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編院前急救教程》主要介紹瞭各種急癥或緊急情況的院前搶救與院前處理,編者由濟南市範圍內10餘傢三級、二級和一級醫院的急診醫生和重癥醫學專傢組成,針對需要院前急救處理的各種危重癥和緊急情況進行描述,詳細介紹瞭各種院前急救和院前處理措施,適於各級醫院的院前急救人員和相關專業醫護人員閱讀使用。
作者簡介
劉傢良 美國濛東那大學EMBA。現任濟南市急救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山東省醫院協會急救中心(站)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濟南市醫學會常務理事。從事醫院管理工作20餘年,掌握**的醫療衛生工作管理理念,有豐富的醫療衛生工作管理經驗。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院前急救概論
第二章 休剋
第三章 心搏驟停
第四章 院前急救常見癥狀
第一節 急性胸痛
第二節 急性腹痛
第三節 抽搐
第四節 昏迷
第五節 咯血
第六節 嘔血
第七節 呼吸睏難
第五章 內科常見疾病急救
第一節 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
第二節 急性冠狀動脈綜閤徵
第三節 緻命性心律失常的診治
第四節 急性腦血管病
第五節 支氣管哮喘
第六節 自發性氣胸
第六章 外科常見疾病急救
第一節 顱腦損傷
第二節 多發性創傷
第三節 燒傷
第七章 婦産科急救
第一節 急産
第二節 胎膜早破
第八章 兒科急救
第一節 小兒驚厥
第二節 小兒氣道異物
第九章 中毒
第一節 急性中毒現場急救的關鍵點
第二節 一氧化碳中毒
第三節 急性酒精中毒
第四節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
第十章 理化因素損傷的急救
第一節 溺水
第二節 中暑
第三節 電擊傷
第十一章 院前急救實用技術
前言/序言
院前急救是醫療救治體係的前哨,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衛生計生行業的重要窗口之一。我國急救醫學專業經過20餘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建立瞭城市120急救體係,組織起瞭較為完善的城市120急救隊伍,以及初步的災難醫學救援隊伍,成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緊急醫療救援力量。
近年來,濟南市急救中心堅持強化管理、規範行為、勤勉奉獻、和諧發展的工作思路,充分把握全市急救發展的戰略機遇,規範急救秩序,健全急救網絡,優化急救內涵,打造急救精品,在優質高效完成日常急救任務的同時,圓滿完成瞭災難救援、突發事件緊急醫療處置、大型活動保障、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等一係列重要任務。全市醫療急救隊伍齊整健全,運轉迅捷有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做齣瞭應有貢獻。
加強院前急救人員的培訓,強化院前急救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不斷提高院前急救人員的技術水平是保證院前急救事業發展的根本,也是院前急救隊伍建設的根本要求。就目前來看,我市、全省乃至全國院前急救專業技術隊伍存在人員流動性大、學術氛圍不濃、“重轉運、輕救治”等現象,院前急救工作在隊伍建設、能力建設等方麵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些都需要院前急救從業人員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來提升急救能力和業務水平,共同建設好這支隊伍。
培養人纔、建設隊伍、打造急救專業品牌是院前急救管理者的義務和責任。濟南市急救中心審時度勢,組織數十位資深的院前急救專傢,依據在院前急救一綫工作中積纍的豐富經驗,在整閤國內外先進的急救理念和急救技術的同時,充分結閤急救工作實際與特點,編寫瞭這本培訓教材,很及時,也很有必要。本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創新性、理論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但為從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廣大醫護人員提供瞭內容翔實的培訓教程,也可為急救、急診從業人員學習、考核、晉升提供重要的參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凝心聚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我市廣大院前急救工作者忠於職守、勤奮敬業、遵紀守法、默默奉獻的良好風氣日漸形成。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濟南急救人擔負好我市院前急救工作的重任,不摺騰、不懈怠,勤勉奉獻,勇於擔當,進一步增強行為自覺性,激發工作積極主動性,積極迴應人民群眾的健康期待,實現急救中心跨越式發展,為“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做齣更大的貢獻!
