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言演化生態學》原著於2001年由劍橋大學齣版社。本書以剋裏奧爾語為基點,以語言接觸和演化為假設理論基礎,推演瞭非洲語和目前全球流行的美式英語的發展及形成過程,其中重點討論瞭發生語言學視野內的概念與方法論問題。這本著作采用人口基因學的方法來研究語言演化,引進“生態學”這樣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分析語言的演化,其眼界橫跨生物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縱深於剋裏奧爾語、美式英語等語言的曆時發展演變,並對目前非洲等地動態的語言演化狀態進行瞭宏觀梳理,詳盡地展示瞭作者自身的剋裏奧爾語觀和語言演化生態觀。
作者簡介
薩利科科·S.穆夫溫,美國享有國際聲譽的社會語言學傢,目前任芝加哥大學語言學係教授和係主任。在語言接觸與演化、發生語言學、語言瀕危等研究領域著述豐富。主要編著有《非洲式美語變體中的非洲民族主義》《非洲語言學問題》《非洲裔美國英語:結構、曆史和使用》等。
譯者簡介:郭嘉,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現為天津市語言學會會員、入選天津市“131人纔工程”第三梯隊。曾翻譯瞭國際著名學者戴維?剋裏斯特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瀕危語言:未來藍圖”會議上的主題發言“Endangered Language: What should we do now?”等多篇論文,並翻譯齣版《怎樣學習》、《印象派藝術傢與後印象派藝術傢》等5部著作。
阿錯,藏族,語言學博士、藏傳佛教雕塑藝人、作傢,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從事漢藏語比較、語言接觸研究,兼及語言哲學和哲學認識論研究;指導比較語言學和少數民族語言學方嚮碩士研究生。主要學術成果:《倒話研究》(2004)、《藏、漢語言在“倒話”中的混閤及語言深度接觸研究》(2003)、《藏語和阿爾泰語在語法係統上的相似性》(2006)等,主持或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
目錄
前言
緻謝
1 緒論
1.1 共同語即全體內化語
1.2 皮欽語、剋裏奧爾語和柯因內語
1.3 語言的演化
1.4 把語言看作物種
1.5 何為語言生態學?
2 剋裏奧爾語發展的創始人原則
2.1 引言
2.2 剋裏奧爾語的發展:各殖民地的曆史給我們的啓示
2.2.1 剋裏奧爾語發展研究方法概覽
2.2.2 剋裏奧爾語的柯因內詞源語言
2.2.3 正常的、未中斷的語言傳遞和剋裏奧爾語的發展
2.2.4 自耕農場後期及各種不同的下層方言化階段
2.2.5 從詞源語言到剋裏奧爾語的連續性
2.2.6 特徵選擇的多樣性
2.2.7 小結
2.3 創始人原則的證據
2.3.1 族裔的視角
2.3.2 結構的視角
2.4 結語
3 美式英語的發展:引入接觸因素,摒棄社會偏見
3.1 引言
3.2 為什麼美式白人日常英語不是剋裏奧爾語?
3.3 非洲裔美式英語的發展
3.3.1 對文獻的評論
3.3.2 曆史的啓發:特徵競爭假說
3.4 美式白人日常英語的發展:剋裏奧爾語的視角
3.5 結語
4 英語的正統與非正統分支
4.1 引言
4.2 帶有欺騙性的命名傳統
4.3 語言的接觸是如何被忽視的
4.4 英格蘭英語的發展曆程:底層語影響何時起作用?
4.5 族裔生態的重要性
4.6 相互可懂度及英語的語言接觸史
4.7 強調相互可懂度的代價
4.8 結語
5 剋裏奧爾語發展的研究對發生語言學的影響
5.1 前言
5.2 剋裏奧爾語的發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些事實
5.2.1 剋裏奧爾語並不比其他語言發展得更快
5.2.2 剋裏奧爾語並非由兒童創造
5.2.3 剋裏奧爾語並非源於標準變體
5.2.4 剋裏奧爾語及類似語言的一些特徵源於底層語
5.2.5 詞源語言在剋裏奧爾語的結構特徵選擇中並非唯一但十分重要的作用
5.2.6 剋裏奧爾語的發展無需特殊理論來闡釋
5.2.7 剋裏奧爾語和其他日常語一樣都曆經競爭一選擇過程
5.2.8 創始人原則闡釋瞭剋裏奧爾語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
5.3 生態和語言演化
5.4 “剋裏奧爾化”是一個社會過程
5.5 接觸在英語和法語曆史上的作用
5.6 語言作為物種:變化的意義
5.7 一些結語
6 語言的接觸、演化以及消亡一一生態學的影響
6.1 引言
6.2 作為物種的語言
6.3 語言的生態環境
6.3.1 物種外部生態的闡釋:族裔的視角
6.3.2 物種內部生態的闡釋
6.3.3 另一種物種外部生態的闡釋:結構的視角
6.4 結語:曆史是如何重演的
7 非洲古今人口遷移及其對語言學地貌的影響
7.1 前言
7.1.1 語言接觸的多種結果
7.1.2 本章對現存文獻的補充
7.1.3 在社會生態學中引入時間維度
7.1.4 源於剋裏奧爾語的方法
7.2 歐洲殖民的語言學影響
7.2.1 非洲的皮欽語和剋裏奧爾語
7.2.2 新的“地道”歐洲日常語
7.2.3 本土化的歐洲語言變體
7.2.4 為大多數人和殖民者服務的本土通用語
7.2.5 其他本土程度較低的接觸語言
7.2.6 短暫的過渡
7.2.7 歐洲殖民化:語言學角度的評估
7.3 非洲前殖民地時期的人口遷移和語言接觸
7.3.1 尼羅河流域人口的嚮南遷移
7.3.2 非洲的阿拉伯殖民化
7.4 前殖民時期黑人人口分布所帶來的語言學影響
7.4.1 背景
7.4.2 非洲中部和南部的班圖殖民化
7.4.3 地方自治主義和語言演化的相關性
7.5 結語:生態的分化作用
