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董家鸿 编 著作 定 价:280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5月01日 页 数:303 装 帧:精装 ISBN:9787542855411 ●肝脏移植技术的建立与发展.......................................1
●肝脏移植概念的提出及早年探索性动物实验研究.....................1
●人体肝脏移植的尝试.........................................................1
●肝移植的暂停期...............................................................2
●HLA配型 ..................................................................2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2
●肝脏耐受原性的论证......................................................2
●重新评估辅助移植肝......................................................2
●器官保存的改进............................................................3
●人类肝脏移植的重新开始...................................................3
●环孑包素与他克莫司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3
●肝移植技术的创新............................................................3
●供体手术以及供肝保存技术的发展3
●受体手术的发展............................................................4
●肝移植适应证的拓展与大移植中心的涌现..............................4
●器官短缺:拓宽供体来源的途径..........................................5
●边缘供肝.....................5
●活体肝脏移植.....................5
●劈离式肝移植.....................6
●多米诺肝移植.....................6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肝脏移植手术图解》以解放jun总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两个肝脏移植中心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手术照片和图解的形式系统介绍肝脏移植临床技术和经验。全书共分14章,包括从肝脏移植的发展介绍、开展肝脏移植的准备工作到各种类型肝脏移植术式的操作与实施,以及肝脏移植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等内容,并配有精美插图数百幅。本书紧密结合肝脏移植临床实践,以实际病例手术照片为基础,通过文字、手术照相和示意插图结合,深入浅出地从各方面系统介绍肝脏一直外壳的成语方法,是适应我国现状的肝脏移植参考书,既适宜于肝脏移植专家和学者进行经验交流,也适合肝脏移植专业的年轻医生学习和参考。
《心之匠人:专业成长之路》 前言 在这个日益复杂、充满挑战的时代,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平和与成长。心理健康,作为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心理咨询师,正是引领人们探索内心世界、化解心灵困惑、重塑生活力量的关键角色。然而,成为一名真正合格、有温度、有智慧的心理咨询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深厚的专业伦理,更需要个体不断的反思、成长与自我超越。 本书《心之匠人:专业成长之路》旨在为所有投身于心理咨询事业的同仁,以及对这一领域怀有热忱的探索者,提供一条清晰而坚实的专业成长路径。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能手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场关于成为一名“心之匠人”的深度对话。我们将一起审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核心特质,深入理解其内在的逻辑与外在的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培育我们作为咨询师的独特性格与专业生命力。 本书的出发点,是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关系”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连接。咨询师并非万能的“医者”,而是同行者,是引路人,是在来访者最脆弱、最迷茫的时刻,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理解的空间。因此,我们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格的磨砺,是情感的成熟,是智慧的升华。 我们相信,每一位选择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都怀揣着一份对人的尊重,一份对生命的关怀,一份希望世界变得更好的朴素愿望。本书将致力于将这份初心,转化为实际的专业能力,将这份热情,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动力。我们将从咨询师的自我认知出发,探讨如何在纷繁的理论流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如何在面对挑战与挫折时保持坚韧与成长,最终,如何成为一名能够真正影响生命、传递温暖的“心之匠人”。 第一章:凝视镜中的自己——咨询师的自我认知与动机 每一位踏上心理咨询之路的个体,首先需要做的,是深入地凝视镜中的自己。这份自我审视,并非简单的个人兴趣或职业选择,而是对其内在动机的深层探寻。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这份选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期待、渴望,甚至可能是未竟的心理需求? 1.1 初心探源:为何是咨询? 内在驱动力分析: 探讨个体选择咨询职业的深层心理动因。是源于对他人痛苦的共情,渴望助人?还是自身经历的创伤,希望通过帮助他人来疗愈自己?亦或是对人类心智的强烈好奇,希望深入探索其奥秘? “助人者”的阴影与光辉: 分析“助人”情结的复杂性。它既是咨询师的核心动力,也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负担或权力暗示。如何区分健康的助人热情与不健康的“拯救者”心态? 对“职业”的审慎考量: 认识到心理咨询并非一份轻松的职业,它需要巨大的情感投入、持续的学习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对职业的现实性评估,是保持长期职业健康的关键。 1.2 自我边界的艺术:我的“我”与“非我” 清晰自我界限的重要性: 咨询师需要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以保护自己的心理能量,避免在工作中过度卷入或被来访者的问题所吞噬。 “过度的共情”与“健康的同理心”: 区分共情(feeling with)与同理心(understanding with)。咨询师需要能够理解来访者的感受,但不应完全“沉溺”其中,丢失自己的主体性。 自我暴露的策略与尺度: 在咨询关系中,适度的自我暴露可以增强关系的信任度,但必须谨慎把握尺度。