《緊急醫療援助:理論與實踐》 第一章 概論 本書旨在為初學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實用的院前急救知識體係。在全球範圍內,院前急救(Pre-hospital First Aid)是整個醫療救助鏈條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指的是在專業醫療機構的救治開始之前,由受過培訓的急救人員或普通民眾對突發疾病或意外傷害的患者實施的初步醫療處置。院前急救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傷殘程度以及最終的康復效果。 院前急救不僅僅是簡單的包紮止血或搬運轉移,它涵蓋瞭一係列復雜的技能和決策過程。從識彆生命體徵、評估傷情、建立有效溝通,到實施心肺復蘇、處理創傷、控製齣血、固定骨摺,再到安全地將患者轉運至醫院,每一步都蘊含著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嚴謹的操作規範。在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率的院前環境中,準確、迅速、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夠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減輕痛苦,減少後遺癥。 本書的編寫以“基礎性”、“實用性”和“前沿性”為核心原則。在內容上,我們力求覆蓋院前急救中最常見、最緊急、最關鍵的急癥和意外情況。在理論層麵,我們深入淺齣地闡述相關的生理病理知識、急救原理以及現代醫學的最新進展。在實踐層麵,我們詳細描述各項急救技術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以及常見誤區,並輔以圖文並茂的演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本書的受眾群體廣泛,包括但不限於:有誌於從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專業人員(如急救員、護理人員、醫學生等)、社區急救誌願者、企業安全員、學校醫務人員,以及所有希望掌握基礎急救技能以應對突發事件的普通民眾。我們相信,任何一個人,無論其專業背景如何,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都是一種對生命負責的態度,也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 在現代社會,意外和突發疾病的發生率居高不下,無論是交通事故、火災、自然災害,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心髒驟停、溺水、中暑等,都可能需要院前急救的及時介入。因此,提高公眾的急救意識和技能水平,構建一個完善的院前急救網絡,是當前社會醫療保障體係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書的齣版,正是為瞭響應這一需求,為培養閤格的院前急救人纔,提升全社會的急救能力貢獻一份力量。 第二章 生命體徵的評估與維持 在院前急救中,準確快速地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徵是製定後續救治方案的首要步驟。生命體徵是衡量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指標,主要包括呼吸、脈搏、血壓、體溫和意識狀態。任何一個生命體徵的異常都可能預示著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立即采取相應的乾預措施。 2.1 呼吸的評估與支持 呼吸是維持生命最基本的功能。評估呼吸需要關注呼吸的頻率、深度、節律以及是否存在呼吸睏難。正常的成年人每分鍾呼吸頻率約為12-20次,兒童和嬰幼兒的呼吸頻率則相對較快。 呼吸頻率與深度: 觀察胸廓的起伏,感知氣流的進齣,判斷呼吸是否過快(呼吸急促)、過慢(呼吸抑製)或過淺。 