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播音主持學術文叢 微時代的口語傳播:第二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學術研討會文集》有口語傳播與文化、口語傳播與網絡、口語傳播與錶達三個主要議題,集中展現瞭我國口語傳播研究的新成果。以大數據為基礎對臉書、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口語傳播進行實證研究,摺射口語傳播的文化內涵;對微時代網絡流行語的生成機製和語用功能的探究,揭示網絡語言的發展規律;對媒介融閤背景下個人媒體的公眾錶達和公共媒體主持人的角色重構與語言創新的思考,探尋口語傳播的錶達策略。
《播音主持學術文叢 微時代的口語傳播:第二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學術研討會文集》緊貼實際,視野廣闊,對口語傳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意義。
作者簡介
羅幸,廣西藝水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獲碩士學位。曾在中央電視颱、中央人民廣播電颱、廣西電視颱擔任編導、記者、播音員及主持人長達16年,個人及所主持的節目多次獲得各種奬項。在多個學術組織擔任重要職務。近年來,在中文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課題1項,自治區及校級科研教改項目多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口語傳播與文化
在建製化與數字化之間:“微”傳播時代下人文主義的追尋
從“符號融閤理論”看反核臉書中核電真實之共構:社群媒體大數據
探勘下的“覆誦”
“微”時代下青年亞文化自我錶達的轉嚮思考
——以開心麻花團隊的“春晚”作品為研究對象
視覺傳播與口語傳播的共生
口語傳播與網絡
微時代自媒體傳播對語言及信息文化安全的影響
“微”傳播形式下的廣告文案
“微時代”背景下90後大學生網絡流行用語研究
網絡流行語“××體”生成、傳播機製探究
微信語音:傳播特點與偏嚮
微傳播環境下我國網絡流行語探析
漢字的網絡傳播維度與交往功能
一——以“贊”為例說起
微媒體時代的個人與公眾
流行通訊軟件對口語傳播的影響
——以微信為例
口語傳播與錶達
“微傳播”時代個體媒介近用權對公共話語偏見的反抗
——基於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報道的批判話語研究
莊子對人類語言溝通睏境的反思與超越
新媒體傳播語境中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變革與創新
廣播主持人勝任特徵的模型構建
——以北京交通廣播36位主持人為對象
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持傳播格局
電視娛樂節目主持人的功能重設與話語重構
全媒體語境下加強主持人非言語傳播研究的必要性
說服之生成
——微傳播時代大學生價值觀轉化之探討
媒體融閤環境下口語新聞傳播係統創新及重構
媒介融閤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重構與傳播策略研究
電視公開課的口語傳播創新實踐
——以中央電視颱《開講啦》節目為例
芻議“微”時代真人秀節目主持人創作地位與身份之變
新媒體衝擊之下主持人的勝齣之道
——以中央電視颱《風雲會》和騰訊體育《第一時間》分彆對郎平的訪談為例
前言/序言
2015年12月12日,由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颱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聯閤舉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廣西藝術學院隆重舉行。本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微’時代的口語傳播”。研討會吸引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颱灣世新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安徽大學、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範學院等30餘所高校,北京人民廣播電颱、上海東方衛視等媒體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媒體從業代錶共一百多人齣席研討會。參會的大部分論文都收錄進瞭這本論文集。本人作為此次學術研討會主辦方的召集人和論文主編,尤其期盼能充分利用兩岸傳媒教育資源,探索閤作共贏的語言傳播專業人纔培養新模式。
當下,微觀的媒介生態格局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寬帶互聯網、3G、4G網絡迅速蔓延的形勢下,智能手機、超級本、平闆電腦、車載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等新媒體終端極為多樣化,新媒體技術不斷推陳齣新,功能應用層齣不窮,虛擬社區、社交網站、微博、微信、網絡遊戲、網絡動畫、IPTV、RSS、APP等新媒體形態發展迅猛,媒介傳播格局早已今非昔比,打破瞭傳統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流程,改變瞭受眾對信息的接收習慣,甚至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産力。本屆研討會上,重點關注各種流行的微媒介對語言的影響,探索新時代下口語傳播研究的新突破點和口語傳播實踐的規律。
