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理论与实务

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燕丹,杨家辉 著
图书标签:
  • 智力障碍
  • 适应体育
  • 体育教学
  • 康复医学
  • 特殊教育
  • 运动训练
  • 理论研究
  • 实践指导
  • 残疾人运动
  • 健康促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03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82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体育教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特殊教育及特殊体育专业大学生、特教学校教师、康复托养机构教师及工作人员、智力障碍亲属、、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
《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理论与实务》适用于智力障碍学生亲友、各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托养机构及社区的康复指导师、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等。同样适用于高校特殊教育或特殊体育专业本科学生辅修,对于适应体育方向研究生开展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研究也有很好的助益。

内容简介

《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理论与实务》共分为十三章,前四章内容主要介绍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帮助读者认识智力障碍;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内容特别针对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特奥运动、游戏、舞蹈和水中运动等重点项目,考量智障学生年龄特点,动作发展、动作技能表现、体适能等方面,介绍相关实际操作方法;第十三章及附录内容主要以教案和特奥融合活动方案展示的形式,开展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活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智力障碍概述001
第一节研究背景001
一、近年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提升智障人士的社会地位002
二、公平正义的社会呼唤智障人群社会参与003
三、体育运动是智障人群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003
第二节认识智力障碍004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004
二、智力障碍的分类005
三、智力障碍的成因007
四、智力障碍的特点009
第二章适应体育理论基础013
第一节适应体育的概念、历史沿革013
一、适应体育的定义及概念的解析013
二、适应体育的历史沿革015
第二节适应体育的定位017
一、我国适应体育学科定位模糊017
二、对适应体育学科定位的分析018
第三节适应体育的意义018
一、对智障群体自身的意义019
二、对智障群体亲友的意义021
三、对社会的意义021
四、对教育事业的意义021
第四节适应体育的基本理念022
一、一般体育与适应体育的差异022
二、适应体育的重要理念022
第五节适应体育的内容025
一、学校适应体育025
二、竞技适应体育027
三、休闲适应体育029
第六节适应体育的知识支撑029
一、适应体育是跨科际整合的学科029
二、适应体育课程和专业030
三、适应体育理论研究领域031
第七节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的研究进展033
一、国内外智力障碍体育教育研究的比较033
二、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活动的研究述评034
三、未来适应体育的研究方向035
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理论与实务

