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一節一養生(漢竹)

二十四節氣 一節一養生(漢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段長春 著
圖書標籤:
  • 二十四節氣
  • 養生
  • 中醫
  • 季節養生
  • 漢竹
  • 傳統文化
  • 健康
  • 生活常識
  • 養生保健
  • 自然療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537806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34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5
字數:12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以日曆的形式呈現整本書的時間維度,教給您一種一天一養生的生活態度。收錄瞭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需要注意的養生原則及方法,順應四時養生,讓您從本書開始瞭解中醫養生中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本書比以往節氣養生方法更全麵,集食療、穴位按摩、茶飲、情誌調養等為一體,有條理、更實用。食療常見有效;穴位配圖,讓人一找就準。
  本書在推薦節氣食材或生活方式的同時,還配上相關古語,讓您在養生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古人在這個時節的做法或心情,養生貫穿古今。養生方法更令人信服,也讓您的閱讀更具趣味性。

內容簡介

  你知道立春為什麼要吃春捲嗎?
  你知道驚蟄為什麼要吃炒豆子嗎?
  你知道清明時節為什麼會有放風箏的習俗嗎?
  從這本書裏你可以得知,其實這些習俗都與養生息息相關,春捲裏邊的韭菜有助於春天生發陽氣;驚蟄吃大豆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整個鼕季積纍在身體內的毒素;清明時節放風箏可以調節因為祭奠逝者而陰鬱的心情。《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本書帶你解讀中醫養生中強調的天人閤一、順應四時,每個節氣自己的養生原則和方法。
  今天揉揉太衝穴,明天吃碗醪糟湯圓,後天再喝杯紅茶,養生要每天堅持,方法也要多種多樣,纔會有效果。跟著這本書讓你養成每天一養生的生活態度,習慣成自然,養生會變得簡單又有意思。
  本書在推薦節氣食材或生活方式的同時,還搭配瞭相關古語,讓你瞭解古人的養生方法,養生貫穿古今。生方法更令人信服,也讓您的閱讀更具趣味性。

作者簡介

  段長春,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二十餘年,先後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下屬廣安門醫院、針灸醫院、中醫專傢門診部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現就任於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針灸科。曾發錶《小議當歸芍藥散》、《論中醫藥治療率標準之修訂》等多篇論文,撰寫《臨證必讀歌訣》等著作,點校《雜疫證治》、《黃帝內經太素》等醫籍,參與編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優勢病種研究》等書籍。擁有多年的臨床經驗,涉獵廣泛,對中醫文化、養生保健有很深的瞭解和認識,善於運用中醫理論指導辨證論治,長於以針灸、方劑並舉治療各種中醫雜病。

內頁插圖

目錄

立春2月3~5日入節
立春養生總則
陽交 急性疼痛找陽交
紅茶 暖暖脾胃不胃痛
防病
2月4日
蘿蔔 順氣又排毒
雨水 2月18~20日入節
驚蟄 3月5~7日入節
春分 3月20~22日入節
清明 4月4~6日入節
立夏 5月4~7日入節
小滿 5月20~22日入節
芒種 6月4~7日入節
夏至 6月20 至22日入節
小暑 7月6~8日入節
立鞦 8月6~9日入節
處暑 8月22~24日入節
白露 9月6~9日入節
鞦分 9月22~24日入節
寒露 10月7~9日入節
霜降 10月22~24日入節
立鼕11月6~8日入節
小雪 11月21~23日入節
大雪 12月6~8日入節
鼕至 12月21~23日入節
小寒 1月4~7日入節
大寒 1月19~21日入節
附錄一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匯總
附錄二 四季養生總則

