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乾威,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公共行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公共行政理论、比较行政等课程。在《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和美国出版的《国际公共行政》等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主编的著作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学》、《行政学导论》等,专著有《官僚政治》等。
邱柏生,1950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1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思想教育接受学》、《大学生人生道德引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著作。同时从事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研究,侧重于组织文化、组织行为问题等领域。
顾丽梅,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师从竺乾威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治理、公共政策等。出版专著:《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主编教材:《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参与了《公共行政学》、《当代中国行政制度》等MPA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国外社会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
复旦版MPA系列教材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同时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夏书章
复旦版MPA系列是面向实践、面向世界的探索性教材。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 曹沛霖
前言
绪论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第一篇 个体行为
第一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二)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
二、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及其内涵
(二)知觉误差
三、个体的知觉类型与行为方式
(一)知觉分类
(二)知觉类型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思考题
案例讨论
第二章 个性心理与管理
一、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结构及特点
(二)个性差异的根源
二、能力与管理
(一)能力类型及个体差异
(二)能力的管理学意义
三、性格与管理
(一)性格的特征与类型
(二)性格的管理学意义
四、气质与管理
(一)气质的类型及特点
(二)气质的管理学意义
思考题
案例讨论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
一、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的分类与层次
(二)动机与行为
二、态度与价值观
(一)态度概述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
(三)价值观与人的行为
三、个性差异与行为管理
(一)个性差异与人性假设
(二)个性差异管理
思考题
第二篇 团体行为
第四章 群体的一般理论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维度的发展阶段
二、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
(一)群体的规模和群体内的人际关系
(二)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
(三)群体的行为规范、压力与从众行为
三、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特征
(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思考题
第五章 团队建设
一、团队概述
(一)团队的涵义与特征
(二)团队结构与类型
(三)团队的目标、过程和作用
二、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一)团队的建设
(二)团队的领导和管理
三、团队的发展及其文化
(一)团队的生命周期
(二)团队文化
(三)走出团队的误区
思考题
第六章 群体沟通
一、群体沟通概述
(一)群体沟通的含义
(二)群体沟通的网络
二、群体沟通中的心理分析
(一)群体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
(二)个人间信息交流格调的模型
三、群体沟通的障碍及其对策
(一)群体沟通的障碍
(二)群体沟通的改善
思考题
案例讨论
第七章 群体冲突
一、冲突概述
(一)冲突的含义
(二)冲突的来源
二、冲突的层次与过程
(一)冲突的层次
(二)冲突的过程
三、冲突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预防和引发冲突的基本策略
(二)谈判的基本策略
思考题
案例讨论
第三篇 组织行为
第八章 领导
一、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本质
(二)领导的基础与功能
(三)领导集体
(四)领导效率
二、领导与决策
(一)决策思维
(二)群体决策
三、领导理论
(一)传统的领导模型
(二)偶然性领导模型
(三)最新的领导行为模型
思考题
第九章 激励
一、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原则及一般模式
(二)激励理论
二、激励理论的应用
(一)目标管理
(二)工作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
(三)有效的奖惩体系
思考题
案例讨论
第十章 权力与政治
一、权力概述
(一)权力的含义
(二)权力的基础
二、权力的行使
(一)权力行使的条件
(二)权力行使的原则
(三)权力行使的技巧
三、政治
(一)权力与政治
(二)政治行为
(三)对政治行为的道德制约
思考题
第四篇 组织发展
第十一章 组织设计
一、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及其分类
(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二、组织的一般理论
(一)传统组织理论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三)系统学派组织理论和权变理论
(四)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三、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过程
(二)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思考题
案例讨论
第十二章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概述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
二、组织文化理论
(一)7S框架
(二)卓越企业文化论
(三)美国企业精神
(四)Z理论
三、组织文化的发展
(一)组织文化的塑造机制
(二)组织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层次
思考题
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概述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
(一)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式
(二)组织变革的过程模式
(三)组织变革的成长模式
(四)组织变革的综合模式
三、组织变革的方法
(一)以人和文化为重点的方法
(二)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方法
(三)以结构和战略为重点的方法
思考题
案例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二)知觉误差
在对自我、他人以及群体进行感知并进而形成相关知觉的过程中,由于知觉主体自身诸多主观因素的介入,致使所形成的社会知觉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误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些误差是人们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因受到某些特殊知觉规律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反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和定型效应。
