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语法标注文本

土家语语法标注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荻 著
图书标签:
  • 土家语
  • 语法
  • 语言学
  • 少数民族语言
  • 标注语料
  • 自然语言处理
  • 中国语言
  • 方言
  • 文本分析
  • 语料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78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9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本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232
字数:3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本色语法”与“精神语法”,对土家族语言做了语言导论和浅层语法标注,对涉及其中的语法单位及其关联系统做了细致翔实的梳理。全书采用隔行对照的标注方式对语料进行了规范,为了保证语法现象的完整性和通用性,囊括了诗歌、民歌、唱本等诸多内容。本书对土家语研究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是极为珍贵的语料资源。

作者简介

江荻,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汉藏语言学评奖委员会秘书长,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中文信息学报》编委,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编委,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东方语言学》期刊编委,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藏语言学、现代藏语语法和计算语言学。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
徐世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藏语系(尤其是藏缅语族),语言接触和影响,濒危语言问题和语言数位典藏。先后主持中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伦敦大学国际项目大型综合类子课题。出版多部有关毕苏语和濒危语言的研究专著。
周纯禄,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原湖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长。代表作有《苗汉语的历史比较》(合著)。
鲁美艳,土家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湖南吉首大学文传学院讲师。代表作有《土家语366句会话》等。

目录

前言
缩写符号
1 语法导论
1.1 土家语概况
1.2 土家语语音
1.3 土家语词汇
1.4 土家语语法
1.5 土家语拼音符号系统
1.6 参考文献

2 标注文本
2.1 灵姑山和灵姑仙
2.2 鲁宝正的故事.
2.3 虱子和跳蚤
2.4 稻草人
2.5 鸟的故事
2.6 两兄弟
2.7 田高粱的故事
2.8 咚咚喹的故事
2.9 怎样做糖馓
2.10 打溜子
2.1l 过年
2.12 生活
2.13 山歌两首
2.14 哭嫁歌

