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英国皇家学会温顿奖科学图书候选名单
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传体记忆
记忆并非存在硬盘里、随时可调用的影像。
它是我们在当前时刻、根据当前需要而构建的。
有生动记忆的事情可能完全没有发生过吗 ?
兄弟姐妹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可能完全不一样吗 ?
对记忆的选择和扭曲揭露了关于自我的什么秘密 ?
记忆是 “我们是谁” 的核心。
什么是记忆 ?
我们如何回忆过去 ?
我们的童年与过去,人生故事里的所有情节,就是“自传体记忆”。我们都以为自己拥有固定不变的记忆,但认知科学家逐渐达成共识:记忆是在当前时刻、根据当前需要构建的。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只存贮为一些信息碎片,每次被要求回忆时,大脑临时将记忆碎片组合起来,将其他情绪或知识添加进去,重新创造了一个记忆。所以,记忆是脆弱且不可靠的,甚至具有欺骗性。
拥有心理学家和作家双重身份的查尔斯·费尼霍,结合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以自己的小说创作经历及多部文学作品为背景,向普通读者展示了近年来自传体记忆研究方面的新成果。细致的阐释与精巧的文字相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回忆的力量,以及与过去的关系。
查尔斯·费尼霍(Charles Fernyhough)
英国心理学家,作家。
费尼霍为《时代·观点》(TIME Ideas)、《自然》(Nature)、《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卫报》(Guardian)、《观察家》(Observer)、《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等多家著名媒体撰稿,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拥有博客,他经常出现在广播节目上。他曾进入2015年传播思想交流奖的候选名单。他在英国杜伦大学拥有兼职心理学工作,领导一个关于视听幻觉现象的跨学科研究项目。
费尼霍著作颇丰:观察自己女儿3岁前心理发展的科学著作《镜中的婴儿》(The Baby in the Mirror)被翻译为8种语言;关于自传体记忆的著作《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Pieces of Light)被列入2013年英国皇家学会温顿奖科学图书候选名单;他还著有《拍卖家》(The Auctioneer)和《一盒小鸟》(A Box Of Birds)两部小说。
第1章 抛出记忆的丝线 │ 1
第2章 迷路情形的记忆 │ 19
第3章 气味勾起的记忆 │ 38
第4章 感官细节的记忆 │ 54
第5章 童年时代的记忆 │ 73
第6章 需要协商的记忆 │ 90
第7章 中世纪的记忆 │ 113
第8章 追踪记忆之源 │ 126
第9章 脑损伤者的记忆 │ 138
第10章 心理创伤的记忆 │ 162
第11章 外祖母的记忆 │ 191
第12章 记忆的特别真相 │ 220
自传体记忆中涉及的大脑部位 │ 231
注释
我是在一个关于历史真相的纪录片引发的思考后,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我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集体记忆和历史重构的硬核解释,而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它的核心焦点明显更偏向微观的个体体验。作者对于“经验的痕迹”如何从生物化学层面转化为可提取的信息,描绘得极其生动。我特别喜欢他使用的比喻,那些关于“擦写”和“覆盖”过程的比喻,让那些复杂的突触活动变得可以触摸。然而,我个人觉得,书中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宏观叙事角度的探讨稍显不足,似乎更倾向于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观察记忆的诞生与消亡。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密的显微镜,但有时候,我更想知道,当成千上万的大脑以同样脆弱的方式构建历史时,我们整个社会的基础信念是如何被巩固或瓦解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你带着笔记本去阅读的书,因为它会不停地抛出让你想要记录和深入探究的问题,让你对“知道”这个概念产生全新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行文风格,老实说,相当具有挑战性,它绝非是那种能让你轻松在沙滩上翻阅的消遣读物。作者似乎更偏爱于深入挖掘那些神经科学前沿的晦涩理论,然后用自己独特的、略带哲思的语言去诠释。我得承认,好几次我都需要停下来,翻回去重读某个段落,才能勉强跟上他的逻辑推演。不过,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其他流行的心理学书籍那样热衷于提供立即可操作的“记忆增强秘籍”,而是专注于探究“为什么我们会以这种方式遗忘或记住”。书中关于“记忆编码的随机性”那部分,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魔盒。它暗示着,我们认为牢不可破的童年回忆,可能只是一系列高度选择性的、被情绪润饰过的片段组合而成。对于那些对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深层机制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迫使你思考,我们所感知到的“真实”,到底有多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我们大脑的临时搭建?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他既拥有深入的科学素养,又具备优秀的文学表达能力。他没有把科学事实堆砌成冰冷的公式,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线索,关于时间、身份和存在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他在讨论不同理论流派时的公正态度,没有急于站队,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每一种解释的说服力。这本书的高潮部分,我认为是关于“遗忘作为一种必要功能”的论述。我们总想记住一切,但作者展示了,如果真的记住了每一个细微的感官输入,我们的大脑将立即瘫痪。遗忘不是失败,而是心智高效运作的基石。这让我对那些“想不起来”的瞬间少了一份沮丧,多了一份理解。对于寻求超越日常经验的深度思考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或许更诚实的视角来面对自己的心智构造。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更值得探索的问题。
评分天哪,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过山车。我一直以为记忆是个铁板一块的记录系统,像老旧的录像带一样,忠实地回放着过去。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开始对自己的“亲身经历”产生一丝丝的怀疑。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笔触,抽丝剥茧地揭示了记忆的脆弱性和可塑性。它不是一个存储库,而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重构工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错误记忆”那部分的论述,那种感觉太真实了——你坚信发生过某件事,但一旦被引导或暗示,那个记忆的细节就会瞬间被替换,而且你完全不会察觉到这个替换过程。这让我反思了太多生活中的场景,比如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人生转折点”,它们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发生,又有多少是后来为了填补逻辑空缺而编织出来的“光影碎片”?读完后,我走路都会不自觉地慢下来,仔细审视周遭的一切,因为我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我叙事”,其地基竟然是如此松动。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魔镜,照出了我们心智最深处的运作机制,让人既兴奋又有点毛骨悚然。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不是它告诉了我什么新奇的科学发现,而是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自己过往经历的视角。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疏离、更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关键时刻”。这是一种有趣的心理体验,像是忽然间从一部自己主演的电影中退了出来,站在了观众席上,开始分析导演(也就是我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剪辑和配乐的。作者巧妙地将看似枯燥的神经回路讨论,转化成了对“我是谁”这一永恒问题的探讨。如果你认为记忆就是你人生的索引,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你手中的索引条目随时都在被涂改。它没有给我任何安慰,反而带来了一种清醒的孤独感——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孤独地维护着一套独一无二、且随时可能失真的个人历史档案。这是一种令人心悸的自由,但也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所有信念保持一种永久的怀疑态度。
评分不错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I lost my car-key today,i think somebody steal it!what the hell!
评分内容充实 案例丰富 推荐一读
评分挺好?
评分I lost my car-key today,i think somebody steal it!what the hell!
评分I lost my car-key today,i think somebody steal it!what the hell!
评分不错
评分内容充实 案例丰富 推荐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