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民俗學及相關專業的研究者、學習者,對村落感興趣的讀者,對中國社會、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1、87位民俗學者的集中講述
2、88篇真實有趣的田野故事
3、學術思考發人深省,生存智慧不可多得
4、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作序推薦
5、《記住鄉愁》撰稿人發起並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為民俗學者的田野調查故事集,在徵集到的150多篇的基礎上,遴選齣瞭88篇。撰稿者都是海內外民俗學知名學者及相關專業的研究者,他們具有豐富的田野經驗,內容涉及人生禮儀、飲食、服飾、信仰、節日儀式等風土人情,故事範圍覆蓋瞭中國境內幾乎所有省份,兼及部分少數民族的獨特風俗,在鄉村故事、鄉村建設、鄉村藝術、鄉村生活等方麵都有所錶現。這些故事真實、有趣,優美的文筆和輕鬆的筆調裏,蘊含瞭學人們的學術思考、生存智慧和人生態度。
作者簡介
宋穎,法學博士,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李濟考古奬學金青年學術顧問、中央電視颱《中國年俗》民俗顧問;中宣部國傢重點工程《記住鄉愁》(第yi、二季)撰稿人、中宣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紀錄中國”傳播項目《中國醫療》撰稿人;民間文化青年論壇召集人、論文評委等。齣版專著《端午節:國傢、傳統與文化錶述》(商務印書館,2016),發錶論文20餘篇,譯文40餘萬字。
陳進國,生於1970年,曆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任《宗教人類學》集刊主編,中國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齣版專著《隔岸觀火:泛颱海區域的信仰生活》(廈門大學齣版社,2008)、《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風水的曆史人類學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5)等,閤著、閤編有《中國道教思想史》(人民齣版社,2009)、《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綜閤研究》(廈門大學齣版社,2003)等。
精彩書評
我們民俗學工作者正熱切關注著今天在巨變和發展中的中國農村和農民社群。民俗學工作者走進農民社群的生活和心靈當中,也是很瞭不起的功業。大傢的工作和研究,是一種讓人欽佩的曆史擔當和曆史貢獻。我覺得,這些人是可愛的,更是可敬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劉魁立
目錄
序
第—部分 春篇
九寨溝朝聖 邢莉(中央民族大學)
一輛微麵能承載多少希望? 黃龍光(雲南師範大學)
烏帕爾的春天 鄭亮(石河子大學)
颱灣新竹客傢的清明 蕭放(北京師範大學)
雲嵐山邊清明節 邵鳳麗(遼寜大學)
河北廣宗的三輪車 張興宇(山東大學)
薩滿眼中的“狐仙” 盂慧英(中國社會科學院)
在俄羅斯族村子裏過夜 吳金光(國傢民委)
北京東嶽廟的“記憶” 劉敏(中央民族大學)
上海鬆江“舞草龍” 趙李娜(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靜靜的長溝 楊佳璐(華中師範大學)
七裏仙娘古廟 花蕾(贛南師範大學)
徽州南屏雨 張多(北京師範大學)
巷裏蓬萊巷外情 梁白瑜(廈門大學)
黑土地的芳香 王曉峰(中央電視颱)
醉臥金龍君莫笑 熊迅(中山大學)
我在鄉下看見月亮 王大惟(中國社會科學院)
第二部分 夏篇
金都的歲月記憶人 林全洲(颱灣東華大學)
川北小廟 嶽永逸(北京師範大學)
黑龍江布村的狗 趙月梅(日本名古屋大學)
大涼山 關煒(中國藝術研究院)
尋找木雅 瀋晶(中國傳媒大學)
“傢神”俗信 馬嚮陽(西北民族大學)
在和平村做問捲調查 萬木蘭(寜夏大學)
未至神農頂,但聞“野人”語 張宇萍(武漢大學)
莫乾山下新農夫 馬露露(溫州大學)
洪坑村土樓之行 王子涵(中國社會科學院)
辦“中元會” 張翠霞(雲南大學)
廣西仫佬族的“橋” 毛筱倩(中央民族大學)
稍田村尋董記 方雲(華東師範大學)
琅東村的陳傢大院 陳果艷(北京工商大學)
鄉村老宅 施杭(中國新聞社)
院子裏的傢 李繼峰(山東師範大學)
追趕城鎮化腳步 祝何彥(遼寜大學)
初見“文化掮客” 宋小飛(中國社會科學院)
街津口的赫哲族神樹節 葛玲(中央民族大學)
西河陽村的三峽移民 魏娜(遼寜大學)
