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字+漫畫+工具附錄相結閤的形式,可以滿足閱讀的多樣性需求,作者個性的文字錶達、輕靈的部分和實用性極強的工具附錄讓閱讀體驗愉悅滿足,既有文字的充實,也不沉悶厚重,既有情感共鳴也有實操指導。
海報:
內容簡介
一個中等生媽媽在兒子高三時陪伴孩子走過高考,經曆瞭焦慮、忐忑等負麵情緒的煎熬,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最後的輕鬆和坦然的狀態;從對兒子過多的乾預、控製到信任、尊重的真實的心路曆程。
《中等生媽媽高考打怪記》以體驗式的寫作,通過一個個真實具體的故事,將傢庭教育、單親母親、親子關係、傢校聯係、高考後援、補課選擇、誌願填寫等廣大傢長關注的話題,融入心理學常識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張榮,電颱心理類節目主持人,女性期刊心理專欄作者,心理谘詢師,親子叢書作者。
目錄
捲一 我的兒子是個中等生
中等生就是事實
中等生的N種結局
正常發揮就是完勝
讓目標變得清晰和具象
自己的遺憾孩子買單
狹隘偏執的“名核控”
拯救自己就是拯救孩子
捲二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學習
生活中的警示,是上天的眷顧(上)
生活中的警示,是上天的眷顧(下)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學習
父母的舉手投足都是在示範
文理分科哪個說瞭算
在傢卡、學生和老師之間流動的能量
捲三 補課那些事兒
高考真的要來瞭
站上傢長會的講颱
尋轉化學補漏的傳奇
不得不說的化學一姐
補課那些事兒
留在記憶中的那些老師們
……
捲四 高三進行時
捲五 傢庭如何影響孩子
捲六 做一個輕鬆快樂的媽媽
精彩書摘
《中等生媽媽高考打怪記》:
自己的遺憾孩子買單
高考焦慮癥在我身上由來已久,或許是30年前自己高考時埋下的病根。一次發揮失常的高考,讓我錯過瞭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從此高考的噩夢一直糾纏瞭我30年。兒子上學後,他成瞭要為我的遺憾買單的替代品——我高考的夢魘無意識間已經轉嫁到瞭無辜的孩子身上。一次次在夢裏錯過趕考的列車,一次次在夢裏交瞭數學的白捲,窘迫得大汗淋灕的我午夜夢迴之時,需要反復確認,自己已不是那個校園裏等待進考場的高中生。即使是在清醒的時候,我也會在臨睡前懊惱,怎麼又一個晚上沒有上自習。遇到有機會說起高考,我還忍不住祥林嫂一般地嘮叨:我的高考語文捲子一定是弄錯瞭,當初為什麼不及時去查捲,怎麼可能從小到大語文考第一名的我,高考語文成績比平均分都要低?怎麼可能?
兒子上學後,他勢必成瞭要為我的遺憾買單的替代品,我高考的夢魘轉嫁到瞭無辜的孩子身上。夜裏的噩夢是做的少瞭,但是對兒子的嘮叨卻多瞭不少。獨自帶大兒子,對我這個單親媽媽來說,在體力、時間、金錢、親情這些方麵倒沒有太多的睏擾,但精神上纍積的負壓卻很難意識到。
2009年5月考取心理谘詢師資格證之後,我逐漸開始真正進入到專業的心理學學習中,並係統參加瞭心理學培訓課程。這一年恰逢兒子中考,高考後遺癥讓我每每在升學的節骨眼上都犯典型的名校控。兒子在幼兒園時我把他送進瞭廣西有名的某寄宿製全托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都因為地段內的學校是南寜的一流名校,省去瞭我的摺騰;中考非重點高中不可的想法在我頭腦中從沒有動搖過。“在我的眼裏,南寜市隻有二中和三中兩所學校(二中和三中是南寜市兩所省示範性高中)。”我常一遍遍地對兒子強調。
我抓住一切機會嚮心理學老師請教的那些問題其實都是化瞭妝、變瞭形的,因即將到來的中考引發的升名校焦慮。估計老師是一眼看穿瞭我的這些執著,對我這麼一個饒舌的學生隻是專注地傾聽、真誠地接納、對我那些不恰當的想法也沒有簡單否定,偶爾會在我停頓下來的時候提齣一個問題,並且不急於讓我做齣迴答。看似都是我在不停地說呀說,而到瞭問題的關鍵點,老師都不失時機地直點我偏執的死穴,嚮我展示解決問題的更多可能,留下更多的思考對我內心形成強烈觸動。
至今我都在慶幸,是這一次的觸動在我心裏埋下瞭種子,雖然其後經曆瞭十分痛苦的破土之前的掙紮,但自我學習的萌芽阻止瞭我在無知路上一味的滑落。甩掉偏執、衝破狹隘、否定自我、學會平等的過程並不輕鬆愉悅,改造和修正的路上睏難重重,經曆瞭一個心魔肆虐的階段,在反復的懷疑、掙紮中,在付齣慘重的代價之後,我纔慢慢地一點點學會如何去愛孩子。
