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圣贤经》收录了《呻吟语》《省心路》《省心杂言》《劝世文》《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菜根谭》《小窗自纪》等多本古代哲书,从中采撷精华,内容涉及人生理想,品德修养,探索求知,成功励志,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
目录
A
哀
捱
矮
爱
安
案
暗
昂
敖
B
八
扒
白
百
班
办
半
榜
谤
棒
饱
宝
保
葆
抱
报
豹
不
C
察
才
财
采
谗
谄
惨
仓
苍
藏
操
草
恻
策
曾
差
长
尝
常
朝
车
嗔
城
诚
吃
痴
池
持
尺
齿
崇
宠
仇
愁
丑
出
初
除
锄
楚
处
畜
触
川
穿
传
船
创
春
醇
蠢
慈
此
聪
从
粗
村
存
寸
D
打
达
大
待
带
怠
丹
单
惮
胆
但
淡
瘅
澹
当
刀
到
道
得
德
登
登
等
堤
敌
地
弟
点
钓
爹
端
短
对
钝
多
精彩书摘
A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语意:可怜我的父母,为养育我而付出了许多辛劳。
简释:哀哀:悲怜、痛惜。劬:劳苦。
语出《诗经蓼莪》。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语意:如果悲哀或欢乐不合时宜的话,灾祸一定会到来。
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年》。
⊙捱不过底事,莫如早行;悔无及之言,何似休说。
语意:拖延不过的事情,不如早点做;来不及后悔的话,不如不说。
简释:捱:指拖延。底:的。
语出(明)吕坤《呻吟语》。
⊙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
语意:矮板凳,暂且坐着,总会等到自己一展身手的时候;大好光阴,不能让它白白度过。
语出(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语意:矮子看戏,因为身高不够无法看清台上的情形,对情况不明朗,只有根据别人的评论或褒或贬。
语出(清)赵翼《论诗》。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语意:付出爱的人就能得到爱的回报;为别人谋福,别人同样也会为你谋福。语出(唐)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群书治要·贾子》。
⊙爱戴高帽,自受圈套。
语意:喜欢接受他人的奉承,实际上是在自愿接受别人给你下的圈套。
简释:戴高帽:吹捧恭维。
语出(清)牛树梅《天谷老人小儿语补》。
⊙爱儿不得爱儿怜,聪明反被聪明误。
语意:爱怜自己的子女却得不到子女的爱怜,自作聪明往往会被聪明耽误。
语出(清)周希陶《重订增广贤文》。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语意:因为追求完美,所以写诗时从来都感到难以下笔;一首诗要经过千百遍的修改才能觉得心安。
语出(清)袁枚《遣兴六首》。
⊙爱君切者,不知有富贵;为己重者,不能立功名。
语意:深切关心君主的人,不会看重荣华富贵;只为自己着想的人,不足以建立功名。
语出(南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
语意:疼爱自己的子女却不加以教导,犹如不疼爱;不教给子女以良好的品行,犹如不教。
语出(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右第三十六章》。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语意:爱自己的父母,就不会对别人的父母产生厌恶的情绪;恭敬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就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语出《孝经天子章》。
⊙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实是害己。
语意:没有道理地去爱一个人,这其实是害了他;没有道理地去厌恶一个人,这实际上是在害自己。
语出(清)魏际瑞《伯子文集》。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语意:爱人深切的人,必定会急于寻求贤能之士的帮助;乐于得到贤能之士帮助的人,必定会宽厚地对待他人。
语出(西汉)黄石公《素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语意:爱戴别人的人就会得到别人永久的爱戴;尊敬别人的人就会得到别人永久的尊敬。
语出(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
⊙爱人者必见爱,恶人者必见恶。
语意:爱他人的人必定会得到他人的爱戴,厌恶他人的人必定会受到他人的厌恶。
语出(战国)墨翟《墨子兼爱下》。
⊙爱我者之言恕,恕故匿非;憎我者之言刻,刻必当罪。
语意:爱我的人批评我,言语宽恕,总是会对我的错误避而不谈;而憎恨我的人批评我,言语刻薄,但总是能一针见血。
语出(清)陈确《陈确集别集瞽言》。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语意:重重绿叶的海棠花爱惜自己的花蕊,不肯轻易绽放出自己的芬芳,暂且就先让那些艳丽的桃花李花占据春天吧。意思是指留出位置,让后辈们出人头地,表达了作者为了提携后进愿意有所牺牲的高尚品德。
语出(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在生活中总结提炼出许多短小精悍、能够启发人心智的名言佳句。这些千古名言,巧譬妙喻,明理析奥,以其思维美、内容美、语言美一向为人们激赏和传诵。它们不仅仅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处世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居官从政、治家劝学、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必备的宝典。它们之所以有无比的生命力是与它们蕴含的意义分不开的。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这些名言佳句遍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志、求学等各个领域。它们犹如人生路上的灯塔、路标,照耀着、指引着人们探求的方向。学习和掌握这些处世智慧,有益于立世修身,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
提到“求学”,我们会想到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乐知”为学习之上品;提到“立志”,我们会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提到“交友”,我们常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告诫自己见贤思齐,“亲贤臣而远小人”。但是,中华智慧并不仅仅有这些名句,还有古人总结的大量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由于出处生僻、作者名不见经传而被人冷落、淡忘。为了弥补这一遗憾,让读者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汲取先人的智慧,编者尽可能多地收录古往今来的人生智慧名句。
《中华圣贤经》收录了《呻吟语》《省心录》《省心杂言》《劝世文》《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菜根谭》《小窗自纪》《明心宝鉴》《格言联璧》《增广贤文》等多本古代书籍,从中采撷精华,内容涉及人生理想、品德修养、探索求知、成功励志、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并且在名言后标有作者或出处。同时,我们还对疑难文字作出了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了白话文,以方便读者阅读。本书虽然内容博大,但力求句句经典,有的寓意深刻,饱含人生哲理,读之启人心智;有的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有的循循诱导,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有的抒发豪情,正气凛然,读之令人奋进;有的论述精辟,句句中的,读之使人智慧;有的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沐春风。本书所汇选的内容句式整齐,易懂而不失古韵。虽然言不甚深,但是字字珠玑,定能够让读者在含英咀华之际,感受到提炼此句之人的心意,从而引起一番幽思。
当你手捧此书,为其中某句精彩名言而陶醉时,你其实不是在单纯地体验和回味这句话的力量,而是在和一个圣贤先哲的伟大灵魂交流。希望这部满载着圣人贤哲智慧的人文读本,能够让你在面对任何人生困境时都可能找到心灵航海中的指南针,为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为你找到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迈向成功的阶梯和启发创造力的源泉。
