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
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著作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
教育不当,天才也会被毁掉
良好的教育诞生天才,没有天才禀赋的天才成长记录
《经典教育: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之所以暂时被人们遗忘,主要是因为原著使用了大量极具表现力的德语词汇,降低了作品的可读性。不仅使整部著作烦琐冗长,有1000多页,而且也耗尽了读者的耐心,从而使威特的辛勤劳动所得出的教育方法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地凸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晦涩难懂的内容,还要尽力不遗落重要原理,以完全地理解威特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归纳出来的原则。
卡尔·威特(1800-1883年),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小卡尔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因为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威特把自己对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方法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
应该把这套书送给每一对新婚夫妇,每一位进入产房的妈妈,每一位幼儿园的教师,每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以至,每一位父母。
——编者
第一章 这本书为谁而写
第二章 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
第三章 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
第四章 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
第五章 正确的教育,能使每个孩子威为优秀的人才
第六章 我打算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早熟的学者吗
第七章 我儿子是怎样威为少年学者的
第八章 我具备把儿子培养威学者的技巧吗
第九章 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
第十章 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
第十一章 在孩子七八岁之前,是否应该放任自流
第十二章 我们如何保护卡尔免受阿谀奉承的影响
第十三章 卡尔的玩具和智力开发
第十四章 小孩必须和其他孩子多在一起玩耍吗
第十五章 卡尔的饮食
第十六章 我们如何对卡尔进行道德教育
第十七章 卡尔是如何学习读和写的
第十八章 学是学,玩是玩
第十九章 怎样善用奖励
第二十章 卡尔是如何学习外语的
第二十一章 卡尔是如何学习科学的
第二十二章 如何培养品值
第二十三章 卡尔进入大学
后记
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结果。我的朋友格劳匹兹比任何人都了解我,如果他说得没错的话,这就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尽管卡尔天资平平,而且我也非常厌恶早熟,但通过受到的教育他已经打好了这样的基础。因此,结果就好比一个放在斜面顶端的球,必然会掉下来一样。
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因为那时我对人类的本性、能力和自我完善还不是十分的了解。我仅仅是根据我所知道、所看到的一切来做出判断。因此我的判断不可避免地是错误的,这使我不得不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哦,人的天赋是如此之高,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但在所谓的常规教育之下却显现不出来。普通的教育方法像一辆宽大、沉重的马车,陷入自己的深辙之中无法自拔,更不能快速前进。考虑到很多普通的,或者说得更直接点——很多没有准备好的头脑,也不会想到要做出什么改变。
这些人就像是软弱无能的旁观者,只会站在马车边上,对马车充满信心,马车走得越慢就越觉得安全。一旦马车开始加速,这些可怜的家伙就吓得不知所措了。如果马车跑得飞快,这些虚弱的家伙就将彻底被抛在后面。
如果是一辆轻便、舒适、安全的四轮马车,就完全不一样了。不需要用很多马匹,它就能以闪电般的速度超过那些像在爬行的两轮运货马车。不管是运货马车,还是轻便四轮马车的赶车人,如果他们相互轻视或者相互指责,那可真是太愚蠢了。两种车都有各自的用途,适用于不同的环境,要使两种车都改变自己原来的速度也没有意义。
在遇到较为平缓的下坡路时,马车夫行进的速度较快,他的同伴也能跟上。在沙地、沼泽或碎石上行走,轻便马车的速度也会慢得多。它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有傻子才想着去改变它。
卡尔还在我和妻子怀抱中时,就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这是人们很难想到要去教给孩子的。他学会了不同房间里的所有东西,还能知道这是什么、叫什么。房间、楼梯、庭院、花园、马厩、水井、谷仓_所有的一切,从最大的到最小的,我们都经常指给他看,清楚明白地告诉他叫什么,还鼓励他尽可能清楚地说出事物的名称。每当他说正确了,都会得到我们的爱抚和赞扬。然而,每次他说错了,我们就会以一种果断和冷酷的声调说:“孩子妈(或孩子爸),卡尔还没有学会那个词的发音!”
因此,他不厌其烦地学习认识并说出所有物品的名称。不久以后他就能讲出所有的单词了,如我们期待的一样。他说话速度很慢,我们也从不强迫他,因此绝不存在口吃的危险。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和说话,但我们要求他必须在充分思考之后才能说出他想说的话。
……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否过于狭窄?似乎只要考上名校、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等同于人生圆满。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它所倡导的“全能教育”,在我看来,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触及的是一个人的品格塑造、兴趣培养、能力发展等方方面面,是一种更加 holistic 的人生观。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不仅仅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成就,更展现出一种全面的素养和深刻的人格魅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否在无形中,将孩子的潜力局限在了某些特定的轨道上?我们是否过于强调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天赋?它提供的并非一套僵化的课程表,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自由”与“约束”之间平衡的探讨,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同时又不让他们迷失方向?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种更广阔、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复古感,书脊的烫金字体虽然有些磨损,却意外地散发出一种厚重和可靠的气息。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堆满了旧书的独立书店里发现它的。当时我正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尝试了各种最新的育儿理念,却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好像在追逐风口,却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东西。翻开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序言中那种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全能”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速成”、“秘籍”的育儿指南,而是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天赋”与“后天培养”之间关系的探讨,这正是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最纠结的问题。我感觉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引导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某个模板。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孩子、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层连接的心灵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它带回家,细细品读,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之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理念上的启发,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让我放慢脚步,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场与他人的竞赛,而是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它鼓励家长们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去尊重孩子的个性,去发掘他们的潜能。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乐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学习”本身,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当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时,他们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它让我重新找回了教育的初心,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是更加专注于如何陪伴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对于那些空泛的理论总是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理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非常具体的实践指导。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但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细节的深刻把握。他不仅仅是提出“要这样做”,更会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具体操作”。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特别留意到它在关于“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的部分,这正是我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培养的关键能力。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虽然聪明,但学习效率不高,或者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它不像某些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技巧,而是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相信,如果能将书中的方法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而不是刻意的“灌输”。这本书恰恰传递了这样的理念。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承诺,但它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却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热爱生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对孩子内心的真正理解。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教育方式,是否过于急功近利,是否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它提供了一个更加温柔、更加人性化的教育视角,让我明白,教育并非是一件“制造”孩子的事情,而更像是一种“培育”和“唤醒”。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这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一个有品德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尊重,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评分在育儿的道路上能给我帮助。
评分很好,对小朋友确实不错
评分好
评分这个不错,蛮实惠,我喜欢!
评分不错,很好的东西,大力支持
评分不错,得多多学习下,有所帮助。
评分非常值得一读的育儿书籍,强烈推荐
评分发货快,书籍无异味。
评分挺好的哦!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