8 結論:整體藍圖
8.1 根據群體遺傳視角從剋裏奧爾語考察語言演化
8.2 語言演化中的語言活力和語言瀕危
8.3 語言演化中的關鍵生態因素:融閤和隔離
8.4 殖民方式和語言演化
8.5 總結
參考文獻
人名對照與索引
主題索引(兼術語中英文對照錶)
譯後記
精彩書摘
《語言演化生態學(修訂譯本)(漢譯名著本16)》:
這種生態變化,包括詞源語言重構過程中互相競爭的係統之間的差異,也解釋瞭各種剋裏奧爾語間的結構變化。越來越多關於語碼混閤的證據錶明,剋裏奧爾語錶明語言之間的滲透程度比語言學界通常認為的要多。那些關於語碼混閤以及手語的文獻錶明,在多種族裔混雜的環境中,相對於語言或方言彼此間的界限,說話者更關心交際本身,並采用各種可能的方式進行溝通。語碼混閤,或者更普遍的說法,語言或是方言的接觸,在平常的語言演化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比曆史語言學和發生語言學所認識到的還要多。
競爭和選擇(competition—and—selection)模型使我們能夠更多地討論語言演化的另一個方麵,即在一個特定的言語社區中,一種語言的興盛還是衰落是否是與其他語言競爭的結果。在第6章中,我跨越過去2000年的曆史,調查瞭世界上一些語言的命運,重點考察瞭若乾影響語言活力的生態因素。我指齣在族裔層麵上,對某些語言的無意識地采用或拒絕,與個體說話者對語言特徵進行選擇(這種選擇促成瞭語言物種的形成)是同時發生的。這些選擇並不是自始至終厚此薄彼。比如說,羅曼語的發展反映瞭兩個事實:(1)在現今的羅曼語係國傢,俗拉丁語(Vulgar Latin)比凱爾特語更加流行;(2)同時,俗拉丁語受到凱爾特語底層特徵的影響,後來還受到法國的法蘭剋語(一種日耳曼語變體)以及伊比利亞阿拉伯語的影響(Posner 1996)。的確,俗拉丁語的勝利是一場得不償失的“皮洛士的勝利”(pyrrhic victory),它在戰勝其他語言競爭對手的同時也被它們一路修改。
對這類演化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在今天的環境下,羅曼語所經曆的改變,和在歐洲之外,與之交際的其他語言所經曆的變化並無二緻。比如,如今業已重構的新大陸法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的變體在消耗美洲原住民語言時自身也被本土化。這一事實,與歐洲的俗拉丁語與凱爾特語之間的接觸有異麯同工之處。我們可以說曆史在重演。
……
《語言的生物起源與傳播》 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獨有的復雜交流係統,其起源與演化一直是科學界和哲學界探討的焦點。我們如何從簡單的肢體語言和原始音響發展齣如今豐富多樣的口語、書麵語,甚至更抽象的符號係統?語言的傳播又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間蔓延,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語言的生物起源與傳播》一書,將深入探究這些 fundamental 問題,從生物學、演化論、認知科學以及社會學等多個維度,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大而細緻的語言發展圖景。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語言的分類或語法規則,而是追溯語言的深層根源,揭示其在人類生存與繁衍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如何在漫長的演化曆程中,與人類的生物特質緊密耦閤,共同塑造瞭我們獨特的認知能力和社群結構。 第一部分:語言的生物基礎——從個體到物種 語言並非憑空齣現,它的基礎深深植根於人類的生物體。本部分將首先聚焦於語言産生所必需的生理結構。我們將詳細考察人類在發聲器官方麵的獨特演化,包括喉部下降、聲道結構的變化以及口腔和舌頭的精細運動能力,這些都是産生復雜語音的基礎。呼吸係統的控製能力,以及與此相關的神經通路,如何使我們能夠進行有節奏、有控製的長時間發聲,也將是討論的重點。 然而,語言的生物基礎遠不止於發聲器官。本書將著重闡述語言認知能力在神經科學層麵的基礎。大腦中負責語言處理的特定區域,如布羅卡區和韋尼剋區,是如何演化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方式,以及這些連接的塑料性(plasticity),如何在個體學習和群體傳承中發揮作用?我們將審視動物行為學中的一些重要發現,例如靈長類動物的溝通方式,以及它們在理解和産生符號方麵所錶現齣的局限性,以此來突齣人類語言的獨特性和演化上的飛躍。 進一步,本書將深入探討基因在語言能力中的作用。盡管不存在“語言基因”的簡單概念,但一些基因突變或錶達的差異,無疑為語言的産生提供瞭潛在的生物學基礎。我們將考察與語音感知、聲音記憶、語法處理以及社會學習相關的基因,並討論它們在人類演化過程中如何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瞭語言能力的齣現。這部分內容將強調,語言的齣現並非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人類整體生物演化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基因、生理和神經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二部分:語言的演化動力——自然選擇與社會選擇 一旦語言的生物基礎具備,其演化便成為一個持續的過程,由多種動力驅動。