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不说教、不动怒的教养小妙招,
让你不费神、不操心就能教出小小男子汉!
妙招1 男孩之间的矛盾,让他自己处理;
妙招2 男孩有怨言,让他说个够;
妙招3 妈妈充电,孩子也会效仿加油;
妙招4 使用自然惩罚,她才能多长记性少犯错;
妙招5 把男孩犯错的时机变成成长契机……
减少言语提醒
告别“唐僧妈妈”
这样做。他才会独立
丢三落四,叮嘱几遍还是忘——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让他知道,有些事情没人可依靠,丢三落四造成的烂摊子,自己能自己收拾。
这样处理,他才更勇敢
遇事退缩,半途而废,我不督促怎么办?——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这样安排,她才会自律
玩起来“人来疯”,写作业从不积极,少说一点都不行——替他安排不如让他安排,把空间留给他,让他自己作决定。
这样教育,他才更富同理心
他调皮捣蛋恶作剧,一点也不让人省心——适度让他自食苦果,他会记得更牢,也更知道哪些事不能越界。
在《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成就优秀男孩的100个教养妙招》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上百个典型案例,生动呈现了亲子互动中唠叨的情景,并指出了背后的原因,为妈妈们提供了不唠叨,教出勇敢、独立、自律、富有同理心男孩的妙招。
陈彧,原名陈海燕,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对家庭教育抱有浓厚兴趣,阅读过无数家教图书。为了教育好女儿,为了教育好孩子,曾自学心理学、教育学。
她发现,当下家庭教育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夸大父母的教导和学校的教学作用,而忽视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潜能。教育,不是监督、限制孩子,而是观察孩子,顺从孩子内部的成长动力,并据此予以指导。
她曾参与编著畅销书《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妈妈说给青春期儿子的悄悄话》《培养优秀男孩的十堂课》《培养最棒的男孩》《为什么你的儿子不告诉你?》等。
唠叨一旦成为负向刺激,孩子就不爱听。其实不用唠叨一样能教出棒男孩,本书提供了很多实用操作技巧,相信对各位妈妈会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 成墨初
唠叨,其实是过度关心的一种行为,然而,这正是造成孩子不正视问题、拒绝思考和疏远妈妈的原因。希望本书能给予焦急的妈妈们一些“营养”,在帮助她们改变教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亲子关系。
——新浪亲子中心“专家问诊”金牌作家 陈禾
作者充分理解孩子和家长双方在日常沟通中所面临的困境,她通过独特的心理视角分析亲子沟通过程,并提出实用的解决方法。《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起来使人会心一笑的同时静心反思。
——国际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 李庚
权威推荐序 用对方法。才能养出小小男子汉
前 言 妈妈不多说,也能教好爱捣蛋的小男孩
第1章 男孩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有多少男孩的特性你不知道
为什么男孩总是“听不到”?
男孩屁股下面有刺儿吗?
男孩怎么那么爱闯祸?
老师盯着不放的怎么总是小男孩?
男孩真的比女孩粗心笨拙吗?
第2章 唠唠叨叨危害大
越唠叨,男孩越是听不到
啰唆让男孩失去耐心
说得越多男孩越反感
越唠叨,孩子越无能
过多指责,他会不负责
妈妈提醒多,男孩犯错多
责备会扼杀他的男子汉气概
絮絮叨叨,亲子关系更糟糕
第3章 为什么妈妈总是忍不住唠叨?
唠叨是正向心,但没多少正能量
为什么男孩一定要得第一?
事事都能做好,还是孩子吗?
他为什么一定要按你的想法做?
你的经验对孩子一定有用吗?
平时不管,一出问题就唠叨是尽责吗?
你一定比孩子想得更周到吗?
唠叨后,孩子能体会到你的爱吗?
第4章 听听男孩的心声
只有静下心倾听,你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您说个没完,却没有心情听我说”
“芝麻大点的事,用得着长篇大论吗?”
“老妈就是喜欢翻旧账”
“动不动就警告我,您就事事能做好吗?”
“我也想做好,可就是达不到您的要求”
“我光看您着急上火了,没听见说了什么”
“为什么有些事,我问都不能问?”
