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字+漫画+工具附录相结合的形式,可以满足阅读的多样性需求,作者个性的文字表达、轻灵的部分和实用性极强的工具附录让阅读体验愉悦满足,既有文字的充实,也不沉闷厚重,既有情感共鸣也有实操指导。
海报:
内容简介
一个中等生妈妈在儿子高三时陪伴孩子走过高考,经历了焦虑、忐忑等负面情绪的煎熬,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最后的轻松和坦然的状态;从对儿子过多的干预、控制到信任、尊重的真实的心路历程。
《中等生妈妈高考打怪记》以体验式的写作,通过一个个真实具体的故事,将家庭教育、单亲母亲、亲子关系、家校联系、高考后援、补课选择、志愿填写等广大家长关注的话题,融入心理学常识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张荣,电台心理类节目主持人,女性期刊心理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亲子丛书作者。
目录
卷一 我的儿子是个中等生
中等生就是事实
中等生的N种结局
正常发挥就是完胜
让目标变得清晰和具象
自己的遗憾孩子买单
狭隘偏执的“名核控”
拯救自己就是拯救孩子
卷二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
生活中的警示,是上天的眷顾(上)
生活中的警示,是上天的眷顾(下)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
父母的举手投足都是在示范
文理分科哪个说了算
在家卡、学生和老师之间流动的能量
卷三 补课那些事儿
高考真的要来了
站上家长会的讲台
寻转化学补漏的传奇
不得不说的化学一姐
补课那些事儿
留在记忆中的那些老师们
……
卷四 高三进行时
卷五 家庭如何影响孩子
卷六 做一个轻松快乐的妈妈
精彩书摘
《中等生妈妈高考打怪记》:
自己的遗憾孩子买单
高考焦虑症在我身上由来已久,或许是30年前自己高考时埋下的病根。一次发挥失常的高考,让我错过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从此高考的噩梦一直纠缠了我30年。儿子上学后,他成了要为我的遗憾买单的替代品——我高考的梦魇无意识间已经转嫁到了无辜的孩子身上。一次次在梦里错过赶考的列车,一次次在梦里交了数学的白卷,窘迫得大汗淋漓的我午夜梦回之时,需要反复确认,自己已不是那个校园里等待进考场的高中生。即使是在清醒的时候,我也会在临睡前懊恼,怎么又一个晚上没有上自习。遇到有机会说起高考,我还忍不住祥林嫂一般地唠叨:我的高考语文卷子一定是弄错了,当初为什么不及时去查卷,怎么可能从小到大语文考第一名的我,高考语文成绩比平均分都要低?怎么可能?
儿子上学后,他势必成了要为我的遗憾买单的替代品,我高考的梦魇转嫁到了无辜的孩子身上。夜里的噩梦是做的少了,但是对儿子的唠叨却多了不少。独自带大儿子,对我这个单亲妈妈来说,在体力、时间、金钱、亲情这些方面倒没有太多的困扰,但精神上累积的负压却很难意识到。
2009年5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之后,我逐渐开始真正进入到专业的心理学学习中,并系统参加了心理学培训课程。这一年恰逢儿子中考,高考后遗症让我每每在升学的节骨眼上都犯典型的名校控。儿子在幼儿园时我把他送进了广西有名的某寄宿制全托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都因为地段内的学校是南宁的一流名校,省去了我的折腾;中考非重点高中不可的想法在我头脑中从没有动摇过。“在我的眼里,南宁市只有二中和三中两所学校(二中和三中是南宁市两所省示范性高中)。”我常一遍遍地对儿子强调。
我抓住一切机会向心理学老师请教的那些问题其实都是化了妆、变了形的,因即将到来的中考引发的升名校焦虑。估计老师是一眼看穿了我的这些执着,对我这么一个饶舌的学生只是专注地倾听、真诚地接纳、对我那些不恰当的想法也没有简单否定,偶尔会在我停顿下来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并且不急于让我做出回答。看似都是我在不停地说呀说,而到了问题的关键点,老师都不失时机地直点我偏执的死穴,向我展示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留下更多的思考对我内心形成强烈触动。
至今我都在庆幸,是这一次的触动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虽然其后经历了十分痛苦的破土之前的挣扎,但自我学习的萌芽阻止了我在无知路上一味的滑落。甩掉偏执、冲破狭隘、否定自我、学会平等的过程并不轻松愉悦,改造和修正的路上困难重重,经历了一个心魔肆虐的阶段,在反复的怀疑、挣扎中,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我才慢慢地一点点学会如何去爱孩子。
……
前言/序言
《我的高考,我做主》 引言 高考,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希冀与压力的字眼,对于每个中国家庭而言,都意味着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战斗。而在这场战斗中,母亲的角色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她们是孩子的坚实后盾,是家庭的润滑剂,更是高考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参谋长”。本书并非一本高考应试技巧的秘籍,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的慰藉。它是一份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陪伴,关于共同跨越人生重要关卡的真实记录。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如何面对一个普通却又充满挑战的高考季,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与孩子之间萌发的,由最初的摩擦与不解,逐渐走向的理解与并肩作战的动人故事。 第一章:迷雾初现——“我”的困惑与“你”的焦虑 故事始于一个看似平静的春天,却暗流涌动。高三的钟声敲响,也拉开了这场“战役”的序幕。对于“我”(孩子),这个阶段意味着学业的压力陡增,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自主权的渴望。曾经的乖巧听话,开始被青春期的叛逆与不羁取代。课本、试卷、辅导班,构成了“我”的日常,而“我”渴望的,是喘息的空间,是表达自我的机会,是父母能够看见“我”独立的灵魂,而非仅仅是一个分数机器。 