第三章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活动设计036
第一节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的理论知识036
一、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的目的和任务036
二、适应体育活动设计的知识基础037
三、适应体育的服务传输系统038
四、适应体育活动设计前要考虑的因素038
第二节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活动的设计理念与原则039
一、适应体育活动的设计理念039
二、适应体育教学活动的原则040
三、指导适应体育运动时应注意的事项042
第三节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活动的类型043
一、体适能活动043
二、适应性舞蹈活动044
三、适应水中运动044
四、适应性游戏044
五、特奥项目045
第四节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活动指导策略045
一、适应体育活动指导策略的重要性045
二、适应体育活动指导策略的种类046
第四章智力障碍者体育运动中的应急救护051
第一节智力障碍者运动损伤概述051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051
二、智力障碍者运动损伤的特点052
三、运动损伤的原因052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053
第二节智力障碍者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流程053
一、擦伤054
二、刺伤054
三、拉伤055
四、踝关节扭伤055
五、脑震荡055
六、运动性低血糖056
七、肌肉痉挛056
八、癫痫057
第三节常用的急救操作技能058
一、包扎法058
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法060
第五章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概述063
第一节体适能概述063
一、体适能定义063
二、体适能要素063
三、智障人群体适能概况064
第二节体适能评量064
一、评量基础064
二、身体成分评量066
三、心肺耐力评量068
四、柔软度评量069
五、肌肉力量与耐力评量071
六、解读评量结果073
第三节智力障碍体适能锻炼074
一、参加体适能锻炼的理念074
二、提高体适能的途径074
三、体适能锻炼建议075
第六章智力障碍婴幼儿体适能活动076
第一节智力障碍婴幼儿基本特点076
一、智力障碍婴幼儿的诊断与评估076
二、智力障碍婴幼儿心理与认知特点077
三、婴幼儿动作发展特点079
第二节智力障碍婴幼儿体适能活动概述080
一、智力障碍婴幼儿体适能活动目标080
二、智力障碍婴幼儿体适能活动内容推荐083
第三节智力障碍婴幼儿适应体育指导085
一、指导者的角色与任务085
二、指导原则086
三、指导策略087
四、注意事项088
第七章青少年期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090
第一节青少年期智力障碍基本特点090
一、青少年期智力障碍年龄段划分090
二、青少年期智力障碍心理与行为特点090
三、青少年期智力障碍动作发展特点091
四、青少年期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的意义092
第二节青少年期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概述093
一、青少年期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类型093
二、青少年期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内容推荐093
第三节青少年期智力障碍适应体育指导097
一、指导原则097
二、指导策略098
第八章成年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100
第一节成年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的理论基础100
一、成年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概述100
二、成年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设计理念与原则103
第二节成年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指导105
一、成年智力障碍体适能活动课程设计105
二、体适能课教学内容108
三、体适能课教学方法109
四、教学评价110
第三节成年智障体适能活动内容介绍110
一、快乐运动基础篇111
二、手臂力量提高篇111
三、平衡能力训练篇113
第四节成年智障人士体适能活动指导策略114
一、体适能指导的教学策略114
二、体适能活动中的注意事项115
第九章智力障碍特奥运动项目指导117
第一节游泳117
一、特奥游泳项目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开展118
二、特奥游泳项目在学校和机构中的开展119
第二节滚球122
一、特奥滚球项目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开展122
二、特奥滚球项目在学校和机构中的开展125
第三节篮球128
一、特奥篮球项目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开展128
二、特奥篮球项目在学校和机构中的开展132
第四节足球141
一、特奥足球项目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开展142
二、特奥足球项目在学校和机构中的开展143
第十章智力障碍适应性游戏指导148
第一节适应性游戏选用原则148
一、安全性原则148
二、直观性原则149
三、教育性原则150
四、健身性原则151
五、科学性原则152
六、趣味性原则153
第二节不同年龄段拟解决的问题154
一、轻度智力障碍154
二、中度智力障碍155
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游戏设计155
一、音乐类156
二、趣味类156
三、竞赛类157
第十一章智力障碍适应性舞蹈指导165
第一节适应舞蹈的基本理论165
一、适应舞蹈与智力障碍康复165
二、适应舞蹈的概念165
三、适应舞蹈的理论基础166
第二节智力障碍适应舞蹈课程设计167
一、适应舞蹈课程设计理念167
二、适应舞蹈课程教学目标167
三、适应舞蹈教学内容示例168
第三节适应舞蹈教学策略169
一、教学方法的灵活性170
二、教学辅具的多样性171
三、教学评价的差异性172
四、环境安排的因地制宜性172
第四节适应舞蹈课程教学技巧173
一、音乐选择技巧174
二、舞蹈动作要素选择174
三、制定适应舞蹈学期计划174
四、适应舞蹈教学达成目标175
五、节奏的教导175
六、动作教导175
七、队形教导177
第五节自制舞蹈教学用具178
第十二章智力障碍适应体育单元活动课例展示179
第一节婴幼儿适应体育游戏课程教案展示179
第二节学龄段适应舞蹈教学单元教案展示180
第三节成年段体适能教学单元教案展示188
第四节智力障碍成年人工间操范例展示190
第十三章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展示199
第一节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概况199
一、概念介绍199
二、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介绍200
三、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的特征与意义201
第二节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内容202
一、设计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内容应遵循的原则202
二、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内容流程设计203
三、设计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内容时注意事项205
第三节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06
一、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的组织206
二、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的实施208
第四节智力障碍融合体育活动案例展示211
一、融合体育活动方案策划211
二、融合体育活动实施流程214
附录222
一适应性游戏教学教案展示222
二体适能循环活动课教案展示233
参考文献249

