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概论

草业科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继周 编
图书标签:
  • 草业科学
  • 牧草学
  • 饲料学
  • 农业科学
  • 植物学
  • 生态学
  • 草地管理
  • 农业技术
  • 植物营养
  • 土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8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67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兰州大学草业科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草业科学概论》根据草业科学的3类因子群(生物因子群、非生物因子群、社会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植物�驳鼐辰缑妗⒉莸鬲捕�物界面、草畜�彩谐〗缑�)和4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的理论框架,对草业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揭示了草业科学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示了草业科学的全貌及当前草业科学研究的现状。同时,《草业科学概论》针对生产实践的需求,对草业中某些重要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法。《草业科学概论》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说明了草业科学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目录


前言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草业科学的基本结构3
第一节草业科学发生的历史背景3
第二节草业系统的3类因子群6
第三节草地农业系统的3个主要界面7
第四节草地农业系统的4个生产层8
第五节草业科学发展过程总结9
主要参考文献10
推荐阅读文献10
第二章草业经济生态区与基本草原划定11
第一节中国草业经济生态区划的历程和原则11
第二节中国的草业经济生态区12
第三节中国基本草原划定与保护20
第四节世界草业生态经济发展与区域概况25
主要参考文献35
推荐阅读文献35
第三章草业系统耦合36
第一节概念、理论依据及意义36
第二节草地农业系统耦合的类型40
第三节草地农业系统耦合中的系统相悖47
主要参考文献51
推荐阅读文献52
第二篇前植物生产层
第四章前植物生产层及其生态服务55
第一节前植物生产层的涵义55
第二节前植物生产层生态系统服务概述57
第三节前植物生产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原则69
第四节前植物生产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74
主要参考文献82
推荐阅读文献83
第五章自然保护区概论84
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84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分级状况及区域分布86
第三节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及类型结构88
第四节自然保护区面积规模98
主要参考文献99
推荐阅读文献99
第六章草坪与绿地100
第一节草坪绿地概述100
第二节草坪绿地的主要功能107
第三节草坪绿地与环境的关系114
第四节问题与展望127
主要参考文献130
推荐阅读文献131
第三篇植物生产层
第七章植物生产层的生态系统行为135
第一节植物生产层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原发点135
第二节栽培草地的意义及功能135
第三节栽培草地的类型138
第四节建立栽培草地的几项原则141
第五节混播草地草层结构的时空分布142
主要参考文献143
推荐阅读文献143
第八章草地的植物生产管理144
第一节草地的植物生产意义144
第二节草地植物生产力的测定146
第三节天然草地的特性及其植物生产的管理159
第四节饲料地的特性及其植物生产管理167
第五节影响草地农业系统植物生产的因素170
第六节提高草地植物生产水平的途径172
主要参考文献174
推荐阅读文献176
第九章草地健康评价177
第一节草地健康评价的发展历程177
第二节草地健康评价的原则与方法185
第三节问题与展望190
主要参考文献192
推荐阅读文献196
第四篇动物生产层
第十章动物生产层的草业科学涵义199
第一节草业科学中动物生产层的涵义199
第二节动物生产层在草业生产中的作用205
第三节动物生产层在草业科学中的环境功能211
主要参考文献220
推荐阅读文献223
第十一章动物生产层的生态系统行为224
第一节草食动物对牧草生长的作用224
第二节草食动物对种群动态的作用228
第三节草食动物对草地群落的作用231
第四节草食动物对土壤的作用238
第五节草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242
第六节放牧的社会经济作用246
第七节我国草原放牧存在的问题248
第八节研究展望250
主要参考文献253
推荐阅读文献260
第十二章动物生产层的结构类型261
第一节动物生产层的类型与草畜互作261
第二节动物生产系统的演化263
第三节动物生产系统的分布特征270
主要参考文献277
推荐阅读文献282
第十三章放牧与全球变化283
第一节家畜CH4排放及其调控283
第二节排泄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调节290
第三节结论和建议294
主要参考文献296
推荐阅读文献302
第十四章动物生产管理的原则303
第一节地境适应性原则303
第二节土�膊莳残笙低绸詈显�则310
第三节物质与能量平衡原则312
第四节克服系统相悖与经济优化原则314
主要参考文献316
推荐阅读文献319
第五篇后生物生产层
第十五章后生物生产层的内涵323
第一节后生物生产层323
第二节后生物生产层的评价方法325
