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犹豫挣扎,就没有如花的40岁

没有犹豫挣扎,就没有如花的40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金昞秀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成长
  • 中年危机
  • 自我救赎
  • 人生感悟
  • 情感治愈
  • 勇敢
  • 独立
  • 思考
  • 如花
  • 四十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807699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31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奋斗的中年人
  什么是中年的智慧?什么又是中年的力量?
  中年青春期心理处方
  奉献给所有中年和接近中年的为幸福而奋斗的人。

内容简介

  《没有犹豫挣扎,就没有如花的40岁》针对那些正在因为中年青春期而痛苦的人们,专为他们精心准备了温暖的心灵处方。读者可以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治疗来解决此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如何应对中年期青春期的过程和方法,读者可以学习到之后应该怎样生活并怎样和自己进行对话,并进行自我反省,使自己得到更进一步的成长。
  本书随文配22幅精美的治愈系插图,配合亲切的文字,更进一步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作者简介

  金昞秀,曾在首尔峨山医院精神科接受专科医生和临床讲师训练。最早作为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是在伊拉克的Zaytown医院,现为韩国精神身体医学会理事、大韩躁郁症学会理事、临床健康增进学会精神健康专门理事、首尔峨山医院精神健康医学科临床助理教授,同时在该院健康增进中心精神紧张门诊负责精神健康增进、精神压力、抑郁症等领域的诊疗工作。
  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共著)、《双相性障碍》(共著)等,译作有《唤醒你体内的艺术家》《抑郁症的行动激活治疗》等。

精彩书评

   ★经常听说中年男人看电视剧流泪,下班路上看到明媚的春光忍不住想去旅行。经历过成功与挫败,不被任何事迷惑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究竟在发生怎样的事情?接触了多名因为身体和心灵变化而苦恼的中年人,金昞秀教授把他们深邃的心事和宿命般的痛苦如数记录于本书。希望朋友们能借本书明白这样的道理:尽管第二青春期带给人们深重的痛苦和混乱,然而这个时期过去之后,就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发现更加成熟的自己。
  ——金钟学《都市报》社长

目录

前言 中年是看不见尽头的战斗


PART 1中年的青春期,回首过往岁月的时间


01 我生命中的第二次青春期

02 或许你也是格里高利?萨姆沙

03 站在四十岁的悬崖看见过往的时间

04 为什么婚姻的甜蜜变成了孤独

05 “放下”的陷阱

06 “为什么要生活?”请为这个问题准备答案

07 他的心里为什么狂风大作?