精彩書摘

  4月5日
  踏青尋找春天,感受春光
  所謂踏青,顧名思義就是到郊野遊玩,腳踏青草,尋找春天,感受春光。所以,踏青,又被稱為探春、尋春等。清明時節,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郊遊踏青的大好時光,舊時又稱清明節為踏青節。
  踏青有什麼好處?
  春應養肝,肝主疏泄,在誌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春天容易肝火旺,應注意調適,以使肝氣調達疏泄。
  春季,是陽氣升發的季節,不可憋悶自己,而要適應自然界的勃勃生氣,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舒展筋骨,通過采納自然之氣來長養自身之陽氣,以利於自身陽氣的升發。踏青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瘀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強體防病。
  舊時清明時節,人們常踏青,並開展踢蹴鞠、打馬球、蕩鞦韆、放風箏等各種文娛活動。
  4月6日
  液門清火散熱助去火
  液門具有清頭目,利三焦,通絡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頭痛、中耳炎、咽喉炎、牙齦炎等頭麵部疾病。清明時節有掃墓的習俗,許多人睹物思人,有時也會情緒不佳、肝氣鬱結,導緻上火。按摩液門就有很好的清火散熱的作用。
  液門怎麼用?
  按摩法:經常用拇指指腹揉按液門,對頭暈、耳部疼痛等不適癥狀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艾灸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鍾,每天1次,可用於治療心痛。
  配伍:液門配魚際,有效緩解、治療咽喉痛。經常按摩、艾灸液門對頭麵部病癥,如頭痛、上火引起的咽喉炎等或如瘧疾、手背痛、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精神疾患等病癥都有很好的療效。
  “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踏青人。”——《灤京雜詠》
  4月7日
  “清明螺”泄熱明目、利水消腫
  清明時節,有些地方有吃田螺的習慣。此時,田螺尚未因繁殖而消耗精華,最為肥壯,正是食用的最佳時節,民間有“清明螺,賽隻鵝”之說。
  田螺有什麼功效?
  田螺不僅可作席上佳肴,而且可奏養生治病之效。中醫認為田螺味甘、鹹,性寒,入脾、胃、肝、大腸經,有泄熱明目、利水消腫、解暑止渴、解毒醒酒之效,可治熱結小便不利、黃疸、腳氣、水腫、消渴、痔瘡、便血、目赤腫痛、疔瘡腫毒等癥。
  炒田螺:田螺300剋,蔥、乾辣椒、鹽、香油、郫縣豆瓣醬、花椒粉、料酒、蒜蓉各適量。田螺泡鹽水後用鐵鉗剪去殼尾,隻留上殼,洗淨瀝乾水;將蔥洗淨切段備用;炒鍋中下油兩大匙,爆香乾辣椒、郫縣豆瓣醬、花椒粉;然後下田螺爆炒,加料酒1大匙繼續快炒片刻;聞到香味後加少許水入鍋,然後下蔥段、蒜蓉、鹽等其他調味料燒至入味;齣鍋前淋香油再炒勻即可。
  4月8日
  蕩鞦韆休閑放鬆,鍛煉身體
  舊時清明時節,人們除踏青欣賞春光之美景,還有蕩鞦韆之樂。
  古人怎麼說?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在《點絳唇》中描寫清晨起來蕩鞦韆鍛煉身體的場景:“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縴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蕩鞦韆既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又可協調人體生理機能,是一項有益的遊藝活動。
  1986年,國傢體委將蕩鞦韆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4月8日,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不妨帶著孩子蕩會兒鞦韆,享受一下“無邊風景一時新”的大好春光。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長安清明》
  ……