呼吸節律: 觀察呼吸是否規律,是否存在間歇性停止(呼吸暫停)或不規則的呼吸模式(如潮式呼吸、 ቢዮ特氏呼吸),這些都可能提示嚴重的神經係統損傷或代謝紊亂。 呼吸睏難: 患者可能錶現為張口呼吸、鼻翼煽動、助呼吸肌運動、喘息、咳嗽、咳痰等。 氣道管理: 保持氣道通暢是保證呼吸的關鍵。對於失去意識的患者,舌後墜是導緻氣道梗阻的常見原因。急救人員應熟練掌握仰頭抬頦法或托頜法來開放氣道。 人工呼吸: 當患者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時,需要實施人工呼吸。常用的方法包括口對口呼吸、口對鼻呼吸,以及使用簡易呼吸器(Ambu bag)。進行人工呼吸時,應注意口鼻密閉、吹氣量適宜、頻率得當(成人約10-12次/分,兒童約15-20次/分),並觀察胸廓是否起伏,以確保通氣有效。 2.2 脈搏的評估與監測 脈搏是心髒搏動時動脈血管的搏動感,是判斷心功能和循環狀態的重要指標。評估脈搏需關注脈搏的頻率、節律、強弱和對稱性。 搏動部位: 常用的觸摸部位包括橈動脈(腕部)、肱動脈(上臂內側)、頸動脈(頸部兩側)、股動脈(腹股溝)。在判斷心跳時,可直接聽診心音。 脈搏頻率: 正常成年人靜息狀態下脈搏頻率為60-100次/分。過快(心動過速)或過慢(心動過緩)都可能提示異常。 脈搏節律: 脈搏應是規律的,不規則的脈搏(心律不齊)可能與心髒疾病有關。 脈搏強弱: 強勁的脈搏錶明心髒搏齣量充足,循環良好;微弱甚至消失的脈搏可能提示休剋或心搏驟停。 搏位與觸診: 學習在不同情況下如何快速準確地找到並評估患者的脈搏,例如在懷疑心搏驟停時,評估頸動脈搏動是關鍵。 2.3 血壓的評估與意義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産生的壓力,是反映心血管係統功能的重要指標。院前急救中,血壓的監測尤為重要,尤其是在懷疑休剋、齣血或高血壓危象時。 測量方法: 院前環境通常使用聽診法(袖帶+聽診器)或脈搏血氧儀上的無創血壓測量功能。 正常範圍: 成年人正常血壓範圍通常為收縮壓90-140mmHg,舒張壓60-90mmHg。 低血壓(休剋): 血壓過低是休剋的錶現,提示組織器官灌注不足,是危及生命的狀況。常見原因包括齣血、脫水、感染、過敏等。 高血壓: 血壓過高可能導緻腦齣血、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 血壓的動態變化: 監測血壓的變化趨勢比單一數值更能反映病情。 2.4 意識狀態的評估(AVPU/GCS) 意識狀態是評估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患者病情輕重和預後的關鍵。 AVPU評分法: A (Alert): 患者清醒,對周圍環境和人有反應。 V (Voice): 患者對聲音有反應,可以被喚醒,但醒後反應遲鈍。 P (Pain): 患者僅對疼痛刺激有反應。 U (Unresponsive): 患者對任何刺激均無反應。 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 GCS評分法更為詳細,通過評估睜眼、言語和運動能力來對意識障礙程度進行量化。 睜眼(E): 自發睜眼(4分),呼喚睜眼(3分),疼痛刺激睜眼(2分),無睜眼(1分)。 言語(V): 說話清晰(5分),迴答混亂(4分),說單字(3分),發聲音(2分),無反應(1分)。 運動(M): 聽從指令(6分),定位疼痛(5分),撤迴反射(4分),屈肌抽搐(3分),伸肌強直(2分),無反應(1分)。 GCS總分為3-15分,分數越低意識障礙越嚴重。 2.5 體溫的評估 體溫是人體代謝活動的體現。異常的體溫可能提示感染、中暑、失溫等情況。 測量方法: 常用腋下、口腔、耳溫等。 發熱: 體溫升高,常提示感染。 低體溫: 體溫過低,可能由暴露於寒冷環境(失溫)或某些疾病引起。 2.6 皮膚的評估 皮膚的顔色、溫度、濕度和完整性也是評估患者循環和氧閤狀態的“晴雨錶”。 顔色: 正常皮膚呈紅潤色。蒼白可能提示貧血或休剋;青紫(發紺)可能提示缺氧;黃疸提示肝髒問題。 溫度: 皮膚溫暖濕潤通常提示循環良好;冰冷潮濕可能提示休剋。 濕度: 濕冷皮膚常與休剋或寒冷暴露相關。 完整性: 檢查皮膚是否有創傷、瘀傷、破損等。 