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 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 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度]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 著,李恒熙译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分裂症
  • 人格解体
  • 离体体验
  • 自我感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意识
  • 认知
  • 精神病学
  • 存在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50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723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Man Who Wasn't Ther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脑科学、自我意识感兴趣的读者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是获奖科学作家阿南塔斯瓦米的精彩作品。将精彩故事和科学知识融为一炉,带你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这是一次对深奥的人性问题的探索,激动人心,还有点儿惊悚。


《福布斯》必读烧脑书籍、NBC新闻优秀科学书籍、《出版家周刊》年度zui佳图书、PEN/E.O.WILSON文学性科学写作奖。


延伸阅读: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唤醒大脑》

《穿西装的蛇》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内容简介

格拉汉姆得了科塔德综合征,他声称自己已经脑死亡,用各种方式尝试自杀,他会去墓地,在那里待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在那里时才是和自己在一起。

戴维患上了身体整合认同障碍,一直想切除自己的腿,他觉得这条腿虽然长在自己身上,却不像是自己的,反倒像一个入侵者。

扎卡里经常出现癫痫发作,发病时似乎获得了超自然的体验,感觉非常愉悦,周围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时间也慢了下来,似乎和宇宙合二为一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幸运地有一种“正常”的自我感,但并非人人如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感通常是支离破碎的。科塔德综合征、身体整合认同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狂喜癫痫、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在几乎每种精神疾病中,你都可以看到,自我感的各个方面都与身体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探索这些精神疾病,为以下问题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的理解:“我”究竟是谁?它位于心智、大脑或身体的什么地方?

科学记者阿南塔斯瓦米围绕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深度采访,整合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带领读者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他巧妙地审视了脑、身体、心智、自我和社会之间令人困惑的联系,揭示了人类自我感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

阿南塔斯瓦米是《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前任副主编和现任顾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声名颇著的科学写作项目的客座编辑,并在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国家生物科学中心开办的年度科学新闻讲习班执教。他为《国家地理新闻》(National Geographic News)、《探索》(Discover)等杂志撰稿,并且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新星纪录片频道开设的博客“实在的本性”(The Nature of Reality)的专栏作家。

阿南塔斯瓦米获得过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新闻奖和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的zui佳调查类新闻奖。他的首部著作《物理学的边缘》(The Edge of Physics)被选为《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2010年年度图书”。


译者简介

李恒熙

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自我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伦理意义。研究哲学之余的兴趣在于探究当代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将会如何塑造人对自身的理解和人的未来生活。


精彩书评

《福布斯》

如果你只是想读一本精彩的科学作品,那么非本书莫属。

              

《娱乐周刊》

阿南塔斯瓦米对人类“自我”的探查既让人们见识了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疾病,又是一次绚烂新奇的人脑之旅。


丹尼尔 J. 勒维廷(Daniel J. Levitin)

《有组织的心智》(The Organized Mind)作者

我们自我的本性是最后未被踏足的神秘,是名副其实的终ji前沿,《不存在的人》是对它极有力又颇有趣的考察。



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

《谁说了算?》《双脑记》作者

每一个患者都独yi无二,通过他们揭示出健康或虚弱的心智独特的东西,这简直难以置信。阿南塔斯瓦米发现了自我这个观念难以捉摸的本性并理解它。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大卫·波佩尔(David Poeppel)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主任,纽约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 

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许多简直就是离奇)流畅地交织着来自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洞见。这是一次对深奥的人性问题的探索,信息量大、激动人心,还有点儿惊悚。