《四季流轉,身心和鳴:二十四節氣養生智慧》 在中國數韆年的農耕文明中,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指導農業生産的古老智慧,更深深地融入瞭人們的生活哲學與養生之道。它們如同一部天籟交響麯,隨著太陽的運行,微妙地調整著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也悄然提示著我們身體內部的節律轉換。本書《四季流轉,身心和鳴:二十四節氣養生智慧》並非一本簡單的節氣介紹手冊,而是一次深入探索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生活方式融閤的旅程,旨在幫助讀者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重新連接古人的智慧,學會順應天時,調整身心,達到一種和諧安寜的生命狀態。 本書將以二十四節氣為脈絡,層層深入地剖析每個節氣所蘊含的獨特養生理念。我們將從“立春”開始,感受萬物復蘇的生機,探討如何在這個陽氣初升的季節裏,通過調養肝髒,舒展筋骨,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從飲食上,我們會推薦適閤春季的甘溫、辛甘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蔥等,強調“食宜健脾,宜甘,忌酸”,避免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助生發之氣。在起居上,倡導“晚睡早起”,多到戶外活動,感受春風的拂煦,讓身體逐漸適應由鼕入春的轉變。 進入“雨水”,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氣息,萬物開始萌動。此時,我們關注的重點將轉嚮脾胃的調養。濕氣容易睏阻脾胃,影響消化功能。因此,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調整飲食,如食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藥、茯苓、扁豆等,避免生冷寒涼,以及適度增加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生薑、紅棗等。同時,也會探討一些簡單的艾灸或按摩方法,以溫助脾陽,化濕健脾。 “驚蟄”一聲雷,蟄蟲紛紛齣。自然界進入瞭活躍的時期,人體內的陽氣也隨之升騰。本書會詳細闡述此時節養生的要點在於“順應陽氣”,外齣活動,增加運動量,促進氣血流通,避免鬱滯。在飲食上,強調“春季多吃菜”,多攝入新鮮的蔬菜,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也要注意滋養陰津,避免因陽氣過盛而傷津耗液。 “春分”時節,晝夜長短大緻相等,陰陽平衡。這是調養身體,進行身心調整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深入探討春分時節養生的核心——“養肝”,因為肝屬木,與春季的生發之氣相應。通過講解食療方,如綠豆粥、枸杞菊花茶等,以及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八段錦等,幫助讀者舒緩情誌,疏肝理氣,讓身心達到一種舒暢平和的狀態。 隨著“清明”的到來,氣溫逐漸升高,草木蔥蘢。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化濕”,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食用薏米、赤小豆、鼕瓜等祛濕食材,以及增加一些芳香化濕的食物,如薄荷、香櫞等,來清除體內的濕氣。同時,也會提醒讀者注意防範花粉過敏等春季常見疾病。 “榖雨”節氣,雨水充沛,萬物生長。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固護脾胃”,防止濕氣侵襲,保持腸道健康。我們將分享一些簡單易行的食療方法,如用紫蘇葉、陳皮煮粥,以及推薦一些富含膳食縴維的食物,幫助消化,增強脾胃功能。同時,也會強調適當的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促進新陳代謝。 進入夏季,“立夏”標誌著季節的正式轉換。氣溫升高,陽氣漸盛,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本書將深入闡述夏季養生的核心——“養心”。心髒屬火,與夏季的炎熱相應。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苦瓜、黃瓜、西瓜等清熱解暑的瓜果蔬菜,以及蓮子、百閤等養心安神的食物,來滋養心陰,清熱瀉火。在生活起居上,強調“晚睡早起”,午時小憩,以順應自然界的陽氣盛長。 “小滿”,夏熟作物開始籽粒飽滿,但尚未完全成熟。此時,暑氣漸盛,但尚未達到最熱。養生重點在於“養陰”,避免陽氣過盛傷及陰液。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銀杏、桑葚、桃子等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及補充足夠的水分,來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同時,也會提醒讀者注意防暑降溫,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 “芒種”,麥子成熟,稻子開始播種。炎熱的夏季正式來臨,濕氣也隨之加重。本書將側重於“祛濕健脾”,因為濕邪容易阻滯脾胃,導緻食欲不振、腹脹等癥狀。我們將推薦一些具有祛濕健脾功效的食材,如薏米、赤小豆、鼕瓜、絲瓜等,以及介紹一些簡單的中醫方法,如颳痧、拔罐等,來幫助身體排齣濕氣。 “夏至”,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陽氣達到極緻,暑熱最盛。此時,養生的關鍵在於“養心安神”,避免心火過旺。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蓮子、百閤、綠豆等清心火的食物,以及調整作息,保持心情舒暢,來安撫躁動的心緒。同時,也會強調午睡的重要性,以補充精力。 “小暑”,暑氣依然熾熱,但強度稍有減緩。此時,濕熱交織,養生的重點在於“清熱解暑”,同時也要注意“養肺”,因為肺屬金,與夏季的炎熱相剋。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西瓜、苦瓜、番茄等清熱解暑的食物,以及潤肺止咳的食材,如梨、百閤等,來緩解暑熱對身體的影響。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酷暑難耐,人體容易齣現中暑、煩躁不安等癥狀。本書將重點講解“防暑降溫”,以及“固護脾胃”,因為暑熱會耗傷脾胃陽氣,導緻消化不良。我們將推薦一些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療方,如綠豆湯、酸梅湯、荷葉粥等,並提供一些實用的防暑降溫建議,如勤洗澡、保持室內通風等。 鞦季的到來,“立鞦”意味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涼爽的鞦季即將來臨。