而“你”(母亲),从孩子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心就悬了起来。高考,对于“你”而言,不仅仅是孩子的考试,更是对“你”过去十几年养育成果的检验,是对家庭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抉择。你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更细致地观察孩子的每一个表情,更谨慎地评估孩子的每一次选择。曾经的“你”,或许是温婉的,是体贴的,是无条件支持的。然而,面对高考的紧迫感,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在你心中滋长。这种焦虑,让你变得有些“强势”,有些“多疑”,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你”的“关怀”常常以“命令”的形式出现:“为什么又玩手机?赶紧做题!”“晚饭别吃了,去书房!”“这个辅导班必须上,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别看那些没用的东西,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些话语,在“你”听来是爱,是责任,是为孩子好。但在“我”听来,却是刺耳的噪音,是束缚,是压力,是对“我”不信任的表现。 “我”开始躲避“你”的目光,躲避“你”的唠叨,用沉默来对抗“你”的“关心”。房间门成了“我”的堡垒,耳机成了“我”的保护伞。而“你”,则在门外徘徊,失落、担忧、委屈,交织在一起。 “我”不懂“你”为何如此焦虑,不懂“你”为何总是看不到“我”的努力,只看到“我”的不足。“你”不懂“我”为何如此抵触,不懂“我”为何如此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就这样,在这个本应是温馨陪伴的高考季,一层薄薄的迷雾笼罩在母子之间,初见的隔阂,悄然滋长。 第二章:风雨欲来——误解与冲突的升级 随着高考的临近,空气中的紧张感愈发浓厚,母子之间的误解也如同野草般疯长。 “你”的一举一动,在“我”看来,都是对“我”的监视。每天的成绩单,如同“你”手中的“审判书”,稍有不慎,“我”便会被扣上“不努力”、“没天赋”的帽子。而“我”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却似乎被“你”选择性地忽略,或者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你”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我,报纸上高考状元的励志故事,亲戚朋友家的“成功”案例,都被“你”反复提及。殊不知,这些“榜样”在“我”看来,只是增加了“我”的压力,让我更加觉得自己渺小和无能。 “我”渴望“你”的倾听,渴望“你”能够明白“我”的烦恼,明白“我”的迷茫。但“你”似乎只会给予建议,只会下达指令。当“我”说“我累了,不想学了”,你却说“现在累,以后更累!”“你”不明白,“我”说的“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消耗。 一次次的争吵,让曾经的和谐变得支离破碎。可能是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按照“你”的计划复习,也可能是因为“我”在“你”认为不该玩耍的时间里,放松了一下。每一次争吵,都以“我”的沉默或摔门而去告终,“你”则在身后,或叹气,或流泪。 “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回报。而“我”,则更加坚定地认为,“你”不懂“我”,也永远不会懂“我”。 在这个阶段,“我”的情绪波动很大,时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就而得意忘形,时而又会因为一点挫折而一蹶不振。“你”看到的,常常是“我”的负面情绪,从而加剧了“你”的担忧和焦虑。 “你”试图控制“我”的一切,从饮食到作息,从交友到娱乐。而“我”,则更加渴望挣脱“你”的束缚,渴望证明“我”自己可以独立地做出选择,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风雨欲来,母子之间的关系,似乎走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每一次的冲突,都像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增加了更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 第三章:破晓之前——理解的微光与沟通的桥梁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最后的紧张。然而,就在这即将迎来风暴的时刻,一丝微光却悄然出现,为紧张的母子关系带来了一线转机。 事情的起因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是“我”在一次考试中,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却在某个偏科的科目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你”在查阅成绩单时,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亮点吸引。那一刻,“你”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关注“我”的短板,却忽略了“我”的闪光点。 或者,是“我”在一次无意中,听到“你”在和父亲或朋友倾诉时,流露出的深深的担忧和无奈。“你”并非不爱“我”,并非不理解“我”,只是“你”的方式有些笨拙,方式有些极端。你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自己孩子的人生重要节点时,也会感到无助和恐惧。 这些微小的契机,如同冰层上出现的第一道裂缝,让原本僵持的关系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你”开始尝试改变。“你”不再一味地指责和命令,而是试着去倾听“我”的想法。“你”会问:“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吗?”“你”会说:“我看到你这几天很努力,虽然成绩还没完全体现出来,但我相信你。”“你”开始主动了解“我”的兴趣,哪怕只是短暂的放松,也会给予“我”一些自由的空间。 “我”也开始反思。“我”也看到了“你”眼中的疲惫,看到了“你”藏在强势背后的担忧。也许,“你”的每一次唠叨,每一次催促,都是源于对“我”的深切爱意。