精彩书摘

第一章智力障碍概述
第一节研究背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目前有两亿智力障碍人群(又称智障人、智障者或智力障碍者),是全球最大的残疾群体。简单地讲,智障人就是那些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或者在适应某些特定环境时有一定困难的人群。智障人通常是社会上最受忽视的群体。智力障碍存在于所有的国家、社区、种族和社会阶层。中国现有智力障碍人数约984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残联)在《智力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化分工体系,加强各种程度智力障碍人群的教育康复与就业。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报告指出: 在诸多发展中国家,智障人士常常会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没有机会获取相应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但也有许多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智力障碍者在接受适当的培训后,如能遇到合适机会以及在工作场所得到一定的支持,他们也能够为企业及社会创造出财富。这一点也可从美国学者马克?戈尔德的理论得到证实,他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换一个思路”质疑了公众提出的智障者没有能力在公共场合工作的观念。通过他开创性的应用研究向人们展示了: 如果智障人能够接受积极的辅助性支持,所有人都能够学会完成非常复杂的工作任务。因此,提升我国智障人群就业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相信通过借鉴国际一些丰富的就业经验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和就业模式,能够为智障人群提供多一些的就业途径和工作,减轻智障家庭的忧虑,同时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及经济不断发展的重大体现。
借鉴国际经验可以判断,康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智障康复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康复机构也日益增多,服务项目逐步丰富,服务能力日益完善,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智障康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其涉及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等方面。适应体育活动,作为特教学校和托养机构智力障碍群体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使体能、反应、协调、平衡等方面的缺陷得到矫正和补偿,完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弥补他们身心缺陷,使智力障碍人群具有较好的体能、肌耐力、关节灵活度等素质应对各种工作,而且其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智力障碍人群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和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提高竞争意识和责任心,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同时,适应体育活动能够根据智力障碍群体所从事的工种,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不仅能促进其健康,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而目前全国对智力障碍群体体育康复促进教育及就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并没有出版权威的教科书或专著,可见研究智力障碍群体体育教学促进康复与就业对于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近年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提升智障人士的社会地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权益,在2008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之后,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推进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无一不渗透着中国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从多层面保障了残疾人的社会在场权。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并经由教育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残联联合颁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体育权,也是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根本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并开发适合各年龄段智障人士的体育活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就业安置,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同时,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也意味着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有了比较坚实的法律依据。研究智力障碍人群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中国人权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展示了中国社会关注、关爱、尊重、扶助残疾人的风尚,是《中国残疾人“十二五”发展纲要》在体育领域的全面贯彻和体现,它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体育更好与世界接轨,也有助于残健融合进程的推进。
二、公平正义的社会呼唤智障人群社会参与
社会融合一般被视为多维度现象和多参数的潜变量。2003年,欧盟在关于社会融合的联合报告中对社会融合做出如下定义: 社会融合是这样一个过程,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享受正常生活,以及在他们所处的社会中应该享受的社会正常福利。社会融合要确保他们有更多参与生活和获得基本权利的决策机会。弱者能够获得怎样的保障和尊严,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仅就中国而言,八千多万残疾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既关乎很多家庭的幸福程度,更关乎社会的文明状况。我国约有8 502万残疾人,其中智力残疾为554万,占残疾人口的6.68%,占全国人口的2.35%。智力残疾人口在残疾人口中的数量不是最大,但智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改善和解决因为残疾情况所带来的个人的、家庭的和社会的困难。为了智力残疾人的幸福人生,社会的积极支持极为重要。全面参与社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终极理想。