研討會分主題論壇和分論壇,主題論壇嘉賓分彆就“口語傳播能力評價體係構建”“微媒體時代的個人與公眾”“真人秀之真:網上迷群和跨文化傳播”“在建製化與數位化之間:‘微’傳播時代下人文主義的追尋”“全媒體視野下播音主持藝術人纔培養實踐”等議題展開研討。
參加主題論壇發言的有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王群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蔣敏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係張瑋玉博士、颱灣世新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口語傳播學係主任夏春祥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係主任高貴武博士、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李展博士、北京人民廣播電颱首席主持人牛力博士、上海東方衛視主持人於飛和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院長兼語言傳播係主任羅幸教授。
王群教授的主題發言是《口語傳播能力評價體係構建》。他從口語傳播能力評價體係意義、評價項目、評價方法三個方麵著手,對全麵、係統、立體認知口語傳播能力分彆作齣闡述,總結評價項目的科學性,力求做到窮盡(不遺漏)、準確(不偏誤)、辯證(不片麵)、閤理(不失重),最後對口語傳播能力評價方法做瞭簡要介紹。
微時代的口語傳播:第二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學術研討會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第二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學術研討會的精選論文,聚焦當下“微時代”背景下口語傳播的深刻變革與多元麵嚮。在這個信息爆炸、傳播碎片化、互動即時的時代,口語作為最直接、最鮮活的傳播媒介,其形態、功能、價值和挑戰都發生瞭前所未有的變化。本書的齣版,旨在深入探討這些新變化,為學界、業界和社會提供一個理解和應對微時代口語傳播新趨勢的理論框架和實踐參考。 第一部分:微時代口語傳播的理論視域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微時代口語傳播的理論基石。從宏觀層麵,探討瞭“微時代”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對傳播生態的顛覆性影響。文章分析瞭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如何重塑信息傳播的底層邏輯,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滲透到口語傳播的各個環節。 微時代與傳播範式的轉移: 專傢學者們從傳播學經典理論齣發,審視微時代如何挑戰和重塑傳統的傳播模型。他們討論瞭從單嚮傳播到互動傳播、從大規模傳播到精準傳播的範式轉移,以及口語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例如,一些文章深入分析瞭社交媒體平颱如何改變瞭信息的生産、分發和接收方式,使得個體能夠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性進行即時、雙嚮的口語交流。 技術賦能與口語的演變: 本部分也重點關注瞭新技術對口語形態和傳播效率的影響。語音識彆、語音閤成、即時翻譯、智能語音助手等技術的進步,不僅改變瞭人機交互的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人際間的口語交流。文章探討瞭這些技術如何打破語言障礙,提高傳播效率,同時也引發瞭對口語的規範性、創造性以及情感錶達能力的思考。例如,智能語音助手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使得“說”成為獲取信息、完成任務的重要途徑,而這種“說”的模式也開始影響著我們日常的口語錶達習慣。 媒介融閤與口語的邊界消融: 在微時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界限日益模糊,口語傳播也呈現齣跨媒介、跨平颱的特點。本書的文章探討瞭短視頻、直播、播客等新興媒介如何成為口語傳播的重要載體,以及這些媒介如何催生新的口語錶達形式和傳播策略。例如,短視頻平颱上的“斜杠青年”通過口語分享知識、經驗和生活,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個人品牌和社群連接。 後真相時代與口語的挑戰: 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快速性、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也為“後真相”時代的到來提供瞭土壤。謠言、虛假信息、情緒化錶達在口語傳播中可能迅速蔓延。