何时可以分享,分享什么,以及分享的目的是什么,都需要深思熟虑。 反向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识别与处理: 咨询师自身的情感反应,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理解并处理好自己的反向移情,是专业性的体现,而非弱点。 1.3 个人成长与专业成长的辩证统一 咨询师的“终身学习”: 心理咨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其专业成长的天然土壤。 “未完结的旅程”: 承认咨询师自身也并非“完满”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困惑与成长空间。持续的个人成长,能让咨询师以更成熟、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来访者。 自我关怀与预防倦怠: 咨询工作对心理能量消耗巨大。学习自我关怀的技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止职业倦怠,保持长期工作效能的关键。 第二章:理论之海的灯塔——选择与融汇的智慧 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众多,宛如浩瀚星辰,各有其独特的光芒。对于初入此道的咨询师而言,如何在理论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既不迷失方向,又能汲取精华,是至关重要的。 2.1 主要理论流派的概览与核心理念 精神分析取向: 深入探索潜意识、童年经历、防御机制等在人格形成与心理问题中的作用。理解移情、反移情在咨询中的意义。 行为主义取向: 关注行为的学习与改变,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等原理,设计干预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CBT): 强调思维、情绪与行为的相互影响,帮助来访者识别并修正非理性信念和负面认知模式。 人本主义取向: 以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强调个体潜能的实现、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以及咨询关系中的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 系统取向: 将个体置于其所属的家庭、社会等系统中考察,关注互动模式、沟通方式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东方哲学与心理学: 探讨如禅宗、道家等东方智慧在理解人性、处理情绪、追求内心和谐方面的独特视角与应用。 2.2 “我的”理论视角:形成个人整合模型 理论的选择与适应: 并非所有理论都适合每一位咨询师,也并非所有理论都适用于所有来访者。如何根据自身的特质、职业目标以及来访者的特点,选择和适应最适合自己的理论视角。 理论的整合而非堆砌: 学习不同理论的价值在于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具有个人特色、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整合模型。这种整合应是动态的、发展的。 理论的实践检验: 任何理论都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在咨询实践中,不断反思理论的适用性,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理论框架。 开放性与批判性思维: 保持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开放态度,同时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教条。 2.3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理论概念的具象化: 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能够理解和操作的具体咨询技术和对话方式。 理解案例背后的理论: 在分析案例时,能够清晰地识别出其中蕴含的理论原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干预方案。 理论更新与实践反馈的循环: 理论的学习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持续更新的过程,与实践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章:关系的温度——建立与维系专业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的核心,在于一种安全、信任、支持性的关系。咨询关系如同温润的土壤,为来访者的成长提供养分;又如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来访者的过去与未来。 3.1 咨询关系的基石:信任、安全与尊重 初次接触:建立第一印象的艺术: 如何在初次会面中,通过言语、非言语信息,快速与来访者建立初步的连接,营造安全感。 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与共情: 罗杰斯“三要素”的深度实践。理解其内涵,以及如何在咨询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体现。 尊重个体差异: 认识到每一位来访者都是独特的,尊重其背景、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避免评判与预设。 3.2 动态中的关系:移情、反向移情与咨询中的冲突 移情(Transference)的理解与运用: 来访者将过往关系中的情感、期待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如何识别、理解并适当地运用移情,促进来访者的觉察与成长。 反向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自我觉察: 咨询师自身的情感反应,可能是来访者投射的结果,也可能是自身未解决问题的触动。如何识别、管理并利用反向移情,将其转化为治疗性的动力。 咨询中的冲突与危机: 咨询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如何处理来访者可能出现的抗拒、愤怒、失望等情绪,以及咨询师自身的焦虑与挫败感。 关系的界限与承诺: 明确咨询的界限,如会面时间、费用、保密原则等。同时,也要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承诺与投入。 3.3 关系的发展与终结:让关系成为成长的催化剂 关系的深度与广度: 随着咨询的深入,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富有成效。如何引导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 咨询关系的“适度挑战”: 在安全关系的基础上,适度的挑战可以促使来访者打破僵化的模式,做出改变。 有准备的“告别”: 咨询的终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机会。如何帮助来访者为关系的结束做好准备,巩固咨询成果,并学会独立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四章:技术之剑的磨砺——核心咨询技能的实践与精进 理论的灯塔指引方向,而精湛的咨询技术,则是抵达彼岸的利器。这些技术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灵活应用于具体情境的智慧。 4.1 倾听的艺术:不止于“听见” 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 不仅仅是听,更是理解、反馈和确认。如何运用复述、澄清、总结等技巧,确保对来访者信息的准确理解。 