……
前言/序言
《我的高考,我做主》 引言 高考,這個承載著無數傢庭希冀與壓力的字眼,對於每個中國傢庭而言,都意味著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戰鬥。而在這場戰鬥中,母親的角色往往是至關重要的。她們是孩子的堅實後盾,是傢庭的潤滑劑,更是高考這場“戰役”中不可或缺的“參謀長”。本書並非一本高考應試技巧的秘籍,也不是一本心靈雞湯的慰藉。它是一份關於成長,關於理解,關於陪伴,關於共同跨越人生重要關卡的真實記錄。它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傢庭,如何麵對一個普通卻又充滿挑戰的高考季,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母親與孩子之間萌發的,由最初的摩擦與不解,逐漸走嚮的理解與並肩作戰的動人故事。 第一章:迷霧初現——“我”的睏惑與“你”的焦慮 故事始於一個看似平靜的春天,卻暗流湧動。高三的鍾聲敲響,也拉開瞭這場“戰役”的序幕。對於“我”(孩子),這個階段意味著學業的壓力陡增,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對自主權的渴望。曾經的乖巧聽話,開始被青春期的叛逆與不羈取代。課本、試捲、輔導班,構成瞭“我”的日常,而“我”渴望的,是喘息的空間,是錶達自我的機會,是父母能夠看見“我”獨立的靈魂,而非僅僅是一個分數機器。 而“你”(母親),從孩子踏入高中校門的那一刻起,心就懸瞭起來。高考,對於“你”而言,不僅僅是孩子的考試,更是對“你”過去十幾年養育成果的檢驗,是對傢庭未來走嚮的一次重要抉擇。你開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更細緻地觀察孩子的每一個錶情,更謹慎地評估孩子的每一次選擇。曾經的“你”,或許是溫婉的,是體貼的,是無條件支持的。然而,麵對高考的緊迫感,一種前所未有的焦慮在你心中滋長。這種焦慮,讓你變得有些“強勢”,有些“多疑”,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你”的“關懷”常常以“命令”的形式齣現:“為什麼又玩手機?趕緊做題!”“晚飯彆吃瞭,去書房!”“這個輔導班必須上,彆人傢的孩子都上瞭!”“彆看那些沒用的東西,把精力放在學習上!”這些話語,在“你”聽來是愛,是責任,是為孩子好。但在“我”聽來,卻是刺耳的噪音,是束縛,是壓力,是對“我”不信任的錶現。 “我”開始躲避“你”的目光,躲避“你”的嘮叨,用沉默來對抗“你”的“關心”。房間門成瞭“我”的堡壘,耳機成瞭“我”的保護傘。而“你”,則在門外徘徊,失落、擔憂、委屈,交織在一起。 “我”不懂“你”為何如此焦慮,不懂“你”為何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隻看到“我”的不足。“你”不懂“我”為何如此抵觸,不懂“我”為何如此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就這樣,在這個本應是溫馨陪伴的高考季,一層薄薄的迷霧籠罩在母子之間,初見的隔閡,悄然滋長。 第二章:風雨欲來——誤解與衝突的升級 隨著高考的臨近,空氣中的緊張感愈發濃厚,母子之間的誤解也如同野草般瘋長。 “你”的一舉一動,在“我”看來,都是對“我”的監視。每天的成績單,如同“你”手中的“審判書”,稍有不慎,“我”便會被扣上“不努力”、“沒天賦”的帽子。而“我”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卻似乎被“你”選擇性地忽略,或者被輕描淡寫地帶過。 “你”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激勵”我,報紙上高考狀元的勵誌故事,親戚朋友傢的“成功”案例,都被“你”反復提及。殊不知,這些“榜樣”在“我”看來,隻是增加瞭“我”的壓力,讓我更加覺得自己渺小和無能。 “我”渴望“你”的傾聽,渴望“你”能夠明白“我”的煩惱,明白“我”的迷茫。但“你”似乎隻會給予建議,隻會下達指令。當“我”說“我纍瞭,不想學瞭”,你卻說“現在纍,以後更纍!”“你”不明白,“我”說的“纍”,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憊,更是精神上的消耗。 一次次的爭吵,讓曾經的和諧變得支離破碎。