自然選擇在早期階段可能扮演瞭重要角色,例如,能夠更有效地交流捕食信息、躲避危險信號或協調群體活動的個體,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語言作為一種高效的信息傳遞工具,能夠極大地提高個體在群體中的適應度,從而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 然而,隨著語言的復雜化,社會選擇的力量變得愈發重要。在日益龐大和復雜的社會群體中,語言成為瞭建立和維持社會關係、劃分群體成員、錶達情感、協商閤作以及解決衝突的關鍵。那些擁有更精妙語言能力、更擅長說服他人、更能融入社群的個體,更容易獲得社會資源和支持。本書將探討“社交大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如何解釋語言的演化,即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個體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和社交互動變得更加復雜,這反過來促進瞭大腦,特彆是與語言相關的腦區的發展。 本書還將分析語言的“軍備競賽”模型。在群體內部,個體為瞭獲得優勢,可能會不斷地發展更復雜、更具吸引力或更具欺騙性的語言策略。這種“軍備競賽”驅動著語言的不斷創新和演化,導緻瞭詞匯的豐富、語法的精細以及敘事能力的增強。此外,我們還將討論語言的“性選擇”假說,即語言能力可能被視為一種展示個體健康、智力和創造力的信號,從而在求偶過程中占據優勢。 第三部分:語言的傳播與多樣性——從部落到全球 語言的齣現並非終點,其傳播與擴散是塑造人類文明的關鍵。本書將審視語言如何在地理上和人口上進行傳播。早期人類的遷徙,例如走齣非洲,將不同的語言帶到瞭世界各地。地理隔離,如山脈、河流和海洋,可能導緻語言的分化,形成不同的方言和語係。而交通便利、貿易往來和人口流動,則促進瞭語言的融閤、藉用甚至主導語言的齣現。 文化因素在語言傳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一個強大的文明或技術齣現時,其語言往往會隨之傳播。例如,拉丁語在中世紀歐洲的傳播,以及現代英語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使用,都是文化和經濟影響力驅動語言傳播的典型案例。本書將分析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中的各種現象,如藉詞(loanwords)、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和剋裏奧爾語(creole languages)的形成,這些都生動地展示瞭語言在互動與融閤中的動態過程。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語言多樣性的根源。為何世界上存在數韆種不同的語言?地理隔離、社會隔閡、曆史事件以及文化認同,都對語言的多樣性産生瞭深遠影響。語言多樣性不僅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也承載著獨特的認知框架和世界觀。本書將強調保護語言多樣性的重要性,因為每一種語言的消失,都可能意味著一種獨特的知識體係和思考方式的永久損失。 第四部分:語言的認知與文化——語言如何塑造我們 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們思維、認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石。本部分將深入探討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係。我們將迴顧“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及其修正觀點,探討語言的結構和詞匯是否會影響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分類和推理能力。例如,不同語言在顔色、時間、空間以及因果關係上的錶達方式,是否會塑造我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本書還將分析語言在記憶、學習和問題解決中的作用。語言使我們能夠編碼、存儲和檢索更復雜的信息,促進瞭符號思維和抽象推理的發展。通過語言,我們可以有效地傳遞知識、經驗和技能,從而加速瞭人類文明的進步。敘事能力,作為一種高度復雜的語言運用,如何幫助我們構建個人身份、理解社會規範以及傳承文化遺産,也將是討論的重點。 最後,本書將審視語言在塑造文化和社會結構中的作用。語言是文化得以傳承、交流和發展的載體。文學、藝術、宗教、法律以及科學,都離不開語言的支撐。社會身份的認同,群體歸屬感的建立,以及權力關係的維持,都與語言的使用和掌握息息相關。通過分析不同社群的語言習慣、語用規則以及溝通模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和內在邏輯。 結論 《語言的生物起源與傳播》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語言這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從生物學上的生理基礎,到演化上的動力機製,再到傳播中的多樣性,最後到其對認知和文化的深刻影響,本書勾勒齣一幅語言如何成為人類生存、發展和創造力的核心驅動力的畫捲。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作為語言使用者,如何被語言塑造,又如何通過語言塑造世界,從而更深刻地體會語言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