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由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
內容簡介
作者硃利安從中國思想及文化的多種領域當中撚齣瞭“淡”,以便將它作成一個審美以及哲思概念。淡的特點是無法被任何一種特殊的決定因素固定下來,因此能変化無窮。淡的主題在中國文化中也不斷更新,從未受到局限:儒道釋三教使它更豐富。“淡”錶達瞭種種藝術——音樂﹑繪畫﹑詩詞——共同具有的理想。
作者簡介
硃利安(曾被譯作於連或餘蓮)是哲學傢暨漢學傢,巴黎高師(ENS)的校友,專長希臘和歐洲哲學以及中國思想。巴黎迪特羅大學特級教授,巴黎人文之傢世界研究學院“他者性講座”教授。齣版專著30種以上,已譯成25種以上的外文,是譯成外文非常多的當代思想傢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第一章 錶達形式的改變
第二章 淡的山水
第三章 淡—漠
第四章 “中”的價值
第五章 社交中的淡
第六章 性格的平淡
第七章 “遺音”與“遺味”
第八章 沉默的音樂
第九章 聲音之淡
第十章 “淡”在文學中改變錶達形式
第十一章 “淡”的意識形態
第十二章 味外味,景外景
第十三章 淡的“邊”與“中”
第十四章 淡或力
第十五章 “超驗性”是自然的
新譯版後記
引用書目
前言/序言
我們纔剛觀察到“淡”的某個特性,這個主題就往四麵八方開展瞭。原則上,該主題對不同的知識領域彼此之間的界綫毫不在意,因為“淡”意味著“中”,所以是一切可能的事物的起點,並且使它們互相溝通。
“淡”的特點是它無法被任何一種特殊的決定因素固定下來,因此能夠變化無窮。“淡”的主題在中國文化中也不斷更新,從未受到局限,儒、釋、道三教使它更豐富。它錶達瞭音樂﹑繪畫﹑詩詞等多種藝術所共同具有的理想。
為瞭說齣“淡”——其特點便是拒絕有特點,它不引人注意而且含蓄——,我們當然應該試著不作衡量。因此我剋製自己,不把這種直觀發展成一個純粹的知識客體,我也將引文齣處和參考書目放在頁腳以及書末的注釋裏。然而這樣的精簡手法並不等於簡化,因為事實上沒有什麼需要簡化的,可是事物的淳樸性倒是很難說得齣來的。我們的時代講求文化標準化,它是在文明和“文摘”之間“來迴轉換”的時代。可是,一旦人們不再耐心地注意觀察每一個詞義在曆史中的特殊演變過程,那個詞就失去瞭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讀者盡可能地靠近本書中所舉的例子和所引用的文本,希望讀者們能自己體會什麼是“淡音”(son fade),什麼是“淡義”(sens fade),什麼是“淡畫”(peinture fade)。但願讀者也能有最大的鑒賞空間,容許他自己解釋個人的體驗,又能從遠處觀看各種文化,並且在文化之間漸漸找齣可以對照的要素。
“淡”這個問題,我十多年前就開始思考瞭,但隻將它局限在我的博士論文的一章中的一部分。從那時候起,該問題卻顯得越來越重要,並且跨越瞭好幾個研究場域。正如中國人不斷重復說的,如果“人人都有能力分辨各種味道”,“最難分辨的”就是“中”(“道”)之淡。然而,“淡”是永遠品嘗不盡的。
《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 序章:風雅頌 · 隱匿的韻律 在中國浩瀚的文明長河中,有一種力量,它不似雷霆萬鈞,也不似烈火烹油,卻如同山間清泉,潤物無聲;又似月光下的湖水,波光瀲灧,意蘊無窮。這種力量,我們稱之為“淡”。“淡”,並非意味著寡淡無味,而是指嚮一種內斂、含蓄、寜靜、雋永的審美境界,一種超越感官刺激,直抵精神深處的品格。它滲透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藝術創作、生活態度之中,構成瞭一種獨特而持久的精神底色。 本書《淡之頌》正是試圖撥開籠罩在“淡”之上的層層迷霧,探尋其在中國思想與美學中的根源、流變與深層意涵。我們並非要描繪一個宏大的圖譜,也不是要羅列繁瑣的學說,而是希望以一種貼近人心,卻又審慎考究的方式,去觸摸這股“淡”之精神,感受它如何塑造瞭我們民族的審美趣味,如何影響瞭我們的價值判斷,又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輝。 第一章:道法自然 · 淡之源起 “道法自然”,這是中國思想的基石,也是“淡”精神的源頭活水。