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2017年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让玩家变身学霸!游戏中的超级学习法!游戏改变世界作者,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索尼娱乐首席创意官传奇游戏设计师倾力推荐!
《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聪明》由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作序推荐。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
多年来关于游戏和教育好的一本书。
展现电子游戏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的门径。
其实《瓦尔登湖》的阅读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
《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聪明》不再空泛地探讨“玩数字游戏有益还是有害”的层面,转而去思考:
如果孩子们都爱玩数字游戏,那是为什么?
什么样的数字游戏,以及从成功的数字游戏中学到的什么手段,可以用来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使之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吸引和切实的好处?
如何用数字游戏帮助治疗孩子的心理疾病?
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谈论其玩游戏的习惯?
作者格雷格·托波是一位资深的教育记者。他写作本书的出发点,是美国教育系统涌现出的诸多问题,例如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在余下的一生中都不会再阅读任何书籍;又如学校教育不够有挑战性,也越来越倾向应试教育,让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感到厌倦。因此,这首先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只不过它尝试着去观察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体验和新机制,是如何被引入教育改革的领域,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扎实的采访调研和丰富的资料引证,本书向我们揭示了美国教育中令人兴奋的一股潮流。中小学教师、校长、科学家、游戏设计师们共同参与和推动了这一潮流,从设计精巧的“教育类游戏”,到“游戏进校园”;从借鉴游戏机制来设计课程和学科竞赛,到把整所学校都游戏化地重新定义。
不论你是一位家长,一位老师,还是一位学习者,这都将会是充满希望、值得探索的新领域。激励所有的游戏玩家,让玩家成为学习者。
格雷格·托波,《今日美国》资深教育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斯宾塞教育奖学金得主,该奖学金用于鼓励对美国教育系统的改革进行调查式写作,以加深大众对此领域的了解。托波曾供职于美国公立及私立学校,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成为报社记者后,他亦时常以教育记者的身份参加学校的董事会会议,并亲历多项国家等级的教育项目的制定过程。托波现居住在巴尔的摩附近,有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
译者何威,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副教授,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媒体传播、文化创意产业、流行文化等。出版有英文专著《Networked Public: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Springer,2017),中文专著《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等。
译者褚萌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十年以来关于游戏与教育重要的一本书!
——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游戏改变世界》作者,世界未来趋势智库“未来学会”游戏研发总监,TED大会新锐演讲者
多年以来关于游戏与教育的佳书籍!非常值得一读!
——拉夫·科斯特(Raph Koster),《游戏设计快乐之道》作者,世界传奇的游戏设计者和思想家
电子游戏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手段,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电子游戏的教育成果,有些是书本知识生动地加强,而另一些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钟以山,环球互娱总裁,资深游戏媒体出版人,曾任日本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市场总监
一本教你如何从游戏改变教育,从教育改变人生的读本。
——冯应谦,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中心主任,千人计划学者
本书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案例,证明游戏能做很多事情,很多我们期待学校和教师去做的事情,例如差异化教学、搜集数据、学习表现评估等,而且还做的非常好……《游戏改变教育》一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成见。我希望自己并非唯独这样想的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序言 亲身体验是一种学习方式(文/基思·德福林)
导读 作为媒介的数字游戏(文/何威)
前言 艰难的乐趣
第一章 一种终极的放纵
我怎么会对视频游戏感到好奇
第二章 五分钟往返月球
对集权的蔑视和玩耍的冲动如何带来了“无所不在的超级计算机”
第三章 “别亲发动机,爸爸,否则车厢就不会认为它是真的发动机了”
游戏是怎样通过让我们嗨起来而生效的
第四章 游戏层
三位充满创意的老师如何用竞赛原则吸引学生参与
第五章 无字数学
如果欧几里得有台iPad,他会怎样教数学?