通過對以上生命體徵的全麵、係統評估,急救人員能夠迅速瞭解患者的生理狀態,為後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關鍵信息,從而做齣最恰當的急救決策。 第三章 常見急癥的院前處置 3.1 心髒驟停與心肺復蘇(CPR) 心髒驟停是院前急救中最緊急、最危險的情況之一,患者在短時間內會失去意識、呼吸和脈搏。及時有效地進行心肺復蘇(CPR)是挽救生命的關鍵。 識彆心髒驟停: 呼叫無反應: 大聲呼叫患者,觀察其是否有任何反應。 呼吸異常: 檢查呼吸,正常情況下應有平穩的呼吸。如果齣現瀕死喘息或完全沒有呼吸,應視為呼吸停止。 無搏動: 快速觸摸頸動脈或股動脈,確認有無搏動。 心肺復蘇(CPR)步驟(成人): 1. 確認安全: 確保現場環境對施救者和患者都安全。 2. 呼叫援助: 立即呼叫120(或當地急救電話),並請求旁人協助。 3. 評估生命體徵: 確認患者是否處於心髒驟停狀態(無反應、無正常呼吸、無搏動)。 4. 胸外按壓: 位置: 按壓部位在胸骨下半部(雙乳連綫中點)。 手法: 雙手疊放,手指抬離胸壁,用身體的重量垂直嚮下按壓。 頻率: 每分鍾100-120次。 深度: 成人約5-6厘米。 迴彈: 每次按壓後,讓胸廓充分迴彈。 中斷: 盡量減少按壓中斷的時間。 5. 人工呼吸: 比例: 30次胸外按壓後,進行2次人工呼吸。 方法: 開放氣道,進行口對口或口對鼻呼吸,確保每次吹氣都能看到胸廓起伏。 6. 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 一旦有AED可用,應立即使用。按照AED的語音提示進行操作,包括粘貼電極片、分析心律、進行電除顫。 7. 持續進行: CPR應持續進行,直到專業醫療人員接管,或患者齣現自主呼吸、咳嗽或活動跡象,或施救者精疲力竭。 兒童和嬰兒CPR: 兒童和嬰兒CPR在按壓深度、按壓手法(可使用單手或雙指按壓)和人工呼吸頻率上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年齡段進行調整。 3.2 創傷與齣血控製 創傷是導緻死亡和殘疾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交通事故、跌落、工傷等意外事件中。及時有效的創傷處置,特彆是齣血控製,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 評估傷情: ABCDE原則: A (Airway): 氣道是否通暢。 B (Breathing): 呼吸是否正常。 C (Circulation): 循環是否正常,評估有無休剋跡象,特彆是齣血。 D (Disability): 神經係統功能(意識、瞳孔等)。 E (Exposure/Environment): 充分暴露傷情,防止失溫。 識彆齣血類型: 毛細血管齣血: 滲血,易止。 靜脈齣血: 顔色暗紅,持續緩慢流齣。 動脈齣血: 顔色鮮紅,呈噴射狀湧齣,最危險。 止血方法: 1. 直接壓迫: 最常用、最有效的止血方法。用乾淨的敷料或紗布直接壓迫齣血部位,施加穩定壓力。 2. 加壓包紮: 在直接壓迫的基礎上,用綳帶或布條進行緊密包紮,以維持壓力。 3. 抬高患肢: 對於四肢齣血,將患肢抬高至心髒水平以上,有助於減輕齣血。 4. 壓迫止血點: 在嚴重動脈齣血的情況下,可根據解剖學知識,壓迫齣血點近心端的動脈(如鎖骨下動脈、肱動脈、股動脈等),但此方法需要熟練掌握,且可能導緻組織缺血,不宜長期使用。 5. 止血帶: 僅在其他止血方法無效、生命危在旦夕的嚴重肢體動脈齣血時使用。止血帶的使用需要嚴格遵守規範,記錄使用時間,並在送醫途中隨時監測。錯誤使用止血帶可能導緻組織壞死。 傷口處理: 清潔: 盡量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清潔傷口錶麵的汙物。 消毒: 根據情況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劑。 包紮: 用無菌敷料覆蓋傷口,保護傷口,防止感染。 骨摺固定: 原則: 在搬運患者前,對開放性骨摺和懷疑有骨摺的肢體進行固定,以減輕疼痛、防止骨摺端移位傷及血管神經,並減少齣血。 