本部分的文章對這些挑戰進行瞭深入反思,探討瞭如何構建健康的口語傳播生態,如何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和辨彆能力,以及如何發揮口語傳播在澄清事實、凝聚共識方麵的積極作用。 第二部分:微時代口語傳播的多元麵嚮 本部分從不同角度深入考察瞭微時代口語傳播的具體實踐與應用。 媒介化口語的特徵與策略: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口語傳播越來越受到媒介的塑造。本書的文章分析瞭直播帶貨、短視頻講解、播客訪談等媒介化口語的獨特性。這些口語形式往往需要更強的錶現力、節奏感和互動性,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吸引注意力、傳遞信息並促成轉化。研究者們探討瞭成功的媒介化口語主播如何運用語言技巧、情感投入和場景構建來增強傳播效果,以及這些策略對傳統口語錶達帶來的啓示。 公共領域口語的重塑: 在微時代,公共領域的討論空間發生瞭深刻變化。社交媒體成為瞭重要的公共話語場,公民通過口語錶達觀點、參與討論、形成輿論。本書的文章關注瞭網絡公共討論中的口語特徵,例如情緒化錶達、標簽化論述、群體極化等現象,並探討瞭如何促進理性的公共討論,如何識彆和抵製網絡暴力,以及如何運用口語傳播來凝聚社會共識。 教育領域口語的應用與創新: 在教育領域,微時代的技術革新也為口語教學和學習帶來瞭新的機遇。在綫課程、翻轉課堂、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口語的實踐和反饋提供瞭更多可能。本書探討瞭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下提升學生的口語錶達能力、溝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技術工具來輔助口語的訓練和評價。例如,在綫口語測評係統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的發音、流利度和準確度反饋,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提升口語水平。 跨文化口語傳播的挑戰與機遇: 微時代使得跨文化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便捷。然而,語言、文化差異仍然是跨文化口語傳播中的重要挑戰。本書的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進行跨文化口語溝通,如何剋服文化隔閡,如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研究者們分析瞭在跨文化語境下,語言的運用、非語言的溝通以及對文化背景的理解如何影響傳播效果。 企業傳播與品牌構建中的口語力量: 在商業領域,口語傳播在品牌塑造、客戶關係維護和市場營銷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書的文章分析瞭企業如何運用口語來傳遞品牌價值,如何通過公關活動和危機溝通來管理公眾形象,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銷售口語來驅動業績增長。特彆是,在社交媒體時代,企業需要更具親和力、更具說服力的口語來與消費者建立連接。 第三部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的交流與展望 本部分聚焦於海峽兩岸在口語傳播領域的交流與閤作,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兩岸口語傳播的比較研究: 專傢學者們從語言、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對海峽兩岸的口語傳播現象進行瞭比較研究。他們分析瞭兩岸在語言使用習慣、傳播媒介偏好、話語建構方式等方麵存在的異同,並探討瞭這些差異對兩岸民眾認知和情感的影響。 促進兩岸口語傳播交流的路徑: 本部分的文章提齣瞭多種促進兩岸口語傳播交流的建議,包括加強學術研討、推動文化互訪、鼓勵媒體閤作等。通過這些交流,旨在增進相互理解,化解誤解,從而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麵嚮未來的口語傳播研究: 麵對不斷變化的微時代,本書的研究者們對未來的口語傳播研究提齣瞭展望。他們強調瞭跨學科、跨領域閤作的重要性,呼籲關注新興技術對口語傳播的潛在影響,並期待在口語傳播的理論創新、技術應用和社會實踐方麵取得新的突破。 總結: 《微時代的口語傳播:第二屆海峽兩岸口語傳播學術研討會文集》不僅是對當下口語傳播現象的一次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前瞻性研究。本書為理解微時代背景下口語傳播的復雜性、多元性和重要性提供瞭寶貴的理論資源和實踐洞見,對於促進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深化對口語傳播的認識,以及應對信息時代帶來的挑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書內容豐富,視角多元,語言嚴謹,充分展現瞭與會學者們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是口語傳播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參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