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乃榮教授,上海人。
1945年生,1967年復旦大學中文係畢業,1981年復旦大學獲碩士學位。
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上海大學中文係主任、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從事漢語語言學、方言學和海派文化研究。專著有《當代吳語研究》、《上海語言發展史》、《上海老唱片(1903-1949)》、《海派文化的十大經典流變》、《上海風情》、《上海話大詞典》等40部;論文有200多篇。
《錢乃榮細說上海話》序
前言
“蟹”的巡禮
上海人眼睛裏的顔色
手腳並用
“吃”的世界
飯碗頭
語綴“頭”
隑牌頭
搭架子
七搭八搭
上海人的數字情結
形容心情的難受
形容感覺的難受
描寫馬虎不負責
錶達厲害的詞語
多姿多態的形容詞
上海話中六個特殊的代句詞
“脫”的妙用
擬聲詞的特點
上海話中的文讀白讀音
甜蜜之後留下的童趣
小菜卡上的“豆製品”
小菜燒法
小蟲
“噱頭”瞭不能“蹩腳”
極言
豐富的單音動詞
“辣海”的曆史
從“野”到“瞎”
論“篤”
同誌、師傅、先生和朋友
花露水
說“咾”
形容認真
SOV的語序
V脫
拷貝式
上海方言的時態
上海話中的特殊“量詞”
隨帶的口頭語
勿字頭
小兒科
死樣怪氣
爛糊三鮮湯
新流行語的幽默和童趣
無天野地
上海話裏的感嘆詞
上海話裏的“個”
上海話裏的重疊助詞
傳教士撰寫的上海方言著作
上海話中的是非問句
上海話人稱代詞的由來
上海言話的“言”
洋涇浜
特色人
上海話教我如何做人
《錢乃榮細說上海話》序
錢乃榮教授是個特彆勤奮的學者,語言學和方言研究是他的專業。多年來,他廣為調查,勤於蒐討,懇苦著述,熱心參與相關社會活動,在上海方言的研究、保存和推廣上,真可謂碩果纍纍,功勞卓著。令人感動和敬佩的,不僅是他對學術的專注和學問的精深,更在於他對鄉邦文化無限熱愛和竭誠奉獻的精神。前不久,因為他身體欠佳,我去他傢看望。在一個多小時裏,他談病的時間很少,談得最多最起勁的是他的工作,包括已完成的、正在進行的和計劃要做的,洋洋灑灑,亹亹不倦。臨行,他把他剛整理好齣版的外國傳教士當年所編“上海話讀本”五種贈我——那是他從韆辛萬苦搜集來的四十多種同類著作中精選並全麵校勘整理齣來的。這些久已沉湮、幾乎被遺忘的書,展現瞭上海開埠之初到上世紀30年代外國傳教士學習、記錄和傳播上海話的實況,既保存瞭上海方言的曆史,為研究上海話的演變提供瞭寶貴資料,也反映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側麵,實在是很難得很珍貴的啊!就在我們握彆時,他告訴我,他的一部有關上海話的文集即將殺青,齣版前希望我能為之作篇序。我不禁有點惶恐。我從小生長在上海,上海話是會說的,可對方言研究一竅不通呀!但我看著乃榮兄期待的眼神、誠懇的錶情,我怎麼也說不齣個“不”字。
距今半個月前,我在電腦上收到瞭乃榮兄郵來的《錢乃榮細說上海話》書稿。我打開讀起來,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
這書稿由五部分組成,在“細說上海話”的總題下,列齣五個既可獨立、又有關聯的標題:《上海話的前世今生》、《上海話的文化積澱》、《上海話的海派風情》、《上海話的五花八門》、《上海話的歲月尋蹤》。每個標題下包含三五十篇數韆字長短不等的文章,總共二百篇。這些文章根據內容不同,有的知識性頗強,其中最強的已經帶點兒學術意味瞭,多數比較淺顯通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讓我感到作者完全是以平等、自然、親切的態度在與讀者交談,而絕無大學者居高臨下傳授或灌輸知識的意味。
既然是“細說上海話”,這部書當然是以上海話,特彆是它的詞語為中心的,適當兼顧語音語法,而全書則由語詞所承載的內容嚮四麵輻射開去。首先是曆史,從語言自身的曆史到詞語所體現或隱含的社會變遷史,到百年來的上海人生活史;大宗的是民俗風情,作者的眼光和筆墨觸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乃至平日或節慶、傢裏和傢外的種種情事;再就是海派藝術,從滬語小說、滬劇、滑稽戲、說唱評彈、九腔十八調到各式各樣的老唱片,乃至一年四季迴響在上海街頭巷尾的叫賣聲。要說這書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小百科,應該不算太誇張。而這一切風趣動聽的敘述,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對上海文化性格的細膩描寫和深刻揭示。因為商業社會發達和中西文化的互滲互動,上海人確有某些特殊的性格習氣、作風原則和種種不成文的行為規矩章程,諸如“先小人後君子”的契約精神、海納百川不懼異端的開闊胸懷和勇於創新追求完美的行事風格等等。作者懷著由衷的自豪自尊寫齣這些,同時又那樣清醒、客觀、辯證,簡直稱得上是代錶上海人做瞭一次坦誠的心靈解剖,一次海派文化底蘊的反躬自省。
我想,一位上瞭年紀的老上海讀瞭此書,大抵不免會有所觸動,或者會心一笑,或者加以補充,當然也可能提齣商榷討論,絕不會無動於衷;如果是一位年輕的上海人或一位新上海人來讀,則可能會感到驚訝、新奇和有趣——總之無論老少,都會有收獲,從而加深對海派文化的認知和體驗,或在今後的為人行事中有所取捨和藉鑒。如果是一位來滬的旅遊者讀瞭,自然可在上海的自然景觀之外,瞭解到更多的人文風情。至於對文化人類學者、民俗學者或曆史學者、社會學者而言,本書的資訊價值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說來,我說錢乃榮教授的這部新書是老少鹹宜、開捲有得,該是毫不過分吧。
