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 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

创新方法 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斯卡金斯基(Peter Skarzynski),大卫·克劳斯怀特(David Crosswhite) 著,陈劲 译
图书标签:
  • 创新方法
  • 创新模式
  • 创新工具
  • 实战经验
  • 商业模式
  • 问题解决
  • 设计思维
  • 增长黑客
  • 产品创新
  • 战略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45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7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字数: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企业管理者、产品经理、研发经理等需要切实可行创新技术的人员。
  “彼得·斯卡金斯基和大卫。克劳斯怀特将创新付诸实践的本质进行解码。本书通篇是实用的工具和案例,帮助所有组织真正地释放创新的潜力。绝对必备!”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创新是成功的根本。创新是不断**当前及新兴竞争对手的**方法。但我们所谓的“创新”是散乱、复杂并且通常缺乏其他管理程序所具有的严格性和原则性。本书改变了以上困境。这是一本具有实践性的指南书籍,它**“为什么创新”,而专注“如何进行创新”,锁定*紧迫的创新挑战并帮助你采取行动。本书适用于所有规模的组织内部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作者简介

  彼得·斯卡金斯基在战略、创新及组织的改变方面为全球的组织和他们的领导层提供建议。作为一名公司及会议的演说家,他是全球热销的《从核心创新》(Innovation to the core)的作者,同时也撰写了与本书所涉及的很多主题有关的文章。

  大卫·克劳斯怀特是大型组织中与他们重大发展战略挑战有关的 CEO 级别领导的高级顾问。20 多年来,他已经在与发展、创新有关的转化工作的构建与实施方面为 1 000 家公司提供了指导。他也经常在这方面撰写文章、做演讲。大卫与他的妻子、3 个孩子一起居住在芝加哥。

  陈劲,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中心高级研究员。现任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战略组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第 1 章 背景 1
关于这本书 2
创新挑战 4
创新准则 7
在你阅读这本书时 10
第 2 章 通过洞察力驱动创新,提升创新智商 12
什么是“好的洞察力” 13
5 种洞察力类型 15
本章小结 46
第 3 章 实施突破式创新 48
通过洞察力组合,实现突破式创新 49
域:创建一系列相关的理念 51
使战略重点与创新工作紧密结合:创新体系结构 62
本章小结 64
第 4 章 从初期创意到商业理念 65
改变关于创新流程中的思维定式 66
SEI 方法 68
应用迭代的学习过程 78
不要想当然地对机会进行阐述和限制 79
如果相信速度对于市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请快速跟进机会 80
本章小结 81
第 5 章 推动快速创新 83
通过集中的创新挑战,参与组织活动 85
创新加速器 95
开放式创新,快于内部发展 97
本章小结 104
第 6 章 实验与去风险化 105
构建并管理风险框架 107
明确学习路径 108
建立实验日程表 110
关于实验的实例 117
本章小结 122
第 7 章 在市场内创新 124
在运行中创新 125
指导后续创新的原则 126
在后续活动中应用创新前端方法:发展新洞察力以进行新的学习 127
将洞察力转化为行动 134
为后续学习和修正,继续进行实验 137
后续创新:说明性设计方法 138
后续创新的先锋:精选案例 140
后续创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44
本章小结 145
第 8 章 创新型组织 146
创新要素的组成框架 147
构建组织的创新原则 148
创新的组成要素 152
实例:组织创新 168
本章小结 176
第 9 章 领导创新 177
从高层领导创新 178
促使领导参与创新 181
领导参与创新的例子 183
从高层领导创新:谁抓住了重点 186
不可或缺的高层领导 188
来自内部的领导:基层领导创新 188
本章小结 193
第 10 章 启动 194
从成果出发,进行设计 195
创新成果的类型 196
为经常想要实现的成果进行高水平的设计 199
启动:召集团队 210
评估问题和方案:创新评估和设计 213
开始之前,一些小贴士 217
本章小结 217
第 11 章 结尾和展望未来 219
解决创新挑战的灵活、可重构的技巧 221
对常见的误区,要提高警惕 222
致谢 225