《中华圣贤经》简介 《中华圣贤经》并非一本记载具体典籍、人物传记或历史事件的著作,而是一部探究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性散文集。它试图跨越时代与阶层的界限,触及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引领了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根本性理念与智慧。本书不拘泥于某一家之言,不局限于某一学派之说,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中提炼出那些具有普适性、永恒性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作者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敬畏与对当下社会思潮的深刻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目光往往聚焦于物质的丰裕与科技的进步,而那些支撑民族精神的内在力量,却可能在喧嚣中被遗忘或淡化。《中华圣贤经》正是希望重新唤醒这份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让它们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书内容围绕着几个核心命题展开。 一、 “道”的体悟与实践 “道”是中华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中华圣贤经》并非从形而上的角度去解析“道”的玄奥,而是着重于“道”在人生中的具体体现与实践。作者认为,“道”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点滴之中的智慧。它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事物发展内在逻辑的洞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 书中会探讨“道”在“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体现,即人类如何认识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的节律,而非一味地索取与征服。这包括对农业文明中“顺应天时”的农耕智慧的赞美,对山水画中“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的解读,以及对传统中医“治未病”哲学思想的借鉴。 同时,“道”也体现在个体修养层面。作者认为,真正的“道”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足,在于知足常乐的心态,在于对名利淡泊的胸襟。书中有对“无为而治”的辩证理解,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势而为,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事物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发展。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定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内心的平和。 二、 “德”的涵养与传承 “德”是中华文化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关乎个人的品行、社会的秩序以及民族的凝聚力。《中华圣贤经》将“德”视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书中会深入剖析“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德目。作者认为,这些并非僵化的道德条文,而是经过无数先贤在实践中不断提炼、验证的生存智慧。“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同情心与关怀;“义”是正当,是公道,是承担责任;“礼”是规范,是秩序,是尊重;“智”是明辨是非,是审时度势;“信”是诚信,是承诺,是可靠。 《中华圣贤经》着重于“德”的实践性。它并非空谈道德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论述,展现“德”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发挥作用。例如,书中可能会探讨商业伦理中的“诚信”之道,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与“诲人不倦”,以及家庭伦理中的“孝道”与“慈爱”。作者试图说明,这些看似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本书还会强调“德”的传承。作者认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教育、榜样和自我约束来培养和传承。书中可能会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展现古人如何通过修身养性,将“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同时,也反思当下社会在“德”的传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积极的应对之道。 三、 “和”的智慧与境界 “和”是中国文化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个体内心世界的平衡,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华圣贤经》将“和”视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所在,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书中会对“和而不同”的理念进行深入解读。作者认为,真正的“和”并非一味地迁就或压抑差异,而是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整体的和谐。这在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和”也体现在个体心态上。书中会探讨如何 Achieve 内心的平和,如何化解人生的冲突与矛盾。这包括对“随缘”心态的理解,对“放下”执念的阐释,以及对“包容”精神的赞美。作者认为,一个内心充满“和”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与安宁,也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喜爱。 此外,“和”还延伸至社会层面。书中可能会论述“大同社会”的理想,即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作者认为,实现“大同”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可以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的。这需要每一个个体都怀揣“和”的理念,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四、 “道、德、和”的辩证统一 《中华圣贤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道”、“德”、“和”这三个概念,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作者认为,“道”是“德”的源泉,“德”是“道”的体现,“和”则是“道”与“德”在实践中的最佳状态。 如果没有对“道”的深刻体悟,个体的“德”就可能流于形式,甚至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没有“德”的支撑,“道”就可能被误解为虚无的玄学,脱离实际;只有将“道”与“德”融会贯通,才能 Achieve 真正的“和”,无论是内心的平和,还是社会的和谐。 书中会通过大量的举例和论证,来展现这种辩证关系。例如,对一位有“道”之君王的描绘,他如何以“道”为指导,推行“德”政, Achieve 了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例如,对一位有“德”的圣贤的记述,他如何通过对“道”的体悟,实现了内心的平静,并以身作则,感化世人, Achieve 了社会的和谐。 本书的风格与特点 《中华圣贤经》的写作风格力求简洁、深刻,同时兼具人文关怀与思想的启发性。作者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术语,而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书中会穿插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寓言,以及作者个人的感悟与思考,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可读性。 本书并不提供一套固定的“圣贤之道”,而是倡导一种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它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反思自身,寻找属于自己的“道”,涵养自己的“德”, Achieve 自己的“和”。 总而言之,《中华圣贤经》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中华文明,渴望在纷繁世界中找到精神坐标的读者的作品。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情回溯,一次对未来智慧的真诚探索。它希望通过对中华圣贤思想的梳理与阐释,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有益的精神滋养,帮助读者在喧嚣与迷茫中,找到内心的力量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