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导论

广播电视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江 著
图书标签:
  • 广播电视学
  • 传媒学
  • 传播学
  • 电视学
  • 广播学
  • 媒体研究
  • 新闻传播
  • 文化研究
  • 大众传媒
  • 视听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74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9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规划教材·广播电视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字数: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各种社会及文化关系中对广播电视媒介加以理解和考量
配有课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面向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学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科书。本书分别在历史、体制、产业、影响、文化等维度上,对全球广播电视业的总体格局和演进规律做出了清晰的勾勒与阐释,并结合新媒体化和全球化的当代趋势,深入剖析广播电视业及其新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尝试创建一个涵括广播电视本体论、广播电视社会学与广播电视文化研究三个考察层次的综合性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同时,力图突破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框架,深度关注新媒体和全球化语境下视听传播观念与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并对当下社会错综复杂的视听传播现象予以阐释性和批判性的理论观照。
本书既适用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习者,也适用于对广播电视及互联网音视频行业感兴趣的人士。
本书配有电子教学课件。任课老师如需要,请填写本书最后页“教师反馈及教辅申请表”索取。

作者简介

常江,北京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兼任新华社文化评论员、北京新闻广播特约评论员。在我社出版两部专著、三部译著,另有两部教材待出版,累计发表文化评论二百余篇。

目录

绪论 广播电视学的基本概念…1
一、 广播、电视与广播电视…2
二、 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4
三、 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13
四、 广播电视与当代社会…17
五、 作为学科的广播电视学…19
六、 结语:视听符号支配的当代世界…24

第一章 全球广播电视业简史…27
第一节 广播业的诞生…28
第二节 电台广播的“黄金时代”…32
一、 广播新闻的诞生与成熟…32
二、 电台广播的社会影响…35
第三节 电视业的诞生…39
第四节 人类进入电视时代…42
一、 作为娱乐工具的电视…42
二、 电视新闻的崛起…44
第五节 广播电视业的全球化…48
一、 卫星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48
二、 跨国媒体集团的大规模出现…49
三、 节目贸易模式日趋成熟…50
第六节 广播电视业的新媒体化…52

第二章 广播电视机构与体制…54
第一节 广播电视机构形态…55
一、 电台与电视台…55
二、 广播电视网…59
三、 节目制作机构…61
四、 广播电视技术服务机构…63
第二节 电台与电视台的组织结构…65
一、 组织结构类型…65
二、 栏目管理模式…67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业的体制…72
一、 国营广播电视体制…72
二、 公营广播电视体制…74
三、 商营广播电视体制…77

第三章 广播电视产业与经营…81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产业概况…82
一、 广播电视产业的基本特征…83
二、 广播电视产业的基本结构…85
三、 广播电视产业链…90
第二节 广播电视市场体系…97
一、 广播电视节目市场…97
二、 广播电视资本市场…101
三、 广播电视人才市场…102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业的集中和垄断…103
一、 西方广播电视业的寡头垄断格局…103
二、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业市场结构的影响…107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110
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基本观念…111
一、 舒德森:内容生产的社会学…112
二、 塔克曼:媒介内容与社会现实相互建构…114
三、 休梅克:影响媒介内容的社会因素…115
第二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批判性考察…117
一、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117
二、 阿尔都塞:媒介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19
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及其生产机制…121
一、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121
二、 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生产流程…129
三、 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132

第五章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控制…137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138
一、 广播电视与认知…138
二、 广播电视与态度…141
三、 广播电视与行为…143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控制…147
一、 广播电视法律法规…148
二、 中国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153
三、 广播电视的规制机构…158
四、 电视内容分级…161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受众…165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概说…166
第二节 广播电视受众观的变迁…170
一、 被动受众观…170
二、 主动受众观…173
第三节 广播电视受众调查…176
一、 收视率的统计…177
二、 主要受众调查机构…182
三、 受众调查与内容生产…184
四、 对“收听收视率至上主义”的批评…190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文化与批评…195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概念…196
一、 文化…196
二、 权力…198
三、 意识形态…200
四、 再现…201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203
一、 广播电视文化是家庭文化…203
二、 广播电视文化是消费文化…204
三、 广播电视文化是空间文化…206
四、 广播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208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文化批评的视角…210
一、 符号学批评…211
二、 叙事学批评…214
三、 女性主义批评…216
四、 后殖民主义批评…218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业…222
第一节 基本概念…223
一、 音频与视频…223
二、 流媒体…224
三、 UGC…225
四、 OTT…225
第二节 终端革命:智能电视机…226
第三节 渠道革命:网络广播电视…229
一、 传统广播电视网站…230
二、 独立内容点播网站…233
三、 音视频分享网站…235
四、 音乐流媒体网站…238
第四节 内容革命:网络节目…239
一、 网络节目发展概况…240
二、 技术对内容的影响…242
第五节 技术前沿:虚拟现实…245
一、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246
二、 虚拟现实与媒介内容生产…247
三、 观察与阐释…249