3 对照词汇
后记
《苗语声律研究》 内容简介 苗语,作为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语言,其丰富多样的方言以及独特的语音系统,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长久以来,关于苗语声律系统,特别是其复杂多变的声调变化规律,学界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且存在不少争议。本书《苗语声律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旨在对苗语声律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探索与梳理。 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苗语的某个代表性方言(具体指明是哪个方言,例如,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等),选择该方言是基于其代表性、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价值等多方面考量。研究方法上,本书结合了传统的语音学、音系学理论,并借鉴了现代声学分析技术,力求从微观的声学特征到宏观的音系规则,全方位地揭示苗语声律的奥秘。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苗语声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苗语声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苗语的语音结构和演变规律,更能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语言学上的支撑。苗语声律的复杂性,尤其体现在其声调的变异上,这使得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接着,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苗语声律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部分研究侧重于描述性分析,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对声调变化的机制和驱动因素探讨不够深入;对不同方言之间的声律差异比较研究尚待加强等。本书正是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最后,本章明确了本书的研究范围、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本书将集中探讨所选方言的声母、韵母的语音特征,重点在于分析其声调的系统、声调的变化规律(如连读变调、语气变调等)及其背后的音系规则。研究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苗语声律模型,为后续更广泛的苗语方言声律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 苗语声母的语音学特征 本章对所选方言的声母进行了详细的语音学描述。通过对大量语音材料的录音、分析,揭示了声母的调音部位、调音方法、送气与不送气、清浊等语音学参数。本书特别关注了一些在汉语普通话中不常见的声母,如带有摩擦音特点的声母,以及不同声母在发音时的细微差别。 此外,本章还深入分析了声母的音系功能,即声母在区分词汇意义中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展示了声母在苗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某些容易混淆的声母,本书会进行重点辨析,并给出清晰的区分标准。 第三章 苗语韵母的语音学特征 与声母研究类似,本章也对苗语韵母的语音学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包括单元音、复元音、鼻化元音以及特殊的韵母形式。本书将结合声学分析软件,量化元音的音高、音长、共振峰等参数,力求提供精确的语音学数据。 本章的重点在于探讨韵母的音系功能,以及韵母与声调的相互作用。在某些苗语方言中,韵母的细微差别也可能影响词义,本书将对此进行充分的阐释。同时,也会探讨鼻化元音在声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其在音系中的地位。 第四章 苗语声调系统 苗语声调系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章首先介绍了所选方言的声调数量以及每个声调的音高轮廓。通过实际录音和声学分析,精确描绘了每个基本调的起伏变化。本书将严谨地使用国际音标符号和调号来表示声调,并辅以图示,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 接着,本章深入探讨了声调的音系功能,即声调在区分词汇意义上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例子,展示了仅凭声调的不同,词语的意义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还将分析声调在构词和屈折(如果该方言有屈折现象)中的作用。 第五章 苗语声调变化规律 声调变化是苗语声律中最复杂、最有趣的部分。本章将聚焦于苗语声调的变化规律,包括但不限于: 连读变调: 分析词语在连读时,前一个或后一个音节声调发生的变化。本书将详细列举各种连读模式,并尝试归纳其背后的音系规则,例如,是否与声母的清浊、韵母的类型、语速等因素有关。 语气变调: 探讨在不同语气(如疑问、感叹、祈使等)下,声调可能发生的改变。这部分将结合实际语境,分析语气词与声调变化的关系。 特定声调组合下的变调: 考察某些特定的声调组合,例如,两个第一声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一个阴平后接一个阳平时又会如何。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力求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 高低声调的相互影响: 研究高声调和低声调在组合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遵循某些普遍性的原则。 本章的分析将侧重于音系规则的阐释,并尝试用音系理论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对于一些复杂的变调模式,本书将尝试提供不同的解释模型,并评估其解释力。 第六章 苗语声律与词汇 本章将探讨苗语声律(声母、韵母、声调)与词汇系统之间的关系。 声律与词义: 进一步深入分析声母、韵母、声调在区分词义中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声律特征高度相似而意义不同的词语(音同义不同)。 声律与构词法: 探讨声律变化在词语的构成中的作用,例如,是否有通过改变声调来构成不同语法功能词语的现象,或者声母、韵母的替换如何影响词语的意义。 声律与类义词: 分析具有相似声律特征的词语是否往往具有某种程度的意义关联,即是否存在声律上的“同源”现象。 第七章 苗语声律与语法 本章将考察苗语声律在语法层面上的体现。 声调与语法标记: 探讨声调是否可以作为语法标记,例如,用于区分句子成分、语态、时态、体等。 声律与句子结构: 分析句末的声调变化与句子类型的关系,以及语速、语调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 声律与语篇: 尝试探讨在更长的语篇中,声律可能扮演的角色,例如,在句间连接、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第八章 苗语声律的比较研究 本章将针对所选方言与其他苗语方言的声律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以及声调变化规律上的异同,揭示苗语内部声律演变的规律和趋势。这将为理解苗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语言学线索。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本章对全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重申本书在苗语声律研究上的主要贡献。本书通过对所选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以及声调变化规律的系统分析,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苗语声律模型,并尝试从音系规则和语法功能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声律的奥秘。 最后,本章对苗语声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例如,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对更多的苗语方言进行系统性的声律描写和比较;可以深入探讨声律变化的音系机制,例如,利用更先进的声学分析技术和计算语言学方法;还可以加强苗语声律与苗族文化、历史演变的关联研究,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苗语这一珍贵的语言遗产。 参考文献 (此处将列出本书引用的所有文献,包括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格式规范,分类清晰。) 附录 (如有可能,本部分可包含所选苗语方言的常用词汇表,附带其声母、韵母、声调标注,以及部分例句的详细分析等,以供读者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畏感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学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抢救性的文化记录。虽然里面的内容对于理解日常交流来说显得过于专业和繁复,但能够将一门口头语言如此系统地转化为书面文本,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到的一些关于语言变迁和社会因素影响的讨论,那部分内容相对平易近人,让我对土家族的语言生态有了初步的感知。可惜的是,这种对宏观背景的探讨很快就被深入的句法分析所取代,让我有些意犹未尽。如果能在保持学术精度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一些历史语境的介绍,或者加入一些与周边语言的对比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和可读性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而不只是局限于核心的语言学研究圈子。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厚实,油墨清晰,看得出是下了本钱制作的。从内容上看,它像是一部详尽的工具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和标记,对于需要查阅特定语法点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高效的参考资料。我尝试着去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遍,但很快就发现自己跟不上节奏了。那些复杂的树状图和嵌套结构,对于一个习惯于线性阅读的人来说,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坦白说,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更多叙事流畅性的学术著作,能够带着读者一步步揭示发现的过程和逻辑推理的脉络。这本书更像是研究成果的最终定稿,把所有“为什么”都隐藏在了“是什么”的严密结构之下,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难以洞察其背后的探索历程。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土家语的独特之处,毕竟这是一种相对小众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严谨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每一个句子成分的划分,每一个语法的变体,都被作者用非常精细的符号系统标记和注释得清清楚楚。我花了一整个下午试图理解其中关于“体貌标记”的那一章节,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拆解一个极其复杂的精密仪器,每一个齿轮都必须准确就位,稍有偏差,整个系统就无法运转了。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无疑是对研究资料的巨大贡献,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学功底和不懈的钻研精神。然而,阅读体验上,这种极致的颗粒度反而让叙事显得有些生硬和抽离,少了些鲜活的语言生命力。我期待看到更多鲜活的对话场景,哪怕只是作为例证穿插其中,而不是全部淹没在符号的海洋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淡淡的土黄色,配上古朴的字体,一眼看上去就很有学术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花了不少时间,里面罗列的那些语言学符号和结构分析图,看得我脑瓜仁嗡嗡的。当然,我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语言学的科班出身,很多术语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一样,读起来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反复对照。尤其是一些关于语序变化和词性划分的讨论,感觉作者在里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个论点都似乎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语料分析之上。遗憾的是,如果能多一些直观的例子或者配上一些简单的图表来辅助说明那些抽象的语法规则,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就会顺畅很多。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门槛设置得略高了一些,更像是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而不是轻松阅读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感,它显然是长期、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晶。作者在处理那些细微的语气词和助词的用法时,那种审慎和精确,让我不禁对研究者表达敬意。然而,作为一个抱着学习一门新语言基本交流技巧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实用性几乎为零。它不是教你如何说“你好”或“谢谢”的入门指南,而是剖析“你好”这个表达在不同语境下如何被其内部结构所支撑的“显微镜”分析报告。如果将来能有一个基于此书内容的“大众简易版”,或许能更好地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土家语语法体系的精妙之处,而不是仅仅让它停留在高深的象牙塔内,成为少数专家才能解读的珍贵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