第六章 鲁布·戈德堡机器让我们团结
纽约市的一群教师和游戏设计师如何重新定义学校
第七章 “我不擅长数学,但我的化身很擅长”
一位颠覆性的郊区老师如何用《魔兽世界》来教人文学科
第八章 独角兽项目
冷酷的传媒集团如何为教育游戏开启了黄金新时代
第九章 林中漫步
由梭罗《瓦尔登湖》改编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如何让超验主义和阅读再次变酷
第十章 用你的意念投掷卡车
如何用游戏帮助治疗心理疾病并让孩子们放松
第十一章 打斗的对立面
暴力视频游戏究竟在如何影响孩子?
第十二章 玩乐回路
如何跟你的孩子谈论玩游戏的习惯
后记 无处不在的游戏
注释
致谢
附录
这本书的观点真是引人深思,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数字时代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我一直以为电子游戏充其量只是打发时间的工具,顶多算是个消遣,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玩”和“学”之间关系的固有认知。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精心设计的数字互动如何能深度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潜力。那种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解决复杂、动态的问题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心流体验”在学习中的应用,那种沉浸式的、目标明确的参与感,恰恰是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复制的。这本书并非一味地吹捧技术,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框架,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如何智慧地筛选和利用这些工具,让技术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而不是分散注意力的“奶嘴乐”。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的信服度大大增加,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扎实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相当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反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姿态,深入理解了当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娱乐偏好。我个人对其中探讨的“协作式解谜”在多人在线环境中的潜力非常感兴趣。它展示了虚拟世界中如何培养出超越地域限制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这些都是未来全球化工作场所的必备素养。更重要的是,作者清晰地指出了,这种“聪明”并非指死记硬背的能力提升,而是更深层次的认知灵活性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全书的基调是积极而充满希望的,它不是在抱怨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是在描绘一个更契合数字原住民成才路径的蓝图。对于那些还在为孩子沉迷屏幕而焦虑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且充满启发性的视角转变工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精巧,从基础的神经科学证据到具体的应用案例,层层递进,让人很难找出逻辑上的漏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发展阶段的细致区分,她并没有搞“一刀切”的推广模式,而是强调了内容匹配度和引导的重要性。读到关于“沉浸式叙事”如何增强记忆保持率的那部分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学习历史的枯燥体验,如果当时能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互动感,知识点绝不会那样轻易地流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乐趣”与“深度学习”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通过数字介质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它不只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教育宣言,呼吁我们正视技术带来的认知升级浪潮,并学会驾驭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但又饱含着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怀,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受启发又很踏实。它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批判是温和而有力的,它没有简单地指责现有体制的僵化,而是巧妙地指出了数字工具如何能成为突破这些结构性限制的有效途径。其中关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以及如何利用算法来追踪并优化每个孩子的认知弱点,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的精准化趋势。这不再是标准化考试下的统一进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只是载体从粉笔黑板换成了交互界面。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偏门的“游戏教育”话题,提升到了关乎未来人才培养高度的战略层面,读完后,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老实说,我当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几分怀疑的。毕竟,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环境里,电子游戏和学习几乎是水火不容的两件事。然而,作者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她没有急于否定过去,而是巧妙地将教育的核心目标——激发内在驱动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与现代数字体验的特性相结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失败的价值”这一章节,在游戏中,犯错的成本极低,鼓励了反复试错和快速迭代的学习模式,这与现实教育中对“完美答案”的过度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设计理念的转变,我认为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迫使我跳出“游戏是洪水猛兽”的刻板印象,转而思考,如果能将游戏机制中的即时反馈、成就感积累融入到日常学习路径中,效果会有多惊人。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不像某些教育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富有远见的教育专家的深度对话。
评分好书,很有借鉴意义。。。。。。。。。。
评分很棒的新书,学习
评分今年一直关注游戏化学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看到这本书,也买来学习一下,看看如何陪孩子成长和学习,……
评分老板推荐的,应该没错 哈哈
评分让人受益匪浅 对于未来 我们的孩子可以获得更自然的学习体验
评分一本可以让人深思并且有所收获的好书
评分一本可以让人深思并且有所收获的好书
评分活动价太划算了,读书改变生活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