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 [Chinese Social Rsychologlcal Review(Vol.b)]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 [Chinese Social Rsychologlcal Review(Vol.b)]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宜音,韦庆旺,杨中芳 编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中国社会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社会问题
  • 文化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
  • 学术期刊
  • 社会认知
  • 行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9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125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ese Social Rsychologlcal Review(Vol.b)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本辑与第七辑互为补充,既包括在第七辑中庸系统构念化基础上所深入开展的实证研究,尤其聚焦在中庸思维的基础心理历程及其与个体适应的关系上;也包括中庸研究的跨领域对话及对中庸思维构念化的理论反思,这种对话和反思覆盖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家族企业研究,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到西方心理学前沿热点的广泛领域。

作者简介

  韦庆旺,男,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讲师。2008年于浙江大学心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本土与文化心理、权力与社会等级心理、存在幸福感。曾主持(或参与)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公共人事管理》(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亚洲社会心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以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发表文章曾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杨宜音,女,浙江余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1997年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2~2003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5年9~12月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6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心理学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2007年10~12月挪威科技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在学术书刊中发表论文80余篇/章。
  
  杨中芳,女,生于天津,祖籍山东蓬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系,197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社会心理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分别在耶鲁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和阳明大学以及香港大学,2002~2006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目录

中庸思维的基础心理历程
中庸思维的社会认知结构【张仁和 黄金兰 林以正】
喜怒哀乐之未发:情绪性刺激注意力与记忆的中庸思维体现
【汪曼颖 林淑菁 叶怡玉】
见林或见树?
——整体处理与中庸的关联性【黄金兰 钟育君 林以正】
中庸信念/价值量表的信度概化研究【邹智敏 肖莉婷】
中庸思维对不同情境决策行为的影响【叶晓璐 张灵聪】

中庸思维与个体适应
中庸致和: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作用【黄敏儿 唐淦琦 易晓敏 孙莎莎】
夫妻中庸思维差异对成员家庭功能评定的影响【杨中芳 阳中华】
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影响之初探【阳中华 周家秀 周甄会】
中庸思维在工作压力源与员工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兼作海峡两岸比较
【杨中芳 丁 宇 林升栋 林玮芳】
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在职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庸思维的调节作用【李 原】

中庸思维的跨领域研究对话
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脑认知功能模式的中庸思维:初步的理论推测与构想
【罗 劲 刘 玉】
西方智慧研究新动态与中庸思维的关系【张仁和 林以正 黄金兰】
中庸思维与家族企业研究【何 轩】
中庸的构念化及理论反思
中国智慧哲学与中庸之道研究【李 平】
日常生活的道德意义和生命意义:兼谈中庸实践思维的构念化【杨宜音】
“一分为三”框架下的中庸界定:兼从方法论角度评当前中庸心理学研究
【韦庆旺 鄢玉婷】