第三节目前我国后生物生产层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29
主要参考文献331
推荐阅读文献332
第十六章后生物生产层的结构类型333
第一节草类种子业333
第二节草产品加工业339
第三节畜产品初加工业343
第四节其他相关产业345
第五节我国后生物生产层主要经营模式347
主要参考文献349
推荐阅读文献350
第十七章后生物生产层管理战略351
第一节市场需求原则352
第二节效率原则352
第三节适度规模与分区经营原则353
第四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原则354
主要参考文献355
推荐阅读文献355
第六篇自然保护区和放牧地管理
第十八章自然保护区管理359
第一节管理体制和部门分管状况359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361
第三节管理机构建设363
第四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365
第十九章放牧家畜的牧食行为370
第一节牧草选择性采食的指标370
第二节放牧家畜生理特征的影响372
第三节植物和群落特征的影响374
第四节后天学习技能的影响377
主要参考文献381
推荐阅读文献385
第二十章放牧地生产能力的评定与管理386
第一节放牧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形成386
第二节放牧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389
第三节放牧地管理412
第四节划区轮牧440
主要参考文献449
推荐阅读文献450
第二十一章可持续放牧管理451
第一节基本概念451
第二节载畜量452
第三节适宜放牧率456
主要参考文献464
推荐阅读文献469
第七篇草坪建植与管理
第二十二章草坪建植473
第一节草坪植物草坪植物473
第二节草坪建植499
第三节草坪养护管理507
主要参考文献526
推荐阅读文献527
第二十三章运动场草坪概述528
第一节草坪运动场的概念和特征528
第二节运动场草坪的功能与要求529
第三节草坪运动场规划与建植530
第四节运动场草坪的质量评价533
主要参考文献541
推荐阅读文献541
第二十四章足球场草坪542
第一节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542
第二节足球场草坪规划设计543
第三节足球场草坪建植550
第四节足球场草坪的养护566
主要参考文献568
第二十五章草地滚球场草坪569
第一节概述569
第二节草地滚球运动570
第三节草坪场地的建设571
主要参考文献575
第二十六章网球场草坪576
第一节概述576
第二节草地网球场场地设置578
第三节草坪建植582
主要参考文献582
第二十七章高尔夫球场草坪583
第一节高尔夫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583
第二节高尔夫球运动概述592
第三节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建植598
第四节高尔夫球场草坪的养护和管理603
第五节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的配置610
第六节球场量度和等级评估612
主要参考文献614
推荐阅读文献614
第二十八章赛马场草坪615
第一节概述615
第二节赛马场地的规划设计619
第三节赛马场草坪建植与养护要点622
第四节赛马场草坪品质的评定624
主要参考文献625
第八篇牧草调制与储藏
第二十九章干草631
第一节干草的特点及种类631
第二节干草的调制633
第三节干草的储存与利用638
第四节干草品质的鉴定干草品质的鉴定639
主要参考文献641
第三十章青贮饲料与半干贮饲料642
第一节青贮饲料642
第二节半干贮饲料661
第三节青贮和半干贮饲料添加剂666
主要参考文献670
推荐阅读文献671
第三十一章压缩干草及青贮设备672
第一节概述672
第二节固定作业式打捆机673
第三节田间捡拾打捆机674
第四节青贮草捆包膜机680
第五节压块机682
第六节制粒机685
主要参考文献686
推荐阅读文献686
第九篇草类植物种子
第三十二章草种子形成与生产689
第一节草种子及其重要性689
第二节种子的发育与成熟690
第三节种子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划分692
第四节种子田管理695
第五节种子收获699
主要参考文献700
推荐阅读文献700
第三十三章草种子加工与储藏701
第一节种子干燥701
第二节种子清选702
第三节种子包衣703
第四节种子储藏703
主要参考文献706
推荐阅读文献706
第三十四章草种子质量及其控制707
第一节种子质量及其控制概述707
第二节种子检验710
第三节种子认证714
第四节种子立法717
主要参考文献719
推荐阅读文献719
第三十五章土壤种子库720
第一节土壤种子库及其意义概述720
第二节土壤种子库的分类722
第三节影响土壤种子库的因素723
第四节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726
主要参考文献727
推荐阅读文献728
第十篇草地有害生物防治
第三十六章草类植物病害731
第一节我国草类植物病害概况731
第二节我国重要的草类植物病害739
第三节草类植物病害的经济与生态意义746
第四节我国草类植物病害的主要研究进展751
第五节展望与发展758
主要参考文献759
推荐阅读文献763
第三十七章草地虫害764
第一节我国草地虫害概况764
第二节我国草地重要害虫772
第三节草原虫害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意义780
第四节我国草地虫害的研究进展785
第五节存在的问题与展望797
主要参考文献798
推荐阅读文献802
第三十八章草地鼠害803
第一节我国草地鼠害概况803
第二节我国草原牧区的主要害鼠808
第三节草地鼠类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意义819
第四节主要研究进展823
第五节草地鼠害的发展趋势832
主要参考文献834
推荐阅读文献838
第三十九章草地草害——有毒植物839
第一节我国草地有毒植物概况839
第二节我国主要的草地有毒植物843
第三节草地有毒植物的经济与生态意义849
第四节草地有毒植物的研究进展854
主要参考文献859
推荐阅读文献862