目录

目录

目 录

赞誉

序言

第1章 活死人

那个说“我不存在”的人是谁 / 1

第2章 破碎的自叙

记忆、叙述与一个人 / 27

第3章 不想要自己腿的人

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体各个部分的拥有感是基于实际的状况吗 / 63

第4章 告诉我,我在这里

什么时候你的行为感觉不像自己的,而它又对你的自我做了什么 / 93

第5章 我仿佛是一场梦

情绪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 127

第6章 自我的初音

对于发展中的自我,自闭症说了些什么 / 161

第7章 当你在自己身边

离体体验、二重身、最小自我 / 193

第8章 此时此地,无人存在

狂喜癫痫和无限的自我 / 223

尾声 / 249

编后记 / 265

注释


精彩书摘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 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亚当·齐曼(Adam Zeman)不会忘记那通催促他立刻赶到精神科诊室的电话,他说,那就像一个精神科医生发出的蒙提·派森式(Monty Pythonesque)的召唤。有一个病人声称自己是一个脑死亡的人。齐曼觉得他好像是被叫去重症监护病房,而不是精神科诊室。但是齐曼对我说:“那并不像通常从重症监护病房打来的电话。”
  患者叫格拉汉姆,是一名48岁的男性。在和第二任妻子分居以后,格拉汉姆变得深度抑郁,还尝试过自杀。他进入浴缸,把电热器放到浴缸的水里,想电死自己。所幸,保险丝烧了,格拉汉姆逃过了一劫。齐曼说:“看起来这没有给他造成什么身体上的损伤,但几个星期以后,他开始相信自己的脑已经死亡了。”齐曼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神经病学家。
  这是一个诡异的想法,就是这个想法让齐曼和格拉汉姆之间的谈话听上去非常奇怪。“你看,格拉汉姆,你听得到我说话,看得见我,理解我在说什么,记得住你的过去,而且你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的脑在工作,这不是明摆着的吗?”齐曼对格拉汉姆说。
  格拉汉姆会说:“不,不,我的脑已经死了。我的心智还活着,但我的脑已经死了。”
  更糟糕的是,自杀未遂这件事让格拉汉姆神思恍惚。“他是一个活死人或者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人,”齐曼对我说,“实际上,他会去墓地,在那里待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他在那里的时候才是和自己在一起。”
  齐曼问格拉汉姆问题,想从中了解是什么造成了格拉汉姆的这种想法。很明显,有一些非常根本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格拉汉姆对自己和对他的世界的主观经验变了。他不再觉得有吃喝的需要。那些曾经带给他快乐的事情不再带给他快乐了。“当他点上一支烟的时候,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齐曼对我说。格拉汉姆声称,他从不需要睡觉,从来都不觉得困倦。当然,吃、喝、睡这些事情他都照做不误,但是他对这些事情的欲望和感受的强度已经大打折扣了。
  格拉汉姆失去了一些我们都有的东西:对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敏锐感受。那些出现人格解体症状的患者常常会表现出这种情绪上的迟钝或单调。抑郁也能够造成类似情绪失去棱角的状态,但是这些患者并不会继续发展出如此明显的自己不再存在的妄想。在格拉汉姆的这个病例中,鲜活的情绪丧失得如此彻底,以至于“随着经验的改变,他会得出他的脑必定是死掉了的结论。”
  齐曼认为有两个关键因素在这种彻底的妄想中起作用。第一个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感觉的性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格拉汉姆这个病例中,情绪的小垫子被从他的脚下抽走了。第二个是一个人针对世界的主观经验做出推理的能力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方面在格拉汉姆的病例中似乎都存在。”齐曼说。
  格拉汉姆的妄想不受相反证据的影响。在和格拉汉姆的对话中,齐曼会引导格拉汉姆承认自己的妄想,让他看到自己妄想的不实之处。格拉汉姆承认自己所有的心智能力都是完整的,他能看,能听,能说,能思考,能记忆等。
  于是齐曼会对他说:“格拉汉姆,你的心智明摆着是活着的。”
  他说:“是的,我的心智是活着的。”
  “心智和脑的关系很密切,可以肯定你的脑是活着的。”齐曼会这样开导他。
  但是格拉汉姆不会上钩。“他会说,‘不,我的心智是活的,但我的脑死了。它死在了浴缸里。’”齐曼对我说,“你可能已经差不多拿出了在你看来坚实的证据,但他就是不接受。”有趣之处在于,格拉汉姆发展了这样一种明显的妄想:因为他的大脑死了,所以他也就死了。要是生活在一个死亡的定义并不包含脑死亡的时代里,他的妄想会有不同吗?
  在行医经历中,齐曼只遇见过另外一次声称自己死了的案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齐曼还是英国巴斯的一名初级医生,他要治疗一名女患者,这名患者做过多次肠部手术,身体被一次次的手术所蹂躏,罹患严重的营养不良。“她因此陷入严重的抑郁之中,开始相信自己已经死了,”齐曼说,“很奇怪,由于她经历了如此可怕的创伤,所以我好像可以理解她认为自己已经死掉了的这个想法。”
  齐曼了解格拉汉姆的那些症状,他的诊断是格拉汉姆患上了科塔尔综合征,这一病症最早是由19世纪的法国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儒勒·科塔尔(Jules Cotard)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疾病确认下来的。
  ……

前言/序言

食人魔吃人的寓言最早出现在古代印度中观派(Madhyamika)的佛教文献中,时间大概在公元150~250年,这算是佛教对于自我的真实本质的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展示吧。