裹著粉紅頭巾的田野初體驗 張琪(寜夏大學)
行走在香格裏拉 馬良成(中央民族大學)
盛夏時節的溫暖 李沫燃(石河子大學)
土雞蛋 張麗(北京師範大學)
地方官的“聖旨” 張唆(蘭州大學)
我能為“朋友”做點什麼? 裴子銳(中央民族大學)
捐或不捐高其纔(清華大學)
第三部分 鞦篇
金華鬥牛 宣炳善(浙江師範大學)
漵浦,楚辭的故鄉? 田兆元(華東師範大學)
湄洲島拜媽祖 遊紅霞(華東師範大學)
釀酒睛拳記 嚴修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天津劉園村的祥音法鼓 劉智英(天津大學)
紅山峪村的幸福生活 刁統菊(山東大學)
滇西有群“契丹人” 硃彤(雲南民族大學)
緬甸小保姆 熊威(中山大學)
石龍村的時光碎片 馬鞦晨(文化部)
鹹陽原上盜墓賊 張祖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外婆的故事 張青仁(中央民族大學)
“接姑姑”遇“呼嚕” 程安霞(河南科技大學)
西哈傢素村的歌唱 劉姝曼(中央民族大學)
烏恰的“瑪納斯奇” 巴閤多來提·木那孜力(中國社會科學院)
相聲藝人的鄉愁 王紅霞(山東大學)
浙北太均信仰 瀋月華(湖州文化館)
在迪慶州尼汝村的那一瞬間 韓曉芬(雲南農業大學)
哀牢山中“十月年”的日夜 黃璜(雲南大學)
浙西的廁所 賀少雅(北京師範大學)
行路難 陳支平(廈門大學)
四個一百二 周星(日本愛知大學)
第四部分 鼕篇
尋找“割禮先生” 魏小石(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未婚單身女在湘西“鬧洞房” 王烜(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
三德範村的口述史 吳艷笑(山東大學)
迴到愛伲村寨 硃靖江(中央民族大學)
煙颱營子村的哈達 王誌清(重慶三峽學院)
主簿營村“尋子”的百歲老人 張成福(青島理工大學)
緬懷長溝吳世炳老人 阮桂君(武漢大學)
楊美村的“下南洋” 張凡羽(天津師範大學)
土得掉渲咱勺小名 李萬剛(中國人民大學)
清涼峰上雪地獵麂 湯嚮龍(中國民生銀行)
無酒不田野? 孟凡行(東南大學)
田野圍觀 王嫫嫻(華東政法大學)
風雪訪小學 畢瑞(石河子大學)
鹽香由光的食物記憶 梁聰聰(遼寜大學)
傢裏來瞭陌生人 郭俊紅(山西大學)
七天結成—樁親 曾祥明(中國礦業大學)
被誤會的“女朋友” 王新艷(中國海洋大學)
尷尬與熱情對撞在奉伯 李嚮振(武漢大學)
興國“跳覡”儀式 任亞麗(贛南師範大學)
不如跳舞 宋穎(中國社會科學院)
正月二十吃捲捲 馮妹婷(遼寜大學)
賀莊村“打囤節” 賀春虎(蘭州大學)
“豬”亦入畫 周星(日本愛知大學)
後記
精彩書摘
《鶴鳴九皋:民俗學人的村落故事》:
不管是誰,在村裏進行田野調查,不但會接觸到傳統文化,還能瞭解鄉親們的真實生活、真實曆史。當我們談起“曆史”的時候,講的往往是“事件”,但應該是“人”。有人說,曆史是事件的疊加,我想說這不準確。談及“曆史”,必須要有“人”。寫曆史時,如果不寫人,那叫什麼曆史?當我們寫一個村,寫它的房子,寫它的環境,寫它經曆的戰亂,這都不到位,寫也寫不好,真正到位的是:寫這裏的人。中國的曆史,假設隻有長城、故宮,沒有秦皇漢武,沒有林則徐,沒有康有為,沒有為推動曆史做齣貢獻的人,沒有各種各樣的參與曆史的人,沒有普普通通的廣大民眾的生活和作為,都不行。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民俗學,或許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一學科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曆史學和文學不太關注的那一部分,正是民俗學的研究領域。以前有人說,文學乃至民間文學是人學,民俗學關注的是生活方式。但是,是誰的生活呢?當然,是廣大民眾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平時我們常把這些當作是不言而喻的問題,無須多說,所以關注不夠,特彆在意的隻是事物的過程,較少或者忽略人的在場、人的情感參與。
比如說,鄉村建設,隻顧著蓋房修路,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把村莊裏的人都搬走瞭,這個村莊即使外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實,當作為傳統文化承載者的農民社群沒有瞭,等於那個村莊也不存在瞭,有的僅僅是一個新的村莊。現在的鄉村建設,有的地方捨本逐末,什麼是“本”呢?人纔是“本”,“社群”纔是本。現在的實際情況往往是,其他一切都有瞭,但是“人”沒有瞭。我們進行民俗學研究,關鍵是要重視“人”,要記錄“社群的生活”。
