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永不言棄:中風患者康復手記》以手記的形式,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中風康復的科學道理。每一篇劄記圍繞一個中心議題展開。在這裏,各位讀者可以找到自己關心的中風康復的各種信息,從運動訓練到心理等相關的知識,幫助患者及其傢屬走齣康復過程中的睏惑,學會康復訓練的正確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損傷,大限度地重返社會。
作者簡介
陳立典,教授、主任醫師、博十乍導師。現任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福建中醫藥大學同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康復學”學術帶頭人、福建省教學名師、國傢級精品課程《康復護理學》負責人、教育部特色專業、國傢級葉醫康復學教學團隊負責人、人民一瑾生齣版社全國高等院校中醫藥類康復治療專業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同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傢衛生部“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十二五”同傢科技支撐計劃“功能障礙的中醫康復臨床規範和評價研究”首席責任專傢。兼任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二屈專傢評審組成員,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協會常務理事等社會職務。先後主持瞭多項重大康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課題,包括2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973前期計劃項目、科技部國際閤作與交流專項等科研課題10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認識中風
第一節 突如其來的變故——中風
1.什麼是中風
2.中風,“風”來自哪裏
3.為什麼會中風
4.不可忽視的中風誘因
5.中風有哪些前驅癥狀
6.中風有哪些類型
7.中醫對中風怎麼分類
8.中風該與哪些病作鑒彆
9.中醫體質判定與中風
10.如何辨中風的閉證與脫證
11.中醫的虛、風、痰、火、氣、血與中風有什麼關係
12.中風如何進行中醫急救
13.預測中風的恢復情況
第二節 形形色色的中風病友——中風後的功能障礙
1.偏癱的生活——運動功能障礙
2.不聽使喚的手腳——聯閤反應
3.不聽使喚的手腳——共同運動
4.疼痛的消失——感覺障礙
5.總是對左邊的東西熟視無睹的老張頭——知覺障礙
6.進食睏難——吞咽功能障礙
7.金口難開——語言功能障礙
8.性格的突變——情感障礙
9.愛忘事的張大媽——記憶障礙
10.都是臥床惹的禍——廢用綜閤徵
11.中醫的“功能障礙”——痿證
第三節 走進大腦——中風後功能恢復的神經病理基礎
1.腦功能分區
2.腦的可塑性與功能再組
3.替代論與腦功能重組
4.康復訓練與腦的可塑性
5.影響大腦可塑性的因素
6.中醫古籍裏的“元神之府”之爭
7.功能影像學——揭開腦的神秘麵紗
8.神經乾細胞和神經生長因子的貢獻
9.運動的重新學習與控製
10.解密針灸治療
11.經絡學說與中風
12.藏象學說與中風
13.中藥的探幽
第二章 中風的康復治療
第一節 尋醫治療
1.關於中風康復時機的思考
2.康復治療團隊
3.參加康復評價會
4.中風康復治療效果的科學評價
5.尋找所謂的“神醫”
6.到底是中醫好還是西醫好
7.古書記載中醫是怎麼治療中風的
8.中醫有哪些康復手段
9.中醫康復治療有什麼好處
10.不同治療方法的競賽
11.上門推銷的萬能“中風治療儀”
12.原來不能患側輸液
第二節 康復訓練課程
1.在床上的體位擺放
2.學習翻身
3.中風病人翻身注意事項
4.正確的坐姿
5.奇妙的橋式運動
6.十指交叉握的自我輔助活動
7.學習從床上坐起
8.練就不倒翁
9.重新站起來
10.步行功能的再訓練一:步行前準備訓練
11.步行功能的再訓練二:循序漸進的步行訓練方法
12.步行訓練的注意事項
13.學習穿衣
14.第一次用拐杖走路
15.拐杖不能輕易丟
16.我的第三隻腳——踝足矯形器
17.一份付齣未必有一份收獲——訓練也有度
18.手功能的康復
19.練習上下樓梯
20.改善吞咽的自我訓練
21.讓金口能開的語言治療
22.有趣的小組訓練
23.康復訓練貴在堅持
第三節 傳統康復治療
1.老專傢的絕招——補陽還五湯
2.如何煎服湯藥
3.湯者蕩也,丸者緩也——中風病人喝湯藥好還是服中成藥好
4.不可一途而論——大小活絡丹
5.中風針灸時機與療效關係的評價
6.腕踝針對付肩痛有妙招
7.昏迷病人的興奮劑——中醫五音療法
8.老伴自學的按摩手藝
9.太極拳帶來奇跡
10.有保健作用的導引方法——八段錦
11.舞動五禽戲
12.行氣除百病的氣功養生
13.中風病人可以進補嗎
14.藥食同源——藥膳養生
15.燃燒溫熱之餘也能解除病痛的神奇艾灸
第四節 走齣中風病人誤區
1.隻要被動地接受康復治療就能恢復功能嗎
2.病人活動越多越好嗎
3.鍛煉的強度越大效果就越好嗎
4.神經保護劑用得越多越好嗎
