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淡水鱼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

大宗淡水鱼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文水,罗永康,熊善柏,许艳顺 编
图书标签:
  • 淡水鱼
  • 贮运
  • 保鲜
  • 加工技术
  • 水产
  • 食品科学
  • 食品工程
  • 渔业
  • 冷链物流
  • 质量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90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71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宗淡水鱼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内容有九章。概述讲述了大宗淡水鱼的来历和加工的意义;第一章大宗淡水鱼的原料特性,介绍了营养成分和加工特性;第二章淡水鱼类保活保鲜与贮运技术,列举了保活贮运、低温保鲜和生鲜鱼品加工技术;第三章淡水鱼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介绍了鱼糜加工技术以及传统鱼糜制品和新型鱼糜制品;第四章淡水鱼脱水干制技术,介绍了鱼干制品、调味鱼干品、鱼肉松和鱼粉产品的加工技术;第五章淡水鱼腌制发酵技术,介绍了腌制、糟醉制、发酵和烟熏鱼制品加工技术;第六章淡水鱼罐藏加工技术,介绍了调味、油浸、鱼圆和鱼肠罐头类产品加工技术;第七章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介绍了鱼鳞、鱼皮、鱼骨、鱼内脏和鱼头的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第八章淡水鱼品质分析与质量安全控制,介绍了检测分析方法、安全控制技术和鱼制品标准。

目录


前言
概述
一、大宗淡水鱼资源现状
二、淡水鱼加工的作用与意义
三、淡水鱼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四、淡水鱼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大宗淡水鱼的原料特性
第一节 大宗淡水鱼种类
一、青鱼(black carp)
二、草鱼(grass carp)
三、鲢(silver carp)
四、鳙(bighead carp)
五、鲤(common carD)
六、鲫(crucian carp)
七、团头鲂(blunt snout brearn)
第二节 淡水鱼的肌肉组成与营养成分
一、鱼体结构与肌肉组织
二、肌肉的化学组成
三、淡水鱼肌肉的营养价值
第三节 淡水鱼的鲜度与品质
一、鲜度的定义及评价
二、淡水鱼宰杀后肌肉组织与鲜度的变化
三、鲜度对淡水鱼加工品质的影响
第四节 淡水鱼肉的加工特性
一、鱼肉的加工特性
二、鱼肉中的酶及对加工特性的影响
三、淡水鱼的加工适应性

第二章 淡水鱼保活保鲜与贮运技术
第一节 淡水鱼的保活贮运技术
一、淡水鱼的生境需求及其变化的影响
二、保活贮运中淡水鱼的应激反应与控制
三、保活贮运方法、装备与作业程序
第二节 淡水鱼的低温保鲜技术
一、鱼类低温保鲜的技术原理
二、冰藏保鲜与冷藏保鲜
三、微冻保鲜
四、冻藏保鲜
五、气调保鲜
六、冰温保鲜
第三节 淡水鱼生鲜制品加工技术
一、淡水鱼冷冻生鲜制品加工技术
二、淡水鱼冷冻调理制品加工技术
三、淡水鱼冰温保鲜制品加T技术

第三章 淡水鱼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
第一节 鱼糜制品加工技术原理
一、鱼糜制品的凝胶化过程
二、影响鱼糜凝胶形成的因素
三、鱼糜凝胶形成作用力
第二节 淡水鱼冷冻鱼糜生产技术
一、鱼蛋白质的冷冻变性及防止方法
二、冷冻鱼糜生产技术
第三节 淡水鱼鱼糜制品加工技术
一、传统鱼糜制品生产技术
二、新型鱼糜制品生产技术

第四章 淡水鱼脱水干制技术
第一节 脱水干制技术原理
一、淡水鱼干制保藏原理
二、淡水鱼干制技术
三、淡水鱼干制方法
四、淡水鱼干制品的保藏与劣变
五、淡水鱼干制品种类
第二节 淡水鱼干
一、腌鱼干
二、淡煮鱼干
第三节 淡水鱼调味干制品
一、调味鱼干片
二、卤鱼干
三、风味烤鱼
四、油炸香脆鱼片
五、膨化鱼片
六、休闲鱼肉粒
第四节 淡水鱼肉松
一、鱼肉松
二、鱼肉酥松
第五节 淡水鱼粉
一、饲料鱼粉
二、鱼蛋白粉

第五章 淡水鱼腌制发酵技术
第一节 腌制加工原理
一、食品腌制保藏理论基础
二、腌制方法
三、腌制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第二节 淡水鱼盐腌
一、快速低盐腌制技术
二、酸辅助低盐腌制技术
第三节 淡水鱼糟醉制
一、传统糟鱼
二、特色香糟鱼
三、烟熏香糟鱼
四、醉鱼
第四节 淡水鱼发酵制品
一、发酵鱼糜制品
二、发酵酸鱼
三、发酵调味品
第五节 淡水鱼烟熏制品
一、烟熏方法
二、烟熏鱼制品