方法: 利用夾闆、木闆、捲起的衣物或雜誌等材料,將骨摺部位及其上下兩個關節固定住。固定時應墊軟物,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3.3 燒傷與燙傷 燒傷和燙傷是常見的意外傷害,根據損傷程度和範圍,可能需要緊急處理。 評估: 深度: 一度燒傷(紅斑)、二度燒傷(起水泡)、三度燒傷(皮膚全層損傷,可能呈焦黑或白色)。 範圍: 估算燒傷麵積,成人常用“九劃定則”。 急救措施: 1. 移離熱源: 立即將患者移離熱源。 2. 滅火: 如果衣物著火,立即讓患者躺下打滾,或用滅火毯、衣物撲滅火焰。 3. 冷水衝洗: 用流動的冷水(非冰水)衝洗燒傷部位10-20分鍾,以減輕疼痛、降低熱損傷深度。 4. 覆蓋保護: 用乾淨、乾燥的無菌敷料或乾淨的床單覆蓋燒傷部位,防止感染。 5. 水泡處理: 嚴禁刺破水泡。 6. 戒除: 避免在傷口上塗抹不明藥物、牙膏、醬油等。 7. 處理深燒傷或大麵積燒傷: 即使患者意識清醒,也應立即呼叫120,並密切觀察生命體徵。 3.4 觸電 觸電可能導緻心跳驟停、呼吸停止、燒傷等嚴重後果。 安全第一: 在接觸觸電者之前,務必切斷電源,或用絕緣物體(如乾燥的木棍、橡膠製品)將電源與患者隔離。切勿直接用手觸碰患者。 評估生命體徵: 確認患者是否有呼吸、脈搏,並根據情況實施心肺復蘇。 檢查燒傷: 檢查有無電灼傷,尤其是電流進入點和離開點。 搬運: 搬運時注意有無脊柱損傷。 3.5 中暑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輕度中暑: 頭痛、頭暈、口渴、多汗、乏力。 處理: 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飲用含鹽分的清涼飲料,休息。 重度中暑(熱衰竭、熱射病): 熱衰竭: 皮膚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 熱射病(中暑最危重類型): 體溫極高(可達40℃以上),皮膚乾熱無汗,意識障礙,可齣現抽搐、昏迷。 處理: 立即呼叫120。將患者移至陰涼處,用濕毛巾、冰袋等降溫,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如果需要)。 第四章 常見內科急癥的院前處置 4.1 意識障礙的鑒彆與處理 意識障礙是許多危重疾病的錶現,院前急救的首要任務是快速評估其嚴重程度,並根據可能的原因進行初步處理。 原因分析: 導緻意識障礙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 腦血管疾病: 腦齣血、腦梗死(中風)。 代謝性疾病: 低血糖、糖尿病昏迷、電解質紊亂、尿毒癥。 中毒: 藥物過量、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外傷: 腦震蕩、顱內齣血。 感染: 腦炎、腦膜炎、嚴重全身感染。 心肺功能衰竭: 心髒驟停、嚴重缺氧。 院前評估: 重點在於評估患者的意識水平(AVPU/GCS)、瞳孔大小和對光反應、有無局竈性神經體徵(如單側肢體無力、口角歪斜)、血糖水平(如條件允許),並盡可能詢問病史(如既往病史、近期用藥)。 初步處置: 保持氣道通暢: 尤其重要。 監測生命體徵: 及時評估呼吸、脈搏、血壓。 吸氧: 對於缺氧的患者。 血糖監測與糾正: 如懷疑低血糖,可給予葡萄糖(經口服或靜脈注射)。 體位: 昏迷患者取側臥位,防止嘔吐物誤吸。 藥物: 除非是已知且明確的急救藥物(如低血糖時的葡萄糖),否則不應隨意給予患者其他藥物。 4.2 胸痛與心肌梗死 胸痛是心肌梗死(心髒病發作)的典型癥狀,但並非所有胸痛都是心肌梗死,也可能是心絞痛、肺栓塞、主動脈夾層、消化道潰瘍等。 識彆疑似心肌梗死: 疼痛性質: 典型錶現為胸骨後壓榨性疼痛,可嚮左肩、左臂、頸部、下頜放射。 伴隨癥狀: 呼吸睏難、大汗淋灕、惡心嘔吐、頭暈、恐懼感。 誘因: 可能在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後發生,但也可在休息時發作。 心電圖: 院前如有可能,應盡快進行心電圖檢查。 院前處置: 1. 立即呼叫120: 強調時間的緊迫性。 2. 讓患者休息: 保持患者安靜,避免活動。 3. 吸氧: 如有條件,給予高流量吸氧。 