(1)首因效应。首因即首次的或最先的印象,首因效应则是指最先形成的印象对人们社会知觉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日常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当某人给其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时,这一良好印象将主导人们今后的知觉,即便日后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人们也常常倾向于从好处着眼为其辩护开脱,而假使当初形成的是恶劣的第一印象,此人便往往陷入“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尴尬境地。之所以会有此表现,正是因为存在着首因效应,它表明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当人们仅仅只获取了有关他人的少量信息时,就力图对此人的另外一些未知特征进行推理和判断,以便形成有关他人的统一印象。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于人们社会知觉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它表明在形成社会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通常最为深刻。既然既存在着首因效应,又存在着近因效应,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各自在何种条件下发挥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两种效应各自在何种条件下发挥主导作用,要取决于知觉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至于在一些具体条件下,比如:当有关同一知觉客体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首因效应将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倾向于相信前一个信息,并对其印象深刻,而当上述两种信息持续地被人感知时,发挥主导作用的则往往是近因效应。
……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已有的《MPA系列(公共管理硕士)系列·组织行为学》教材多偏向于企业管理方面的论述。本书作为MPA教材,力图反映公共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更具普适性的阐述。当然,这一努力还非常不够。
本书由我们确定框架,参与本书写作的作者分别是邱柏生(绪论)、胡位钧(第一章)、李春成(第二章)、刘彩虹(第三章)、尹钢(第四章)、王石泉(第五章)、陈红(第六章)、何俊志(第七章)、赵永红和顾丽梅(第八章)、李琳(第九章)、竺乾威(第十章)、陶国宏(第十一章)、邹珊珊(第十二章)、刘圣中(第十三章)。本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果,我们对参与的各位作者表示感谢。对于本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困惑时释疑解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组织”的“行为”,更是关于“人”的“行为”在组织中的映射。我一直觉得,一个公司能够取得成功,除了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它内部的人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分析了激励机制如何影响员工的绩效,从金钱奖励到非物质激励,从内在动机到外在驱动,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领导力”的章节,它并没有将领导力神化,而是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可学习、可培养的特质和技能。书中对不同领导风格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此外,书中关于“组织变革”的章节也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抵触心理,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变革,从而减少阻力,实现平稳过渡。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神奇了!我一直对人类在工作场所的行为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像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之所以能做好一份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技能,更多的是内在的驱动力、与同事的互动方式、以及身处一个团队时的化学反应。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让我对“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领导者,而有些人只能做追随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理论来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一个新员工如何融入团队、一个项目团队如何克服分歧、一个管理者如何激励士气等等,来阐述各种组织行为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冲突管理的章节,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创造价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职场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自信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读物,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我们每天身处的职场环境。我一直以为,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书中关于“沟通”的讨论,远不止于语言的传递,更包括了非语言信号、倾听技巧以及如何避免沟通障碍。我意识到,很多工作中的误会和冲突,都源于沟通不畅,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来改善这一点。另外,关于“团队合作”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它强调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尊重和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自己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和优化,以期更好地融入团队,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共同目标。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科学的方式,为我揭示了组织内部运作的奥秘。我一直对“权力和政治”在组织中的作用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此进行了非常坦诚和细致的分析,让我明白了权力是如何分配的,以及权力斗争如何影响着组织的决策和发展。它并没有回避这些“阴暗面”,而是将其置于科学的框架下进行解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这些现象。此外,书中关于“组织学习”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它阐述了组织如何通过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播来不断进步,以及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我从中认识到,一个组织如果不能不断学习和适应,就注定会被时代淘汰。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组织行为的强大工具,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充斥着各种术语和理论模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竟然如此流畅,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概念,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和贴近实际的例子呈现在我面前。比如,书中关于“群体动力学”的分析,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在团队里,少数人的意见会被淹没,而有时候又会出现“从众效应”。它解释了群体决策的优劣,以及如何避免“群体思维”带来的盲目性。另外,关于“组织文化”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组织文化只是公司墙上挂着的那些标语,但这本书告诉我,它其实是渗透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到员工的着装,再到工作中的沟通模式,都无不体现着组织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强大的组织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提升效率,而一个糟糕的文化则可能成为发展的阻碍。
评分是组织行为学权威学者罗宾斯教授的一部经典著作,被全球许多高校选作教材。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深受国内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好评,成为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组织行为学教材。
评分很好的东西,很实用,值得购买
评分好。。。。。。。。。。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考试用的 很好 快递很快
评分老师指定的书
评分全面更新了例子、专栏、研究成果、文献、影音资料以及章末材料等。
评分全面更新了例子、专栏、研究成果、文献、影音资料以及章末材料等。
评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