精彩书摘

  洞察力类型 3:竞争力和战略资产
  你不仅仅关注你的产品、服务、或者经营,还要查看你的竞争力和战略资产,因为它会为你提供一种视角,促使你用独特的技巧深入地思考组织本身。这种想法会让你更广泛地思考潜在增长力,并且会为你提供筛选的标准和行动战略。即使你现在尚未进入竞争市场,它也能为你提供在市场或者经营中“为什么能够获胜”的逻辑准则。
  当加里·哈默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发表了名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这篇开创性的文章时,竞争能力这个概念还没有成为业界主流。与其他经久不衰的管理理念一样,基于竞争力的思考源于彼得·德鲁克的文章,而其中的术语、概念和框架常常被人误用。
  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实践者运用这种类型的分析看到了新的机会,重构了他们的核心业务,并且开拓了全新的市场。例如,总部位于费城的美国公共事业公司(以下简称 PECO)认为他们之所以可以像现在这样成功,与高效能、操作安全的核能发电方面的努力息息相关。“PECO 致力于寻找潜在的假设,在十年前一场危机中,努力将桃花谷核电站按照法律遵从性原则执行,并由此挖掘出其在大型、关键任务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核心能力,PECO 从桃花谷事件中证明了他们有能力将‘问题工厂’改造为低成本、高效能表现的工厂,由此开始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由于将洞察力这一因素融入核心竞争力制定的策略中,PECO 进行了一场世界核能发电资产交易,仅用 2 300 万美元收购了处于困境中的三里岛(Three Mile Island)反应堆,促使 PECO 一跃处于行业领先的位置。最终 PECO 与芝加哥联邦爱迪生公司(Chicago-based Commonwealth Edison)合并,成为美国最大的核能生产商。
  一旦选定了候选的核心能力,哈默建议依照以下三个标准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客户价值:它是否创造了“与感知价值不成比例的贡献”
  优于直接竞争者和能力竞争者:现有能力是否使我们具备与众不同的竞争力?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通向新市场的大门: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之后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新市场,或者帮助我们打破正在竞争的现有市场
  你会发现,你所进行的评估并不会得到一个是或否的确定结论,而是会得到一个相对程度的优势。核心竞争力会提供重要的策略性基本原理,帮助你以有竞争力的防御方式在市场中竞争或者进入新市场。因此,当你确信自己已经理解了竞争力时,思考下列问题:
  我们还能利用这个能力做些什么?我们怎样利用它来重构或者提升我们的核心业务?它怎样才能帮助我们跨向邻近市场或者建立新的商业模型?
  圣戈班的董事长汤姆·金斯基(Tom Kinisky)很早就认识到了能力对于筛选所追求的创意很有帮助,如同屏幕和过滤器一样。在实际中,正如训练工作所展现的,创新团队很快认识到,成功地将客户吸引到战略对话中来的先决条件就是,团队要对他们的能力有深入的理解。他发现,理解公司的能力可以保证与每个业务团队之间的对话富有成效,并且最终通向更加有吸引力的机遇。例如,他们在经营的过程中最瞩目的成就就是他们为客户提供了超过 10 亿个轴承,并且每个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的。
  圣戈班的团队开始详述一项具体的能力(公司机密)就依赖这个成就,受“技术与技能的集合”的支持。当他们依照上述哈默列出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估时,他们明白只有有力且站得住脚的能力才能保证成功地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具备了竞争力视角,团队可以提出可靠方法帮助圣戈班处理具体未解决问题,解决妥协,消除不安。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本书不同于常规的创新书籍,其区别之处在于本书的作者抛开常规的理论套路,从“实用”二字出发,将一个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本书适合所有想要创新的企业人员,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基层工作者,本书都会给你提供实用的指导意见。此外,书中大量使用现实社会中的企业案例,例如绘儿乐、壳牌、惠而浦等。更可贵的是,这些案例并不是来源于文献研究,而是来源于作者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及与创新型企业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说,这部著作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
  本书由王自媛翻译第 1、2、6、10 章,闻娜翻译第 3、4、5、9、11 章,吕平翻译第 7 章,胡珊翻译第 8 章。第一遍校对由王自媛和闻娜两人共同完成,第二遍校对由吕平和智小山完成,第三遍校对由蒋石梅完成,最后由我统稿。
  胡珊老师有海外留学经历,在翻译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为译者解答诸多疑惑,在此表示感谢。智小山文笔极佳,在校对过程中为本书的语言水平奠定了较高基础,在此感谢智小山在文字方面给予的指导。
  最后,译者衷心感谢本书编辑细致耐心的编辑工作,没有他们的辛劳,本译著不可能出版发行。
  由于译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些许疏漏,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思想的火花,行动的指南:点燃你的创新引擎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早已不再是少数天才的专属,而是每一个渴望突破、追求卓越的组织和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将抽象的“创新”转化为可执行、可复制的模式和工具,却常常让人们陷入理论的迷宫,或是望而却步的困境。本书《创新方法: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正是应运而生,它摒弃了空洞的说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大量真实世界中的创新案例,并从中提炼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工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实用、可操作的创新行动框架。 为何需要实战导向的创新方法? 长久以来,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灵感闪现”的浪漫层面,或是对成功企业的案例进行碎片化的模仿。然而,这种方式往往难以触及创新的核心,也无法应对系统性的挑战。真正的创新,是一个涉及战略、组织、流程、文化乃至个体思维模式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理解用户深层的需求,洞察市场的潜在机遇,识别并克服内部的障碍,并建立一套能够持续产生新想法、验证新想法、并最终将想法转化为价值的机制。 《创新方法: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正是抓住了这一痛点。它没有止步于对“什么”是创新的探讨,而是聚焦于“如何”进行创新。本书的作者们,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深入到各个行业的一线,观察、分析、总结了大量成功的(以及一些不那么成功的)创新实践。他们发现,那些真正实现持续创新的组织,并非拥有所谓的“秘密武器”,而是掌握了一系列基于实践、不断优化的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组织系统性地识别问题,激发团队的创造力,高效地测试和迭代想法,并将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成功推向市场。 