08 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我

09 逃避不如克服

10 并不抑郁的抑郁症

11 学会接受人生的不如意

12 生活本身也能成为教训

13 坦率是心灵必需的营养

14 提醒方向错误的警告

15 分居的夫妻也是夫妻

16 “不举”的意义

17 男人变成女人,女人变成男人

18 沟通的断绝容易引发心病

19 首先了解自己,然后了解他人

20 庆祝绝经的派对


PART 2 中年的路口,宝贵的领悟


01 年龄和智慧不成正比

02 人生是到死才能终结的长篇小说

03 痛苦不是惩罚,而是学费

04 每个人都会患心灵感冒

05 人生的时钟何时停下来

06 一切都是人生的客人

07 感情变化剧烈会生病

08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09 隐藏的感情,要用语言表达

10 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成为圣人

11 从背后紧紧拥抱你的人

12 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13 面对不安之门,不要关闭,也不要回避

14 不要用二分法区分善与恶

15 人心不是令人愉快的朋友

16 不要让身体和心灵变硬

17 关闭思绪的引擎

18 宽恕不是人的事

19 幸福与爱的密度和强度成正比

20 倾听对方痛苦的年龄


尾声 人生不是庆典,而是作业


前言/序言

  中年是看不见的战斗尽管听起来有些悲凉,然而某位中年男人还是这样谈论人生:
  “人生就像赌博。中间赚了点儿钱,感觉那不就是我的钱吗?钱在不停地流转,转到我这儿稍作停留,很快又转到别人那儿了。中间拿到的钱全部失去,只能离场。所以说,无论赌博还是人生,不到最后根本不知道真正赚钱的人是谁。即使到了最后再看,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赚到了钱。赌博和人生都是变成穷光蛋,然后离开。”
  进入中年,人生开始变得虚无。曾经燃烧青春、热情生活的人也会有刻骨铭心的虚无感。即使历尽苦难也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捶胸顿足地感叹“人生虚度”。自我感觉人生不如别人的人陷入深深的挫折感,抱怨说“这把年纪了,什么都做不了”。进入中年,各种考验都会不请自来。父母过世,健康状况大不如前。好像死亡也大踏步逼近,令人毛骨悚然。偶尔放下紧张感,却又深感不安,仿佛被逐出了人生的“赌局”,这就是中年。
  中年是战斗,而且是看不见终点的战斗。“现在快结束了”,刚要松口气,子弹却从四面八方飞来。“妈的,现在我已经疲惫不堪,身体大不如前,也没有了从前的斗志,拉倒吧。”话虽如此,却又很快改变了主意。“我是多么努力才走到现在啊,要是在这里跌倒,那可什么都完了。”于是,重新抖擞精神,重新填满子弹,瞄准枪口。
  但是进入中年之后,身体和心灵都会发生变化。感觉好像变成了二手车,必须踩几次油门才能真正启动。如果上班后不先喝杯咖啡,疲惫就无法消解。如果想到第二天的宿醉,恐怕连喝酒都没胆量了。人到中年,曾经的钢铁之心已经在风中摇曳。
  “这是中年危机吗?有人说中年也有青春期,所以叫‘思秋期’。我也会这样吗?最近,我自己都不知道心里想些什么,乱七八糟。我希望能有人告诉我,别人也这样吗,还是只有我出了问题!”
  许多中年人都对发生变化的身体和内心感到疑惑不解。因为做咨询工作,我经常有机会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回答那些中年人的心灵呐喊。如果中年之心汪积起来,犹如静止的江水,那么希望我的回答能在他们的心里变成汹涌的波涛。如果漆黑如磐的茫茫大海上涌起狂风暴雨,那么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变成温暖的太阳,安抚风雨。
  包括我在内,面对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伤,所有的人都难得自由。人生在世,谁都会受到他人的伤害,谁都会品尝到生活的苦涩。可是,很多人会陷入这样那样的错觉难以自拔,“世上没有谁像我这样艰难”,或者“全世界的痛苦都让我来承担”。事实绝非如此。如果细细审视中年的皮肤,我们会发现伤痕斑斑点点。有的伤疤依然没有痊愈,还在渗着鲜血,很多人反而假装不在意,该怎么活还怎么活。
  在本书第一部分,我们一起来审视生命中再度迎来青春期的中年人的内心秘密,我们一起去感受生活在当代的中年人必须经受的宿命般的痛苦。希望读者能看到回望逝去的岁月,坚定地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并且能从中发现人生的教训。
  原以为人到中年之后,至少心态要比年轻人更加坚定,然而经过实际咨询,我真切地感觉事实并非如此。所谓“艺人病”“出息病”等广为人知的恐慌障碍,也以40—50年龄段的中年人群发病率最高。我是这样想的:他们从来都是努力生活,感觉生活宝贵,因此绝对不能轻易跌倒,他们的心病就是“恐慌障碍”。源于恐慌障碍的恐怖不亚于死亡,因为很多人觉得生命中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能随随便便倒下。
  抑郁症也差不多。抑郁症不是“心灵的感冒”,而是艰难登山之后的“肌肉痛”。内心疲惫的人,那是因为马不停蹄地走过艰难人生,心灵需要短暂的休整。对于中年人来说,除了身体健康,还要格外注意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我想说说在中年的十字路口领悟到的宝贵智慧。智慧之心绝对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地出现。若想在中年获得智慧,必须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我要在这部分谈谈中年人必须牢记的智慧,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这个时代的中年人,几个人能像成功人士说的那样“玩着活”呢?中年人就像处在片刻不得放松的战场,能够像庆典似地活过每一天吗?
  我是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每天都要看几部人生纪录片,每天都会接触到人生的逆境和战胜逆境的生活故事。作为精神科医生,我收到的最大祝福是每天都能确认到这样的证据,那就是病人满怀信心地说,“啊!人生多么美好!”我每天都会想很多次,“人生是伟大的艺术品”。我常常感谢这份工作,因为我可以见证别人的人生,观察一个人发挥出来的无限能力,分享他们的生活意义。