第九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广播电视业…254
第一节 跨国广播电视媒体…256
一、 作为宣传工具的跨国电台广播…256
二、 全球电视网络的形成…260
三、 电视节目的全球流通…266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走出去”…271
一、 整频道(率)落地…272
二、 节目海外发行…275
三、 国际合作制片…276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277
第四节 社交媒体与跨国广播电视…282
一、 视频网站:跨国广播电视的新战场…282
二、 公民新闻:全球传播的新生力量…285

主要参考文献…289

后记…294

精彩书摘

  《广播电视学导论》:
  一国电台与电视台的数量和规模,视乎该国国土面积、人口体量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定。通常而言,国土面积越辽阔、人口越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电台和电视台的数量也会越多,其对国土和人口的覆盖面也越广。如美国这般的超级大国,至2011年3月,全国共计拥有电台14728座、电视台1774座,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网则主要有5个。中国也是广播电视大国之一,但由于中国拥有和美国截然不同的传媒体制,创办电台与电视台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568座,电台广播和电视广播分别覆盖全国97.79%和98.42%的人口。而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掣肘,电台和电视台建设不但起步很晚,而且数量相当稀少。有学者统计,晚至199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电视信号覆盖率仍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在一些国家电视信号的国土覆盖率甚至不足1%,人口覆盖率则不足10%,而博茨瓦纳、莱索托、乍得等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第一座电视台。
  电台与电视台的基本职能在于对视听内容进行生产和传输,这些内容被称为节目;而以固定时间和频率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则被称为栏目。电台与电视台将制作完成的节目的电子信号通过适宜的手段和渠道传输至合法的接收终端(如收音机、电视机),即实现了最主要的机构目标。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电台与电视台还有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传播。
  在绝大多数国家,广播电视都首要地被视为一种新闻媒体。如报纸一样,广播电视也需借由新闻报道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打开电视机,观看电视台提供的即时、连续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对电视新闻的接受和理解形成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
  ……
《媒介与社会:当代传播现象深度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广播电视学的入门读物,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当代社会中各种媒介形态及其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个体行为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交织,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情感与行动。本书旨在超越对单一媒介的机械式介绍,转而关注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影响公共领域的构建,以及如何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一部分:媒介生态的演变与重塑 首先,我们将追溯媒介技术的历史演进,但并非为了罗列技术节点,而是为了理解每一次技术革新如何引发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进而影响社会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从印刷术的兴起打破信息垄断,到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普及重塑大众文化,再到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革命性突破,每一阶段的媒介变革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认知模式的改变。 本书将重点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生态的剧烈变动。这包括: 平台化与算法主导: 社交媒体、内容聚合平台等作为新的媒介中心,如何通过算法推荐、用户数据分析等方式,塑造用户的信息接触与认知图景。我们将深入分析算法的逻辑、运作机制及其潜在的社会影响,例如信息茧房的形成、观点极化加剧等。 媒介融合与边界模糊: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日益模糊,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众互动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状态。纸媒的数字化、电视的直播互动、广播的播客化等现象,都反映了媒介形态的跨界与重组。我们将探讨这种融合对内容质量、信息可信度以及传统媒体生存模式带来的挑战。 全民参与与UGC崛起: 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普通用户(UGC)成为重要的内容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公共议题的形成和舆论走向。从个人博客到短视频创作,再到社交媒体上的即时评论,普通人的声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本书将分析UGC的特点、能量以及其对传统权力叙事和话语权分配的冲击。 全球化与在地化交织: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全球信息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然而,与此同时,在地化的传播实践和社群认同也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得到强化。我们将考察全球媒介文化如何渗透到在地社会,以及在地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自身的表达和延续。 第二部分:媒介对社会结构与权力运作的影响 媒介并非中立的技术工具,而是深刻地嵌入社会结构之中,并对权力运作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书将着力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领域的构建与衰落: 媒介在理论上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形成理性公共意见的重要平台。然而,在商业化、碎片化、情绪化的媒介环境中,公共领域的理想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将探讨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注意力经济等因素如何侵蚀公共理性的基础,以及新兴媒介如何重塑(或破坏)公民参与的模式。 政治传播与民主实践: 媒介在政治动员、议题设置、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书将分析网络民意、社交媒体动员、政治广告、政治谣言等现象如何影响选举过程、塑造政治认同,并探讨媒介素养在维护民主制度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审视数字鸿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政治参与公平性的影响。 资本、商业模式与媒介权力: 媒介产业作为庞大的经济实体,其商业运作逻辑深刻影响着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向。平台广告、内容付费、数据变现等商业模式如何驱动着媒介内容和传播策略的制定?我们将分析资本的力量如何渗透到媒介领域,以及这种力量对信息多元化、独立性可能带来的制约。 社会运动与集体行动的媒介动员: 新兴媒介为社会运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组织和动员工具。从“阿拉伯之春”到国内外的各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抗议活动,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身份认同构建、参与者组织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本书将分析媒介在促进或阻碍社会运动发展中的多重角色。 第三部分:媒介与个体认知、情感及社会互动 媒介不仅仅是外部信息源,它也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体验,并重塑着我们的人际交往模式。 认知框架与信息加工: 媒介呈现的信息并非客观事实的直接映射,而是经过筛选、组织和叙述的。