附录术语表863
主题词索引897

精彩书摘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草业科学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草业科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草业科学是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草业科学是涵盖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系统的全部生产过程的理论和技术。它包含草地生态系统的发生与发展、天然草地和栽培草地的建植与管理、种质资源的发掘与改良、草地与草食动物的关系,以及草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草业科学是大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整体农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分,也是农业的一种高级形态,因此草业科学也称为草地农业科学草地农业科学。
草地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更为中国所迫切需要广义地说,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早期只是由于系统结构不健全、生产层次缺失,导致功能低下,没有成为当时人类生产的主流,不易为人们察觉。譬如我国农村种植谷物,地头零散草地和作物秸秆饲养畜禽,粪便返田,几千年来地力不衰。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曾一度促成了封建社会的繁荣,后期却没有适应社会进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所阐述的是狭义的草地农业,即现代草地农业。。在我国,人类与草地资源的关系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图1.1),这4个阶段是历史传承的自然过程,它们逐步发展,各自有独立的理念、科技系统和方法论特征(表1.1)。
图1.1农业系统进化示意
表1.1农业生产3个阶段的理念、科技系统和方法论特征自然农业阶段农业自发阶段现代农业阶段后现代农业阶段理念渔猎,采集利用。对资源不做任何加工自给自足,开发自然资源,主要靠资源投入发展生产,发生对资源剥夺的短期行为,但为数有限强力开发自然资源,追求最高利润,缺乏持续发展远见,与生存环境严重相悖生态系统的观点明确,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趋于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科技系统人力,简单工具人、畜和简单的风力、水力为动力,使用简单技术开发农业资源以石化为动力,借助机械,发展商品生产,短期效益可观,大生产的技术系统是其科技管理的最高成就以智力通过信息网络驾驭传统动力与科技系统,高效低耗生产方法论适应自然,天人合一利用自然资源,小规模,低效益,地区性、自给性生产系统,不强调规范,科技含量低,对生态系统的序茫然无知利用当时达到的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强化管理,大批量,高效益,强大的外延趋势。视自然生态系统为奴仆,剥夺严重,发现生态系统序的作用,但未予重视集成、创新,系统耦合,创造高效益,服务人生,生产个性化,批量灵活,自然与人类和谐生存、发展,对于生态系统的序精心设计、管理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农业化劳动而产生农业系统。农业系统经过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演变,产生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子系统,如林业系统、农田系统、畜牧系统等,或分布于不同的地域,或在同一地域组成农业复合体。农业复合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农业子系统的自然结合。参与复合体的各个子系统保持其特色而独立存在,虽然它们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某些接触和能量交换,但并不引发更高一级新系统的进化(任继周和张自和,2003)。
最早的农业是采集农业(任继周,2001),或称之为自然农业系统,是以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为特色的综合性农业,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采集农业除了利用部分自然资源以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投入甚少,也不存在农业分工,农业系统内部没有完整意义的子系统,因而也就没有农业复合体。
随着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强化,农业发展为两个主要分支:动物生产系统与植物生产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主流,以伏羲时代为特征的动物生产首先发生,以神农时代为特征的植物生产相继出现。但在一些特殊地域,也不排除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同时发生的情况。但无论两者是先后发生或是同时发生,它们都是作为单一系统而存在,各自独立发展,彼此缺乏有机联系和影响(任继周,2004)。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此时的农业属复合体农业的雏形。
社会生产手段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缜密,农业的分工和联系也随之趋向密切,于是出现了农业复合体和它所包含的子系统。经过多地区、长时间的演化,子系统的形态繁缛纷呈,如动物生产中的养牛、养羊、饲养家禽等农业子系统,植物生产中的种植小麦、棉花、果树等农业子系统,从而在农业复合体内部丰富了子系统的多样性。复合农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自发的产品交换,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相补充,同时也互相干扰。它们在农业发展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孕育了农业耦合系统,于是现代化农业诞生。
