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家庭道德教育研究:以独生子女道德教育的视角》主要内容包括: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概述、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历史文化背景、独生子女的内涵规定与产生原因、国内外独生子女教育研究综述、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的意义、独生子女道德的发生与发展、个体道德发生与发展研究综述、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阶段、规律和动力、独生子女道德的发生与发展、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等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概述
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人类历史文化背景
(二)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国内历史文化背景
(三)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现实文化背景
二、独生子女的内涵规定与产生原因
(一)独生子女的内涵规定
(二)独生子女产生的原因
三、国内外独生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一)国外独生子女教育研究简介
(二)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研究概述
四、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的家庭意义
(三)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的主体意义
第二章 独生子女道德的发生与发展
一、个体道德发生与发展研究综述
(一)人类在个体道德发生问题上的哲学探讨
(二)人类在个体道德发生问题上的实证研究
(三)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阶段、规律和动力
(一)个体道德发生的三个环节
(二)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规律
(四)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条件
(五)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独生子女道德的发生与发展
(一)独生子女儿童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
(二)独生子女儿童时期心理发育的特点
(三)独生子女儿童时期道德发生、发展的特点
(四)独生子女道德品性中的缺憾
第三章 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主体系统
一、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主体——父母
(一)独生子女道德发展中的亲子关系
(二)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教育主体资格的培养
(三)独生子女父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主体——祖父母、外祖父母
(一)祖孙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祖辈在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祖辈在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时应遵循的原则
三、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特邀主体——同龄伙伴
(一)伙伴关系对儿童道德产生发展的意义
(二)独生子女的伙伴关系的缺乏及影响
(三)独生子女因缺乏伙伴关系而产生的道德缺憾
(四)独生子女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一、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的含义与构成
(一)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的含义
(二)家庭道德教育环境中影响个体道德发展的因素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社会环境与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
(二)社区环境与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
(三)学校环境与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
三、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内部环境
(一)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内部物质环境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内部精神环境
第五章 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过程、原则与规范
一、独生子女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
(一)提高独生子女的道德认识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道德情感
(三)磨炼独生子女的道德意志
(四)形成独生子女的道德信念
(五)养成独生子女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身作则原则
(二)实践性原则
(三)一贯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主体性原则
三、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规范
(一)尊重独生子女的人格、尊严、权利和个性
(二)以期待、信任的积极心态对待独生子女的道德发展
(三)以坚持不懈的耐心和恒心对待独生子女的道德发展
(四)激发自我道德需要,促进独生子女道德发展
第六章 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技巧
一、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内容要反映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针对独生子女之“独”的家庭德育方法
(二)针对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家庭德育方法
(三)针对不同类型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方法
三、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技巧
(一)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时机选择技巧
(二)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批评技巧
(三)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表扬技巧
四、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智慧
(一)重视德育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在家庭道德教育的时机上古代家训强调早期教育
(三)在家庭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古代家训重视“熏陶”
参考书目
附录
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试行)·附件
后记
精彩书摘
人类社会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人类生育行为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到理性的历史趋势,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生育行为是人类实现种的延续、类的繁衍而产生的必然行为。然而,人类的生育行为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生物的、纯自然的行为,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内容。马克思说:“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①正是由于人类最初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才生产出了人类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因此,人类的生育行为一开始就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胎而出,人的所有行为都带有显著的动物性特征。早期的原始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极其低下,尚无力认识生育的奥秘,当然也就不可能对生育行为进行自觉的理性调节。所以,原始人类早期的生育行为是盲目的、无序的,与此相联系的婚姻方式也尚处于杂交状态。自然规律在人类生育活动中起着根本的:唯一的调节作用,人口的数量、质量都取决于“天然的秩序”。“所有不控制自己生殖的物种都靠饥馑、寄生虫、捕食性动物代替自己来进行这种控制”。②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生育行为就处于这种自然调节的阶段上。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原始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地提高,他们在生育经验的积累中部分地认识了生育的奥秘。为了提高氏族人口的质量,原始氏族内部对人类的两性关系做出了最初的道德规定,排除了族内婚,禁止了血缘群婚,这就有效地控制了因近亲繁殖所带来的遗传性疾病,使氏族出生人口的质量得到了提高。这就是人类最原始意义上的“计划生育”。它第一次使人类的生育行为注人了自觉理性,使人类的婚姻制度走出了杂交状态,显露了人类生育文明史上的第一缕文化曙光。
……
前言/序言