本书的核心价值: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具象化的操作步骤和可用的工具。它不会让你沉浸在晦涩的概念中,而是直接带你走进创新的“生产车间”,让你亲手操作各种“创新机器”。 深度案例解析: 本书精选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典型创新案例。这些案例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进行了深度剖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创新逻辑、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的成果。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创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并从中获得启发。无论是科技巨头的颠覆式创新,还是传统企业的渐进式改进,或是初创公司的模式创新,本书都提供了丰富的参照。 模式化的创新框架: 作者们将分散的创新实践归纳提炼,形成了若干清晰、可复用的创新模式。这些模式就像创新的“作战地图”,指引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采用何种路径、调动何种资源、遵循何种原则。例如,本书可能会介绍“精益创业”模式,强调快速验证、小步快跑;也可能探讨“双轨创新”模式,平衡核心业务的优化与颠覆性新业务的探索。每一种模式的介绍,都会辅以详细的步骤和成功要素,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自己的组织中落地。 实用的工具箱: 理论和模式的落地,离不开具体的工具。本书精心整理了一系列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工具。这些工具覆盖了创新的各个环节: 问题识别与机会发现: 如何通过用户访谈、需求调研、竞品分析等方法,精准地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机会?本书将提供诸如“用户画像”、“痛点地图”、“机会之窗”等工具。 创意生成与筛选: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团队的集体智慧,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想法?本书将介绍“头脑风暴”、“SCAMPER法”、“类比思考”等创意生成技术,并提供“创意评分矩阵”、“商业画布”等工具来帮助筛选和评估创意。 原型设计与用户测试: 如何快速将想法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原型,并有效地收集用户反馈,进行迭代优化?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构建“最小可行产品(MVP)”,并运用“用户故事地图”、“A/B测试”等方法来验证产品的可行性。 商业模式设计与落地: 如何将创新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本书将深入讲解“商业模式画布”等工具,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的商业模式,并规划市场推广和运营策略。 创新文化的构建: 创新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组织文化的支撑。本书还将探讨如何营造鼓励尝试、容忍失败、激发活力的创新文化,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本书的目标读者: 无论你是企业家,渴望带领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是管理者,肩负着推动团队和部门创新的重任,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来激发团队潜能;亦或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等一线创新实践者,希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将好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又或者是咨询顾问、创业者、学生,希望深入了解创新的本质和方法论,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或创业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创新方法: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为何选择本书? 在市面上众多的创新书籍中,本书脱颖而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强的实战性: 本书的内容全部来源于真实的商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拒绝“空中楼阁”。 2. 体系化的框架: 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连贯的创新方法论体系,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性的创新思维。 3. 工具化的应用: 书中的每一个方法都配有可操作的工具,让读者能够立即上手,学以致用。 4. 多维度的视角: 本书不仅关注产品和技术创新,也深入探讨了商业模式、组织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创新。 5. 启发与赋能: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的创新潜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赋能读者成为真正的创新者。 开启你的创新之旅: 掌握创新方法,就像获得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它不仅能帮助你解决眼前的难题,更能让你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竞争力,抓住机遇,创造价值。《创新方法: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将是你在这趟激动人心的创新之旅中,最可靠的向导和最有力的伙伴。翻开本书,让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点燃,让创新的行动在这里启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感觉创新乏力、思路打结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创新”这个词充满向往,但总觉得它遥不可及,像是那些灵光乍现的天才们独有的能力。然而,《创新方法 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卖弄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把创新拆解成了一套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让人一看就跃跃欲试。书中提到的“头脑风暴”并非仅仅是大家围坐在一起随便说说,而是有明确的引导规则和技巧,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团队的集体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用户画像”的讲解,它教会我如何真正深入地理解我的用户,挖掘他们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基于我自己的臆测去开发产品。书中提供的案例也都非常贴合实际,我能看到自己公司的影子,也能借鉴到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手里握着一把把开启创新的钥匙,随时可以去尝试,去突破,去创造。这不再是一本摆在书架上的摆设,而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应用的“行动指南”。

