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超,男,出生年月:1964年9月13日.
毕业院校:2003年6月毕业于中央党校本科 法律专业.
工作单位:廊坊市农业局农机技术推广站
从事工作主要成果及著作:
(1)2010年旱地节水精播技术开发与示范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为第十完成人
(2)2012年玉米深松精量播种机研制与应用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3)2013年获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4)参与编写的《农用车辆驾驶员》(书号:ISBN7-81066-409-3/S-311)2011年10月出版。
(5)参与编写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2008年《拖拉机驾驶员》和2010年《喷油泵调修工》已经通过验收并供随机抽题组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6)1999年《论农机监理系统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活动的必要性》被“全国农机监理学术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
(7)2001年《数量与质量是支撑监理工作的两大支柱》被“全国农机监理学术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
(8)《廊坊市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探讨》发表在《河北农机》杂志2011年增刊。
(9)《农机深松推广模式探讨》发表在《河北农机》杂志2013年第三期。
(10)《谈农机维修网点现状及对策》发表在《河北农机》杂志2013年第四期
这本教材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一看就是面向基层、注重实效的类型。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农业技术升级的线索,特别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用最直白的方式阐述出来。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对传统农具的精细化维护,对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型智能农机,比如自动导航拖拉机、精准喷洒无人机等的前沿技术介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原本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传感器、物联网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案例,或者至少是对故障诊断的数字化工具的介绍。书中关于发动机的拆装流程虽然详尽,步骤清晰,但语言风格略显陈旧,更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技术手册,缺乏与时俱进的视角。例如,在讲解液压系统时,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节能型液压元件的对比分析,或者如何通过软件优化液压动作的实例,那效果会大不相同。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基础维修知识的普及上无疑是扎实的,但对于“新型”二字所蕴含的创新与未来感,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更像是一本“扎实耐用的老伙计维修指南”,而非“面向未来的科技手册”。这种内容上的侧重,让我这个渴望学习最新技术的人感到略微的失落,期待能在后续章节中看到更多对未来农业装备的展望和实践指导。
评分从教材的适用性和覆盖范围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地域性上存在明显的局限。尽管教材声称是“系列教材”,但其中大部分案例和零配件的型号,都指向了我国东部或中部一些主要农业区的标准配置。我身处西部山区,我们使用的农机具,特别是适应复杂地形和小型地块作业的特种机械,其结构和维修要点与书中所列的重型、标准化设备有着显著差异。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解某款大型履带式拖拉机的液力变矩器维护,但在我们这里,更常用的是小型轮式拖拉机,且其变速箱结构和液压系统更为紧凑复杂,但书中对此类机型的提及却非常简略。这使得我不得不花费大量额外时间去搜集和比对我们本地农机维修的特定知识点,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成本和难度。一本真正面向全国推广的“新型”教材,理应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知识框架,或者至少在章节中明确区分不同区域机型的侧重点,而不是把一种区域性的技术标准当作普适真理来推广,这让我感觉自己的实际需求没有被充分考虑到。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本书在“使用”方面的论述,相比“维修”部分显得单薄且流于表面。教材似乎默认了读者已经具备了极其丰富的农机操作经验,上来就是一些高深的操作参数调整。比如,在讲解某款大型旋耕机的最佳作业深度和速度匹配时,书中只给出了一个笼统的经验值范围,却缺少对不同土壤类型(沙土、粘土、黑土)和不同含水量下,如何依据机械负荷或油耗数据进行实时微调的科学方法论介绍。我们需要的,是那种能把操作技巧上升到科学决策层面的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说明书上的基础功能介绍。对于“新型”培训,更关键的是如何实现作业效率的最大化和燃油消耗的最小化,这需要更深入的工况分析和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书中对这些效率优化背后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涉及甚少,使得学习者即便记住了参数,也难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就容易束手无策。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真正能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坦白地说,有些令人费解。作为一本技术性极强的教材,清晰直观的图示是至关重要的,但很多关键部件的剖面图看起来模糊不清,尺寸标注也时常需要对照文字反复确认才能搞明白。我记得有一张关于某特定型号联合收割机传动皮带张紧度的调整示意图,线条非常拥挤,如果不是我之前在农机站看过实物操作,单凭这张图我绝对无从下手。更别提那些所谓的“彩色插图”,色彩饱和度极低,很多本应区分不同管路或线路的颜色,在印刷出来后几乎融为一体,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原本希望,既然是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至少在视觉呈现上能达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标准,起码要保证图文信息的准确对应和高效传递。现在的感觉是,内容是努力塞进去的,但呈现的方式仿佛是匆忙赶工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和阅读体验。技术是冰冷的,但好的教材应该让学习过程变得温暖而清晰,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基础的编辑美学和制图规范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使得原本可能很实用的维修知识,被厚厚的技术图纸迷雾所笼罩。
评分这本书在安全规范的强调上,虽然有所提及,但处理得显得不够严肃和紧迫。在技术操作环节,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涉及高压、高温、高速运转的农机设备。书中对于安全注意事项的描述,往往被压缩在章节开头的一小段文字中,语言平淡,缺乏足够的警示力度和案例支撑。比如,在讲解拆卸高压喷油泵时,仅仅提了一句“注意回弹力”,却完全没有提及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零部件飞出伤人的严重后果,也没有提供专业的安全防护装备佩戴指引。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建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比掌握具体操作步骤更为根本。我期待看到更多基于历史事故案例的分析,或者用醒目的图示强调关键的“禁忌操作”。现在的处理方式,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未能真正起到“震慑”和“教育”的作用。如果一本技术书不能让人在阅读时就对潜在的危险心存敬畏,那么它在培养负责任的技术人员方面,就缺失了最关键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