《家庭道德教育研究:以独生子女道德教育的视角》 引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而道德教育,更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家庭模式以及育儿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化,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催生了对这一特殊群体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的迫切需求。本书《家庭道德教育研究:以独生子女道德教育的视角》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系统地探讨家庭在独生子女道德教育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试图构建一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 本书的研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现实,深刻洞察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道德发展困境,以及家庭教育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深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他们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的全部关注和资源的中心,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性发展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可能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理解并优化家庭在独生子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第一章:道德教育的时代变迁与独生子女现象的兴起 本章将首先回顾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梳理不同历史时期道德教育的重点、特点及其演变。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德的构建,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融合,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始终在与时俱进。我们将探讨这些变迁如何影响着当下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在新的社会语境下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随后,本章将聚焦于“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我们将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并深入分析其在人口结构、家庭功能、社会互动等多个层面带来的影响。重点将放在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典型特征,例如可能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社会交往经验不足等,这些特征都可能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产生潜在的冲突,为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二章: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石作用——理论溯源与现实审视 本章旨在从理论层面阐释家庭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将梳理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经典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依恋理论、文化传递理论等,深入剖析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亲子互动模式等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同时,本章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慈子孝”、“齐家治国”等理念,探讨中国家庭在道德传承中的独特优势与文化基因。我们将分析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特点,例如对子女的期望、亲情的纽带、孝道的观念等,并探讨这些文化因素在当代独生子女道德教育中的体现与转化。 在理论审视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可能包括:过度保护导致的独立性缺失、溺爱造成的任性与自私、缺乏兄弟姐妹的互动所致的分享与合作能力的不足、父母自身道德修养的不足对子女的负面影响等。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揭示,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独生子女道德发展的特质分析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本章将聚焦于独生子女的道德发展特质,深入探究他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独特性。我们将考察独生子女在同情心、利他行为、公平感、责任感、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与多子女家庭的儿童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更清晰地呈现其特质。 通过对这些特质的细致分析,本章将揭示其对家庭道德教育提出的具体挑战与启示。例如,独生子女可能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如何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他们可能需要更恰当的引导来培养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怀;父母可能需要调整教育方式,避免过度保护,鼓励其独立自主,培养其抗挫折能力。本章的研究旨在为家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发展需求。 第四章:构建与实践: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旨在为独生子女家庭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亲子互动中的道德渗透: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日常的沟通、故事讲述、榜样示范等方式,将道德观念融入亲子互动之中。例如,如何通过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培养其责任感;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教会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情感教育与道德发展: 强调情感教育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独生子女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感恩之心、羞耻之心等,并如何通过情感体验来内化道德规范。 社会性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 针对独生子女可能存在的社会交往经验不足的问题,本章将提出如何在家庭内或通过适度的外部活动,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同龄人、长辈交往的机会,学习社交礼仪、合作技巧以及如何遵守社会规则。 价值观的引导与确立: 深入探讨如何在家庭中帮助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等。我们将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父母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示范作用: 强调父母作为孩子道德榜样的重要性。本章将引导家长反思自身的言行举止,如何通过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从而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 处理溺爱与过度保护问题: 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常见的溺爱和过度保护现象,本章将提供具体的建议,如何把握“爱”与“管”的度,鼓励孩子独立,培养其自主性和责任感。 第五章:挑战与未来: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深化研究与实践展望 本章将对前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在新的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演变中,家庭道德教育可能面临的新挑战,例如互联网时代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家庭教育的冲击等。 同时,本章还将对本书的研究进行反思,指出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例如跨文化家庭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独生子女道德发展的纵向追踪研究、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家庭道德教育的模式探索等。 最后,本章将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独生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倡导建立更完善的家庭支持体系,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以期为培养健全、有道德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结论 《家庭道德教育研究:以独生子女道德教育的视角》一书,通过对道德教育时代变迁的梳理,对独生子女现象的深入剖析,对家庭在道德教育中基石作用的理论阐释,对独生子女道德发展特质的细致研究,以及对家庭道德教育策略与方法的系统构建,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关于如何有效开展独生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特定群体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聚焦,以及对可操作性策略的提炼,希望能为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共同为培育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独生子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