老子在《道德經》中,以“道”這一至高無上的概念,揭示瞭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而“自然”便是這規律的精髓。自然之道,無為而無不為,它不強求,不雕琢,順應事物本身的屬性而發展。這種順應,正是“淡”的初現。 在哲學層麵,“淡”體現在對“無”的體認。老子所言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並非虛無,而是指嚮一種更本源的存在狀態。這種“無”是充盈的,是孕育一切的母體。對“無”的體悟,使得中國人不執著於具體的形相,而是追求一種超越形相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自然是“淡”的,它不張揚,不炫耀,內斂而深沉。 莊子更是將“淡”的精神推嚮極緻。他的“逍遙遊”,描繪的是一種擺脫功利束縛,超越世俗紛擾的精神自由。這種自由,不是放縱,而是心境的寜靜與澄澈。莊子筆下的北冥之鯤、南冥之魚,都展現瞭一種超然物外,順應天性的姿態,這本身就是一種“淡”的寫照。他們不受外界的羈絆,遵循內心的律動,活得自在而灑脫。 “淡”的哲學思想,也體現在中國人對“人”的理解上。非但追求“齊物論”中的平等與和諧,更注重“素樸”的品格。這並非原始的野蠻,而是迴歸本真,去蕪存菁後的純粹。在對待世事時,“淡”意味著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尋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這種平衡,不是靜止,而是動態的和諧,是“陰陽調和”的智慧。 第二章:山水寄情 · 淡之美學 當“淡”的思想,流淌進藝術的脈絡,便孕育齣瞭中國山水畫獨特的審美風貌。中國山水畫,不同於西方寫實主義對景物細緻入微的刻畫,它更注重寫意,追求的是“意境”。“意境”二字,便是“淡”在美學中最淋灕盡緻的體現。 水墨,作為中國畫最主要的媒介,其“墨分五色”的微妙變化,本身就充滿瞭“淡”的韻味。濃墨象徵力量,淡墨則錶現空靈;焦墨的蒼勁,濕墨的氤氳,都為畫麵增添瞭豐富的層次感。畫傢們並非追求色彩的鮮艷奪目,而是善於利用墨色的濃淡、乾濕、枯濕,來營造齣一種朦朧、悠遠、寜靜的氛圍。 山水畫中的留白,更是“淡”的絕妙之處。那或如雲煙彌漫的山巒,或如靜謐的水麵,或如深邃的天空,都留下瞭大片的空白。這些空白,並非空無一物,而是蘊含著無限的可能。觀者可以在這些空白中,自由地想象,去填補畫傢的未盡之意。這種“有限”與“無限”的對話,正是“淡”的藝術魅力所在。它邀請觀者參與到創作中,與畫傢一同完成這精神的遨遊。 “淡”的美學,也體現在對“景”與“情”的融閤上。山水畫傢們並非僅僅描摹客觀的景緻,而是將自己的情感、誌趣、哲學思考,寄托於山水之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能成為詩人或畫傢的心靈象徵。“遠山如黛”,“近水生煙”,這些描繪,既是對景物的刻畫,更是對心境的抒發。山水成為瞭一種“載體”,承載著畫傢的“淡”之情懷。 這種“淡”的追求,也延伸到瞭器物的美學中。青瓷的素雅,玉器的溫潤,紅木傢具的古樸,都體現瞭中國人對“內秀”的審美偏好。它們不以繁復的裝飾取勝,而是以其材質的天然美、造型的簡潔美、光澤的含蓄美,來打動人心。一件好的器物,應當是“靜默”的,它能夠與人的心靈産生共鳴,而非喧賓奪主。 第三章:詩詞意境 · 淡之風骨 在中國詩歌的長河中,“淡”的意境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詩經》的質樸,到楚辭的瑰麗,再到唐詩宋詞的輝煌,“淡”始終如影隨形,以不同的姿態齣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唐詩,特彆是邊塞詩和隱逸詩,常常流露齣“淡”的韻味。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山水田園詩,便是“淡”的絕佳典範。他筆下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麵,卻有著一種洗滌心靈的寜靜與清澈。這種“淡”,是遠離塵囂後的平和,是對生命本真的迴歸。 宋詞,則將“淡”的意境發展得更為細膩和內斂。特彆是婉約詞,如李清照的詞,看似描寫閨閣中的瑣事,實則蘊含著深沉的情感。她的“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沒有直接的悲傷,而是通過對景物的細膩描繪,間接錶達瞭內心的淒涼與孤寂。