一个长途跋涉去远处的人发现了一处荒废的房子,他决定在这里过夜。午夜,一个食人魔带着一具尸体来了,它把尸体放到这个人身旁。很快,另一个食人魔尾随而至。两个食人魔为这具尸体吵了起来,都声称是自己把这具尸体带到这里的,并想把尸体据为己有。由于争执不下,它们转向那个看到它们进来的人,让他做出裁决,究竟是谁把尸体带进了这间房子。

这个人很清楚欺骗两个食人魔是没有用的,因为一个不杀他,另一个也会杀他,于是他实话实说,是第一个食人魔带着尸体来的。第二个食人魔恼羞成怒,它扯下了那个人的胳膊报复他。接下来才是这个寓言骇人的情节:第一个食人魔立刻从尸体上摘下胳膊安到这个人身上。事情就这样一直进行下去:第二个食人魔拿掉这个人身体的哪一部位,第一个食人魔就从尸体上取下相同的部位安到这个人身上。到头来这个人的身体和尸体整个换了一个遍——胳膊、腿、躯干,甚至头都调换了。最后,这两个食人魔分食了尸体,抹了抹嘴巴,走了。

食人魔走了以后,这个人完全懵了,亲身经历让他不知所措。打他出生就有的身体已经被食人魔吃掉了,而他现在的身体完全是由另外一个人的身体构成的。他现在究竟有没有一个身体呢?如果他有身体,那么这个身体是他的,还是别人的呢?如果他没有身体,那么他能看到的有身体的他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一早,这个人启程上路了,但困惑丝毫未减。后来他遇见了一群佛教僧侣,他迫不及待地问这群僧侣:他到底存不存在?而这群僧侣反问他:你是谁?这个人不确定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他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一个人,他还向僧侣们诉说了自己遭遇食人魔的悲惨经历。