5.中醫中藥療效慢嗎
6.中風康復就是療養嗎
7.吃瞭西藥就不能再吃中藥嗎
8.針灸刺激強度越大越好嗎
9.針灸的穴位越多越好嗎
10.錯誤的握力訓練
11.隻有中風後遺癥期纔需要康復治療嗎
12.隻有住在醫院纔能進行康復訓練嗎
13.中風是“不治之癥”嗎
第三章 康復護理
1.買輪椅的學問
2.老伴,請放手讓我自己做
3.天人相應,起居有常
4.藥補不如食補
5.食物也有性格——食物的性味和歸經
6.如何調攝情誌
7.沐浴也有治療作用
8.不能忽視預防再次中風
9.傢屬的扶抱技巧
10.重新裝修的傢
11.如何幫助失語的病人進行溝通
12.齣院後康復訓練纔剛剛起步——永不言棄
精彩書摘
(1)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病因,約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其中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為公認的四大危險因素。在正常情況下,動脈壁的新陳代謝依靠血管內流動著的血液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動脈管壁取得營養及氧的供應,並將代謝後的廢物消除。如果循環血液中脂質含量過多,進齣管壁中的脂蛋白就可發生滯留,附著於管壁,導緻動脈壁的正常功能和結構發生改變,同時由於受損後的動脈壁可使脂質更易滲入並沉積在管壁上,最後發展成粥樣斑塊,使血管硬化,受纍的動脈管腔狹窄,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緩慢等,從而發生中風。
(2)高血壓:高血壓是公認的、最重要和最常見的中風的病因之一。無論是齣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高血壓都是最危險的因素,80%以上的中風與高血壓有關。這主要是由於長期的高血壓,可導緻小動脈管壁發生病理性變化,如內膜增厚、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管腔變硬,當發展到腦血管的管腔狹窄或閉塞時,可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發缺血性中風。同時,高血壓還可引起細小動脈壁透明樣變性,縴維素樣壞死,形成微小動脈瘤,當血壓突然上升時,可導緻這種已經變硬而脆弱的血管破裂齣血,發生腦齣血。所以人們習慣把高血壓和中風聯係在一起。
(3)腦血管的先天異常:腦血管的先天異常是蛛網膜下腔齣血和腦齣血的常見原因,它包括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
(4)心髒病:腦組織是靠心髒源源不斷地通過腦血管供應血液而維持正常的腦功能。因此,心髒病引起的血液循環障礙會直接影響到腦的生理功能。無論在什麼血壓水平上,有心髒病的人患中風的危險都要增加2倍以上。如風濕性心髒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高血壓性心髒病以及先天性心髒病,包括可能並發的各種心肌損害如心房縴顫、房室傳導阻滯、心功能不全、左心室肥厚、細菌性心內膜炎和各種心律失常等,均可增加中風的風險。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時,腦的供血量不足,會引起腦梗死;當閤並有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發作時,其栓子由左心房脫落後,隨著血循環經左心室流人腦血管而造成腦栓塞。
……
前言/序言
《逆流而上:生命韌性的十二堂課》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在人生巨變中重新找到力量、綻放生命光彩的深刻探索。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康復指南,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段鼓舞人心的精神旅程,學習如何在睏境中鍛造堅韌的意誌,如何在失落中重塑自我,以及如何在看似黯淡的時刻,點燃重新齣發的希望之光。 本書的章節設計,如同十二麵精雕細琢的鏡子,每一麵都摺射齣生命中不同維度的智慧和力量。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不放棄”這一精神內核的豐富內涵,將其從一個簡單的口號升華為一種深刻的生活哲學。作者以其親身經曆的深刻洞察,輔以對曆史人物、哲學思想以及心理學研究的融會貫通,為讀者展現瞭一個多層次、多視角的“永不言棄”圖景。 第一課:傾聽內在的低語——認識自我,接納現實 在生活的急流中,我們常常被外界的聲音裹挾,迷失瞭與自己內心連接的路徑。這一課,我們將一同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它鼓勵我們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勇敢地直麵身體、情感或境遇上的不完美。接納,並非消極的妥協,而是與現實達成和解的第一步,是積蓄力量、調整方嚮的基石。通過一係列的引導性思考和反思練習,讀者將被邀請深入瞭解自己真實的感受、恐懼與渴望,認識到即使在最脆弱的時刻,內在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我們會探討如何區分“無能為力”與“可以選擇的行動”,如何在承認局限性的同時,發現新的可能性。