第六章 淡水鱼罐藏加工技术
第一节 淡水鱼罐藏技术与原理
一、淡水鱼罐藏原理
二、淡水鱼罐藏技术
三、淡水鱼罐头生产工艺
第二节 淡水鱼调味罐头
一、淡水鱼调味罐头加工工艺
二、淡水鱼调味罐头产品
第三节 淡水鱼油浸罐头
一、淡水鱼油浸罐头加工工艺
二、淡水鱼油浸罐头产品
第四节 淡水鱼圆罐头
一、清蒸鱼圆罐头
二、油炸鱼圆罐头
第五节 淡水鱼肉肠
一、鱼肉肠
二、鱼肉、猪肉混合肠

第七章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第一节 鱼鳞的加工利用
一、鱼鳞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二、鱼鳞的加工利用
第二节 鱼皮的加工利用
一、鱼皮的构造、化学组成
二、鱼皮的加工利用技术
第三节 鱼骨的加工利用
一、鱼骨的结构和成分组成及功能
二、鱼骨的加工利用
第四节 鱼内脏的加工利用
一、鱼内脏的组成
二、鱼内脏的加工利用
第五节 鱼头的加工利用
一、鱼头的组成
二、鱼头的加工利用

第八章 淡水鱼品质分析与质量安全控制
第一节 淡水鱼原料及产品检测方法
一、样品的前处理
二、淡水鱼原料及产品质量的检测
三、淡水鱼原料及产品成分的检测
四、淡水鱼原料及产品中其他物质的检测
第二节 淡水鱼产品品质预测技术及安全控制
一、货架期预测模型技术
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简介
三、HACCP在淡水鱼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四、淡水鱼产品品质追溯系统的建立
第三节 淡水鱼产品的质量标准 _
一、鲜青鱼、草鱼、鲢、鳙、鲤质量标准
二、冻鱼质量标准
三、生食水产品质量标准
四、冻淡水鱼片质量标准
五、冻鱼糜制品质量标准
六、鱼类罐头卫生标准
七、调味鱼干质量标准
八、休闲及方便水产品质量标准

附录1 淡水鱼相关质量标准
附录1-1 鲜活青鱼、草鱼、鲢、鳙、鲤(SC/T 3108 2011)
附录1-2 冻鱼(GB/T 18109 2011)
附录1-3 生食水产品卫生要求(DB 11/519-2008)
附录1-4 冻淡水鱼片(SC/T 3116-2006)
附录1-5 冻鱼糜制品(SC/T 3701 2003)
附录1-6 鱼类罐头卫生标准(GB 14939-2005)
附录1-7 调味鱼干(SC/T 3203-2001)
附录1-8 动物性水产干制品卫生标准(GB 10144-2005)
附录1-9 烤鱼片(SC/T 3302-2010)
附录1-10 水产调味品卫生标准(GB 10133-2005)
附录2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成果
附录2-1 相关论文
附录2-2 相关专利