《时光的回响,岁月的耕耘》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途,我们以脚步丈量世界,以心绪感知时光。从青涩的少年意气风发,到而立之年的稳重成熟,再到不惑之年的豁然开朗,每一个阶段都 etched 满了独特的印记。这本书,正是关于这些印记的探索,关于生命在流转岁月中的沉淀与绽放。 它并非一味描绘过去的辉煌,也非沉溺于当下的迷茫,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勾勒出个体在时间长河中,如何经历、如何学习、如何成长的轨迹。我们会遇到那些曾经的青葱岁月,那时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对世界抱有孩童般的好奇。那些不经意的选择,那些初尝禁果的试探,那些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前进的瞬间,都构成了我们生命最初的底色。 然而,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那些暗礁与险滩,那些让人辗转反侧的困境,那些考验我们意志的挑战。书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如何在困顿中不屈不挠,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在失意中重新振作。这种“挣扎”,并非是徒劳无功的呐喊,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它是一种不甘于平庸的力量,一种在逆境中淬炼生命韧性的过程。 “犹豫”,同样是人生中的常见课题。我们常常在岔路口徘徊,在选择面前权衡利弊。是追随内心的声音,还是顺应外界的期望?是冒险一搏,还是稳妥前行?书中,我们会深入探讨那些内心的挣扎与纠结,那些在犹豫中错失的机会,那些在彷徨中领悟的智慧。主人公的每一次抉择,都伴随着内心的搏斗,每一次的“不犹豫”,都源于对自我清晰的认知和对方向的坚定。这种“不犹豫”,并非是鲁莽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 当岁月的光华悄然流淌,当生命的故事逐渐丰盈,我们便会迎来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人生走到某个重要的节点时,过往的一切经历,都会如同发酵的美酒,散发出愈加醇厚的香气。书中,我们将聚焦于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花的40岁”。这并非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更迭,而是生命厚积薄发、绽放独特魅力的时刻。 “如花的40岁”,意味着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粹与热情。它意味着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却依然保有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它意味着褪去了年少时的稚嫩,却拥有了成熟女性的从容与智慧。书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如何在40岁这个年纪,依然积极地拥抱生活,依然勇敢地追求梦想,依然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这种“如花”的状态,源于内在的修炼,源于对自我的接纳与热爱。它不是外在的刻意装扮,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与活力。书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如何在事业上开辟新的天地,如何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如何在自我成长上持续投入。这些“如花”的特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日积月累的努力与付出的结果。 书中,我们会深入剖析主人公在“如花的40岁”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对人生波折的淡然处之,体现在对世事纷扰的洞察与理解,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清晰定位。她们不再为外界的评价所左右,不再为过去的遗憾所束缚,而是更加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更加珍视身边的人,更加笃定地朝着内心的目标前进。 “40岁”,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纪。它承载着过往的经验与教训,也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书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如何将过往的“挣扎”与“犹豫”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如何将每一次的跌倒化作攀登的阶梯。她们不再惧怕犯错,因为她们深知,错误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她们不再畏惧未知,因为她们相信,生命总有新的惊喜等待着她们去发现。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一起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体味岁月的美好。它鼓励我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要停止探索与前行。即使面对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韧性;即使面临选择,也要勇敢地做出决定。最重要的是,要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在不断地学习、成长、与自我对话中,我们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如花”时刻。 “如花的40岁”,并非是对年龄的执着,而是对生命状态的追求。它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魅力,是一种经历了风雨洗礼后的从容与优雅。书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拥抱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她们的故事,将是对所有女性的一种鼓舞,告诉我们,生命的美丽,不应被年龄所限制,而应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璀璨。 这本书,也探讨了“犹豫”与“挣扎”的辩证关系。有时候,短暂的犹豫是为了更清晰的判断;有时候,适度的挣扎是为了更坚定的信念。它们并非完全的负面词汇,而是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人公在经历这些之后,反而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懂得如何去爱。 在“如花的40岁”这个节点,主人公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越年龄的智慧与魅力。她们不再追求虚幻的完美,而是更加珍视真实的自我。她们学会了与不完美和解,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这种“如花”的状态,是一种成熟的姿态,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本书旨在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思考。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挣扎”与“犹豫”,我们都会有自己人生的“转折点”。而这本书,正是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份力量,一份启迪,一份对生命美好未来的憧憬。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面临何种挑战,生命永远充满可能。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那段“如花”的时光。 “如花的40岁”,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任何一个人,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与突破之后,都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这本书,是对生命韧性的一种赞颂,是对岁月沉淀的一种讴歌,更是对内在力量的一种探索。它鼓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去体验,去感受,去成长,最终,成就一个更加丰盈、更加美好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它仿佛带着读者潜入了一个深邃而又错综复杂的情感迷宫。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细腻,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如同精密的齿轮般相互咬合,驱动着故事向前推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渲染,却能让那些隐秘的痛楚和渴望清晰地浮现出来。读到某些转折点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本,静静地回味刚刚读到的那几页文字,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情节的推进并不急躁,而是像老电影的胶片一样,一帧一帧地展开,为后来的爆发积蓄着能量。尤其是一些环境的描写,那种光影的变幻、气味的捕捉,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字版的印象派画作,让人仿佛能触摸到故事发生的那个时空。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被反复咀嚼和沉思的文学佳酿,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所具备的生命力。