全面参与社会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共识和对残疾人进行教育所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社会要尽全力去适应社会成员的各类不同层次的需要,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充分的参与和民主”,实现“全民的社会”的理想。特殊教育在经历了正常化、一体化和全面参与的理念推动下,摆脱了它的贵族化的、个别化的、只能为少数人提供教育的服务模式,成为每一个特殊需要的个体服务的教育,这种深刻的转变使“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成为“特殊需要教育”(special needs education)或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这些思潮和运动,不但促进了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也加强了社会公正程度的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平等、更加民主、更加和谐。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智障人士社会融合逐渐形成新的理解。这个理解更富人性关怀,把所有人都纳入社会范畴来关注。智障人士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具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三、体育运动是智障人群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长久以来,残障人群生活在孤独、耻辱和歧视的阴影中,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在遇到歧视、忽视和虐待时,智障人群尤其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在幼年时必须依赖成人的养育、保护和指导,少年时又必须有个别化教育的支持和包容性的社会环境,成年后要有良好的安置措施和就业支持,在社会给他们提供这些完备的保障之后,智障人群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 智障儿童被视为累赘或是诅咒,有时候他们被锁在家里,因为家里人为他们的存在感到羞耻,他们也可能在收容机构得不到良好的看护和教育,许多智障人士或者完全失业,或是不能充分就业。智障人群比普通人面临更多的健康问题,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除了卫生部门的努力,体育运动应该成为他们非常重要的健康促进的方式。通过体育运动,所有年龄段的智障人士都能受益,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带来的个人喜悦以及由尊重和敬佩形成的感情纽带,这种纽带普遍存在于智障人群和他们的家庭、朋友、教育及托养机构之间。体育是最好的人生课堂,在这里,智障人群可以和普通人一起欢笑、哭泣,学习怎样输、怎样赢,学习尊重对手,学习团队协作、公平竞争、集体精神。体育对于智障人来说不仅仅是体育,它也是教育、责任、鼓励、环境和就业的媒介——体育是一切。
美国有专门法律法规保障智障人士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就业权,社区也积极致力于各类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促进残疾人全方位的回归社会。教育系统大力推广融合教育,在平行教育的前提下开发生存生活技能课程、适应体育课程等适合智障学生的回归主流模式校本课程,并取得很大成功。英国就业与养老金部、卫生部、教育技能部在2005年联合递交的《改善残疾人士的生活境遇》报告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 “在2025年,英国残疾人应该获得各种机遇,并拥有完全的选择权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作为社会成员,他们将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尊重,从而融入社会。”
国内学者的研究归纳发现,影响智障人群康复与就业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特殊教育机构与职业培训衔接不足、缺乏合理而完善的职业技能指导课程体系以及师资培养严重匮乏等。目前国内尚未有较为完善的智力障碍职业康复与教育康复的系列教材,课程设置较为混乱。虽有部分发达城市在实践形态上有较大进展,但学校的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通过体育,促进智障人康复与社会融合,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不仅是本书的初衷,也是全社会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二节认识智力障碍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智力障碍在专用名词、定义上可以说正处于转折的阶段。目前一般使用的称谓是“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而“智力不足”(mental retardation)一词仍旧沿用,并与智力障碍同时交替使用。智力障碍一般的概念是缺乏学习或照顾自己的能力,大多数智力障碍的定义来自医学界,他们强调病理学、疾病、基因取向和一些无法治愈的状况。
智力障碍者具有多元性的能力与潜力,教育者必须接受这种多元性的事实。但事实上,虽然智障者的成就和公众对智障者也能有所成就的认识越来越多,但对于智障者要去除习惯性或过度简化事实的看法,始终有困难。2004年,美国《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沿用美国智能缺陷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AAMR)对智能不足的定义,并加上语言叙述它如何影响教育上的表现: 智力不足即明显的低于一般智力功能,伴随有适应行为的缺失,同时是发生于发展阶段,而且不利于儿童的教育表现。2010年,美国智能与发展障碍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y, AAIDD)对智力障碍的定义是: 智力障碍的特征是因为智力与适应行为上明显受限,表现在概念、社会与实际的适应技能的不足,且这种障碍开始发生于18岁之前。
综合以上对智力障碍的定义,我们能够看到智力障碍必须具备以下3项指标。
1)智力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智力是指智能指数(IQ智商),显著是指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低于与他同年龄或同年级儿童的平均数以下两个标准差。全世界最为广泛使用的两个智力测验为史丹佛比奈量表第五版(Stanford�睟inet Ⅴ),以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Ⅲ)。
2)适应行为方面的缺损: 是指个人对自己或社会环境的适应与同年龄者相比较有很大的缺陷。学龄阶段儿童的适应行为缺陷表现在应用基本学业技能及日常活动上有缺陷。
3)个体发育期: 即发育、发展期,指从出生到18岁成熟期间。
中国现行的残疾人政策法规中多使用“智力残疾”,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个体活动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停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的分类
理清智力障碍的分类,即能对其内涵及外延有更深刻的解读,对智障者的组织管理、教学或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分类法有四种。
(一) 依智障程度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以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