第1个阶段,农业萌芽于种植牧草和发展畜牧业,在中国历史上是伏羲时代。虽然人类还没有资源意识,但已经依赖于草地而取得自身发展。他们改变单一采集、狩猎以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开始种植牧草、饲养家畜。人类与草地的关系相对和谐。
第2个阶段,人类开始将草地视为一种土地资源,为了生存,开垦草地,种植农作物,以增加生产效益。这在中国历史上始于神农时代。由于农具比较原始,人类只是小规模开垦居住点附近的草地,对资源的破坏有限。
第3个阶段,进入封建经济时代,以商鞅变法提出“垦草”政策为代表,从垦草造田,到全国推行“以粮为纲”政策,长达数千年,政府倡导,群众风从,大规模远征屯垦。譬如,汉朝张骞打通中西陆路通道,政府开始在河西、新疆沿“丝绸之路”屯垦,连续两千年,建立了连串绿洲,但草原也遭到严重破坏;元明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陆上“丝绸之路”日渐没落,沿线农田弃耕,沙进人退。在河西走廊已经发现被黄沙掩埋的人类农业活动的遗址,属于汉唐两代的就有数十处之多(李并成,1998;宁可和郝春文,1993)。黄土高原7000年前还是一个植被茂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后来种植业与畜牧业经过11个阶段8次嬗替,历时近3000年,最终定位于种植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今日的经济落后(任继周,1997;朱士光,1998)。西南地区虽开发较晚,但从东晋开始,畲田开发随人类南徙进军川、黔等地区的深山老林,唐代以后,北方移民南移增多,垦荒加速,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长江水灾频率从唐代的1次/18年,增加到宋代的1次/5年(刘沛林,1998),遗患至今,几乎年年发生,后果严重。中国荒漠化,以大于2100km2/年的规模发展,目前速度比20年前快34%,而且75%以上的荒漠化潜育面积分布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慈龙骏和吴波,1997)。1949年到1989年,新疆、青海、甘肃3省区的草地面积分别减少64��8%、61��1%和65��5%,同期草地家畜数量却成倍增加,草地资源负重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任继周,1998),随之而来的则是草地退化,荒漠化加速。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这种人为地割断草地农业各个生产层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人与草地的关系互相悖反的中国传统推进到了极致。
第4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草地资源作为生态屏障和畜牧业的生产资料的双重意义,逐步显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颁布实施以来,逐步向依法治草的道路迈进。尽管“以粮为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草地农业的思想也在逐步发展,2007年农业部主持制定的《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版,标志着草地农业已经逐步进入产业主流,草地农业的意义逐步为社会了解。
草地农业系统中栽培草地和天然草地的作用居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的草食动物占有较大比例。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栽培草地介入生产系统,可以提高日光能利用率30%,提高水分利用率17%~40%(任继周和侯扶江,1998)。对8个不同生产水平国家的分析表明,天然草地与栽培草地相结合,天然草地在适宜载畜量的情况下,栽培草地与天然草地的比例每增加1%,动物生产层的生产力水平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4%(P<0��001)(图1.2)。目前,我国栽培草地只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1��9%左右,单位草地面积的动物生产水平仅为17APUAPU为畜产品单位。/hm2,是美国的14��3%,新西兰的3��2%,不足荷兰的1%(任继周,1995),差距巨大,但潜力也可观。栽培草地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动物生产层的生产水平,而且能够解决植物营养供给与家畜营养需求之间的季节、年际、地区和种间的不平衡(黄文秀和田效文,1994)。
图1.2动物生产水平与人工草地的关系
健全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应由3类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组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保持了植物生产层与动物生产层的有机联系,并向前植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扩展,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二节草业系统草业系统的3类因子群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由生物因子群、非生物因子群和社会因子群构成(图1.3)。每一个因子群有其特殊内涵因子。
图1.3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3类因子群
在草业学科的3类因子群中,生物因子群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推动生态系统内涵发展的原动力,是任何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依据,包含植物因子、动物因子和微生物因子。这3种生物因子分别扮演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的动力系统。
非生物因子群是指生态系统的自然立地条件,包含大气因子、土地因子和位点因子。大气因子包含一切对生态系统发生作用的气象要素。其中,水热两项是基础,它们构成地带性格局。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显然地带性格局至关重要。土地因子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在大气因子的制约下发生、发展着。土地因子含有地形和土壤两大要素,地形影响