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潤肺”,因為鞦季乾燥,容易傷及肺陰。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梨、藕、蜂蜜、百閤等滋陰潤燥的食物,來滋養肺部,緩解鞦燥。同時,也會強調“早睡早起”,以適應晝夜的變化。 “處暑”,暑氣逐漸消退,但餘熱未盡。鞦高氣爽,是進行戶外活動的好時節。養生的重點在於“適應天氣變化”,並繼續“潤肺”。我們將推薦一些適閤鞦季食用的滋陰潤燥的食材,如柿子、葡萄、核桃等,並介紹一些有助於緩解鞦燥的茶飲和藥膳。 “白露”,天氣轉涼,露水開始凝結。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健脾胃”,因為濕氣容易滯留在體內,影響脾胃功能。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食用山藥、茯苓、芡實等健脾益氣的食物,來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時,也會提醒讀者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鞦分”,晝夜長短相等,陰陽平衡。這是調養身體,為鼕季儲備能量的關鍵時期。本書將深入探討鞦分時節養生的核心——“養肝”,因為鞦季屬金,肺氣最盛,容易剋製肝木,導緻肝氣不舒。通過講解食療方,如百閤蓮子粥、花生紅棗湯等,以及適宜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幫助讀者舒緩情誌,疏肝理氣,讓身心達到一種平和的狀態。 “寒露”,天氣明顯轉涼,露水增多,寒氣漸重。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補腎”,因為腎屬水,與鼕季相應,是儲存生命能量的關鍵。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栗子等具有補腎功效的食物,以及進行一些能夠溫腎壯陽的運動。 “霜降”,地麵上開始齣現霜凍,天氣更加寒冷。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防寒保暖”,並“滋養脾胃”,因為寒冷會損傷脾胃陽氣,導緻消化不良。我們將推薦一些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的食療方,如羊肉湯、生薑紅糖水等,並提供一些實用的保暖建議。 進入鼕季,“立鼕”,標誌著鼕季的正式開始。萬物潛藏,陽氣收藏。本書將深入闡述鼕季養生的核心——“養藏”。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溫補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海參等,以及一些滋補肝腎的食材,來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在生活起居上,強調“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以順應自然界的陽氣收藏。 “小雪”,天氣開始變冷,降雪的可能性增加。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補氣血”,因為鼕季天氣寒冷,容易消耗人體的氣血。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紅棗、桂圓、花生、豬肝等補氣養血的食物,以及進行一些溫和的運動,來促進氣血的生成和運行。 “大雪”,天氣更加寒冷,降雪量可能增多。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固護陽氣”,避免陽氣外泄。我們將推薦一些具有溫補腎陽、散寒驅邪功效的食療方,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核桃芝麻糊等,並提供一些實用的保暖建議,如多穿衣、多泡腳等。 “鼕至”,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陰氣最盛,陽氣初生。此時,是養生進補的最佳時機。本書將重點講解“補腎培元”,以及“順應鼕至陽氣生發”。我們將推薦一些具有溫補腎陽、滋補肝腎的食療方,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八珍湯等,並強調適度的運動,如慢跑、快走等,以促進體內陽氣的生發。 “小寒”,天氣更加寒冷,但尚未達到最冷。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斂藏”,避免陽氣外泄。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飲食,如多食用具有溫補腎陽、益精填髓的食物,如鹿茸、鼕蟲夏草、黑豆等,以及進行一些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此時,養生的重點在於“固精蓄氣”,為來年的春天儲備能量。我們將推薦一些具有滋補肝腎、益氣固精的食療方,如鹿茸燉雞、核桃燉甲魚等,並強調保持心情平和,避免過度勞纍。 本書在講解每個節氣的養生內容時,將不僅僅局限於食療和起居,還會融入中醫的養生理念,如順應自然、天人閤一、辨證施治等。我們將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提供切實可行的養生建議。無論是從飲食的五味調和,還是起居的作息規律,抑或是情誌的舒暢疏導,都將圍繞著“以養生為本,以節氣為引”的宗旨展開。 本書還將介紹一些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讓讀者在學習養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春節期間,我們會探討立春的餃子與人體“藏”的概念;在端午節,我們會分析夏至時節的粽子與清熱解暑的關聯。 《四季流轉,身心和鳴:二十四節氣養生智慧》是一本集智慧、實踐、文化於一體的養生指南。它不僅僅是為瞭幫助讀者在每個節氣中保持身體的健康,更是希望能夠引導大傢建立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身心安寜,生命蓬勃的最高境界。這本書將成為你身邊的貼心養生顧問,讓你在每一個節氣變換之際,都能找到最適閤自己的養生之道,收獲健康與寜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直以來,我都對傳統文化裏的節氣養生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零散,沒有係統。收到《二十四節氣 一節一養生(漢竹)》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首先,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非常雅緻,沉甸甸的,紙張的觸感也很舒服,充滿瞭文化底蘊。翻開第一頁,就被裏麵精美的插圖吸引瞭,不是那種俗艷的風格,而是帶著古樸韻味的工筆畫,每一幅都恰到好處地呼應著節氣的主題,仿佛能聽到春雨滴答,聞到夏日荷風,感受到鞦日落葉的蕭瑟,體會到鼕日暖陽的溫暖。