第5章 放松神经去教养
宽松教育才能换来男孩的敬佩和感激
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
像朋友一样和男孩聊天
把男孩犯错的时机变成成长契机
垫底的男孩更需要妈妈的鼓励
男孩之间的矛盾,让他自己去处理
与其发脾气,不如冷处理
孩子的秘密基地,非请勿入
肯定和采纳男孩合理的意见
第6章 对待孩子也要平等
你尊重孩子,他才会听从你的教导
别帮孩子做,多让孩子做
发现男孩稚嫩意见里的闪光点
听听男孩如何评论你
男孩有怨言,让他说个够
把男孩当成老师那样尊重
第7章 寻找缓解压力的方法
妈妈充实了,唠叨就少了
调整好情绪,再面对孩子
妈妈充电,孩子也会效仿加油
制造快乐,就是给孩子和自己减压
定期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带上孩子,带上老公,去大自然走走
第8章 妈妈不说,男孩也会听
只要你找,总有方法让男孩听你的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
以身作则的陪伴比说教更重要
多使用自然惩罚法
这样做,孩子主动争着学
无条件的信任才能换来孩子改变的决心
后 记 不啰嗦,不说教,照样教出棒男孩
第六章 对待孩子也要平等
你尊重孩子,他才会听从你的教导
妈妈生病住院,爱捣蛋的小光在学校居然受到老师表扬,回到家还主动做家务?大人什么也没说,调皮好动的毛躁小子,在小姨婚礼上忙东忙西、热情待客,还连连获赞?
别帮孩子做,多让孩子做
妈妈:儿子啊,从今天起妈妈把权利交给你,让你也做回一家之主如何?
儿子:妈妈,您说过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做过主我才知道您用心良苦!
解答:给孩子一个权利,他就能懂得责任;给孩子一个体会你心境的历练机会,他就能和你进行更好的沟通;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他可能会给你更多惊喜。
“让孩子做主”,这是教育家们喊了许多年的话。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总是无法把握在什么事情上让他做主,或者应该给他多大的权利才好。
加之大多数妈妈都是职业女性,需要考虑的事情特别多,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试验。因此,我们只能凭着本能和一点点教育常识,对孩子严加管束,而不敢向他放权。
给孩子权利。
这听起来很空,实际上却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决定打扫自己房间卫生的时间,让他听听家庭财政支出的计划等。在放权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孩子有很大的潜能,你若把他当成一个创造奇迹的天使,那么他真的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让男孩当家做主
小光的妈妈住院了。这下家里大大小小的人都乱了阵脚。
爸爸要陪床还要上班,忙得人仰马翻,几乎没有时间吃饭。小光虽然一下子被松了绑,可是却经常要忍饥挨饿,还得穿脏衣服。有一天,小光居然把裤子穿反了,袜子也穿了两只不同的,被同学们大大嘲笑了一番。去医院看望妈妈时,小光依偎在妈妈身边,说:“妈妈,你快好起来吧,我都要成弃儿了。”
妈妈非常难过,只能对小光说:“儿子呀,妈妈现在不能照顾你了,你得学会照顾自己了。你答应妈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不但要好好吃饭、睡觉,还要好好看家,好不好?”
小光郑重地点头,说:“只要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什么都愿意做。”
妈妈继续说:“妈妈信任小光,妈妈相信你,我不在家的时候,你肯定会把家照顾得非常好,是不是?”
“您放心吧,我已经长大了。老师今天还表扬我了,说我懂事了。我肯定会照顾好家的,我今天还给阳台上的花浇水了呢!”“是吗?那我们小光可真是懂事了。”得到妈妈的信任、肯定和赞誉的小光,特别精神。探完病后,他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家了。在路上他就想好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房间里里外外打扫一遍。
爸爸把小光送到家后,又回去医院了。小光脱了外套,说干就干,开始大展拳脚。
在收拾书房的时候,他看到爸爸喜欢的碟和妈妈喜欢的CD 就混着放的,其中还夹杂着几张自己的动漫故事片。小光决定把它们分开。
但这个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因为很多碟片,小光分不清到底是妈妈的还是爸爸的。他就给爸爸打电话,爸爸一听他要动这些东西,赶紧阻止:“你不要收拾。你把地扫扫,把乱放的东西摆整齐就行了。”
小光撅着嘴很不高兴,又给妈妈打电话。其实爸爸已经到医院了,他接电话的时候,妈妈就在旁边听着。如今又看到儿子打电话过来,她就知道儿子心里没有放下这事。她接过电话,问道:“你是想把碟片分开放吗?”