前言/序言


《绿野拾遗:行走于草的国度》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也非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邀请读者踏入“草的国度”的奇妙漫游。我们将放下对“草”根深蒂固的模糊印象,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些遍布全球、看似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绿色生命。这是一次关于生命力、适应性、演化奇迹的探索,一次对生态系统基石的深度解读。 第一章:无处不在的绿色力量——草的史诗 从远古的洪荒时代,当第一批禾本科植物破土而出,到如今覆盖地球三分之一陆地面积的辽阔草甸、草原、草甸草原,草的演化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赞歌。它们如何征服贫瘠的土壤,如何与气候变迁共舞,如何孕育出无数的生命形态?本章将带领你穿越亿万年的时光,追溯草的起源,探寻它们在地球生命大戏中扮演的决定性角色。我们将揭示草的独特结构——细长的叶片、发达的根系、隐藏在地下的匍匐茎和块茎,这些巧妙的设计如何让它们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地的征服者。你将了解到,那些看似单调的绿色地毯,实则是经过漫长岁月打磨出的极致生存智慧的结晶。 第二章:生命的织锦——草甸与草原的生机勃勃 草,不仅仅是草。它们是构成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核心。在本章,我们将深入探索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从寒冷苔原的稀疏草甸,到温带草原的广袤无垠,再到热带稀树草原的独特风光。我们将细致描绘这些环境中生命的交响曲:食草动物如何依赖草群生存,它们与草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如何塑造了彼此的演化;昆虫、鸟类、甚至地下的微生物,它们与草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网络又将如何展现在你眼前。你将看到,每一片草叶,每一株野花,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精致的平衡。我们将探究哪些因素塑造了不同草地的多样性,从土壤类型到降雨模式,从季节变化到人为干扰,一切都将细致入微地呈现。 第三章: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草的价值链 自古以来,人类与草就有着不解之缘。本章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草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不仅仅聚焦于传统的农业用途,例如谷物的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还将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你将了解到,草在畜牧业中的核心地位,它们是如何滋养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肉类、奶制品和毛皮。我们还将探索草在保持水土、防止沙漠化、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这些“绿色屏障”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本章还将引入一些鲜为人知的草的用途。例如,某些观赏草的魅力,它们如何以其独特的姿态和色彩为我们的生活空间增添艺术感;某些草本植物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它们蕴含的药用价值;甚至是一些工业用途,如草编工艺、造纸原料等。我们将追溯这些应用的历史渊源,探讨现代科学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草的潜力。这是一次对草的价值进行的全面梳理,让你重新认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绿色,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宝藏。 第四章:草的挑战与未来的远景——守护绿色星球 然而,正如所有生命一样,草也面临着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挑战。在本章,我们将探讨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土地退化、入侵物种等因素对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的威胁。我们将分析这些威胁的成因,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严峻后果,例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的崩溃、甚至对人类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但挑战也伴随着希望。本章将转向对未来草地管理的积极探索。我们将介绍可持续的放牧技术、草地恢复的创新方法、以及利用基因技术改良草种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生态旅游、碳汇草原等新兴领域,它们如何为草地保护提供新的经济动力。最后,我们将展望一个草地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未来,强调每一个个体在守护这片绿色星球中的责任与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对问题的审视,更是一次对解决方案的积极倡导,一次对绿色未来的憧憬。 第五章:草之随想——生命的低语与哲思 在旅程的最后,我们将放下科学的严谨,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感受草。我们会探讨草在文学、艺术、哲学中的意象,从古诗词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现代诗歌对生命韧性的歌颂。我们将思考,这些看似渺小而坚韧的生命,它们如何教会我们关于生命的顽强、关于循环往复、关于谦卑与坚持。 本章将邀请读者静下心来,去聆听草的低语,去感受它们沉默的力量。也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当你漫步于一片草地,你会突然意识到,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绿色的植物,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智慧、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这本书,旨在唤醒你对“草”的感知,让你重新发现并珍视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它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然的重新连接。 阅读本书,你将不仅仅是“知道”草,更是“看见”草,感知草,理解草,并最终,与草一起,去感受生命的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严谨中有温度,宏大却不失细节。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什么是草业科学”,更是在探讨“我们该如何与草地和谐共存”这一哲学命题。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和未来的展望。书中不仅回顾了人类驯化和利用草地的漫长历史,还对未来在城市绿化、生态修复乃至太空农业中草业可能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推测。这种纵贯古今、展望未来的视野,让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脉动中“绿色地毯”的编年史和行动纲领。如果有人想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我绝不会犹豫推荐这本书,前提是他做好准备,迎接一场充实而富有挑战的知识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坦白说,刚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严格按照“基础知识—应用—总结”的线性模式推进,反而更像是一部围绕“草的生命周期”展开的宏大叙事。它似乎更侧重于建立一种“系统思维”。例如,它在讨论草的营养吸收机制后,马上会跳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碳汇潜力的探讨,这种跨学科的连接非常令人耳目一新。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阐述,那种将草地价值从单纯的饲料生产提升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多维度价值的描述,非常具有启发性。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新的联系。这种跳跃式的结构,虽然对初学者可能需要适应,但对于希望构建完整生态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佳的思维训练。