如果这个人去问当代神经科学家“我是谁”这个问题,他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尽管有些神经科学家可能会说食人魔干的那些事从生物学上来说近乎不可能,但他们还是会给出一些“撩拨”人的答案,这些答案致力于阐明“我”是什么,而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不存在的人:一场关于“我”的深度追寻 你是否曾有过那么一个瞬间,镜中的面孔陌生得让你心惊?或者,周围的世界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一切都显得虚幻而遥远,如同置身梦境?又或者,你感到自己的意识漂浮在身体之外,像一个旁观者,冷眼审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这些并非简单的“走神”,也不是罕见的“怪病”,而是人类最深邃的奥秘之一——自我感的断裂与重塑。我们将踏上一段充满挑战却又引人入胜的旅程,深入探索那些模糊了“我是谁”界限的经验,从精神分裂的迷失,到人格解体的疏离,再到离体体验的奇诡,层层剥茧,揭示潜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关于“自我”的起源与本质。 第一章:镜中陌生人——精神分裂症与自我感的崩溃 精神分裂症,一个常常被误解和污名化的词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端却又珍贵的视角,去审视当自我感发生剧烈动摇时,个体的世界会如何崩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经历中,“自我”不再是一个稳定、统一的存在。他们可能听到脑海中挥之不去的 otros voces,这些声音既陌生又真实,仿佛来自另一个次元,侵蚀着他们内在的思考空间。他们可能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再属于自己,被外力控制,思维被窃取,或者自己的想法被传播出去。 这种深刻的自我分裂,使得他们难以维持一个连贯的个人叙事。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断裂,导致记忆的碎片化,以及对自身身份的模糊认知。他们可能无法辨认出镜中的自己,或者坚信自己是某个历史人物、某种超自然的存在。这种“不存在”的感觉,并非源于身体的缺失,而是源于内在自我感知的瓦解。 然而,即便在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我们也并非完全看不到“自我”的痕迹。即便是在幻觉和妄想的洪流中,依然存在着一个试图理解、试图抓住一点点现实的“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尽管扭曲,却依然在尝试构建一种意义。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即便在最混乱的意识状态下,是什么驱动着个体去感知、去解释,去寻找一个“我”的存在? 在本章中,我们将剖析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并着重探讨这些症状如何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自我感。我们将引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了解大脑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异常活动,特别是与自我监控、身体感知和联想思维相关的区域。我们还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和治疗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社会对“正常”自我感的定义。通过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痛苦与挣扎,我们得以窥见自我感完整性的珍贵,以及一旦缺失,个体将如何陷入无尽的迷失。 第二章:抽离的世界——人格解体与现实的遥远 人格解体,一种令人不安的体验,如同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永远无法完全融入的他人角色之中。患者常常描述一种“我不是我”的感觉,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自动化的躯壳,或者是一个正在观看自己生活的演员。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与身体脱节,四肢和面部变得陌生,如同木偶一般。 与精神分裂症的深度分裂不同,人格解体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疏离感和不真实感。世界可能变得模糊、失真,色彩和声音变得单调,时间流逝的速度也变得难以捉摸。患者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也理解周围世界的真实性,但却无法感受到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无法体验到真实的情感,仿佛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在观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电影。 这种“不存在”的体验,并非是幻觉,而是对自身存在感的一种深刻怀疑。他们可能因为压力、焦虑、创伤或睡眠不足而触发,但其根源却指向了我们处理信息、整合经验以及建立情感联结的机制。人格解体让我们反思,当感官信息不再能够传递真实的体验,当情感的闸门关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我”将如何应对?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格解体的定义、症状以及常见的触发因素。我们将分析其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我们将考察心理学理论如何解释人格解体,例如认知失调、意识分割以及情感调节的失衡。通过理解人格解体的患者如何体验到世界的疏离,我们得以审视自我感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以及这种界限一旦模糊,我们将如何感到孤独和隔绝。 第三章:灵魂的飞翔——离体体验与意识的界限 离体体验(Out-of-Body Experience, OBE),一种令人惊叹的现象,个体感觉自己的意识暂时脱离了肉体,能够从一个非物理的视角观察周围。这种经历通常在睡眠麻痹、濒死体验、深度冥想或特定生理状态下发生。患者描述自己悬浮在空中,看到自己的身体静卧在床上,或者能够穿透墙壁,看到房间的另一端。 离体体验挑战了我们对身体和意识关系的传统认知。它似乎暗示着,我们的意识并非完全受限于大脑的物理结构,而是可能拥有某种更广泛的存在形式。这种体验虽然短暂,但却可能给个体带来深刻的哲学和精神上的影响,让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死后的可能性。 然而,对于离体体验的科学解释,依然存在着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大脑的神经生理现象,是某些区域的异常活动所致。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可能涉及了更深层次的意识维度。无论如何,离体体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去思考“我”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当意识可以脱离肉体,那“我”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描述离体体验的各种表现形式,并考察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和宗教传统中对离体体验的解释,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灵魂、意识和现实的理解。我们将分析那些曾经经历过离体体验的个体的证词,并尝试从中提炼出关于自我感本质的线索。通过探索离体体验的奇妙与神秘,我们得以拓展对意识潜力的认知,并思考“自我”是否有可能超越物质躯壳的存在。 第四章:“我”的碎片——自我感的构成要素 在经历了精神分裂、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的极端案例之后,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稳定的“自我感”?“我”究竟从何而来? “自我感”并非一个单一的、固定的概念,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它包括: 身体的完整性与感知: 我们对自身身体边界和功能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拥有”身体的感觉。 连续的记忆与叙事: 我们能够将过去的经历整合成一个连贯的个人故事,从而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 情绪的体验与调节: 我们对自身情感的感知、表达和管理能力,以及由此建立的与世界的情感联结。 意念的自主与控制: 我们相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自主的,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互动与身份认同: 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自我。 内在的“意识流”: 我们对自身思想、感觉和认知的持续觉察。 精神分裂症可能破坏了其中多个构成要素,导致身体感知、记忆连贯性和意念自主性的瓦解。人格解体则更多地削弱了情感的体验与联结,以及对身体的感知。而离体体验则似乎暂时打破了身体的束缚,挑战了身体对自我感的依赖。 本章将整合前三章的发现,系统性地分析构成自我感的各个维度。我们将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每个构成要素的运作机制。我们将探讨当这些要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受到损伤时,自我感会如何受到影响,以及大脑和心理是如何尝试重建或适应这种改变的。