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民俗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对村落感兴趣的读者,对中国社会、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1、87位民俗学者的集中讲述
2、88篇真实有趣的田野故事
3、学术思考发人深省,生存智慧不可多得
4、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作序推荐
5、《记住乡愁》撰稿人发起并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为民俗学者的田野调查故事集,在征集到的150多篇的基础上,遴选出了88篇。撰稿者都是海内外民俗学知名学者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田野经验,内容涉及人生礼仪、饮食、服饰、信仰、节日仪式等风土人情,故事范围覆盖了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省份,兼及部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在乡村故事、乡村建设、乡村艺术、乡村生活等方面都有所表现。这些故事真实、有趣,优美的文笔和轻松的笔调里,蕴含了学人们的学术思考、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宋颖,法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李济考古奖学金青年学术顾问、中央电视台《中国年俗》民俗顾问;中宣部国家重点工程《记住乡愁》(第yi、二季)撰稿人、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纪录中国”传播项目《中国医疗》撰稿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召集人、论文评委等。出版专著《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商务印书馆,2016),发表论文20余篇,译文40余万字。
陈进国,生于1970年,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任《宗教人类学》集刊主编,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著《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等,合著、合编有《中国道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9)、《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综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等。
精彩书评
我们民俗学工作者正热切关注着今天在巨变和发展中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社群。民俗学工作者走进农民社群的生活和心灵当中,也是很了不起的功业。大家的工作和研究,是一种让人钦佩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贡献。我觉得,这些人是可爱的,更是可敬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刘魁立
目录
序
第—部分 春篇
九寨沟朝圣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
一辆微面能承载多少希望? 黄龙光(云南师范大学)
乌帕尔的春天 郑亮(石河子大学)
台湾新竹客家的清明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
云岚山边清明节 邵凤丽(辽宁大学)
河北广宗的三轮车 张兴宇(山东大学)
萨满眼中的“狐仙” 盂慧英(中国社会科学院)
在俄罗斯族村子里过夜 吴金光(国家民委)
北京东岳庙的“记忆” 刘敏(中央民族大学)
上海松江“舞草龙” 赵李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静静的长沟 杨佳璐(华中师范大学)
七里仙娘古庙 花蕾(赣南师范大学)
徽州南屏雨 张多(北京师范大学)
巷里蓬莱巷外情 梁白瑜(厦门大学)
黑土地的芳香 王晓峰(中央电视台)
醉卧金龙君莫笑 熊迅(中山大学)
我在乡下看见月亮 王大惟(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二部分 夏篇
金都的岁月记忆人 林全洲(台湾东华大学)
川北小庙 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
黑龙江布村的狗 赵月梅(日本名古屋大学)
大凉山 关炜(中国艺术研究院)
寻找木雅 沈晶(中国传媒大学)
“家神”俗信 马向阳(西北民族大学)
在和平村做问卷调查 万木兰(宁夏大学)
未至神农顶,但闻“野人”语 张宇萍(武汉大学)
莫干山下新农夫 马露露(温州大学)
洪坑村土楼之行 王子涵(中国社会科学院)
办“中元会” 张翠霞(云南大学)
广西仫佬族的“桥” 毛筱倩(中央民族大学)
稍田村寻董记 方云(华东师范大学)
琅东村的陈家大院 陈果艳(北京工商大学)
乡村老宅 施杭(中国新闻社)
院子里的家 李继峰(山东师范大学)
追赶城镇化脚步 祝何彦(辽宁大学)
初见“文化掮客” 宋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
街津口的赫哲族神树节 葛玲(中央民族大学)
西河阳村的三峡移民 魏娜(辽宁大学)
裹着粉红头巾的田野初体验 张琪(宁夏大学)
行走在香格里拉 马良成(中央民族大学)
盛夏时节的温暖 李沫燃(石河子大学)
土鸡蛋 张丽(北京师范大学)
地方官的“圣旨” 张唆(兰州大学)
我能为“朋友”做点什么? 裴子锐(中央民族大学)
捐或不捐高其才(清华大学)
第三部分 秋篇
金华斗牛 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
溆浦,楚辞的故乡?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
湄洲岛拜妈祖 游红霞(华东师范大学)
酿酒睛拳记 严修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天津刘园村的祥音法鼓 刘智英(天津大学)
红山峪村的幸福生活 刁统菊(山东大学)
滇西有群“契丹人” 朱彤(云南民族大学)
缅甸小保姆 熊威(中山大学)
石龙村的时光碎片 马秋晨(文化部)