评分

我必须要强调一下这部作品在情感冲击力上的表现。它没有诉诸廉价的煽情,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易被忽略的瞬间进行放大和解构,从而引发了对人生重大议题的深层思考。比如书中关于“选择的代价”那一章节,作者描绘了一个看似平淡的选择过程,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沉重和无可挽回的宿命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十字路口时的犹豫与挣扎的底色。这种细腻到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使得读者很容易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人物身上,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于那些渴望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答案或至少是寻找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朝圣之旅。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而不是简单的小说。开篇的引子如同定音鼓的沉重一击,迅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然后是不同主题乐章的层层推进,时而是低沉的大提琴独奏,倾诉着内心的孤独;时而又是铜管乐器的齐奏,爆发着对命运的抗争。最妙的是,作者在看似不相关的几条故事线索之间,埋下了无数的伏笔和回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发现这些元素是如何在后半部分完美收束并形成一个巨大的闭环。这种叙事上的精妙布局,展现了作者对整体掌控力的强大自信。我甚至一度怀疑,作者是不是提前写好了一个复杂的思维导图,才能将如此多的信息点处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却又保持着艺术的自由度。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低,它要求读者对人性有一定程度的洞察力,并且能够接受模糊和不确定性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它拒绝给你一个清晰的“是”或“否”,而是把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抛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选择相信哪一种可能。这种开放性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也可能是让一些读者感到困惑的原因。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被挑战”的感觉,仿佛作者在邀请我参与到这场智力博弈中来。特别是书中对某些哲学概念的探讨,那些对话丝丝入扣,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让我不得不暂停,拿起笔在旁边做些笔记,试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这本书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它是用来占据你全部心神的,读完它,你会觉得自己的思维被重新梳理和拓宽了边界。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锐利感,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深厚,常常能用一个非常规的组合词语,瞬间勾勒出一个极其复杂的意象,这种“一语双关”或“多义并存”的表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书中对“时间”和“记忆”的探讨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闪回和意识流的手法,模拟了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真实状态。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一旦错过某个细微的线索,后面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但这正是它魅力所在——它奖励了那些愿意投入精力和心思去探索的读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那种通关后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