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的相关规定,广播电视节目要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因为媒体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一方面形成、巩固和丰富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也向社会传播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多年来,媒体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榜样作用。比如,提到普通话的标准读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并去参照播音员主持人的读音。播音员主持人的语音成为了普通话的语音样板。
然而,在近年来的调查中发现,在播音员主持人的大量播音主持实践中,在电视新闻字幕中,时常也会有不少语言文字的差错出现。经过研究,这些差错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看似数量偏多但差错类型有限,有些差错甚至会反复出现。掌握了这些规律、了解了这些zui容易出错的词语,在避免差错方面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编写出版了《播音员主持人zui易读错的100个字》《播音员主持人zui易读错的100个词语》《电视新闻字幕中zui易写错的100个词语》这三本小册子,希望对大家所帮助。
姚喜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媒体语言学、语言文字测试学等。主要论著有《播音主持概论》《播音主持教程》《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播音导论教程》《播音学概论》《播音风格探》等,在全国核心期刊等学术 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邹煜,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监测与语言生活、媒体与语言等。代表性著作有《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白岩松二十年央视成长记录,一个时代变迁备忘》《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家国情怀——语言生活派这十年》等。合作主编《2012汉语新词语》《2013汉语新词语》《2014汉语新词语》。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清晰和高效。我仔细看了看目录结构,它似乎采用了“错误词汇——常见错误用法——正确释义及语境”的模块化设计。这种结构非常适合快速查阅和学习。我猜想,作者在收集这些词语时,一定进行了大量的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否则不可能精准地锁定“最易错”的这前一百个。我曾经在整理自己的演讲稿时,为了一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反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但即便如此,在时间压力下,错误还是时有发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将这些“潜伏的雷点”提前标记出来,让我们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尤其关注那些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但又容易被口语化用词干扰的词汇,比如“譬如”和“比如”的界限,或者一些复杂的、具有历史或文化背景的专有名词的书写规范。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有趣的记忆口诀或者联想记忆法来帮助读者记住这些易错点,那就更棒了。总之,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工具化的学习路径,将过去零散的语言纠错知识,整合成了便于吸收和应用的学习资源包。
评分这本书的潜在读者群体应该非常广泛,不仅仅是电视台的编导、字幕员,还包括所有依赖文字传播的自媒体工作者、公关人员,乃至对自我表达有高要求的普通读者。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文字功底,直接反映了他的思维严谨程度。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些错误的字幕时,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本身的接收,还会潜移默化地降低我们对整体新闻质量的信任感。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提升整个行业“语言素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尤其欣赏这种聚焦于“具体问题”的写作方式,它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如果书里能穿插一些“历史上的著名字幕事故”的小故事,用幽默或警示的方式来强化记忆点,那就更具可读性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培养出一种“自动校对”的本能反应,让我在接收任何书面信息时,都能快速捕捉到那些潜藏的语言陷阱。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敏感度的训练。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其实源自我对电视新闻制作流程的好奇心。在高清时代的今天,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在实时字幕滚动播放的时候,观众的眼睛是极其挑剔的。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对“专业性”的追求和对“细节的苛求”。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错误,而是能深入探讨电视媒体环境对语言使用带来的特殊影响。比如,电视新闻的语境通常是快速、简洁、信息量大,这种高压环境如何加剧了错别字的产生?作者是否会提及一些现代技术,比如自动语音识别(ASR)系统在字幕生成过程中引入的新型错误类型?如果是这样,这本书就具备了超越传统文字规范书籍的前瞻性。它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网络新词汇进入正式新闻语境时的“规范之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议题。我希望能从中学到如何在保持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准确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本书的深度,我想应该体现在它如何将语言学知识与媒体实战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修正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上就给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感觉,配色上选择了沉稳的深蓝和跳跃的亮橙做撞色处理,非常醒目。我记得我是在一个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电视新闻字幕中最易写错的100个词语”,这简直是直击痛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媒体行业的业余爱好者,我经常在看新闻时,忍不住会去纠结那些字幕里出现的错别字,有些错误之离谱,甚至让我怀疑制作者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不像是那种厚重的语言学专著,反而像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避雷手册”。我特别期待里面对于那些同音异形字、易混淆的成语、或者特定专业术语的精确解释。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能系统地梳理出这些‘高危’词汇,并提供正确的书写和使用的场景,那对于任何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都无异于拿到了一份宝贵的内部参考资料。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是源于快速播报时的疏忽,还是对某些新词汇规范认识不足,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电视新闻案例进行分析,那就更具说服力了。这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维护媒体行业语言规范的“守门人”,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定价。
评分从书籍的实用价值来看,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本可以“常备案头”的工具书,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纯知识读物。我设想,如果这本书后面附有索引和对照表,能够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定位到某个特定的易混淆词汇进行复习,那它的实用性会得到几何级的提升。再者,电视新闻的用词标准是动态发展的,新词汇不断涌现,旧词汇的用法可能也在微调。我真诚地希望作者能够在未来发行修订版时,能够及时跟进最新的语言规范变化,甚至可以建立一个线上资源库,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时效性”和“精确性”。它挑战了我们对“常识”的固执,用严谨的规范来重塑我们对常用汉字的认知。对于那些对细节有偏执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良药,能够安抚我们在面对那些随处可见的文字错误时所产生的不适感。它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让我们能够以更自信、更专业的姿态去审视和参与到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中去。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好,送货快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读了读 还是比较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