我们将探讨媒介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框架,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例如,议题设置理论、框架理论等将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引导公众关注某些议题,并以特定的方式解读这些议题。 情感的媒介化与共振: 社交媒体等平台极大地放大了情感的传播,形成了新的情感共振和社会情绪现象。从网络“爆款”到群体性情绪爆发,情感在媒介中的流动和放大具有独特的社会学意义。本书将分析媒介如何捕捉、激发、放大和传播个体与群体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如何驱动社会行动。 身份认同的建构与协商: 媒介在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媒介环境中进行自我呈现,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协商和确认自我。社交媒体上的“人设”、“形象管理”等现象,都反映了媒介在身份塑造中的力量。本书将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如何影响个体身份的表达、协商与认同。 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本的重塑: 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等新兴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拓展了社会关系的边界。在线社交与线下互动如何相互影响?虚拟社区与真实社群如何并行发展?本书将探讨媒介如何影响我们建立、维护和拓展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资本的变化。 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洪流中,培养媒介素养变得尤为重要。本书将强调区分信息来源、识别虚假信息、理解媒介偏见、反思媒介影响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应如何成为一个更加清醒、理性的媒介使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第四部分:伦理挑战与未来展望 媒介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伦理挑战。本书将探讨: 隐私、数据安全与监控: 在数据驱动的媒介时代,个人隐私如何得到保护?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带来的伦理困境何在? 虚假信息、仇恨言论与网络暴力: 传播的低门槛也带来了信息失范的问题。如何有效治理虚假信息、仇恨言论,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 数字鸿沟与信息公平: 媒介技术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机会。数字鸿沟的存在如何加剧社会不公? 媒介的责任与未来的可能性: 面对层出不穷的媒介挑战,媒介机构、平台、监管者以及我们个体,各自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又可以如何利用媒介的力量,促进更健康、更包容、更公正的社会发展? 《媒介与社会:当代传播现象深度解析》并非一本理论堆砌的教科书,而是力图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结合前沿的研究视角,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媒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理解当代社会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媒介公民。本书适合对当代社会传播、文化变迁、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人际互动模式变化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阅了这本书的扉页,然后随意地翻到了几页。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的文字风格似乎很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不少关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评估”的内容,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毕竟,任何媒介的传播,最终都要落脚在受众身上,了解他们如何接收信息、如何被影响,以及传播效果如何衡量,这对于理解整个广播电视行业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厘清一些关于“为什么某些内容会流行”、“为什么有些节目会引起争议”等等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且,如果书中能引用一些实际的调研数据和案例研究,那就更好了,这样能够让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很沉稳,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认真打磨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随意翻动的几页,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从书名“广播电视学导论”推测,它可能涉及广播电视的方方面面。我一直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节目形态”以及“广播电视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这些话题非常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广播电视技术演进的历史,以及这些技术革新如何催生出新的节目类型和传播模式。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广播电视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传播本国文化、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作用的。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内容的深度,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些耳目一新的见解。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从封面设计和纸张质感来看,就透着一股严谨专业的味道。我一直对广播电视这门学科充满好奇,总觉得它既是科技的产物,又承载着文化的传播。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章节划分,从历史沿革到技术原理,再到节目制作和传播效果分析,感觉内容非常全面。我尤其期待关于“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发展趋势”的部分,毕竟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了解广播电视在其中的角色和未来走向,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受众来说,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不小,想必内容会很扎实,希望能从中汲取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也能看到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这样在阅读时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虽然我还未开始阅读,但光是从书名“广播电视学导论”就能感受到它试图系统地介绍广播电视这个学科。我一直觉得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广播电视节目是如何策划、制作和播出的,例如,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从创意产生到最终呈现,背后需要哪些精密的流程和多方面的配合?另外,我也想了解广播电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公正,避免出现偏颇和误导?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不小,想必内容会比较丰富,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广播电视这门学问。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厚重的分量。这通常意味着内容非常丰富,也暗示着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不太确定它具体涵盖了哪些内容,但从书名“广播电视学导论”来看,它应该是一本入门级的教材或者科普读物。我一直觉得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文化塑造和价值观传递的载体。我个人对“媒介伦理”和“社会责任”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广播电视在承担社会责任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此外,如果书中能对一些经典节目或传播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那就更具启发性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