看來,對於我們民俗學工作者來說,進行田野作業也好,從事理論研究也好,在觀察和分析事物的整個過程中,整體性原則是十分重要的。時代的演進、環境的變遷、主體構成的變化、價值觀的變化……都應該時時納入我們的視野當中。
近些年,我們民俗學工作者特彆關切作為民俗文化實體空間的傳統村落的命運和前景問題。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村落真實反映瞭農耕文明時代的社會生活,體現瞭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中國傳統建築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的展現空間。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維係著中華文明的根,寄托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愁。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衝突愈演愈烈,傳統村落麵臨衰落的危機。
2012年,我國啓動瞭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建立瞭“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製度。根據規定,村落一旦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就不得拆遷、閤並。在目前全國近60萬個行政村260萬個自然村寨當中,經推薦上報、評審、公示等程序,曾有2555個村落,前後分三批被列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村落已建立瞭相應的管理機製,健全和完善瞭保護機製,並獲得瞭中央財政的扶持。中國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製,傳統村落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就在不久前,即2016年11月9日,住建部、文化部等七個部門發齣通知,又有1602個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村落數量達到4157個。這標誌著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力度較強的農耕文明遺産保護群。
說到鄉村建設這個話題,我的想法是:
……
鶴鳴九皋:民俗學人的村落故事 捲首語:一聲啼鳴,喚醒泥土的記憶 “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這句古老的詩語,總能勾起人內心深處對故土、對鄉愁最樸素的嚮往。而我,一位民俗學人,畢生與泥土為伴,與鄉間為伍,將我的生命軌跡深深地烙印在瞭那些鮮活的村落之中。這本書,便是這漫長歲月中,我親耳聆聽、親眼所見、親身感悟的一串串村落故事。它們不是冰冷的學術論文,也不是泛泛的寫景敘事,而是流淌在鄉間土地上的脈搏,是紮根於淳樸人心中的信仰,是代代相傳的生息氣息。 我曾以為,村落不過是地圖上的一個小點,是鋼筋水泥森林之外的某種“遺忘”。然而,當我真正踏入其中,傾聽那些雞毛蒜皮的瑣碎,感受那些節日慶典的熱鬧,體味那些生老病死的辛酸,我纔驚覺,每一個村落都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宇宙,裏麵蘊藏著不輸於任何宏大敘事的智慧、情感與曆史。它們以最原始、最真切的方式,記錄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承載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 這本書,正是我想將這些寶貴的村落記憶,用我作為民俗學人的視角,以一個親曆者的溫情,呈現在各位讀者麵前。我並非想構建一個完美的、理想化的鄉村圖景,而是試圖還原每一個村落本來的樣子,包括它的光榮與夢想,也包括它的局限與掙紮。因為,真實的村落,纔最能打動人心,最具有研究的價值。 第一章:土地的紋理,村落的骨骼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村落的形態萬韆,如同大地上舒展的脈絡。它們依山傍水,順應地勢,與自然融為一體,共同書寫著古老的生存智慧。 在黃土高原上,那些窯洞式的村落,仿佛是從土地中生長齣來的生命體,鼕暖夏涼,堅韌而樸實。我曾在一個名叫“土門”的村莊裏,住進瞭一位老農的窯洞。窯洞內煙火氣十足,牆壁上掛著玉米穗和臘肉,土炕上鋪著厚厚的褥子。夜晚,我躺在土炕上,聽著風吹過窯洞口發齣的呼嘯聲,仿佛能聽到土地在訴說它的滄桑。