以上是我初讀《錢乃榮細說上海話》的感想,不知能否充當這本書的小序?
董乃斌丙申元月於海南
我嘗試去閱讀其中幾章的開頭部分,作者的敘事口吻非常接地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個資深的、健談的老鄰居在跟你娓娓道來。他總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文化現象或曆史變遷解釋得明明白白,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尤其是在描述某些社會習俗或者人情往來時,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簡直令人贊嘆,仿佛能嗅到當時空氣中特有的味道。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便是對相關領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態,並從中獲得樂趣。這絕不是那種“隻能被專傢欣賞”的著作,而是真正麵嚮廣大愛好者的佳作。
評分翻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份嚴謹又不失親切的排版風格。字體選擇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傳統學術書籍的清晰度,又融入瞭某種生活化的韻味,讀起來非常流暢。我特彆留意瞭一下目錄的編排,結構劃分得非常清晰,看得齣作者在梳理知識點時下瞭很大的功夫,從宏觀的曆史脈絡到微觀的語言現象,層層遞進,讓人很容易跟上思路。對於一個語言愛好者來說,這種清晰的邏輯架構是閱讀體驗的關鍵。而且,書中時不時穿插著一些老照片或者手繪的插圖,這些視覺元素有效地緩解瞭純文字閱讀的枯燥感,讓原本可能略顯嚴肅的話題變得生動有趣起來。那些黑白照片裏的老上海人,一個個仿佛都有故事要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探尋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中透露齣一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從書脊的燙金工藝到扉頁的細微裝飾,處處體現齣一種精緻感。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老文獻或民間俗語時,都做瞭詳盡的標注和考證,這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雖然閱讀體驗很輕鬆,但內容本身顯然經過瞭大量的案頭工作。這種“輕鬆的錶象下是紮實的內功”的特質,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膚淺的快餐讀物,而是那種值得收藏、可以反復品味的深度之作。每讀完一個小節,都會忍不住想去查證一下那些被提及的舊地名或舊事物,這種引發進一步探索的魅力是很多書所不具備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色彩搭配既復古又不失現代感,封麵上那幾個熟悉的上海街景的剪影,一下就把我拉迴瞭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弄堂時光。我一直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深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淡齣的市井生活氣息,這本書的裝幀似乎就想把我帶迴那個“老上海”的記憶碎片裏去。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關於城市記憶的珍貴物件。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很棒,摸起來很舒服,那種微啞的光澤度,讓文字看起來既清晰又柔和,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從包裝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和對讀者的用心,這點真的非常加分。我立刻就翻開瞭扉頁,想看看裏麵究竟藏著哪些迷人的故事和細節。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所探討主題懷有的深厚情感。那種對城市變遷的眷戀,對傳統文化消逝的惋惜,以及對新事物發展的客觀審視,都以一種非常剋製但又飽滿的情感流露齣來。這本書的價值不單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理解城市曆史的獨特視角。它沒有刻意煽情,但字裏行間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氣息,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漫遊。這種將人文關懷融入專業敘述的能力,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問,又有溫度,非常耐人尋味。我確信,這本書會成為我書架上經常被取閱的一本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