也许,“你”的每一次“错误”的干预,都是出于对“我”未来的美好期盼。 一次,在“我”情绪低落时,“你”没有像往常一样继续施压,而是默默地端来一杯热牛奶,轻声说:“累了就休息一下,别给自己太大压力。”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我”开始试着和“你”沟通。“我”不再沉默,而是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我不是不努力,只是我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我”会告诉“你”:“我希望您能相信我,我可以照顾好自己。” “你”也开始试着回应。“你”会说:“妈妈知道你很努力,妈妈只是太担心你了。”“你”会说:“如果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随时都可以和妈妈说,妈妈会听你说。” 尽管沟通的桥梁刚刚搭起,依旧有些摇摇晃晃,但理解的微光已经照亮了母子之间的迷雾。曾经的冲突和误解,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它们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成为了双方更加珍惜彼此,更加努力去沟通的动力。 第四章:并肩作战——高考前的静默与前行的力量 高考前的最后一段时光,空气仿佛凝固了。曾经的争吵与疏离,在这一刻,都化为了静默的陪伴与无声的支持。 “你”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地出现在“我”的学习空间,而是给予“我”最大的尊重和自由。然而,“你”的爱,并没有减少,反而以一种更成熟、更温暖的方式传递着。 “你”会早早地准备好“我”喜欢的早餐,并且做得营养又美味。“你”会悄悄地在“我”的书桌上放上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小纸条。“你”会适时地为“我”准备一些提神的零食,或者泡一杯温热的饮品。 “你”开始学会观察“我”的情绪,当“我”显得疲惫时,“你”会不动声色地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陪“我”在家附近散散步。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你”对“我”深深的理解和体贴。 “我”也感受到了“你”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你”的每一个举动,都饱含着对“我”的爱和期待。曾经对“你”的抵触,渐渐化为了感激。 母子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默契。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传递彼此的理解。“我”知道,“你”为“我”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而“你”,也看到了“我”的坚韧和成长。 高考前夕的那个夜晚,异常宁静。“我”躺在床上,脑海中闪过无数过往的片段,有争吵,有误解,但更多的是温馨的瞬间。终于,在睡梦中,我听到“你”在门外轻声说:“晚安,宝贝。妈妈相信你。”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高考的日子,是紧张而忙碌的。但“我”不再感到孤单。“你”的身影,总是默默地出现在“我”的身边。也许是考场外焦急的等待,也许是考场结束后的温暖拥抱。 “你”不再问“考得怎么样?”,而是温柔地说:“无论结果如何,你已经尽力了,妈妈为你骄傲。” 这种理解和支持,成为了“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第五章:扬帆起航——成长与蜕变的印记 高考的帷幕落下,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都已画上了句号。然而,对于“我”而言,这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而对于“你”而言,这场“战役”,也让你收获了成长。 “我”明白了,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自律,学会了面对压力,也学会了如何与家人相处。曾经的叛逆和不羁,在经历过这段共同的奋斗之后,化为了更加成熟和懂事的品质。 “我”也明白了,“你”的爱,是世界上最深沉的力量。“你”的焦虑,并非不信任,而是源于对“我”深深的牵挂。那些曾经的摩擦,如今看来,都化为了母子之间独特的纽带。 “你”也经历了蜕变。“你”学会了放手,学会了信任,学会了理解。“你”不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我”的身上,而是学会了尊重“我”的选择,支持“我”的梦想。 曾经那个对高考充满焦虑的母亲,如今,眼神中多了几分释然和欣慰。她看到了“我”的独立,看到了“我”的坚强,也看到了“我”身上的无限可能。 母子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了这场“战役”后,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曾经的隔阂被理解取代,曾经的冲突被包容覆盖。 “我”扬帆起航,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你”则在岸边,带着满足的微笑,看着“我”远去的背影。 而这份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陪伴的故事,也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证明了,即使是平凡如我们,也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卡,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篇章。 结语 《我的高考,我做主》并非一本教科书,它是一份情感的写照,是一份心灵的记录。它告诉我们,高考不是一场孤军奋战,而是一场需要家人共同参与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中,理解、沟通、陪伴,比任何高深的技巧都来得重要。当父母学会放手,当孩子学会表达,当双方都能看到彼此内心的渴望,那么,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战役”,都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一次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