老農告訴我,窯洞不僅僅是他們的居所,更是他們與土地建立深刻聯係的象徵,每一寸泥土都凝聚著祖輩的汗水和希望。 在江南水鄉,白牆黛瓦的村落,依河而建,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勾勒齣一幅幅如詩如畫的景象。我曾在一個叫做“烏鎮”的村莊裏,乘坐烏篷船穿梭在縱橫交錯的水道間。河水倒映著古老的建築,兩岸的居民在門前浣洗衣裳,孩子們在巷子裏追逐嬉戲。這裏的生活節奏緩慢而悠閑,人們似乎與水共生,水賦予瞭他們靈性,也滋養瞭他們的生活。我曾與一位老船夫聊天,他告訴我,水是村莊的血脈,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捕魚到運輸,再到人們的情感寄托,水無處不在。 在北方平原,那些規整的村落,房屋坐北朝南,街道筆直,顯示齣一種秩序感和安定感。我曾在一個名為“豐樂”的村莊裏,參加瞭一場鞦收的農忙。村民們早齣晚歸,用最原始的農具,收割著沉甸甸的稻榖。汗水浸透瞭衣裳,臉上卻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位年輕的農婦告訴我,雖然辛苦,但看到金黃的稻田,就覺得一切都值得。這種對土地的依賴和敬畏,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骨子裏。 這些村落的形態,不僅僅是地理環境的映照,更是其居民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文化觀念的物質載體。作為民俗學人,我行走在這些土地上,觸摸著每一塊磚瓦,感受著每一縷炊煙,試圖解讀這些“活的化石”,理解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層意義。 第二章:節日的脈動,信仰的迴響 如果說土地是村落的骨骼,那麼節日便是村落的脈搏,是生命力的律動,是信仰的集中體現。在中國,每一個節日都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維係社群情感的紐帶。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在村落裏,春節的意義更是非同尋常。傢傢戶戶貼春聯、掛燈籠,空氣中彌漫著年味。我曾在一個小山村裏,親眼目睹瞭祭竈的儀式。一位老奶奶,虔誠地將竈王爺送上天,口中念念有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之後的年夜飯,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一年的收獲與喜悅,也憧憬著新的一年。鞭炮聲此起彼伏,那是對舊年的告彆,也是對新年的期盼。 清明節,是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日子。在村落裏,掃墓祭祖是一項莊重的儀式。我曾跟隨村民們前往祖墳,他們小心翼翼地清理雜草,擺上鮮花和祭品,然後跪拜磕頭,嚮祖先匯報近況,祈求保佑。這種對祖先的敬意,是村落血脈傳承的重要體現。 端午節,粽葉飄香,龍舟競渡。在一些沿江沿湖的村落,龍舟比賽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盛事。我曾站在河岸邊,看著一艘艘龍舟如同離弦之箭,在水中飛馳,岸邊觀眾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那是一種集體的狂歡,也是一種共同的情感宣泄。 中鞦節,月圓人團圓。在村落裏,賞月、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活動。許多傢庭會在庭院裏擺上瓜果月餅,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共賞皎潔的明月。我曾與一群老人圍坐在一起,他們一邊品嘗月餅,一邊迴憶著過往,眼神中流露齣對團圓和美滿的深深眷戀。 除瞭這些全國性的節日,每一個村落還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性節日和慶典。例如,一些村落有自己的廟會,祭祀當地的神靈;一些村落有自己的豐收節,慶祝一年的辛勞得到迴報。這些節日,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活動,更是村落居民集體記憶的載體,是他們身份認同的來源,也是他們精神世界的支撐。作為民俗學人,我努力捕捉這些節日中的每一個細節,記錄下那些儀式、歌謠、舞蹈,以及人們在其中所錶現齣的情感與信仰。 第三章:人情的溫度,村落的靈魂 村落的靈魂,在於人,在於那些淳樸而溫暖的人情。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疏遠,但在村落裏,鄰裏之間的守望相助,親戚之間的血脈相連,依然是動人的風景。 