咸阳原上盗墓贼 张祖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外婆的故事 张青仁(中央民族大学)
“接姑姑”遇“呼噜” 程安霞(河南科技大学)
西哈家素村的歌唱 刘姝曼(中央民族大学)
乌恰的“玛纳斯奇”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声艺人的乡愁 王红霞(山东大学)
浙北太均信仰 沈月华(湖州文化馆)
在迪庆州尼汝村的那一瞬间 韩晓芬(云南农业大学)
哀牢山中“十月年”的日夜 黄璜(云南大学)
浙西的厕所 贺少雅(北京师范大学)
行路难 陈支平(厦门大学)
四个一百二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
第四部分 冬篇
寻找“割礼先生” 魏小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未婚单身女在湘西“闹洞房” 王烜(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
三德范村的口述史 吴艳笑(山东大学)
回到爱伲村寨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
烟台营子村的哈达 王志清(重庆三峡学院)
主簿营村“寻子”的百岁老人 张成福(青岛理工大学)
缅怀长沟吴世炳老人 阮桂君(武汉大学)
杨美村的“下南洋” 张凡羽(天津师范大学)
土得掉渲咱勺小名 李万刚(中国人民大学)
清凉峰上雪地猎麂 汤向龙(中国民生银行)
无酒不田野? 孟凡行(东南大学)
田野围观 王嫫娴(华东政法大学)
风雪访小学 毕瑞(石河子大学)
盐香由光的食物记忆 梁聪聪(辽宁大学)
家里来了陌生人 郭俊红(山西大学)
七天结成—桩亲 曾祥明(中国矿业大学)
被误会的“女朋友” 王新艳(中国海洋大学)
尴尬与热情对撞在奉伯 李向振(武汉大学)
兴国“跳觋”仪式 任亚丽(赣南师范大学)
不如跳舞 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
正月二十吃卷卷 冯妹婷(辽宁大学)
贺庄村“打囤节” 贺春虎(兰州大学)
“猪”亦入画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
后记
精彩书摘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
不管是谁,在村里进行田野调查,不但会接触到传统文化,还能了解乡亲们的真实生活、真实历史。当我们谈起“历史”的时候,讲的往往是“事件”,但应该是“人”。有人说,历史是事件的叠加,我想说这不准确。谈及“历史”,必须要有“人”。写历史时,如果不写人,那叫什么历史?当我们写一个村,写它的房子,写它的环境,写它经历的战乱,这都不到位,写也写不好,真正到位的是:写这里的人。中国的历史,假设只有长城、故宫,没有秦皇汉武,没有林则徐,没有康有为,没有为推动历史做出贡献的人,没有各种各样的参与历史的人,没有普普通通的广大民众的生活和作为,都不行。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民俗学,或许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学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历史学和文学不太关注的那一部分,正是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以前有人说,文学乃至民间文学是人学,民俗学关注的是生活方式。但是,是谁的生活呢?当然,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平时我们常把这些当作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无须多说,所以关注不够,特别在意的只是事物的过程,较少或者忽略人的在场、人的情感参与。
比如说,乡村建设,只顾着盖房修路,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把村庄里的人都搬走了,这个村庄即使外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实,当作为传统文化承载者的农民社群没有了,等于那个村庄也不存在了,有的仅仅是一个新的村庄。现在的乡村建设,有的地方舍本逐末,什么是“本”呢?人才是“本”,“社群”才是本。现在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其他一切都有了,但是“人”没有了。我们进行民俗学研究,关键是要重视“人”,要记录“社群的生活”。
看来,对于我们民俗学工作者来说,进行田野作业也好,从事理论研究也好,在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整个过程中,整体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时代的演进、环境的变迁、主体构成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都应该时时纳入我们的视野当中。
近些年,我们民俗学工作者特别关切作为民俗文化实体空间的传统村落的命运和前景问题。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村落真实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展现空间。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冲突愈演愈烈,传统村落面临衰落的危机。
2012年,我国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度。根据规定,村落一旦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就不得拆迁、合并。在目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260万个自然村寨当中,经推荐上报、评审、公示等程序,曾有2555个村落,前后分三批被列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已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了保护机制,并获得了中央财政的扶持。中国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传统村落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就在不久前,即2016年11月9日,住建部、文化部等七个部门发出通知,又有1602个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村落数量达到4157个。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力度较强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说到乡村建设这个话题,我的想法是:
……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 卷首语:一声啼鸣,唤醒泥土的记忆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句古老的诗语,总能勾起人内心深处对故土、对乡愁最朴素的向往。而我,一位民俗学人,毕生与泥土为伴,与乡间为伍,将我的生命轨迹深深地烙印在了那些鲜活的村落之中。这本书,便是这漫长岁月中,我亲耳聆听、亲眼所见、亲身感悟的一串串村落故事。它们不是冰冷的学术论文,也不是泛泛的写景叙事,而是流淌在乡间土地上的脉搏,是扎根于淳朴人心中的信仰,是代代相传的生息气息。 我曾以为,村落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是钢筋水泥森林之外的某种“遗忘”。然而,当我真正踏入其中,倾听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感受那些节日庆典的热闹,体味那些生老病死的辛酸,我才惊觉,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宇宙,里面蕴藏着不输于任何宏大叙事的智慧、情感与历史。它们以最原始、最真切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本书,正是我想将这些宝贵的村落记忆,用我作为民俗学人的视角,以一个亲历者的温情,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我并非想构建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乡村图景,而是试图还原每一个村落本来的样子,包括它的光荣与梦想,也包括它的局限与挣扎。因为,真实的村落,才最能打动人心,最具有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土地的纹理,村落的骨骼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村落的形态万千,如同大地上舒展的脉络。它们依山傍水,顺应地势,与自然融为一体,共同书写着古老的生存智慧。 在黄土高原上,那些窑洞式的村落,仿佛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生命体,冬暖夏凉,坚韧而朴实。我曾在一个名叫“土门”的村庄里,住进了一位老农的窑洞。窑洞内烟火气十足,墙壁上挂着玉米穗和腊肉,土炕上铺着厚厚的褥子。夜晚,我躺在土炕上,听着风吹过窑洞口发出的呼啸声,仿佛能听到土地在诉说它的沧桑。老农告诉我,窑洞不仅仅是他们的居所,更是他们与土地建立深刻联系的象征,每一寸泥土都凝聚着祖辈的汗水和希望。 在江南水乡,白墙黛瓦的村落,依河而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勾勒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我曾在一个叫做“乌镇”的村庄里,乘坐乌篷船穿梭在纵横交错的水道间。河水倒映着古老的建筑,两岸的居民在门前浣洗衣裳,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闲,人们似乎与水共生,水赋予了他们灵性,也滋养了他们的生活。我曾与一位老船夫聊天,他告诉我,水是村庄的血脉,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捕鱼到运输,再到人们的情感寄托,水无处不在。 在北方平原,那些规整的村落,房屋坐北朝南,街道笔直,显示出一种秩序感和安定感。我曾在一个名为“丰乐”的村庄里,参加了一场秋收的农忙。村民们早出晚归,用最原始的农具,收割着沉甸甸的稻谷。汗水浸透了衣裳,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位年轻的农妇告诉我,虽然辛苦,但看到金黄的稻田,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和敬畏,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骨子里。 这些村落的形态,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映照,更是其居民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物质载体。作为民俗学人,我行走在这些土地上,触摸着每一块砖瓦,感受着每一缕炊烟,试图解读这些“活的化石”,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 第二章:节日的脉动,信仰的回响 如果说土地是村落的骨骼,那么节日便是村落的脉搏,是生命力的律动,是信仰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维系社群情感的纽带。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村落里,春节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空气中弥漫着年味。我曾在一个小山村里,亲眼目睹了祭灶的仪式。一位老奶奶,虔诚地将灶王爷送上天,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后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年的收获与喜悦,也憧憬着新的一年。鞭炮声此起彼伏,那是对旧年的告别,也是对新年的期盼。 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在村落里,扫墓祭祖是一项庄重的仪式。我曾跟随村民们前往祖坟,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杂草,摆上鲜花和祭品,然后跪拜磕头,向祖先汇报近况,祈求保佑。这种对祖先的敬意,是村落血脉传承的重要体现。 端午节,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在一些沿江沿湖的村落,龙舟比赛是一年中最热闹的盛事。我曾站在河岸边,看着一艘艘龙舟如同离弦之箭,在水中飞驰,岸边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那是一种集体的狂欢,也是一种共同的情感宣泄。 中秋节,月圆人团圆。