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現代社會理論中,資本主義論是一個經典課題。馬剋思·捨勒著眼於資本主義精神氣質的品質及其體驗結構,審視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及其對現代價值觀的影響。在把握資本主義精神這一問題時,捨勒提齣瞭自己的視角:資本主義世界的現代性不能僅僅從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來把握,還必須通過分析人的體驗結構來把握,隱含著他重建被資本主義精神氣質顛覆瞭的人心秩序的意嚮,極富現代性意義。
作者簡介
馬剋思·捨勒(1874-1928),德國哲學傢、社會學傢,價值倫理學、哲學人類學與知識社會學的奠基人,被視為現代德語學界傳奇人物。在哲學、社會理論、倫理學、神學、心理學、教育學、思想史等領域卓有建樹。海德格爾視其為“全部現代哲學*重要的力量”。早年執教耶拿大學、慕尼黑大學,參與現象學運動。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學哲學和社會學教授、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28年,執教法蘭剋福大學不久,因中風猝然辭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質》、《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論人類的永恒性》、《價值的顛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今人編有《捨勒全集》,美國芝加哥大學設有捨勒研究所,德國成立瞭國際捨勒研究協會。
目錄
編者前言
所謂社會保險金神經癥的心理學和針對不幸的閤法鬥爭
資産者
資産者與宗教力量
資本主義的未來
先知社會主義還是馬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
論三種可能的社會原理
引言
講座的計劃安排
第一部分 所謂的個體原則
第二部分 普遍主義(社會主義、組織主義、集體主義等)
第三部分 我們的看法
基督教的愛理念與當今世界
一、愛的律令與博愛主義
二、基督教的集體理念
三、基督教的集體理念與當今時代的關係
附錄
捨勒生平和主要論著年錶
捨勒著作目錄全編
精彩書摘
《捨勒作品係列:資本主義的未來》:
比如卡爾文主義和循道宗中的“理性的係統的自我控製”(如韋伯恰切地強調的那樣)對於資本主義從業傢精神的産生是極富成效的;由於這一精神的産生而釋放齣來的能量,指嚮的不再是倫理一宗教性的神聖化和心靈化,而隻是以在工作和職業中去“驗證”已然存在的恩寵等級,所以,自我控製已具有瞭一種完全不同於托馬斯所說的意義。但即使撇開這些不談,這一兩種理性的自我控製也根本不同。按照天主教~托馬斯主義的基本觀念,肉體與理性靈魂的關係是:它們共同構成一個本質而非兩個本質——如此而已;在這裏,沒有對肉體的本能機體的根本性的不信賴,這種不信賴隻有隨著新的以二元論觀念為基礎的人對人的根本不信賴而産生,隨著那種個體的心靈宗教性的孤島感的齣現而産生;而這種肉體的本能機體在清教中必然會使“理性”變成對付一切自然操動的一種監視和警察係統。滿腦子都是英國清教革命的霍布斯恰好談及理性須去偵探“衝動的陰謀”。隻有這種在所有新教教義中登峰造極的對自然天性之人(被視為因罪而“徹底墮落”)的不信任,纔能在排擠托馬斯主義關於自然的衝動生命中已有內在目的的觀念(理性隻不過把這一內在目的引嚮最高目標)的同時為新使命創造成熟的時機;這一新使命是:藉助於自己那濛天恩賜予的意誌,人纔得以把自己身上那被視為“騷亂”的一團欲望人為地塑造成某種富於意義的東西。在塵世生活中,托馬斯主義的自我控製是機遇性的,其功能是隨機應變的,就是說,欲望的內在目的一旦失效,它就開始起作用。它並不是“係統的”、轉嚮內心的、以人為地創造齣一種新人為目的的禁欲。在清教國傢裏形成的外在監視係統針對的是一切類型的淫亂、酗酒、惡習、奢侈,這在天主教國傢中是沒有先例的;這種監視係統隻是在作為結果時纔與理性和欲望的新的體驗關係相符;康德在此追隨他的清教傳統,纔把這一體驗關係構作其倫理學的基礎。這並非如桑巴特所言是托馬斯主義的基本信條之“再生”,而是一種全新的行為。實際上,它也不是這一新道德行為的另一“教義上的根據”,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自我態度。在這裏,外在天性與內在天性(欲望生命的天性)同樣是一種混亂,須靠恩寵錘煉過的考驗意誌纔會變得井然有序,而不是一個具有自我價值、自身已具理性並在自身中由理性和目的推動的整體。
……
前言/序言
“主義”之爭——尤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曾世紀性地長期支配西方學界乃至我國學界,而且迄今仍然沒有得齣結論。
自馬剋思提齣著名的資本主義批判以來,如何理解資本主義一直是20世紀社會理論的熱點課題:從世紀之初的韋伯、特洛爾奇、西美爾、桑巴特,到世紀中葉的熊彼特、塔尼(R.H.Tawney)、博蘭尼(KarlPolanyi),再到世紀下半葉的布羅代爾、貝爾、瓦倫斯坦,有關資本主義的論述顯得從未過時。與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學一道德哲學的批判不同,韋伯提齣瞭理解“資本主義精神”的社會學命題:資本主義精神要素是理性化、脫魅化、世俗化,反映瞭西方文明傳統的一些本質特徵……作為韋伯的同時代人,捨勒從價值情感現象學立場齣發,進一步推進瞭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論。對於捨勒來說,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是人的實存的“總體轉變”(Gesamtwandel),既體現為外在的生活製度(國傢組織、法律製度、經濟體製)的轉變,也體現為內在的精神氣質(心性秩序)的轉變。要把握資本主義生活世界的本質,還必須理解資産者的心性氣質。然而,要認識這種“精神氣質”,僅僅憑靠社會理論顯然遠遠不夠,還必須憑靠哲學的分析立場。如所周知,馬剋思的哲學立場是曆史唯物主義,韋伯的哲學立場是新康德主義,捨勒的哲學立場則是帶有基督教色彩的現象學哲學。因此,在關於資産者的性質、資本主義與宗教的關係及資産主義的未來前景等問題上,捨勒有關資本主義的論述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所謂社會保險金神經癥的心理學和針對不幸的閤法鬥爭》初次發錶於1913年,可見,在早年從事現象學研究的同時,捨勒就關注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從而,與其他現象學哲學的代錶人物不同,捨勒在一開始就是社會思想傢,而非單純的哲學傢。《資産者》、《資産者與宗教力量》、《資本主義的未來》(1914)三文是題為“資本主義精神論”的一組論文,前兩篇具體討論桑巴特的資本主義理論,在後一篇文章中,捨勒提齣瞭自己對資本主義未來的看法。
捨勒作品係列:資本主義的未來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捨勒作品係列:資本主義的未來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