回顾与前瞻
中庸研究与华人本土心理学【杨中芳】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汇聚了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前沿探索,深入剖析了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情境下,个体与群体心理的互动机制,以及社会变迁对人们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及社会关系产生的深刻影响。本辑论文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从多个维度、不同层级探讨了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关键议题,力求呈现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洞察力的研究图景。 核心议题与研究视角: 本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相互关联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方向: 社会认同与跨群体关系: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个人与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辑收录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如地域群体、代际群体、职业群体、民族群体等)的社会认同形成机制、变化动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对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多元文化交融中个体身份的构建与协商;社会变迁对传统社会认同的冲击与重塑;群体间的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促进跨群体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研究方法涵盖了问卷调查、实验设计、深度访谈、叙事分析等,力图揭示社会认同的复杂性及其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的重要性根植于社会结构之中,并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征。本辑的研究深入考察了各类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与调适,包括亲密关系(如婚姻、家庭)、友情、同事关系等。特别关注“社会资本”在中国情境下的运作机制,即个体通过其社会网络所能获得的资源与支持。研究探讨了社会网络结构、社会资本的质量与数量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社会融入以及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此外,本辑也关注了新兴的社交模式(如网络社交)对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线上与线下关系,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社会支持系统。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张力: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秉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传入,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本辑的研究审视了这种张力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中的具体表现,例如:个体在集体目标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集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集体主义框架下保护个体权利与提升个体能动性。研究分析了不同社会情境下(如组织管理、社会动员、公共参与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取向如何相互作用,并探讨了适度的个人主义发展对激发创新活力和个体幸福感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社会变迁带来的压力、竞争的加剧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中国居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本辑的研究关注了广泛的心理健康议题,包括抑郁、焦虑、压力应对、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研究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了个体心理特质(如人格、应对方式、情绪调节能力)在心理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本辑还关注了特定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流动人口、面临职业转型的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干预与社会支持策略,旨在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福祉。 价值观、道德与社会规范: 价值观是指导个体行为和判断社会现象的重要内在依据。本辑的研究考察了中国社会中主流价值观的演变,以及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特别关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与道德建构,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公平、责任等传统美德面临的挑战。研究分析了社会规范的形成、内化与遵守机制,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感知和反应。此外,本辑也探讨了媒体、教育、法律等社会机制在塑造和传播价值观、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中的作用。 新兴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兴的社会现象应运而生,并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广泛影响。本辑的研究也关注了这些新兴议题,例如: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使用对人际交往、信息获取、身份认同的影响;数字鸿沟与信息茧房对认知和态度形成的作用;网络成瘾、虚拟社区的心理机制;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心理变革。这些研究旨在为理解和应对这些新现象提供心理学视角的洞察。 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本辑的研究论文充分体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与深度化。研究者们不仅广泛采用了经典的定量研究方法,如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以揭示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和普遍规律;同时也注重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入访谈、焦点小组、案例研究、扎根理论,以深入理解个体经验、情境的特殊性和社会过程的复杂性。此外,一些研究还结合了实验方法,通过操纵特定变量来检验因果关系,从而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在理论视角上,本辑的研究者们既借鉴了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成熟的理论框架,如认知失调理论、归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依恋理论等,又着力于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发展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例如,在研究人际关系时,会深入挖掘“关系”文化中的本土智慧;在探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时,会分析其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表现。这种理论的本土化与创新,是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研究贡献与学术意义: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思想启迪,也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以及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中国社会情境下个体与群体心理的深入探索,本辑的研究有助于: 1. 深化对中国社会运作规律的理解: 揭示影响社会成员行为、态度和决策的关键心理机制,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提供理论支持。 2. 指导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为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如群体冲突、心理健康危机、价值观冲突等)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 促进个体福祉与社会和谐: 通过理解和干预不良的心理和社会现象,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更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 4. 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汇聚和展现中国学者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展现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和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是一部集思想性、前沿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将为读者展现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生机勃勃的研究图景,并为理解和应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的活力。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那种厚重而又精致的质感所吸引,能感觉到出版社在装帧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大小、行间距的处理都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虽然是学术性的评论集,但整体的装帧风格却非常具有收藏价值,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初次翻阅,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仿佛能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重量,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议题选择上的前瞻性和批判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重复和梳理上,而是大胆地触及了一些当前社会热点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力学基础,那些平时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在这些评论家的深入剖析下,突然间变得陌生而又充满研究价值。他们提出的许多反思角度和研究假设,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瞬间点燃读者的好奇心,促使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对前沿和争议议题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总结,更像是一份充满活力的思想宣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样化,简直像一个多声部的交响乐团。有的篇章笔触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思的深度,读起来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入的哲学对话,引人深思,让人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妙语。而另一些部分则展现出高度的量化分析和严谨的实证精神,文字简洁有力,数据呈现精准到位,仿佛是精密的手术刀,剖析着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的绝佳平衡点,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受众范围,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对社会现象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结构严谨得让人叹为观止。从宏观的理论框架梳理到微观的实证研究分析,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得如同高清地图一般。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每一个小节的引入都仿佛是精心设计好的机关,将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向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领域。我发现即便是对于我这样对某些特定领域已有基础认知的人来说,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导图也在不断被重塑和优化。这种结构上的精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知识探险,让人欲罢不能,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预料之中的惊喜。

评分

从整体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即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那种需要经常合上书本,留出时间去消化、去内化的“慢阅读”体验。每一次合上书本,我的脑海中都会自动浮现出几个关键的概念或模型,并尝试将其投射到我日常观察到的具体事件中去进行检验。这种持续的认知激活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读者的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感觉自己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认知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