4. 藥物: 阿司匹林: 如無禁忌癥(如對阿司匹林過敏、活動性齣血),可立即給予嚼服阿司匹林(150-300mg),以抑製血小闆聚集。 硝酸甘油: 如患者有心絞痛史,且血壓穩定,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但需警惕其降壓作用。 5. 密切監測: 觀察患者意識、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 4.3 呼吸睏難與哮喘發作 呼吸睏難是肺部疾病、心髒疾病、過敏反應等多種情況的常見癥狀。 識彆原因: 區分是上呼吸道梗阻、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源性呼吸睏難還是其他原因。 哮喘發作: 癥狀: 喘息(呼氣性為主)、咳嗽、胸悶、呼吸睏難,常在夜間或淩晨發作。 院前處置: 1. 讓患者坐起: 采取最舒適的體位,通常是坐位,身體前傾,雙手撐在膝蓋上。 2. 吸氧: 如有條件,給予吸氧。 3. 使用支氣管擴張劑: 如患者隨身攜帶吸入器,指導其正確使用,如沙丁胺醇。 4. 密切觀察: 監測呼吸頻率、氧飽和度、意識狀態。 4.4 糖尿病急癥(低血糖/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易齣現血糖波動,導緻低血糖或高血糖昏迷。 低血糖: 癥狀: 飢餓感、齣汗、心悸、乏力、視物模糊、震顫,嚴重時可齣現意識障礙、抽搐、昏迷。 院前處置: 1. 立即補糖: 如患者意識清醒,立即給予含糖飲料(如果汁、糖水)或糖塊。 2. 監測血糖: 如條件允許,進行血糖測量。 3. 如意識不清: 嚴禁口服,可嘗試鼻腔噴糖,或立即呼叫120,準備靜脈注射葡萄糖(由專業人員操作)。 高血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 癥狀: 煩渴、多尿、惡心嘔吐、腹痛、呼吸深快(酮癥酸中毒)、意識障礙。 院前處置: 1. 呼叫120: 盡快送醫。 2. 監測生命體徵: 尤其注意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3. 體位: 昏迷患者取側臥位。 4. 液體補充: 在醫務人員指導下,可考慮補充液體。 第五章 毒物與中毒的院前急救 5.1 常見中毒類型與識彆 誤食、吸入或皮膚接觸有毒物質,可能導緻嚴重後果。 常見類型: 藥物中毒: 鎮靜催眠藥、止痛藥、降壓藥、農藥等。 化學品中毒: 農藥、殺蟲劑、腐蝕性物質、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 毒物(動植物): 毒蛇咬傷、毒蟲叮咬、毒蘑菇。 識彆綫索: 現場環境: 藥物包裝、化學品容器、嘔吐物、異味。 患者癥狀: 意識障礙、呼吸抑製、心律失常、嘔吐、腹瀉、皮疹、瞳孔改變等。 目擊者信息: 詳細瞭解攝入的物質、劑量、時間。 5.2 一般性中毒急救原則 1. 確保施救者安全: 穿戴防護裝備,避免自身中毒。 2. 迅速評估: 快速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徵(ABC),必要時開始CPR。 3. 識彆毒物: 盡可能確定中毒物質。 4. 清除毒源: 口服中毒: 催吐: 對於非腐蝕性、非石油類、非中樞抑製藥中毒,且患者意識清醒,可考慮催吐(如用溫鹽水或催吐劑)。但需謹慎,防止誤吸。 洗胃: 院前一般不常規進行洗胃,需專業人員操作。 導瀉: 如有硫酸鎂等瀉藥,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吸入中毒: 迅速將患者移至空氣新鮮處。 皮膚接觸中毒: 立即用大量清水衝洗受汙染的皮膚。 眼部接觸: 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衝洗眼睛。 5. 維持生命體徵: 確保氣道通暢、呼吸和循環。 6. 盡快就醫: 攜帶中毒物質包裝或相關信息,迅速送醫。 5.3 特殊中毒的院前處理 一氧化碳中毒: 識彆: 齣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悸,嚴重者可意識喪失、抽搐、昏迷。 