這種“淡”的處理,使得情感更加悠長,耐人尋味。 “淡”在詩詞中,並非意味著情感的缺失,而是情感的剋製與升華。詩人不再用直白的語言宣泄情緒,而是將情感融入景物,讓景物成為情感的載體。這種“景語即情語”的錶達方式,使得詩歌的意境更為深遠,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淡”也體現在詩詞的韻律和節奏上。它追求的是一種“靜水流深”的節奏感,不急不緩,自然流暢。這種自然的韻律,與“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謀而閤,使得詩歌讀起來,如同一陣清風拂過,又如同一泓鞦水,沁人心脾。 第四章:生活智慧 · 淡之處世 “淡”不僅僅是一種哲學和美學,更是一種深刻的生活智慧。中國人將“淡”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處世態度。 “淡泊名利”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崇高品格。“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這句名言,道齣瞭“淡”在個人修養中的重要性。淡泊名利,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精神世界,追求內心的充實與安寜,從而獲得更長遠的成就。 “知足常樂”也是“淡”的生活智慧的體現。滿足於當下,不被物欲所驅使,不被攀比所睏擾,纔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短暫的感官享受,而是一種源於內心的平和與安寜。 在人際交往中,“淡”則體現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真正的友誼,不追求轟轟烈烈的形式,而是以真誠相待,以信任為基礎,即便不常聯係,也能心意相通。這種“淡”的交往,更為持久和穩固。 “淡”也體現在對“變”的態度上。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與其竭力抗拒,不如順應變化,以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去麵對。這種順應,並非隨波逐流,而是在變化中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定力。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淡”的智慧顯得尤為可貴。它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審視內心,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平和。它是一種解藥,可以緩解現代人的焦慮與浮躁,幫助我們重新找迴生活的本真。 尾聲:淡之頌 · 永恒的迴響 《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並非要為“淡”下定論,而是希望開啓一場關於“淡”的探索。我們相信,“淡”在中國思想與美學中,是一種永恒的精神力量,它如同隱藏在土壤中的根係,默默地支撐著整個文明的繁榮。 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到莊子的“逍遙遊”;從山水畫中的留白與寫意,到詩詞中的含蓄與意境;從士大夫的淡泊名利,到普通人傢的知足常樂,無不閃耀著“淡”的光輝。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和理解“淡”的內涵。它不等於無所作為,不等於消極避世,而是一種更深邃的智慧,一種更高級的境界。它是一種力量,能夠讓我們在喧囂中保持清醒,在得失中保持平和,在變化中保持定力。 這本《淡之頌》,便是我們對這股“淡”之精神的一次真誠緻敬。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重新發現和感受“淡”的美好,讓這股古老而又鮮活的精神,在當下,乃至未來,繼續迴響,綻放其獨特的魅力。這,也是我們對中國思想與美學,最深沉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