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丰富,例证扎实。探求新知,不妄因循。要言不烦,适可而止。
《词汇论》对词汇的各类单位、现象展开介绍和讨论。无论是对字、语素、词、仂语、熟语的性质特点,还是对它们彼此纠结之处,一一阐释;从形式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词语构成的异同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内容的角度揭示了各类词汇单位本身意义之复杂和各类词语间意义关系之纷繁;对熟语这种特殊词汇,对词语集汇和交流,以及词汇演变和规范,也都做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
特色一:语料丰富,例证扎实。作为一部对现代汉语词汇做断代分析描写的教材,在对规范型词典所收条目进行穷尽式统计而得出的数据基础上立论。
特色二:探求新知,不妄因循。广泛吸收现代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理性面对一些陈陈相因的结论,阐明作者的思考和认知。
特色三:要言不烦,适可而止。尽量把基本理论讲透,给授课者更多的发挥余地,给学习者较大的思考空间。
本书适合汉语语言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辞书学研究、语言认知研究、逻辑语义研究、中文信息处理、互联网检索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专家参考。
周荐,南开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南开大学等三校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为南开大学教授,任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起为澳门理工学院教授,任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办公室秘书长。另兼教育部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等。单独或合作出版研究专书多部,发表论文多篇。多次承担guo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获奖项。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光是书名《词汇论》就让人肃然起敬,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语言精微结构的深度探索。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揭示词语奥秘的钥匙。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却像是直接把我扔进了一个迷宫,充斥着大量我闻所未闻的术语和极其抽象的理论模型。作者似乎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有着过高的估计,没有提供足够的背景铺垫或生动的实例来辅助理解。我尝试着去跟随他的逻辑链条,但每当我觉得自己抓住了一点苗头时,他又迅速转向了另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分支。比如说,在讨论“词项的上位范畴”时,他引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辨,而不是从日常交流中最常见的词汇入手进行分析。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挫败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试图理解一架设计过于精密的仪器说明书,每一个螺丝钉的名称我都认识,但整体运作原理却始终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其他语言学入门资料来对照,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这本书似乎更适合已经深谙该领域前沿理论的专业人士,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性建立词汇学基础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门槛实在太高了。它更像是一部面向同行的内部报告,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品味,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硬核学术”的印象。我本来期待的是一场结构清晰、循序渐进的知识传授之旅,毕竟“词汇论”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深度。但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像是一条蜿蜒曲折、时常断流的小溪。它的章节划分显得有些随性,前一章还在讨论词义的变迁,后一章突然跳跃到了构词法的社会学影响,中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和逻辑衔接。我甚至发现有些核心概念在全书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的定义和侧重点都略有不同,这让我非常困惑,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回顾前面几页,试图寻找作者前后论述的内在一致性,但收效甚微。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一本讨论“词汇”的书,书中引用的例子少得可怜,而且选取的往往是一些极其冷僻、脱离生活经验的学术词汇,这完全削弱了对“词汇”这个概念本身应该有的生动感和亲切感。读完大半,我仍然觉得我对日常语言中词语的运作机制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洞察。
评分这本《词汇论》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概念先行,实例殿后,而且殿后的实例也略显苍白无力。作者似乎热衷于构建宏大的理论大厦,对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地”到具体的语言现象上显得兴趣索然。例如,在讲解“词素的自由组合特性”时,作者用了足足二十页的篇幅来阐述其公理和推导过程,其严谨程度几乎可以媲美数学论文。然而,当他最终给出一个例子时,却只是简单地将两个常见的词根拼接在一起,然后就匆匆收尾了。我本期待着看到对一些有趣的复合词或派生词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但这些内容几乎没有触及。这本书更像是对词汇学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既有理论流派的批判性回顾,而不是一本教授如何“理解”词汇本身的书。对于我而言,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词汇学导师,能用清晰的路径引导我观察和分析身边的词语,而不是仅仅提供一本高冷的理论摘要。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词汇论》在学术深度上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在读者体验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可读性”这一维度。作者在探讨词汇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时,其论述方式过于注重术语的精确性和逻辑的闭环,却忽视了语言本身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我翻阅到最后,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漫长而密集的学术研讨会,听到了很多专业人士之间的“内行话”,却没能从中提炼出任何可以立即应用到我自己的语言分析中的具体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文献引用非常广泛,这证明了作者的博学,但大量的引用也使得文本显得支离破碎,仿佛是不同研究的剪贴簿,而非一篇完整连贯的论著。对于我这样一个抱着学习“如何研究词汇”的目的而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别人已经研究完了什么”的文献综述,而非一本“你现在应该怎么做”的操作手册。它缺少了那种让人茅塞顿开的“啊哈!”时刻。
评分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密度极高,但吸收的效率很低”。作者的语言习惯非常欧化,句子冗长且从句嵌套复杂,常常一个句子占据半页纸的篇幅,这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理解负担。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到蜗牛般的速度,逐字逐句地咀嚼,生怕漏掉了一个关键的限定词或转折。而且,书中对某些理论的介绍,与其说是论证,不如说是罗列。他列举了不同学派对“词汇单位”的定义,然后对每个定义都进行了表面化的批判,却很少深入探讨某一种定义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或局限性。这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有些刻板和教条化。对于一个渴望通过阅读来激发学习热情的读者来说,这种缺乏情感和生动叙事的学术写作方式无疑是一种考验。我更希望作者能像一位优秀的辩论家,引导我进入思想的交锋,而不是像一个古板的记录员,仅仅把不同的观点堆砌在一起,让读者自行消化这些“硬骨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