前言/序言


智慧的曙光:点亮特殊人群的运动潜能 引言 在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我们越来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权利和尊严。对于那些在智力发展上与常人有所不同的人群,如何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运动,作为一种跨越语言、文化和智力障碍的通用媒介,承载着巨大的潜能,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然而,这片充满希望的领域,却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而面临挑战。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智力障碍人士的运动需求与潜力,系统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一套科学、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指导。我们并非要描绘一个“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的宏大框架,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理念:如何通过量身定制的体育活动,点亮这些特殊人群智慧的曙光,让他们在运动的世界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第一篇:理论之基——理解与洞察 要有效地开展面向智力障碍人群的体育活动,首先需要建立在对他们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绝非简单的“特殊教育”概念的延伸,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认知过程。 第一章:智力障碍的多元面貌 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智力障碍”并非一个单一、僵化的标签。它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谱系,个体之间在智力水平、认知特点、行为模式、情绪反应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智力障碍的多元面貌: 认知特征的细微差异: 智力障碍人士在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抽象思维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理解这些差异,是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关键。例如,一些人可能在理解复杂指令上存在困难,需要更直观、分步骤的指导;另一些人可能在保持注意力上需要更多反馈和激励。 情感与社交的独特体验: 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方式也可能因智力障碍而异。他们可能在情绪管理、人际理解、同伴交往方面面临挑战。体育活动如何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建立连接的桥梁,是本篇探索的重要议题。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焦虑、兴奋、挫败等情绪,并学会如何引导和安抚,至关重要。 身体与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 除了智力层面的差异,智力障碍人士在身体协调性、运动技能、耐力等方面也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于遗传因素、疾病影响、早期发育迟缓等多种原因。了解这些身体上的特性,能够帮助我们避免不切实际的期望,并设计出最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 第二章:运动的生命意义——不仅仅是体能 运动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对于智力障碍人士,运动所能带来的益处,更是如同甘霖般滋润着他们成长的土地。 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 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够显著改善智力障碍人士的心血管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运动能够有效释放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情绪稳定性,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整体心理健康。 认知能力的潜能激发: 运动并非仅仅是身体的活动,它更是大脑的锻炼。许多研究表明,特定的运动项目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改善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如计划、组织、抑制冲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例如,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能够训练参与者的沟通和策略思考能力。 社会融合的有力工具: 运动场是天然的社交舞台。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智力障碍人士有机会与同伴、教练、志愿者进行互动,学习合作、分享、竞争与互助的规则,建立友谊,增强归属感,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运动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个体感受到被接纳和重视。 生活自理与独立性的增强: 许多体育活动都需要参与者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例如投掷、接球、平衡、协调等。这些技能的习得,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更能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能力,例如能够更独立地完成一些家务,或者更自信地参与社区活动。 第三章:适宜性原则——为特殊群体量身定制 “适应性”是体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智力障碍人士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整和创新,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可达性。 个体化需求评估: 在设计任何体育活动之前,必须对每个参与者进行详细的个体化评估。这包括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身体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可能存在的医学问题。评估结果将是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的基础。 运动项目的选择与改造: 并非所有传统的体育项目都适合智力障碍人士。我们需要审慎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造。例如,缩短场地距离、简化规则、增加辅助器材、调整比赛形式等。重点在于让活动能够真正让他们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对一些智力障碍人士无效。我们需要运用更直观、更具象、更重复、更强调示范和反馈的教学策略。例如,利用视觉教具、音乐、游戏化教学、循序渐进的分解动作等。 安全保障的至高优先级: 智力障碍人士的身体状况和风险认知可能与常人不同,因此,确保运动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这包括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配备具备相关急救知识的教练或监护人员,以及密切关注参与者的身体状况。 第二篇:实务之光——方法与实践 理论的深度最终需要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之中。本篇将聚焦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为教练、家长、教育工作者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第四章: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 基础运动技能是参与更复杂体育活动的前提。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大肌肉运动技能: 如跑、跳、爬、蹲、推、拉等。这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也是许多其他运动技能的组成部分。我们将提供如何通过趣味游戏和系统训练来提升这些技能的方法。 精细运动技能: 如抓握、投掷、接球、踢球、拍打等。这些技能对于提升手眼协调性、准确性和控制力至关重要,也对日常生活中的操作有直接帮助。 平衡与协调能力: 如单脚站立、行走在平衡木上、身体的旋转与稳定等。良好的平衡与协调是避免跌倒、提升运动表现的基础。 节奏感与韵律感: 通过音乐、舞蹈、集体操等形式,培养参与者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增强动作的流畅性和表现力。 第五章:精选适应性体育项目 在基础技能之上,我们可以引入一系列经过改造的体育项目,让智力障碍人士能够享受运动的乐趣,并在参与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球类运动的趣味化: 例如,采用大号、柔软的球,缩小场地,简化规则,让踢足球、投掷垒球、击打乒乓球等活动更易于参与。重点在于鼓励尝试和体验,而非强调竞技性。 陆上和水上运动的多样性: 旱冰、滑板(在安全指导下)、轮滑等陆上项目,以及游泳、水中游戏等水上项目,都能提供不同的运动体验,并锻炼不同方面的身体能力。水上运动尤其对关节压力较小,对一些特殊人群非常友好。 定向运动与障碍跑的挑战: 通过简单的地图和标记,引导参与者完成定向任务,或设计趣味性的障碍跑道,能够训练他们的空间认知、问题解决和身体协调能力。 团体游戏与合作性挑战: 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例如集体拔河、两人三足跑、寻宝游戏等,能够极大地促进参与者的沟通、合作和集体意识。 第六章: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每个参与者都是独特的,因此,运动计划也必须是高度个体化的。 从评估到计划的转化: 如何将个体评估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运动处方。包括设定合理的运动目标、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确定运动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循序渐进与积极反馈: 运动计划的实施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挑战参与者的能力边界,但又不能超出其承受范围。同时,持续的、积极的反馈是激励他们坚持下去的关键。 家庭与社区的协同作用: 运动的益处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共同支持才能最大化。本书将探讨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在社区中创造更多运动机会,形成支持网络。 运动过程中的情绪引导与激励: 面对可能出现的挫败感、焦虑情绪,教练和监护人需要掌握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技巧,帮助参与者克服困难,重拾信心。 第七章:教练与监护人的角色与素养 推动智力障碍人士的体育活动,离不开专业、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教练和监护人。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教练需要具备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以及丰富多样的运动教学经验。 沟通与观察的艺术: 如何用清晰、简单、富于同理心的方式与智力障碍人士沟通,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判断他们的身体和情绪状态。 耐心、热情与创造力: 面对挑战,教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运动过程充满乐趣。 伦理道德与安全意识: 始终将参与者的安全和尊严放在首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结论 本书并非要构建一套严谨的学术体系,而是希望成为一本实用、温暖的行动指南。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实践,智力障碍人士同样能够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成长。当他们奔跑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露出灿烂的笑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跃动,更是智慧的曙光,是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礼赞。这束光,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也必将温暖整个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合上书本,我心中充满了一种充实感和使命感。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智力障碍群体体育适应性训练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是一份对生命的关怀,一份对平等和包容的追求。我从中学到了科学的理论,实用的技巧,以及最宝贵的,那份源于内心的尊重和爱。我期待着将书中的知识和理念付诸实践,用体育的力量,去点亮更多智力障碍人士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运动的快乐,生命的精彩。这本书让我明白,体育的边界可以无限延伸,而爱的力量,则能够跨越一切障碍。它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我们可以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希望,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评分