倾听“未说出口的”: 关注来访者的非言语信息,如语气、语调、表情、肢体语言,以及那些被回避或含糊提及的部分。 “倾听”与“回应”的平衡: 适时地回应,可以鼓励来访者继续表达,也可以提供新的视角。然而,过度回应可能打断来访者的思路。 4.2 提问的力量:开启觉察的钥匙 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的运用: 掌握不同类型提问的适用场景。开放式提问鼓励详细描述,封闭式提问用于获取具体信息。 探索性提问: 深入挖掘来访者的想法、感受、动机和经历。例如:“你当时是什么感觉?”“你能再多说一点关于……吗?” 聚焦性提问: 帮助来访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例如:“那么,对你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挑战性提问: 适度挑战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或固化思维。例如:“你认为……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4.3 反馈的智慧:给予与接收的艺术 建设性反馈: 以尊重和支持的方式,将咨询师的观察、解读或建议传递给来访者。反馈应是具体、及时且具有建设性的。 “我”的陈述(I-Statement): 咨询师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观察时,使用“我”开头的陈述,避免指责,减少来访者的防御。 接收来访者的反馈: 鼓励来访者对咨询过程、咨询师的言行提出反馈,这有助于咨询关系的成长与调整。 4.4 澄清、总结与映现:梳理与整合的工具 澄清(Clarification): 当来访者表达模糊或矛盾时,通过提问来澄清其含义。 总结(Summarization): 定期对谈话内容进行总结,帮助来访者回顾、梳理,加深理解,并为下一步的探讨做好准备。 映现(Reflection): 将来访者的感受、想法或意图,用咨询师的语言重述一遍,让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并有机会确认或修正。 4.5 危机干预与个案概念化:应对紧急情况与系统性思考 识别与评估危机: 学习识别自杀、自残、暴力等高危信号,并掌握危机评估的工具与流程。 危机干预策略: 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快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稳定来访者情绪,确保其安全。 个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 建立对来访者问题的系统性理解框架。它整合了来访者的个人经历、核心信念、行为模式、关系模式等,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第五章:伦理的罗盘——守护职业的纯洁与尊严 心理咨询是一项高度依赖信任的职业,伦理规范是支撑这份信任的基石。恪守伦理,不仅是对来访者的尊重,更是对职业的承诺。 5.1 保密原则与例外:信任的底线 保密原则的内涵: 详细阐述咨询关系中的保密范畴,以及其在建立信任中的重要作用。 保密原则的例外情况: 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咨询师有权或有义务打破保密原则,如涉及自伤、伤人、儿童保护等。 告知与同意: 在咨询开始时,清晰地告知来访者保密原则的内容及例外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5.2 咨询关系的界限:防止滥用与伤害 双重关系(Dual Relationships)的风险: 避免与来访者发展除咨询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如朋友、情人、商业伙伴等,以防止利益冲突和潜在的伤害。 避免性骚扰与性剥削: 严禁与来访者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关系。 咨询师的“权力”意识: 认识到咨询师在关系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并警惕这种权力被滥用。 5.3 专业能力与持续督导:保持专业水准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在进行任何诊断、治疗或干预之前,必须充分告知来访者相关信息,并获得其同意。 知情同意的动态过程: 知情同意并非一次性行为,而应贯穿整个咨询过程,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专业技能的局限性: 承认并了解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不接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案例。 持续的专业督导: 接受定期的、高水平的专业督导,是咨询师保持专业成长、处理复杂案例、避免职业倦怠的关键。 伦理困境的识别与处理: 学习如何识别咨询中可能出现的伦理困境,并掌握寻求专业意见和解决方案的途径。 第六章:成长的足迹——在实践中不断超越 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来访者,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6.1 案例的深度反思:从经验中学习 案例回顾与分析: 定期对咨询过的案例进行深入回顾,分析咨询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治愈”与“成长”的界定: 区分是来访者的问题得到了“治愈”,还是来访者获得了“成长”。后者往往更具持久性。 记录与反思的价值: 建立系统的咨询记录,并将其作为反思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6.2 保持学习的热情:理论与实践的同步 阅读与研究: 持续关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阅读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 参加培训与研讨会: 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工作坊和学术会议,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同行交流与学习: 与同行保持密切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3 应对挑战与挫折:坚韧与智慧 面对“无助感”与“失败感”: 并非所有的咨询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咨询师也可能面临挫败感。如何以健康的姿态面对这些挑战。 从“瓶颈期”中突围: 咨询师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到“瓶颈期”,感到停滞不前。如何通过自我调整、督导或新的学习来突破。 保持好奇心与开放性: 即使经验丰富,也要保持对人类心灵的好奇心,以及对不同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 结语 “心之匠人:专业成长之路”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段持续探索的旅程。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意义。每一位愿意投入其中、不断学习、悉心打磨技艺的咨询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传递着一份份温暖与希望。愿本书能成为您在这条道路上,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伴您一同成为更专业、更智慧、更有温度的“心之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