评分

我必须承认,作为一名非专业背景的爱好者,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特别是涉及到高级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和遗传学变异的讨论时,确实让我感到吃力。那部分的内容密度极高,专业术语的堆砌让人感到有些喘不过气。但有趣的是,作者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些“硬核”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总会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或者历史典故来帮助读者过渡。比如,用古代农耕文明的谚语来解释现代的土壤改良策略,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挫败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人员对细节的苛求,又能为好奇的入门者提供一个可以攀爬的阶梯,尽管有些台阶需要我深吸一口气才能迈过去。它的分量很重,不适合碎片化阅读,需要投入整块的时间去沉浸式体验。

评分

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技术应用层面的深度。作为一名正在考虑农业技术转型的从业者,我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实践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草业科学概论》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扎实。它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现代草种选育技术,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到抗逆性性状的改良,讲解得深入浅出。特别是关于精准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在草坪管理中的应用部分,提供了非常具体的配方建议和操作流程图,这对我接下来的项目规划简直是雪中送炭。最让我赞叹的是,它没有回避当前行业面临的难题,比如草坪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它没有一味推崇化学农药,而是详细论述了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的结合点。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我手头的几份实验报告反复研读,那种知识与实践的碰撞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而非“导论”。

评分

这本《草业科学概论》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翠绿色调,让人一翻开书就仿佛能闻到初夏清晨草地的气息。我本来是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纯粹是出于好奇心才拿起的。没想到,它竟然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看似枯燥的植物学和土壤科学知识编织在了一起。书中对不同气候带下牧草的生长习性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那种数据图表虽然多,但作者的文字解读非常到位,绝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腔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退化草地恢复”那一章,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穿插了许多实地考察的案例,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复杂性。读完第一部分,我对“绿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颜色概念,开始懂得每一根草的背后都蕴含着精妙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历史地理的烙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人在繁复的专业术语中迷失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