這一課的關鍵在於,理解接納是力量的源泉,而非軟弱的標誌,它為接下來的所有嘗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課:生命中的“錨”——重塑目標,點亮前行之路 當既定的生活軌跡被顛覆,曾經的目標或許已變得遙不可及。這時,我們需要為自己重新尋找“生命的錨”。這一課將帶領讀者探索如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世界中,重新設定有意義、可實現的目標。我們不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從小處著手,關注那些觸手可及的希望。通過對自身價值觀的深入挖掘,幫助讀者識彆什麼纔是真正能夠驅動自己前進的核心動力。無論是學習一項新技能、培養一項新愛好,還是為他人提供幫助,任何能夠帶來成就感和歸屬感的目標,都將成為我們逆風飛翔的翅膀。本書會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將宏大的願望分解成可執行的小步驟,慶祝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從而建立起持續前進的信心和動力。 第三課:微小行動的力量——以“小步快跑”對抗“壓倒性” 麵對巨大的挑戰,我們常常感到無力和不知所措,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與我們為敵。這一課的核心在於揭示“微小行動”的驚人力量。它教導我們如何將壓倒性的睏境分解成一係列可以管理的、微不足道的步驟。通過關注當下能夠立即執行的任務,我們可以逐漸積纍成功經驗,打破“無力感”的怪圈。本書將分享許多關於如何設定“SMART”原則的小目標,以及如何利用“番茄工作法”等時間管理技巧,來係統性地推進事務。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的是行動本身帶來的掌控感和積極反饋,這種反饋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推動力。我們將看到,即使是最微小的進步,也是一次對絕望的有力反擊。 第四課:從“我不能”到“我如何能”——轉變思維模式,解鎖潛能 思維模式是我們看待世界、應對挑戰的“濾鏡”。當“我不能”的念頭占據主導,我們往往會築起心靈的圍牆,錯失潛在的解決方案。這一課將引導讀者深入探究限製性信念的根源,並學習如何將其轉化為建設性的“我如何能”的思維模式。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的原理,本書將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幫助讀者識彆並挑戰那些負麵的自我對話。我們會練習如何用積極的、賦能的語言來重塑內心獨白,如何從每一次失敗中汲取經驗,而不是將其視為終點。這一轉變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練習和耐心,但一旦成功,它將極大地拓展我們解決問題的視野和能力,讓我們在逆境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第五課:連接的力量——擁抱支持,共渡難關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人生的低榖時期,他人的支持與連接,往往是我們重拾希望的關鍵。這一課將探討如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社會支持係統。它鼓勵我們勇敢地錶達自己的需求,尋求傢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幫助。本書將分享關於有效溝通的技巧,如何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如何以感恩的心接受他人的幫助。同時,我們也會探討如何辨彆和遠離那些消耗我們能量的負麵關係,專注於那些能夠給予我們溫暖和力量的連接。書中將穿插許多感人的故事,講述在群體支持下,個體如何剋服巨大睏難,重獲新生的經曆。 第六課:情緒的潮汐——理解與管理,而非壓抑 情緒如同潮汐,有漲有落,有風平浪靜,也有驚濤駭浪。壓抑或忽視負麵情緒,隻會讓它們在暗中積聚,最終爆發。這一課將帶領讀者學習如何科學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將探索各種情緒背後的原因,學習識彆內心的警報信號,並掌握有效的應對策略,例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寫日記等。本書強調的是情緒的接納與疏導,而非一味地追求“快樂”。我們認識到,悲傷、憤怒、恐懼等情緒,也是生命體驗的一部分,它們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信號,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所處的環境。通過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諧共處,我們能更好地保持內心的平靜和韌性。 第七課:身體的智慧——傾聽信號,重新激活活力 我們的身體承載著我們的全部生命體驗,它擁有著驚人的自我修復能力。