书中的“沟通与激励”章节,可以说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我发现,与智力障碍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是适应性体育训练成功的关键。作者在这里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合手势和表情、耐心重复指令,以及积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尤其关注到关于如何理解和回应非语言信号的内容,这对于我这类在与这个群体互动时可能不够敏感的人来说,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书中还强调了“正面强化”的重要性,通过及时的表扬、小奖励和情感支持,来激发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热情。我感觉作者在这部分,不仅仅是在传授技巧,更是在传递一种积极、包容、尊重的态度。它让我明白,体育训练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连接。这本书让我更加意识到,作为体育指导者,我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有一颗理解和爱的心。

评分

这本书在“评估与反馈”环节的设计,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非简单地要求进行运动成绩的评定,而是强调了基于个体差异的、多维度的评估方法。书中提供了多种评估工具和量表,可以用来衡量参与者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参与者的进步,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而不是为了进行排名或竞争。书中的反馈技巧也十分实用,鼓励指导者运用积极、具体、及时的反馈,帮助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我了解到,对于智力障碍人士来说,有效的反馈尤其重要,它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运动成果,从而建立更强的学习动机。这种以人为本的评估和反馈理念,让我更加坚信适应性体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智力障碍的成因、类型以及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我发现作者在这部分运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和案例分析,力图从根源上帮助读者理解智力障碍群体的特殊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后续内容的专业性有了信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智力障碍人士视为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大脑发育、认知功能、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挑战。这其中,关于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对学习能力、运动技能掌握和反馈理解的差异性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了解到,并非所有智力障碍人士都表现出相同的障碍,他们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因此在体育训练中,要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的策略。书中还引用了一些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解释了大脑的可塑性以及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智力障碍人士的神经连接和功能恢复。这种理论上的深入挖掘,为理解和开展适应性体育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刻板印象去对待这个群体,而要基于科学的认识,去探索最适合他们的发展路径。

