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是获奖科学作家阿南塔斯瓦米的精彩作品。将精彩故事和科学知识融为一炉,带你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这是一次对深奥的人性问题的探索,激动人心,还有点儿惊悚。
《福布斯》必读烧脑书籍、NBC新闻优秀科学书籍、《出版家周刊》年度zui佳图书、PEN/E.O.WILSON文学性科学写作奖。
延伸阅读: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唤醒大脑》
《穿西装的蛇》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格拉汉姆得了科塔德综合征,他声称自己已经脑死亡,用各种方式尝试自杀,他会去墓地,在那里待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在那里时才是和自己在一起。
戴维患上了身体整合认同障碍,一直想切除自己的腿,他觉得这条腿虽然长在自己身上,却不像是自己的,反倒像一个入侵者。
扎卡里经常出现癫痫发作,发病时似乎获得了超自然的体验,感觉非常愉悦,周围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时间也慢了下来,似乎和宇宙合二为一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幸运地有一种“正常”的自我感,但并非人人如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感通常是支离破碎的。科塔德综合征、身体整合认同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狂喜癫痫、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在几乎每种精神疾病中,你都可以看到,自我感的各个方面都与身体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探索这些精神疾病,为以下问题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的理解:“我”究竟是谁?它位于心智、大脑或身体的什么地方?
科学记者阿南塔斯瓦米围绕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深度采访,整合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带领读者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他巧妙地审视了脑、身体、心智、自我和社会之间令人困惑的联系,揭示了人类自我感的强大力量。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
阿南塔斯瓦米是《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前任副主编和现任顾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声名颇著的科学写作项目的客座编辑,并在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国家生物科学中心开办的年度科学新闻讲习班执教。他为《国家地理新闻》(National Geographic News)、《探索》(Discover)等杂志撰稿,并且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新星纪录片频道开设的博客“实在的本性”(The Nature of Reality)的专栏作家。
阿南塔斯瓦米获得过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新闻奖和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的zui佳调查类新闻奖。他的首部著作《物理学的边缘》(The Edge of Physics)被选为《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2010年年度图书”。
译者简介
李恒熙
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自我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伦理意义。研究哲学之余的兴趣在于探究当代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将会如何塑造人对自身的理解和人的未来生活。
《福布斯》
如果你只是想读一本精彩的科学作品,那么非本书莫属。
《娱乐周刊》
阿南塔斯瓦米对人类“自我”的探查既让人们见识了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疾病,又是一次绚烂新奇的人脑之旅。
丹尼尔 J. 勒维廷(Daniel J. Levitin)
《有组织的心智》(The Organized Mind)作者
我们自我的本性是最后未被踏足的神秘,是名副其实的终ji前沿,《不存在的人》是对它极有力又颇有趣的考察。
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
《谁说了算?》《双脑记》作者
每一个患者都独yi无二,通过他们揭示出健康或虚弱的心智独特的东西,这简直难以置信。阿南塔斯瓦米发现了自我这个观念难以捉摸的本性并理解它。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大卫·波佩尔(David Poeppel)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主任,纽约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
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许多简直就是离奇)流畅地交织着来自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洞见。这是一次对深奥的人性问题的探索,信息量大、激动人心,还有点儿惊悚。
目录
目 录
赞誉
序言
第1章 活死人
那个说“我不存在”的人是谁 / 1
第2章 破碎的自叙
记忆、叙述与一个人 / 27
第3章 不想要自己腿的人
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体各个部分的拥有感是基于实际的状况吗 / 63
第4章 告诉我,我在这里
什么时候你的行为感觉不像自己的,而它又对你的自我做了什么 / 93
第5章 我仿佛是一场梦
情绪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 127
第6章 自我的初音
对于发展中的自我,自闭症说了些什么 / 161
第7章 当你在自己身边
离体体验、二重身、最小自我 / 193
第8章 此时此地,无人存在
狂喜癫痫和无限的自我 / 223
尾声 / 249
编后记 / 265
注释
食人魔吃人的寓言最早出现在古代印度中观派(Madhyamika)的佛教文献中,时间大概在公元150~250年,这算是佛教对于自我的真实本质的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展示吧。
一个长途跋涉去远处的人发现了一处荒废的房子,他决定在这里过夜。午夜,一个食人魔带着一具尸体来了,它把尸体放到这个人身旁。很快,另一个食人魔尾随而至。两个食人魔为这具尸体吵了起来,都声称是自己把这具尸体带到这里的,并想把尸体据为己有。由于争执不下,它们转向那个看到它们进来的人,让他做出裁决,究竟是谁把尸体带进了这间房子。
这个人很清楚欺骗两个食人魔是没有用的,因为一个不杀他,另一个也会杀他,于是他实话实说,是第一个食人魔带着尸体来的。第二个食人魔恼羞成怒,它扯下了那个人的胳膊报复他。接下来才是这个寓言骇人的情节:第一个食人魔立刻从尸体上摘下胳膊安到这个人身上。事情就这样一直进行下去:第二个食人魔拿掉这个人身体的哪一部位,第一个食人魔就从尸体上取下相同的部位安到这个人身上。到头来这个人的身体和尸体整个换了一个遍——胳膊、腿、躯干,甚至头都调换了。最后,这两个食人魔分食了尸体,抹了抹嘴巴,走了。