评分

我承认,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名字《创新方法 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市面上关于创新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是泛泛而谈,甚至有些华而不实。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尤其是读到其中关于“设计思维”的部分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书,只是简单介绍设计思维的几个阶段,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阶段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并且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来佐证。比如,书中对于“同理心”的描述,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去“听”,更是教会你如何去“感受”,如何从用户的视角去发现他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个关于“原型制作”的章节,它强调了快速试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低成本的原型来验证想法。这彻底改变了我对产品开发的固有认知,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必等到产品完全成熟才去推向市场,而是可以先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收集反馈,然后不断迭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创新”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具体可执行的步骤,让普通人也能踏上创新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认为,创新是天赋,是少数人的专利。然而,在读完《创新方法 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创新世界的大门。它并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将复杂的创新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并且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工具,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上手实践。书中关于“痛点挖掘”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原来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创意生成”方法的介绍,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启发性的技巧,让我能够轻松打破思维定势,找到新的灵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创新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我不仅学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信心。它让我相信,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宝贵能力。

评分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已经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团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方法。《创新方法 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及时雨”。它没有罗列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聚焦于“实战”,提供了一系列经过验证的创新模式和工具。我尤其对书中介绍的“精益创业”理念印象深刻,它倡导的“构建-测量-学习”的闭环,对于如何在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如何落地执行的详细步骤,例如如何有效地进行市场调研,如何设计最小可行性产品(MVP),以及如何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快速迭代。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多种激发团队创意的技巧,比如“SCAMPER”方法,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优化现有产品或服务。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在企业中推动创新、提升竞争力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产品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在产品迭代过程中,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力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创新方法 来自实战的创新模式和工具》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一场“及时雨”。它没有空谈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而是将创新归结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式和工具,并且这些都来自于“实战”。书中对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产品不仅仅是功能的堆砌,更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对用户情感的细腻把握。我尤其受益于书中关于“敏捷开发”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论述,它提供了一种既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又能保持产品前瞻性的有效路径。书中的许多工具,比如“价值主张画布”和“商业模式画布”,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在我的团队中推广使用,我相信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产品方向,并有效地验证商业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让我们能够将创新理念真正落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