儿子一听很高兴,说:“是啊,那样咱们找起来肯定都方便了,不用乱翻了。我看见我爸爸有好几次乱翻碟片,结果还是没有找到。”
妈妈想了想,说:“看来我儿子很细心,对家里每个人的情况都有些了解。不过你要分开放,这个难度很大,而且碟片很多,有些你爸爸喜欢我也喜欢,分不出是我的还是他的。你看看能不能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情,让我们家看起来更有条理一些。”
小光一听妈妈这样说,真的认真思考起来,他想了半天,终于想起一件事,就说:“妈妈,我想起来了。我觉得咱们家可以建一个意见箱。您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放到箱子里,然后我去看。我也是,有意见写在纸上放进箱子里。”
“嗯,这个不错。啧啧,我儿子还真有想法,我看行。你把房间里摆放得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好后,就做一个意见箱。另外,你再想想,看看我们家还需要别的什么。”
“好的,我知道了。”小光兴高采烈地说。
……
这本《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对我来说,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座灯塔,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位母亲,我曾经无数次地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孩子会被我“耽误”。特别是面对我家那个精力旺盛、想法多多的男孩,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忍不住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话,试图让他“听话”,结果可想而知,亲子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 书中对于“高质量陪伴”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一直以为,只要花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就是好的陪伴,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陪伴的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它强调了“倾听”和“理解”,让我学会了放下自己的评判,真正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尝试着在和儿子相处时,放下手机,全神贯注地听他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或者他玩游戏时的奇思妙想。这种专注的姿态,让他感到被重视,也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深入。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激发内在驱动力”的章节。我之前总是习惯于用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渴望和兴趣。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方法,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热情,如何将学习与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从而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开始观察儿子的喜好,并尝试着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他喜欢的活动中,比如,我们一起用乐高搭建出各种数学模型,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历史故事。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生涩的理论,只有朴实易懂的道理和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和我一样,在育儿道路上摸索前行的妈妈,她的分享充满了同理心和智慧。它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调整的过程。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包容、更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包括那些让我们头疼的“小麻烦”。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信。我不再是那个总是纠结于“对错”的母亲,而是开始成为一个更加智慧、更加平和的引导者。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潜力的自己,也看到了一个更具可能性的孩子。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带来的改变,更是对我的自我成长的一次重要推动。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位贴心的育儿导师,它没有空洞的大道理,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母亲,用真诚的语言分享着一个个真实可行的“妙招”。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男孩子天生就比较“皮”,不容易管教,所以总是忍不住用说教和批评来“纠正”他们,结果越是说,他们似乎越是朝着反方向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认识到,原来我们对男孩的期待和理解,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偏差。 书中提出的“成就优秀男孩”并非意味着要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模范生”,而是更强调如何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我尤其喜欢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我常常因为儿子的小情绪而烦躁不已,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让我能够平静地去理解和安抚他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比如,它教我如何识别孩子情绪的信号,并用一种非评判性的方式回应,这让我在面对孩子发脾气时,不再感到手足无措。 此外,这本书对于“界限”的设定也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之前总觉得,对孩子好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却忽略了适当的“拒绝”和“延迟满足”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清晰的界限不仅不会伤害孩子,反而能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并学会尊重规则。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策略,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不至于让孩子感到被抛弃。我开始尝试着在一些小事上,比如零花钱的使用,或者游戏时间的长短,与儿子进行协商,并设定明确的规则。 这本书还让我对“独立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之前一直担心儿子太依赖我,但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培养他的独立性。书中关于“放手”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教我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他们成功时给予鼓励,在他们失败时给予支持。我开始鼓励儿子自己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小问题,虽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小挫折,但他从中学到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那份自主完成任务的喜悦,是我用再多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男孩的成长。它让我从一个“家长”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伙伴”和“引导者”。我不再是被动的“唠叨者”,而是主动的“赋能者”。这本书的内容实用且富有哲理,读来轻松有趣,却又发人深省。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为养育男孩而烦恼的家长们,相信你们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我长久以来心中关于如何养育男孩的迷雾。之前,我总是陷入一个怪圈:越是想让孩子“听话”,越是忍不住唠叨,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反而变得越来越叛逆,沟通也越来越困难。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原来“不唠叨”并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智慧、更积极的引导方式。它不是教我如何压制孩子,而是教我如何理解男孩的成长规律,如何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强调“看见”和“肯定”的理念。很多时候,我们家长都在忙着纠错,忙着指出孩子的不足,却忽略了他们身上闪耀的优点。这本书提醒我,即使是很小的进步,即使是一点点好的行为,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和赞美。这种积极的反馈,就像给孩子的心灵注入了阳光,让他们更有自信,更愿意去尝试,去成长。我开始尝试着观察我的儿子,发现他的一些小习惯,比如主动收拾玩具,或者在游戏中展现出的合作精神,我都会及时地给予肯定。神奇的是,他似乎变得更乐于合作,也更愿意承担一些小责任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看到了“不唠叨”的巨大力量。 