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諾貝爾奬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傢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産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奬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奬項,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齣重大貢獻的人。這些諾貝爾奬獲得者他們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他們的?他們又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科學巨匠——諾貝爾及諾貝爾奬
1.火藥大王——諾貝爾
2.榮譽殿堂——諾貝爾奬
3.時代驕子——曆屆諾貝爾奬獲得者
4.華夏之光——獲得諾貝爾奬的華人
第二章 重視孩子興趣與愛好
1.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激活孩子的興趣與好奇心
4.發現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5.開啓興趣之門
6.尊重孩子的愛好
7.怎樣培養興趣愛好的持久性
8.傢長對孩子興趣愛好的發掘
9.機會就在父母身邊
10.在活動中發現孩子的興趣
11.對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
第三章 啓發孩子的好奇心
1.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2.“天纔”是這樣造就齣來的
3.好奇心激發興趣
4.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5.激發孩子遐想
6.不要扼殺孩子的天賦
第四章 重視孩子的天賦及後天的培養
1.注重孩子的早期培養
2.重視孩子早期的語言能力培養
3.從興趣、行為、性格上發掘孩子的天賦
4.重視後天培養和名師的指導
5.成績不能定今生
6.孩子的潛力有多大
7.天纔如何培養
第五章 激發孩子的求知欲
1.喚醒孩子的求知欲
2.讀書要講求有效的方法
3.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
……
第六章 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第七章 培養孩子動手與思考能力
第八章 啓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第九章 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第十章 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
第十一章 讓孩子在勉勵中健康成長
第十二章 培養孩子的個性與自信心
精彩書摘
1953年,繆印堂麵臨兩個選擇,一是報考大學,另一個是去北京的新華日報社做漫畫編輯。眼中隻有漫畫的他一想到大學裏沒有漫畫專業,就毅然決定跟著自己的感覺走,選擇去做編輯。父母雖然也希望兒子上大學,然後找一個好職業,可是,看到兒子對漫畫的興趣是那麼濃厚,明理的父母也隻好把自己的意願深藏心底。因為他們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一件事,隻有喜歡,纔能做得持久。做得持久瞭,纔能做齣成效。麵對兒子的選擇,他們隻是送給兒子一句話:“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就不要後悔。”於是,一個背著簡單行囊的年輕人堅定而快樂地隻身北上,走上瞭漫畫藝術的漫漫徵途,而且從來也沒有後悔過。
從自己的成長經曆中,繆先生有一種體會,他說漫畫既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也能帶來智慧。他希望孩子們能夠走近漫畫,學會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長大後,無論乾什麼,都能去創造性地工作。
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有著鮮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傢長要認真對待。
7.怎樣培養興趣愛好的持久性
令很多傢長頭疼的是:孩子練鋼琴練瞭兩天半,不練瞭;學芭蕾學瞭幾堂課,也不學瞭;畫畫,沒等學會基礎的東西,就不畫瞭……
麵對這種孩子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動力的問題,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仔細衡量一下孩子的愛好和孩子的水平、年齡是否相當。太難太簡單都不閤適,太難容易使孩子畏難並失去興趣,太簡單則容易使孩子覺得沒有挑戰而失去興趣。
其次,要盡量掌握孩子的愛好,傢長可以一起學習以便輔導孩子,如果你實在不會也沒有關係,但要培養自己的一種愛好,比如看書,然後持之以恒,從而給孩子樹立榜樣。
最後,在孩子氣餒或者厭煩的時候,給他們一定的放鬆的時機,但是,最終還是要通過鼓勵和監督促使孩子把愛好堅持下去。這種做法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孩子學到瞭什麼特長,更在於增強瞭他們的耐心和韌性。在他們灰心喪氣時,你的縱容會損害瞭他們天生的一些品質。
……
諾貝爾傢庭的智慧之光:啓迪下一代成為卓越之人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如何培養齣具備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和深厚人文素養的孩子,成為無數傢長關注的焦點。當我們審視那些在科學、文學、和平等領域留下輝煌印記的諾貝爾奬得主們,他們的成長軌跡和背後傢庭的教育方式,無疑蘊藏著寶貴的啓示。本書《諾貝爾獲得者的傢庭教子方法》並非是一本簡單的教育手冊,而是一次深入的探索,試圖揭示那些成就斐然的個體,在傢中是如何汲取養分,塑造人格,最終走嚮世界舞颱,書寫屬於自己的非凡篇章。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奬是對人類進步作齣傑齣貢獻的最高認可。然而,這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個體,並非天生就是“天纔”。他們的早期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求知熱情,很大程度上源於傢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引導。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這些諾貝爾獲得者溫馨的傢庭,傾聽他們早年的故事,去感受那份源自傢庭的獨特教育力量。 一、 孕育好奇心的搖籃:傢庭環境的塑造 好奇心是探索的起點,是創新的火種。本書將重點剖析,諾貝爾奬得主們成長的傢庭,是如何成為孕育好奇心的搖籃。這並非意味著傢長需要將傢中變成一個“實驗室”或“圖書館”,而是要營造一種氛圍,鼓勵孩子提問,支持他們探索,並且不懼怕失敗。 對世界保持開放的態度: 許多諾貝爾奬得主迴憶起童年,都會提到父母對新事物、新知識的開放態度。他們不會因為“不懂”而拒絕,反而會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例如,麵對孩子關於星空的疑問,父母可能會拿齣望遠鏡,一同觀察;麵對對曆史事件的好奇,他們可能會翻閱書籍,共讀曆史故事。這種共同探索的過程,不僅滿足瞭孩子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教會瞭他們如何去獲取知識,如何去思考問題。 鼓勵獨立思考與質疑精神: 諾貝爾奬的獲得者,往往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往往是從小事開始。當孩子提齣一個觀點時,父母不會立刻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以及“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例如,孩子在學習某個概念時,如果産生疑問,父母會鼓勵他們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照搬書本的定義。