评分

这本书在“团队合作与社会融合”方面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可能更侧重于个体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的重要性。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集体项目,如接力赛、球类游戏等,来培养智力障碍人士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作者也提到了如何处理团队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互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适应性体育活动与社区资源相结合,鼓励智力障碍人士走出家庭,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去。这让我看到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融合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让这个群体能够参与体育,更是让他们能够被社会看见,被社会接纳,成为社会中有价值的一份子。这种将体育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视野,让我对适应性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期待。

评分

在实践指导方面,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及时雨”。我一直对如何具体设计和组织适应性体育课程感到困惑,而这本书的“实务”部分,则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步骤和建议。书中按照不同的运动类型,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智力障碍人士的身体状况、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来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制定训练计划,以及调整运动强度和难度。我特别留意到关于安全保障的章节,作者列举了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这让我感觉非常安心。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活动设计范例,从简单的陆地游戏到水上运动,再到集体项目,应有尽有。这些范例不仅包含了具体的动作要领和规则讲解,还强调了如何通过语言、肢体信号和视觉辅助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和鼓励参与者。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简单的活动,也可以被设计得富有意义和趣味性,并能有效地促进智力障碍人士的身心发展。

评分

书中关于适应性体育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系统,给我的启发很大。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了一些运动项目,而是从体育的本质出发,探讨了体育对身心发展的普遍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将这些意义进行“适应性”的转换,以满足智力障碍人士的特定需求。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功能性运动”理念,它强调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提升个体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运动成绩。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简单的游戏化训练,看似基础,实则能够有效地锻炼参与者的平衡感、协调性、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我感觉作者在理论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智力障碍人士的学习特点,比如重复性、具体化和情境化原则。书中的理论部分,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图表,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易懂。它让我看到了适应性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训练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关怀。

评分

从技术层面来说,这本书在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方面的建议,也相当到位。考虑到智力障碍人士在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感知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作者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前,如何进行充分的热身,以及运动过程中如何观察参与者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运动量。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针对智力障碍人士常见的运动损伤,比如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提供了相应的急救措施和后续的康复训练建议。这对于指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安全保障。我了解到,一些看似简单的热身动作,如果能够根据智力障碍人士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在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放松和拉伸的重要性,这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预防二次损伤。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全方位的考虑,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人文,都覆盖到了。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分享的感人故事所打动。作者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现了适应性体育如何改变智力障碍人士的生活,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融入社会。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而是深入地描绘了运动过程中的挑战、突破以及最终的喜悦。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因为身体和认知障碍而封闭自我的孩子,在参与体育活动后,变得开朗、活泼,甚至在运动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潜能。其中一个关于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男孩,通过游泳训练,不仅学会了自理生活能力,还成为了社区游泳队的优秀一员的案例,让我热泪盈眶。这些真实而鲜活的生命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适应性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运动方式,更是点燃生命希望, empowering and transforming lives. 它们提醒着我,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合适的引导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柔和的暖色调,让人在视觉上感到舒适和亲切。书名“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理论与实务”几个字排列得体,字体清晰,没有花哨的修饰,传递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我当初在书店偶然看到它,就被它独特的选题所吸引。在普遍关注主流体育项目和大众健身的书籍市场中,这样一本深入探讨智力障碍群体体育适应性训练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了解它是否能为我提供关于如何更好地支持智力障碍人士参与体育活动的新视角和实操方法。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适应性体育”的定义和界定,以及它与传统体育项目在理论基础上的差异和联系。同时,我也对书中提出的“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像一本宝典一样,既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有可操作的实践指导,让我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的人。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相关知识领域的空白,让我看到了一条通往更包容、更具人文关怀的体育发展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