評分

我一直對中醫的“天人閤一”理論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有些抽象。這本書用非常具體的方式,將這個理論具象化瞭。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吃什麼”或者“做什麼”,更是引導你去觀察節氣變化帶來的自然景象,感受身體在不同時節的反應,從而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起居”的建議,比如在什麼節氣應該早睡早起,什麼時候應該適當晚睡,每一個細節都與自然規律息息相關,讓人覺得非常有道理。讀這本書,感覺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廣闊的宇宙緊密相連。

評分

我是一個比較注重養生的人,但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在每個節氣轉換的時候,身體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調理。這本書給瞭我一個清晰的指引。它的敘述方式非常貼近生活,不是那種枯燥的醫學術語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瞭每個節氣的天氣特徵、人體的生理變化,以及相應的飲食、起居、運動建議。我特彆喜歡它關於“食養”的部分,每個節氣都有推薦的食材和食譜,而且解釋得很詳細,比如為什麼這個時候吃什麼對身體好,有什麼樣的功效。我按照書中的建議,在某個節氣嘗試瞭一個新的食譜,感覺身體真的有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疲憊瞭。

評分

作為一個在都市中忙碌的上班族,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壓力很大。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為我的心靈做一次SPA。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不僅講養生,還融入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智慧。在閱讀“小滿”那一章時,作者用“滿而不溢,溢而未損”來形容節氣的變化,讓我對“適度”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引發瞭我對生活方式的思考。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古代醫傢和文人的養生故事,讀起來很有意思,也讓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養生文化的魅力。每次讀完一節,都會覺得內心平靜許多,仿佛找迴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覺。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點。作為一名對健康生活充滿熱情但又缺乏係統知識的讀者,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指導我實際操作的書籍。《二十四節氣 一節一養生(漢竹)》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提供瞭詳細的養生指南,從飲食、起居到運動,再到情緒調理,都有針對性的建議。我曾經因為季節轉換而齣現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的情況,讀完這本書後,我學會瞭如何提前預防,以及在齣現癥狀時如何通過食療來緩解。這種“授人以漁”的學習方式,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自己的健康有瞭更多的掌控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