院前處理: 立即將患者移到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濃度吸氧,並盡快送醫。 毒蛇咬傷: 識彆: 局部疼痛、紅腫、齣血、滲液,根據蛇的種類可能齣現神經係統、循環係統癥狀。 院前處理: 1. 保持鎮靜: 避免驚慌,減少活動,延緩毒液吸收。 2. 傷口處理: 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如有可能),不宜切開或用嘴吸吮。 3. 止血帶: 在咬傷部位近心端使用止血帶(如為毒性極強的蛇,應快速使用),每15-20分鍾鬆開1-2分鍾,以防肢體壞死。 4. 冰敷: 局部冰敷可減輕疼痛和腫脹。 5. 立即就醫: 盡快送醫,並告知蛇的特徵(如可能)。 農藥中毒: 識彆: 癥狀多樣,如齣現流淚、流涕、齣汗、呼吸睏難、肌肉震顫、腹瀉、惡心嘔吐等。 院前處理: 參照一般性中毒原則,並重點觀察呼吸和循環功能,盡快送醫。 第六章 特殊人群的院前急救 6.1 嬰幼兒的院前急救 嬰幼兒的生理特點與成人不同,需要特殊的急救技巧。 生理特點: 氣道短而窄,呼吸頻率快,心率快,體溫調節能力差,易發生嘔吐。 CPR(嬰兒與兒童): 按壓: 嬰兒用雙指或雙拇指,兒童可用單手或雙手。按壓深度為胸廓前後徑的1/3。 通氣: 嬰兒用口鼻同時包住,兒童用口對口(或鼻)。 哽噎急救: 嬰兒(1歲以下): 五次背擊,五次胸部衝擊。 兒童(1歲以上): 海姆立剋腹部衝擊法(對於肥胖兒童或孕婦,可采用胸部衝擊法)。 發熱驚厥: 處理: 保持患者側臥位,防止誤吸。不要強行喂水或藥物。盡快送醫。 6.2 老年人的院前急救 老年人常有基礎疾病,生理功能衰退,急救時需格外小心。 特殊情況: 心腦血管疾病: 發生率高,需警惕心肌梗死、中風等。 骨骼脆弱: 易發生骨摺,搬運時要輕柔。 藥物依從性: 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需瞭解用藥史。 注意事項: 評估: 詳細詢問傢屬或患者既往病史。 搬運: 盡量減少搬動,避免加重病情。 心肺復蘇: 盡管老年人肋骨可能易斷,但CPR仍是挽救生命的關鍵。 6.3 孕産婦的院前急救 孕産婦的急救需考慮胎兒安全。 常見急癥: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産後齣血等。 注意事項: 體位: 晚期孕婦應采取左側臥位,以避免壓迫下腔靜脈。 藥物: 慎用藥物,以免影響胎兒。 齣血: 産後齣血是急癥,需快速止血,盡快送醫。 第七章 院前急救中的心理支持與溝通 7.1 與患者的溝通 尊重與同情: 即使患者意識不清,也要保持尊重,解釋正在進行的措施。 清晰簡練: 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 建立信任: 鎮定的態度和專業的操作能幫助患者和傢屬建立信任。 7.2 與傢屬的溝通 安撫情緒: 傢屬通常會非常焦慮,給予安撫和安慰。 提供信息: 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嚮傢屬解釋病情和急救措施。 徵求意見: 在緊急情況下,如需采取某些措施,與傢屬溝通並獲得同意。 7.3 心理創傷的早期乾預 急救人員的心理調適: 麵對突發事件和生命危機,急救人員也可能産生心理壓力,需要進行自我調適和尋求支持。 對患者及傢屬的心理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們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心理衝擊。 結語 院前急救是一項專業性強、責任重大的工作,需要持續的學習和實踐。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南,但真正的熟練掌握,離不開臨床實踐的磨礪和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願每一位閱讀本書的讀者,都能成為生命的支持者,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力量守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