留吴中,他都随时留心收罗。光绪年间湘潭藏书大家袁芳瑛卧雪庐书散出,精品多为李盛铎所得,叶德辉在财力和权势上都无法和李盛铎抗争,但收拾残零,所获亦十分可观。以后,叶德辉又在北京购得商丘宋氏纬萧草堂和曲阜孔氏红榈书屋旧藏二十箱,至辛亥革命之年,叶氏观古堂藏书已达四千馀部、二十万卷之多。以后又有所续藏,叶德辉之子叶启倬《观古堂藏书目录跋》曾描述说:“家君每岁归来,必有新刻旧本书多橱,充斥廊庑间,检之弥月不能罄,生平好书之癖,虽流颠沛固不易其常度也。”
评分内容和装帧还不错,只是希望封三开列的书都能出齐,不要又无果而终
评分我对叶氏的兴趣其实来自于对文献学资料的浏览。他的名字随处可见。做了许多工作的人。当然,恃才傲物是有的。但是学问不亚于刘师培 - 当然,侧重点不同。名声其实被污了很多。本人没那么槽糕的。
评分我对叶氏的兴趣其实来自于对文献学资料的浏览。他的名字随处可见。做了许多工作的人。当然,恃才傲物是有的。但是学问不亚于刘师培 - 当然,侧重点不同。名声其实被污了很多。本人没那么槽糕的。
评分叶氏虽有咎,不过学问确实好。死的冤哪。
评分虽然其结局悲惨,但学术做得不错,想了解一下其生平,所以买了这本书啊,尚未细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