前言/序言


《渔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策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渔业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探讨了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策略。本书并非关于特定水产品贮运保鲜或加工技术,而是着眼于渔业产业宏观层面的经济运行、政策导向、市场机制以及长远发展规划。 第一篇:渔业经济的现状与挑战 本篇首先勾勒了全球及中国渔业经济的宏观图景。我们将详细审视全球渔业生产总量、结构性变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渔业产值与贸易状况,识别驱动行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消费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同时,本书不回避渔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包括: 资源枯竭与过度捕捞: 分析当前全球及区域性渔业资源的现状,阐述过度捕捞的成因、生态后果及对渔业经济的长期影响。我们将探讨科学的渔业管理模式,如配额制度、休渔期、禁渔区等,以及这些措施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机遇。 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 深入研究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塑料垃圾等对海洋及内陆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这些环境问题如何制约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重点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现象,并探讨修复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激励机制。 市场波动与价格风险: 阐述渔业产品市场价格的易受供需、季节性、国际贸易摩擦、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特点。我们将剖析市场信息不对称、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及投机行为可能引发的价格剧烈波动,并提出风险管理和市场稳定的对策。 技术瓶颈与创新不足: 尽管本书不聚焦具体加工技术,但我们关注整个渔业经济体内的技术创新生态。本篇将探讨在捕捞、养殖、育种、病害防治、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存在的普遍性技术瓶颈,以及缺乏有效技术转化和推广机制的问题。 政策法规的适应性与执行力: 分析现有渔业政策、法规在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时的滞后性,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如监管能力不足、地方保护主义、跨部门协调困难等。 第二篇:推动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策略 本篇将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提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策略建议。这些策略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环节的技术改进,而是系统性的经济、管理、政策与社会层面的优化方案: 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 引导渔业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消耗、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重点分析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优化捕捞结构、限制高污染生产模式的经济可行性。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探索渔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如发展渔业废弃物生物降解、生产有机肥料、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等,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效益。 强化资源养护与管理: 结合经济激励与法律约束,推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如生态补偿、环境税等,引导企业和渔民主动参与资源养护。 完善渔业市场运行机制与品牌建设: 提升市场透明度与信息对称性: 建立健全渔业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鼓励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探讨如何通过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形式,促进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 塑造高品质渔业品牌: 强调品牌建设在提升产品价值、拓展市场空间方面的重要性。分析成功渔业品牌案例,提出建立以质量、安全、生态为核心的品牌价值体系的路径。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与人才支撑: 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 鼓励对渔业资源评估、生态修复、疾病防控、精深加工(仅从宏观经济效益角度提及,不涉具体技术细节)、智能养殖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探索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评价、推广和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渔业人才: 提出加强渔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科技研发、国际贸易等领域人才的培养,满足行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与国际合作: 创新渔业经济政策工具: 审视并提出更具针对性、更富弹性的政策工具,如财政补贴的优化配置、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绿色金融的创新应用等,以引导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国际渔业合作与规则对接: 探讨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遵守国际渔业公约与规则,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提出健全渔业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责,为渔业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第三篇: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本篇将选取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渔业经济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特色的渔业经济体,例如: 成功的生态养殖模式案例: 分析其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其经济效益的来源。 特色渔业品牌建设案例: 探讨其如何通过差异化竞争,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成功。 海洋牧场或智慧渔业示范区案例: 考察其在技术应用、管理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综合表现。 区域性渔业资源管理改革案例: 评估其在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思路,帮助理解宏观经济策略在具体实践中的落地与效果。 总结: 《渔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策略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渔业从业者、研究机构以及关心渔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本书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探讨渔业经济发展规律、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它强调的是通过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政策与科技创新,驱动整个渔业产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不是市面上那种光滑油腻的纸面,显得很有档次。色彩搭配上,主色调是深邃的湖蓝色与沉静的灰绿色交织,中间用流线型的银白色字体勾勒出书名,整体风格大气而又不失文雅,透露着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选择的是偏米白的道林纸,这种纸张在长时间阅读时对眼睛的友好度很高,减少了反光带来的视觉疲劳。排版布局方面,章节标题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涉及复杂技术细节的内容,也能保持清晰的阅读脉络。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会有散页的风险。此外,随书附赠的插图和图表质量也令人称赞,印刷色彩饱真,线条细腻,很多关键步骤的示意图清晰到足以让人直接对照操作,这对于技术类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总的来说,从包装到内页细节,都体现出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和对读者的细致关怀,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阅读体验抱持了极高的期待。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注体系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底蕴和对前沿研究的尊重。每一个关键技术点的提出,几乎都能在文末找到明确的出处支持,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和可追溯性。我特意比对了几个核心技术点的原始文献,发现书中的总结和提炼是既准确又精炼的,没有出现任何为了凑篇幅而做的空泛描述。此外,书中附带的那些参数表格和标准规范引用,格式统一、数据详实,对于需要进行标准化作业或撰写技术报告的读者而言,简直是“宝藏”般的存在。这些详尽的附录资料,极大地节省了读者去分散查找标准和规范的时间成本。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高效的、可信赖的技术信息汇集中心,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石,让读者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也能稳固掌握行业内的既有规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给我留下了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印象。它完全摒弃了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尽管内容本身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探讨,但作者却擅长用一种近似于经验分享的口吻进行阐述。语句简练有力,多用主动语态,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参与感和代入感,仿佛是行业内一位资深的前辈在耳边细细道来。在描述复杂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时,作者会适时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来帮助理解,而非仅仅抛出公式或参数。例如,在解释某一特定酶促褐变的抑制剂作用机理时,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生化通路图,而是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在反应路径上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水坝’”,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对复杂概念的掌握速度。同时,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品种鱼类的特性差异,也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兼顾宏观理论与微观实际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高度的理论支撑,又不失贴近生产一线的鲜活气息,阅读体验十分愉悦。

评分

初翻阅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时,我立刻感受到了编者在体系构建上的深厚功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将知识点堆砌,而是遵循着一条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进阶路径来组织内容。从最基础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入手,逐步过渡到采捕后的预处理方法,再到不同阶段的保鲜策略,最后才聚焦到精深加工的工艺流程,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的理解门槛。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且章节间的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流畅,阅读时几乎感觉不到内容的跳跃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似乎对不同技术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预判,并在相应的章节末尾设置了“疑难解答”或“常见误区提示”,这种前瞻性的设计,体现了编者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这种结构上的井然有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知识模块,无论是作为工具手册查阅,还是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研读,都能得心应手,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严谨性。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智能化监控与质量追溯”这方面的内容。在当前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水产品贮运保鲜技术正面临着升级的巨大压力。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未沉溺于传统的物理保鲜手段,而是非常前沿地探讨了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工艺流程中。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嵌入式传感器实时监测冷链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波动,以及如何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原产地与加工链条的可信数据记录系统。我对其中关于“非接触式光谱分析”在鱼肉新鲜度快速评估中的应用案例印象深刻,这表明作者紧跟全球食品安全和效率提升的最新研究动态。这种将传统农渔业技术与尖端信息科学深度融合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工艺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水产品供应链优化的战略蓝图,对于希望引领产业升级的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