在村落里,赏月、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许多家庭会在庭院里摆上瓜果月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赏皎洁的明月。我曾与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他们一边品尝月饼,一边回忆着过往,眼神中流露出对团圆和美满的深深眷恋。 除了这些全国性的节日,每一个村落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性节日和庆典。例如,一些村落有自己的庙会,祭祀当地的神灵;一些村落有自己的丰收节,庆祝一年的辛劳得到回报。这些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活动,更是村落居民集体记忆的载体,是他们身份认同的来源,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撑。作为民俗学人,我努力捕捉这些节日中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那些仪式、歌谣、舞蹈,以及人们在其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信仰。 第三章:人情的温度,村落的灵魂 村落的灵魂,在于人,在于那些淳朴而温暖的人情。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但在村落里,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亲戚之间的血脉相连,依然是动人的风景。 我曾在一个名叫“石溪”的村庄里,经历了一次意外的考验。一位村民家中失火,整个村庄的居民都自发地跑出来帮忙救火,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最原始的方式,打水、搬东西,直到大火被扑灭。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村庄强大的凝聚力和温情。火虽然烧毁了房屋,但却点燃了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 在农村,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大事,也是村落里最能体现人情味儿的时刻。当村里有人结婚,大家会主动帮忙操办,张罗酒席,布置喜堂。当有村民离世,全村都会来帮忙料理后事,送上最真挚的哀思。这种“你帮我,我帮你”的互助精神,是农村社会特有的润滑剂,也是维系村落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我曾在许多农村家庭做客,感受到他们最真挚的热情。即使家中条件并不富裕,他们也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故事。与他们交流,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真诚与朴实,这是在大城市中难以寻觅的宝贵品质。 当然,村落的人情并非总是完美无缺。有时也会有矛盾和纷争,也会有冷漠和疏离。但总体而言,那种基于血缘、地缘和生活共同体的深厚情谊,依然是村落最鲜明的特征。作为民俗学人,我不仅记录下这些温情时刻,也关注那些潜在的社会问题,试图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村落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记忆的遗珍,文化的传承 村落,是承载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些古老的习俗、技艺、谚语、故事,都在村落中代代相传,如同遗落在大地上的珍贵宝藏。 我曾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发现了一位老人仍在坚持用最传统的技艺制作一种叫做“土布”的布匹。她坐在织布机前,手指灵巧地穿梭,织出一匹匹带着淡淡泥土芬芳的布。她告诉我,这种技艺是她祖上传下来的,她希望能将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古老的织造方式。 我还曾记录下许多村落的口述史,那些村民们用淳朴的语言讲述着村庄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以及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是村落居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许多村落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节日习俗、祭祀仪式、以及民间娱乐活动,例如社火、秧歌、皮影戏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更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我努力去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力。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村落正面临着人口外流、传统文化断层等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一些古老的技艺濒临失传。作为民俗学人,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希望通过我的记录和呼吁,引起更多人对村落文化保护的关注。 卷尾语:愿乡愁在书中,得以安放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是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触摸、去倾听、去记录的一部村落笔记。它不是对过往的粉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我对故土深深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真挚的敬意,以及对普通人生活最本真的关注。 每一声鹤鸣,都是对这片土地的呼唤;每一个村落的故事,都是对中华文明最动人的诠释。我希望,当您翻开这本书,能够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听到乡间的炊烟,触摸到人情的温度,并且,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您自己的那份乡愁,让它,得以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