當身體發齣信號時,我們是否能真正地傾聽?這一課將聚焦於如何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接,理解身體的智慧。它並非提供一套刻闆的鍛煉計劃,而是強調根據個體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身體活動,如溫和的伸展、散步,或是任何能帶來愉悅感的運動。我們將學習如何根據身體的反饋調整活動強度和方式,如何通過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飲食來滋養身體。書中會強調,身體的恢復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當身體感受到被關懷和尊重時,它會釋放齣強大的生命能量。 第八課:希望的種子——在逆境中培育樂觀主義 樂觀並非盲目地看待事物,而是一種積極主動應對挑戰的思維傾嚮。這一課將探討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依然能播下並培育希望的種子。我們會學習如何識彆和挑戰那些剝奪希望的負麵思維,如何通過感恩練習來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如何通過關注“已知”而非“未知”來降低焦慮。本書將分享心理學傢馬丁·塞利格曼的“習得性樂觀”理論,並提供一係列實用的練習,幫助讀者逐步培養齣更具韌性的樂觀心態。我們將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裏,一絲微弱的希望之光,也能指引我們穿越迷霧。 第九課:意義的尋覓——在奉獻與創造中找到價值 生命的意義,往往隱藏在超越自我的奉獻與創造之中。這一課將引導讀者探索如何通過服務他人、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來重新發現生命的價值。這可能是在社區誌願服務,可能是在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分享,也可能是在藝術創作中錶達自我。通過將注意力從自身的睏境轉移到為他人創造價值,我們能夠獲得深刻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本書將鼓勵讀者審視自己擁有的能力和資源,思考如何將其轉化為對他人的積極影響。這種“給予”的體驗,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讓我們在付齣中感受到生命的豐盈。 第十課:時間的藝術——耐心等待,感恩當下 康復與成長,往往是一個漫長而麯摺的過程,它需要時間的沉澱與耐心的等待。這一課將教會我們如何與時間建立健康的夥伴關係。我們不再急於求成,而是學會尊重康復的自然節奏,感恩每一個當下所擁有的。本書將提供關於時間管理的實用建議,但更重要的是,它會幫助讀者調整對時間的感知,從焦慮的“時間不夠用”轉變為感恩的“時間是禮物”。我們會學習如何安排有意義的活動來填充時間,如何通過冥想和正念來享受當下的寜靜。理解時間的價值,能讓我們在漫長的過程中保持耐心,並從中體會到生命的深刻滋味。 第十一課:韌性的煉金術——將創傷轉化為力量 生命的韌性,並非指我們不會受傷,而是指我們在受傷後,能夠從中汲取力量,並重新站起來。這一課將深入探討“創傷轉化”這一深刻的議題。我們不再將過去的經曆視為無法擺脫的枷鎖,而是嘗試從中提煉齣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本書將鼓勵讀者以一種新的視角審視過去的挑戰,將其視為一次鳳凰涅槃的契機。通過對自身內心成長的反思,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曾經的傷痛,反而打磨齣瞭我們更堅強的內在。我們將學會如何擁抱過去的自己,並將其經驗轉化為照亮未來前路的智慧之光。 第十二課:永不止步的旅程——擁抱變化,綻放生命 生活是一個永恒變化的過程,真正的“永不言棄”,並非意味著固守不變,而是以一種開放、積極的態度,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最後一課,我們將迴顧前十一課所學到的智慧,並將其融會貫通,形成一種持續成長和發展的生命姿態。本書將鼓勵讀者認識到,康復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將學習如何保持好奇心,如何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人生的每一個篇章中,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最終,這本書旨在傳遞一種深刻的信念:生命的力量,在於我們敢於麵對挑戰,敢於在逆境中綻放,並且,永不止步。 《逆流而上:生命韌性的十二堂課》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每一位在生活中遭遇風雨的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力量,點燃內心的希望,並勇敢地踏上屬於自己的、充滿韌性與光彩的人生新旅程。它告訴你,無論經曆何種睏境,你都有能力逆流而上,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