可能是因為一次模擬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可能是因為“我”沒有按照“你”的計劃復習,也可能是因為“我”在“你”認為不該玩耍的時間裏,放鬆瞭一下。每一次爭吵,都以“我”的沉默或摔門而去告終,“你”則在身後,或嘆氣,或流淚。 “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懷疑自己的付齣是否得到瞭迴報。而“我”,則更加堅定地認為,“你”不懂“我”,也永遠不會懂“我”。 在這個階段,“我”的情緒波動很大,時而因為一點小小的成就而得意忘形,時而又會因為一點挫摺而一蹶不振。“你”看到的,常常是“我”的負麵情緒,從而加劇瞭“你”的擔憂和焦慮。 “你”試圖控製“我”的一切,從飲食到作息,從交友到娛樂。而“我”,則更加渴望掙脫“你”的束縛,渴望證明“我”自己可以獨立地做齣選擇,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風雨欲來,母子之間的關係,似乎走到瞭一個危險的邊緣。每一次的衝突,都像是在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戰役”,增加瞭更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 第三章:破曉之前——理解的微光與溝通的橋梁 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空氣中彌漫著最後的緊張。然而,就在這即將迎來風暴的時刻,一絲微光卻悄然齣現,為緊張的母子關係帶來瞭一綫轉機。 事情的起因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許是“我”在一次考試中,雖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但卻在某個偏科的科目上取得瞭驚人的進步。“你”在查閱成績單時,被這個突如其來的亮點吸引。那一刻,“你”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關注“我”的短闆,卻忽略瞭“我”的閃光點。 或者,是“我”在一次無意中,聽到“你”在和父親或朋友傾訴時,流露齣的深深的擔憂和無奈。“你”並非不愛“我”,並非不理解“我”,隻是“你”的方式有些笨拙,方式有些極端。你也是一個普通人,在麵對自己孩子的人生重要節點時,也會感到無助和恐懼。 這些微小的契機,如同冰層上齣現的第一道裂縫,讓原本僵持的關係開始有瞭鬆動的跡象。 “你”開始嘗試改變。“你”不再一味地指責和命令,而是試著去傾聽“我”的想法。“你”會問:“今天在學校有什麼開心的事嗎?”“你”會說:“我看到你這幾天很努力,雖然成績還沒完全體現齣來,但我相信你。”“你”開始主動瞭解“我”的興趣,哪怕隻是短暫的放鬆,也會給予“我”一些自由的空間。 “我”也開始反思。“我”也看到瞭“你”眼中的疲憊,看到瞭“你”藏在強勢背後的擔憂。也許,“你”的每一次嘮叨,每一次催促,都是源於對“我”的深切愛意。也許,“你”的每一次“錯誤”的乾預,都是齣於對“我”未來的美好期盼。 一次,在“我”情緒低落時,“你”沒有像往常一樣繼續施壓,而是默默地端來一杯熱牛奶,輕聲說:“纍瞭就休息一下,彆給自己太大壓力。”那一刻,“我”感受到瞭久違的溫暖。 “我”開始試著和“你”溝通。“我”不再沉默,而是小心翼翼地錶達自己的感受:“媽媽,我不是不努力,隻是我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我”會告訴“你”:“我希望您能相信我,我可以照顧好自己。” “你”也開始試著迴應。“你”會說:“媽媽知道你很努力,媽媽隻是太擔心你瞭。”“你”會說:“如果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隨時都可以和媽媽說,媽媽會聽你說。” 盡管溝通的橋梁剛剛搭起,依舊有些搖搖晃晃,但理解的微光已經照亮瞭母子之間的迷霧。曾經的衝突和誤解,並沒有完全消失,但它們不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而是成為瞭雙方更加珍惜彼此,更加努力去溝通的動力。 第四章:並肩作戰——高考前的靜默與前行的力量 高考前的最後一段時光,空氣仿佛凝固瞭。曾經的爭吵與疏離,在這一刻,都化為瞭靜默的陪伴與無聲的支持。 “你”不再像之前那樣頻繁地齣現在“我”的學習空間,而是給予“我”最大的尊重和自由。然而,“你”的愛,並沒有減少,反而以一種更成熟、更溫暖的方式傳遞著。 “你”會早早地準備好“我”喜歡的早餐,並且做得營養又美味。“你”會悄悄地在“我”的書桌上放上一張寫著鼓勵話語的小紙條。“你”會適時地為“我”準備一些提神的零食,或者泡一杯溫熱的飲品。 “你”開始學會觀察“我”的情緒,當“我”顯得疲憊時,“你”會不動聲色地安排一些放鬆的活動,比如聽一段舒緩的音樂,或者陪“我”在傢附近散散步。這些細微之處,都體現瞭“你”對“我”深深的理解和體貼。 “我”也感受到瞭“你”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你”的每一個舉動,都飽含著對“我”的愛和期待。曾經對“你”的抵觸,漸漸化為瞭感激。 母子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加默契。也許隻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就能傳遞彼此的理解。“我”知道,“你”為“我”付齣瞭很多,也犧牲瞭很多。而“你”,也看到瞭“我”的堅韌和成長。 高考前夕的那個夜晚,異常寜靜。“我”躺在床上,腦海中閃過無數過往的片段,有爭吵,有誤解,但更多的是溫馨的瞬間。終於,在睡夢中,我聽到“你”在門外輕聲說:“晚安,寶貝。媽媽相信你。”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高考的日子,是緊張而忙碌的。但“我”不再感到孤單。“你”的身影,總是默默地齣現在“我”的身邊。也許是考場外焦急的等待,也許是考場結束後的溫暖擁抱。 “你”不再問“考得怎麼樣?”,而是溫柔地說:“無論結果如何,你已經盡力瞭,媽媽為你驕傲。” 這種理解和支持,成為瞭“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第五章:揚帆起航——成長與蛻變的印記 高考的帷幕落下,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漫長而艱辛的旅程,都已畫上瞭句號。然而,對於“我”而言,這並非結束,而是新的開始。而對於“你”而言,這場“戰役”,也讓你收獲瞭成長。 “我”明白瞭,高考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場關於成長的洗禮。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瞭堅持,學會瞭自律,學會瞭麵對壓力,也學會瞭如何與傢人相處。曾經的叛逆和不羈,在經曆過這段共同的奮鬥之後,化為瞭更加成熟和懂事的品質。 “我”也明白瞭,“你”的愛,是世界上最深沉的力量。“你”的焦慮,並非不信任,而是源於對“我”深深的牽掛。那些曾經的摩擦,如今看來,都化為瞭母子之間獨特的紐帶。 “你”也經曆瞭蛻變。“你”學會瞭放手,學會瞭信任,學會瞭理解。“你”不再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我”的身上,而是學會瞭尊重“我”的選擇,支持“我”的夢想。 曾經那個對高考充滿焦慮的母親,如今,眼神中多瞭幾分釋然和欣慰。她看到瞭“我”的獨立,看到瞭“我”的堅強,也看到瞭“我”身上的無限可能。 母子之間的關係,在經曆瞭這場“戰役”後,升華到瞭一個新的境界。曾經的隔閡被理解取代,曾經的衝突被包容覆蓋。 “我”揚帆起航,奔嚮屬於自己的未來。“你”則在岸邊,帶著滿足的微笑,看著“我”遠去的背影。 而這份關於成長,關於理解,關於陪伴的故事,也將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它證明瞭,即使是平凡如我們,也能在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關卡,書寫屬於自己的,不平凡的篇章。 結語 《我的高考,我做主》並非一本教科書,它是一份情感的寫照,是一份心靈的記錄。它告訴我們,高考不是一場孤軍奮戰,而是一場需要傢人共同參與的“戰役”。而在這場“戰役”中,理解、溝通、陪伴,比任何高深的技巧都來得重要。當父母學會放手,當孩子學會錶達,當雙方都能看到彼此內心的渴望,那麼,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戰役”,都將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值得銘記的,一次共同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