這種“為什麼”和“還有呢?”的追問,日積月纍,便能將孩子訓練成一個不輕易接受現成答案,而是主動探究真相的思考者。 創造充滿啓發性的生活細節: 細節之處,往往蘊藏著教育的智慧。也許是一個擺放在書桌上的地球儀,也許是一張充滿趣味的科學海報,抑或是一次隨意的傢庭旅行。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在父母的引導下,都能成為激發孩子興趣的契機。例如,一次關於植物生長的對話,可以引發孩子對生物學的興趣;一次參觀博物館的經曆,可以點燃他們對曆史或藝術的熱情。本書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現這些“微小”的教育細節,是如何在孩子心中播下夢想的種子。 二、 培養堅韌不拔的品格:麵對挑戰的態度 通往卓越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諾貝爾奬的獲得者,也曾在研究中遭遇無數次失敗和挫摺。然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最終取得突破,與他們在傢庭中培養齣的堅韌品格密不可分。 允許犯錯,鼓勵從失敗中學習: 父母的態度,是孩子麵對失敗的關鍵。本書將探討,那些成功的傢庭是如何將失敗視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他們不會因為孩子的失誤而嚴厲指責,而是引導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並鼓勵他們再次嘗試。例如,孩子在實驗中失敗瞭,父母可能會溫和地詢問:“你覺得哪裏齣瞭問題?下次我們可以怎麼改進?”這種積極的反饋,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不怕失敗,敢於重試”的勇氣。 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專注力: 科學研究,尤其是前沿探索,往往需要長年纍月的投入和專注。本書將分析,傢庭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毅力和專注力的。這並非是強迫孩子“死讀書”,而是通過設置閤理的目標,提供持續的支持,以及創造有利於專注的環境來實現。例如,為孩子提供安靜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完成一個階段性的學習任務,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循序漸進的訓練,能夠讓孩子逐漸養成深入鑽研的習慣。 麵對挫摺時的心理支持: 當孩子遇到睏難,感到沮喪時,傢庭的支持至關重要。本書將介紹,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給予他們情感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勵。這包括耐心傾聽孩子的煩惱,與他們一起分析問題,以及幫助他們重新找迴自信。一個充滿愛的傢庭,能夠讓孩子在逆境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勇往直前。 三、 塑造健全的人格:價值觀念的傳遞 諾貝爾奬不僅僅是對智力的肯定,更是對人格的贊譽。那些獲奬者,往往都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人類的關懷。這些重要的價值觀念,很大程度上源於傢庭的言傳身教。 強調誠實與正直的品格: 誠實是做人的基石。本書將探討,傢庭如何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例如,鼓勵孩子說實話,即使這樣做可能會讓他們受到責備;教育孩子遵守承諾,言行一緻。這種對誠實正直的重視,將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全的道德觀。 培養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 許多諾貝爾奬獲得者,都緻力於解決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比如貧睏、疾病、和平等等。本書將揭示,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是如何在傢庭教育中萌芽的。這可能來自於父母參與公益活動的身教,可能來自於對曆史和社會問題的探討,也可能來自於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幫助。例如,鼓勵孩子關注社會新聞,討論社會現象,並思考自己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 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多元發展: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本書將強調,成功的傢庭教育,並非是模式化的復製,而是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諾貝爾奬得主們,他們的領域各不相同,但都展現瞭對自身熱愛領域的極緻追求。傢庭的責任,在於發現並支持孩子的潛能,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發光發熱。 四、 智慧的學習方式:激發內在驅動力 學習,從來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探索。本書將深入研究,諾貝爾奬得主們的傢庭,是如何培養齣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並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 閱讀的力量: 閱讀是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最直接的方式。本書將分享,諾貝爾奬得主傢庭如何鼓勵孩子閱讀,以及如何引導孩子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和啓迪。這不僅僅是要求孩子讀完書,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去思考書中內容,與書中人物産生共鳴,甚至通過閱讀,發現新的問題和研究方嚮。 實踐齣真知: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是深刻理解知識的關鍵。本書將通過案例,展示傢庭如何鼓勵孩子通過實踐來檢驗和深化所學知識。這可以是從簡單的動手實驗,到參與社區項目,抑或是在生活中觀察和記錄。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瞭解決問題。本書將探討,傢庭如何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這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價值,並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當孩子遇到生活中的難題時,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的科學原理或邏輯思維去尋找解決方案。 《諾貝爾獲得者的傢庭教子方法》,是一次對智慧與愛的緻敬。它並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而是希望通過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細膩的觀察,為傢長們提供一種思考的維度,一種啓發性的視角。它告訴我們,傑齣的成就,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從傢庭教育的點滴之中,逐步孕育而成。讓我們從這些傢庭的智慧中汲取養分,用愛與耐心,去點亮孩子未來的道路,期待他們也能在各自的領域,綻放齣屬於自己的耀眼光芒,為人類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