食人魔走了以后,这个人完全懵了,亲身经历让他不知所措。打他出生就有的身体已经被食人魔吃掉了,而他现在的身体完全是由另外一个人的身体构成的。他现在究竟有没有一个身体呢?如果他有身体,那么这个身体是他的,还是别人的呢?如果他没有身体,那么他能看到的有身体的他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一早,这个人启程上路了,但困惑丝毫未减。后来他遇见了一群佛教僧侣,他迫不及待地问这群僧侣:他到底存不存在?而这群僧侣反问他:你是谁?这个人不确定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他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一个人,他还向僧侣们诉说了自己遭遇食人魔的悲惨经历。
如果这个人去问当代神经科学家“我是谁”这个问题,他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尽管有些神经科学家可能会说食人魔干的那些事从生物学上来说近乎不可能,但他们还是会给出一些“撩拨”人的答案,这些答案致力于阐明“我”是什么,而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我一直对人类意识的边界和“自我”究竟是什么感到着迷,而《不存在的人》这本书,无疑是近期我读过最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一部。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精准的笔触,深入探讨了那些让我们质疑自身存在感、甚至感觉自己“消失”的奇特体验。从那些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到经历着人格解体、仿佛置身于梦境中的人群,再到那些一度拥有离体感,瞥见“另一个我”的瞬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这些模糊而令人不安的意识迷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心理状态时所展现出的同情心和严谨性。他并没有将这些体验简单地归结为“病态”或“异常”,而是试图去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性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了我们对于“真实”和“主体性”的传统认知。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别人的经历,不如说是在反观自身,思考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我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又是什么维系着我与“我”这个概念的连接。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感知,比如时间的流逝、身体的触感、他人的存在,以及最重要的,那个内心的“我”是如何被编织出来的。那些关于记忆、情感、甚至是对身体边界感的模糊,在书中被栩栩如生地呈现,让我不禁惊叹于人类心灵的脆弱与强大并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但持续的震撼。作者并没有试图用骇人听闻的语言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叙述,将那些极端的自我感缺失的经历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人格解体”的描述所打动,那种感觉自己像是旁观者,与身体和周围世界都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似乎灵魂脱离了躯体。这与我偶尔在极度疲惫或压力下,会产生的短暂“抽离感”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自我”的感知,是多么地依赖于身体的触感、时间的连续性以及情感的连贯性。当这些基础出现裂痕时,那个“我”的边界就会模糊不清。作者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深入分析,更是揭示了人类意识的极端脆弱性,以及“真实”的主观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那些饱受“自我感缺失”困扰的人们。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体验的痛苦和复杂性,而是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内心的挣扎。读到那些描述患者感觉自己像个“空壳”,或者“像个被操控的木偶”的段落时,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同情,同时也为人类心灵的脆弱性而感到震撼。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正常”自我感的反思。我们是如何如此轻易地接受了自己“是”这样一个前提?又是什么让我们能够持续地感受到“我”的存在?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种种可能性,从神经科学的解释到哲学上的思辨,都为我们理解自我感提供了新的维度。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自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生成、构建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
评分《不存在的人》这本书,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对“自我”本质的探索。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审视了精神分裂、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等现象,并试图从中揭示自我感究竟是如何被构建、感知和维持的。我被书中关于“失去自我感”的描绘深深吸引,那种感觉自己像个“不存在的人”,或者“不再是你自己”的体验,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引人深思。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存在”,究竟是如何被我们的感官、记忆和情感所锚定的。当我阅读到那些患者对身体边界产生模糊,或者感觉自己不真实的描述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我自己对身体的感知,以及这种感知是如何维系着我的自我认知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颠覆”来形容。它彻底打破了我对于“自我”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那个我们自以为牢不可破的“我”,其实是多么地依赖于一系列不稳定的感官输入和心理建构。作者在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扭曲时,所描绘的“世界是虚假的”或是“我是不真实的”那种感受,让我感到脊背发凉,因为在某些极端的压力或疲惫下,我也曾有过一闪而过的类似念头,尽管程度要轻得多。书中所讲述的人格解体体验,那种“灵魂出窍”般的疏离感,也并非完全只属于病态。在某些时刻,比如独自一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或者沉浸于一项过于投入的任务时,我也会感觉到自己与周遭环境,甚至与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距离。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追问自我感的源头,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怀疑自身存在的体验。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引导,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去承认我们意识世界的复杂与多变。