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让我学到了如何在不引起孩子反感的情况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之前,我总是习惯于直接下命令,或者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总是以争吵收场。现在,我学会了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种“放手”的姿态,反而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也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例如,当他不愿意完成作业时,我不再是盯着他一遍遍地催促,而是会问他:“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呢?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这样的转变,不仅缓解了亲子间的紧张气氛,也让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 其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对孩子好就是要事事包办,无微不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过度的保护反而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鼓励家长在给予爱和支持的同时,也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去尝试、去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儿子生活的过度干预,比如,让他自己整理书包,自己规划周末的学习时间。虽然过程中会有一些磕磕绊绊,但他脸上那种独立完成任务后的自豪感,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压制,而是激发。我不再是那个焦虑的、不停唠叨的妈妈,而是开始成为一个更懂得倾听、更善于鼓励、更能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妈妈。这本书的理念,已经融入到我日常的教养方式中,我看到了一个更自信、更独立、更优秀的男孩正在我的身边茁壮成长。
评分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曾以为育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用严厉的手段才能“驯服”那个充满活力的男孩。然而,这本书却如同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心中那些陈旧而僵化的观念。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棒男孩”并非是按部就班、乖巧听话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懂得独立思考、拥有良好品格、能够积极面对挑战的个体。 书中对于“正面管教”的阐释,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习惯于用指责和批评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负面的反馈只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而积极的肯定和引导,才是真正能够触及心灵的良药。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用“看见”来代替“指责”,用“提问”来代替“命令”,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我开始尝试着在孩子犯错时,先去理解他的动机,再去引导他认识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培养责任感”的讨论。我一直认为,家务活是女人的事,或者父母的事,很少会让儿子参与进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未来的独立生活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将家务分解成小任务,如何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当我开始让儿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不仅乐于承担,还从中体会到了成就感。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教养理念展开,并且配以大量的真实案例,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运用。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养育男孩可以是一件如此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事情,而不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它鼓励我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拥抱孩子的不完美,并在这些不完美中发现闪光点。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份“育儿宝典”,里面充满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我不再害怕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挑战,因为我知道,我有了应对的武器,有了正确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导我如何“教出棒男孩”,更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一个更值得孩子信赖的伙伴。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尤其是在面对自家那个像“小旋风”一样的儿子时。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我说的话他总是听不进?为什么他总是那么“不听话”?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都在用一种“对抗性”的方式在养育他,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合作式”育儿之门。 书中关于“理解男孩的思维模式”的论述,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之前总是习惯于用成人的逻辑去衡量男孩的行为,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它让我学会了去“看见”男孩的本能需求,比如对探索的热情,对挑战的渴望,以及在游戏中学习成长的特点。这种理解,让我不再将他的“精力充沛”视为“调皮捣蛋”,而是看作是他们成长的宝贵特质。 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我过去常常因为急躁而对孩子大吼大叫,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亲子关系。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沟通步骤,让我学会如何用平静、尊重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鼓励孩子也这样做。当我尝试着用“我感到...”来代替“你为什么总是...”时,我发现儿子对我的回应也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 这本书还强调了“榜样的力量”。它提醒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它鼓励我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成为一个积极、乐观、有责任感的榜样。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分享我学习新事物的热情,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能从我身上学到这些宝贵的品质。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指南。它让我从一个焦虑、迷茫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更加从容、更加自信的教育者。它教会我如何用爱和智慧去引导孩子,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厚的连接,从而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他们自己最优秀的样子。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很好
评分一般吧
评分希望可以从中学点教育孩子的知识
评分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教育。所以,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充实大脑比充实口袋更为迫切,也尤为重要。书中尽管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但是,我们也还是要好好地读书。因为书中有祖国灿烂的文化,书中有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书中还有取之不竭的智慧……
评分看着不错!
评分学习做个不吼不叫得家长
评分[QY]"
评分又有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今天,这句话也早为世人所不齿,如果你当众提及此话,说不定还会招来他人的冷眼甚至是漫骂呢。瞧,当今社会上那一大批“剩男”、“剩女”中,哪一个不是读书人?哪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然而,他(她)们的“颜如玉”又在哪里呢?再说那所谓的“黄金屋”也并非书中才有的啊。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社会上那些财大气粗的大老板们吧,他们中大部分都没有多少文化,也谈不上什么学历,但是他们的房子却一套接着一套,身边的女人也一个接着一个的。这难道不正是对这句古话的有力回击与嘲讽吗?
评分感觉一般般,好些例子有点生搬硬套的,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朋友比较没太多的用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