我曾在一個名叫“石溪”的村莊裏,經曆瞭一次意外的考驗。一位村民傢中失火,整個村莊的居民都自發地跑齣來幫忙救火,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用最原始的方式,打水、搬東西,直到大火被撲滅。在那一刻,我感受到瞭村莊強大的凝聚力和溫情。火雖然燒毀瞭房屋,但卻點燃瞭人與人之間更加緊密的聯係。 在農村,婚喪嫁娶是人生中的大事,也是村落裏最能體現人情味兒的時刻。當村裏有人結婚,大傢會主動幫忙操辦,張羅酒席,布置喜堂。當有村民離世,全村都會來幫忙料理後事,送上最真摯的哀思。這種“你幫我,我幫你”的互助精神,是農村社會特有的潤滑劑,也是維係村落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 我曾在許多農村傢庭做客,感受到他們最真摯的熱情。即使傢中條件並不富裕,他們也會拿齣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們樂於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樂於傾聽彆人的故事。與他們交流,我感受到瞭一種久違的真誠與樸實,這是在大城市中難以尋覓的寶貴品質。 當然,村落的人情並非總是完美無缺。有時也會有矛盾和紛爭,也會有冷漠和疏離。但總體而言,那種基於血緣、地緣和生活共同體的深厚情誼,依然是村落最鮮明的特徵。作為民俗學人,我不僅記錄下這些溫情時刻,也關注那些潛在的社會問題,試圖從更全麵的視角去理解村落的人際關係。 第四章:記憶的遺珍,文化的傳承 村落,是承載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那些古老的習俗、技藝、諺語、故事,都在村落中代代相傳,如同遺落在大地上的珍貴寶藏。 我曾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裏,發現瞭一位老人仍在堅持用最傳統的技藝製作一種叫做“土布”的布匹。她坐在織布機前,手指靈巧地穿梭,織齣一匹匹帶著淡淡泥土芬芳的布。她告訴我,這種技藝是她祖上傳下來的,她希望能將它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瞭解這種古老的織造方式。 我還曾記錄下許多村落的口述史,那些村民們用淳樸的語言講述著村莊的曆史變遷、風土人情、以及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觀念,是村落居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許多村落還保留著一些獨特的節日習俗、祭祀儀式、以及民間娛樂活動,例如社火、秧歌、皮影戲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瞭村民們的生活,更是他們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誌。我努力去記錄下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讓它們煥發新的生命力。 然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許多村落正麵臨著人口外流、傳統文化斷層等問題。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失去瞭興趣,一些古老的技藝瀕臨失傳。作為民俗學人,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我希望通過我的記錄和呼籲,引起更多人對村落文化保護的關注。 捲尾語:願鄉愁在書中,得以安放 《鶴鳴九皋:民俗學人的村落故事》,是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觸摸、去傾聽、去記錄的一部村落筆記。它不是對過往的粉飾,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我對故土深深的熱愛,對民族文化真摯的敬意,以及對普通人生活最本真的關注。 每一聲鶴鳴,都是對這片土地的呼喚;每一個村落的故事,都是對中華文明最動人的詮釋。我希望,當您翻開這本書,能夠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鄉間的炊煙,觸摸到人情的溫度,並且,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您自己的那份鄉愁,讓它,得以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