评分《不存在的人》这本书,犹如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意识最深邃、最隐秘的角落。作者在探讨精神分裂、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这些极端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令人折服。我被那些描述患者“感觉自己不真实”、“世界是假的”的段落深深吸引,因为这触及了我们对“现实”和“自我”最根本的质疑。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病症,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体验背后,关于“自我感”这个核心概念的崩解与重构。它让我开始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对“我”的感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让我们能够确信“我”的存在,并且“我”是连续的?书中的案例,如同一面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自我认知的脆弱之处。它迫使我去思考,如果那些构成“我”的感官、记忆、情感出现混乱,那么那个“我”还会是原来的“我”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意识的洗礼。作者通过对精神分裂、人格解体以及离体体验的深入剖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关于“我是谁”的迷人而又令人不安的领域。我被那些描述患者“感觉自己是假的”、“世界是虚幻的”的段落所震撼,它们直接挑战了我对“现实”和“自我”的认知。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追问,去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自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那些看似“正常”的自我感,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巧而又脆弱的心理机制之上。
评分《不存在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审视“自我”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哲学和存在的深刻探讨。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那些被视为“异常”的体验,简单地打包成“病理”的标签,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关于人类意识运作的普遍规律。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和妄想,那些人格解体患者的疏离感,以及那些离体体验者对现实的短暂质疑,都像是心灵的“故障报告”,揭示了我们维持“正常”自我感所依赖的那些精巧机制。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现实”,究竟有多大的成分是我们主动建构的,又有多大的成分是外部世界给予的。当我读到那些描述患者对自身存在产生根本性怀疑的段落时,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关于“虚无”和“荒诞”的论述,似乎在这些极端体验中,我们窥见了人类生存最本真的困境。
评分《不存在的人》这本书,如同在意识的深海中投下了一颗探照灯,照亮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忽视的角落。它以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极具吸引力的方式,探讨了“我是谁”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问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身体”与“自我”关系的论述所吸引。那些失去身体感,或者感觉身体不属于自己的经历,直接冲击了我们最直观的自我认知来源。我们是如何通过身体与世界互动,又是如何通过身体来界定自己的边界的?当身体变得陌生,或者不再是“我的”时候,那个“自我”的锚点便失去了依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心理学理论,但读起来却毫不枯燥。他善于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即便不是亲身经历,也能体会到那种迷失和困惑。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自己过去那些模糊的记忆,那些我曾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存在过的瞬间。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我”的定义,是多么地依赖于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但未必坚不可摧的感知和认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它对精神分裂、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这些极端案例的细致描绘,更在于它巧妙地将这些看似遥远、边缘的经历,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微小而普遍的自我感波动联系起来。作者并非止步于提供一些病理学上的解释,而是更进一步,探究在这些极端状态下,“自我感”这个赖以生存的基石是如何崩塌的,又是如何,或者说是否,能够重新建立。我常常在想,我们之所以能够确信“我”的存在,究竟是依赖于持续稳定的记忆、连贯的情感体验、还是身体的触觉反馈?当这些基础中的一个或多个出现裂痕时,那个“我”还会是同一个“我”吗?书中的案例,无论是那个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的个体,还是那个坚信自己已经死了的患者,都极度地暴露了自我感这种“实在”的脆弱性。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更为微妙的时刻,比如在极度疲惫、压力过大,或是深度冥想时,我们可能也会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抽离感”,感觉自己像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种细微的区分与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自我感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
评分帮别人买的
评分宝贝很好,跟描述的一样,快递很快,不错,点赞
评分内容很好,印刷精美
评分基本没有损坏,物流超快!给京东点赞哦?
评分关于心理方面的内容,都值得一读
评分包装很好,正品无疑。
评分帮别人买的
评分好
评分宝贝很好,跟描述的一样,快递很快,不错,点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