通过对“我”的碎片进行细致的拼凑,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自我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形成,又为何会在某些时刻变得如此脆弱。 第五章:追寻“我”的源头——从大脑到意识的探索 当我们深入剖析自我感的构成要素后,我们自然会追问:这些要素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某个特定的“自我中心”区域在大脑中运作?还是某种更普适的意识机制在起作用?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自我感的形成与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息息相关,包括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规划和自我认知)、顶叶皮层(负责空间感知和身体感知)、脑岛(负责内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海马体(负责记忆的形成和提取)。这些区域之间的复杂互动,构成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感知基础。 然而,仅仅将自我感归结于大脑的物理活动,似乎并不能完全解答那些关于意识的深刻疑问。哲学上的“困难问题”,即主观意识体验(qualia)如何从物理过程中产生,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大脑的沟回,探索神经科学如何揭示自我感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将讨论“自我”的神经机制,以及大脑如何整合来自身体和外部的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自我感知。我们也将触及意识研究的前沿,探讨那些关于意识涌现、信息整合以及主观体验的理论。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我”的源头。是基因的设定?是成长的经历?是环境的塑造?还是我们自身不断进行的自我建构?也许,“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创造和重塑的过程。 结语:在不存在中寻找存在 《不存在的人》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次关于“自我”的深度探险。我们通过剖析那些深刻的自我感断裂的经验——精神分裂的破碎,人格解体的疏离,离体体验的漂浮——来反观我们自身。我们并非要描绘那些“不存在的人”的悲剧,而是要从中学习,理解构成我们“存在”的关键要素。 通过这本书,你将有机会: 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意识的复杂性: 了解意识并非如我们日常所感知的那么简单,它包含着丰富的层次和运作机制。 重新审视“自我”的意义: 挑战对“我”的固有认知,思考自我感是如何形成,又如何被动摇的。 培养对心理健康的敏感度: 认识到那些看似“异常”的体验,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类意识的深刻困境。 拓展对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思考: 激发对意识、身体、现实以及人生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探索。 “我”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在这段追寻之旅中,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那个在无数经历和感知中不断涌现、不断变化的“我”,正是我们最真实的存在。当我们能够理解那些“不存在”的瞬间,我们反而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是如何“存在”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意识的边界和“自我”究竟是什么感到着迷,而《不存在的人》这本书,无疑是近期我读过最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一部。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精准的笔触,深入探讨了那些让我们质疑自身存在感、甚至感觉自己“消失”的奇特体验。从那些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到经历着人格解体、仿佛置身于梦境中的人群,再到那些一度拥有离体感,瞥见“另一个我”的瞬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这些模糊而令人不安的意识迷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心理状态时所展现出的同情心和严谨性。他并没有将这些体验简单地归结为“病态”或“异常”,而是试图去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性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了我们对于“真实”和“主体性”的传统认知。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别人的经历,不如说是在反观自身,思考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我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又是什么维系着我与“我”这个概念的连接。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感知,比如时间的流逝、身体的触感、他人的存在,以及最重要的,那个内心的“我”是如何被编织出来的。那些关于记忆、情感、甚至是对身体边界感的模糊,在书中被栩栩如生地呈现,让我不禁惊叹于人类心灵的脆弱与强大并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但持续的震撼。作者并没有试图用骇人听闻的语言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叙述,将那些极端的自我感缺失的经历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人格解体”的描述所打动,那种感觉自己像是旁观者,与身体和周围世界都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似乎灵魂脱离了躯体。这与我偶尔在极度疲惫或压力下,会产生的短暂“抽离感”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自我”的感知,是多么地依赖于身体的触感、时间的连续性以及情感的连贯性。当这些基础出现裂痕时,那个“我”的边界就会模糊不清。作者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深入分析,更是揭示了人类意识的极端脆弱性,以及“真实”的主观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那些饱受“自我感缺失”困扰的人们。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体验的痛苦和复杂性,而是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内心的挣扎。读到那些描述患者感觉自己像个“空壳”,或者“像个被操控的木偶”的段落时,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同情,同时也为人类心灵的脆弱性而感到震撼。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正常”自我感的反思。我们是如何如此轻易地接受了自己“是”这样一个前提?又是什么让我们能够持续地感受到“我”的存在?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种种可能性,从神经科学的解释到哲学上的思辨,都为我们理解自我感提供了新的维度。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自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生成、构建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

评分

《不存在的人》这本书,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对“自我”本质的探索。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审视了精神分裂、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等现象,并试图从中揭示自我感究竟是如何被构建、感知和维持的。我被书中关于“失去自我感”的描绘深深吸引,那种感觉自己像个“不存在的人”,或者“不再是你自己”的体验,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引人深思。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存在”,究竟是如何被我们的感官、记忆和情感所锚定的。当我阅读到那些患者对身体边界产生模糊,或者感觉自己不真实的描述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我自己对身体的感知,以及这种感知是如何维系着我的自我认知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颠覆”来形容。它彻底打破了我对于“自我”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那个我们自以为牢不可破的“我”,其实是多么地依赖于一系列不稳定的感官输入和心理建构。作者在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扭曲时,所描绘的“世界是虚假的”或是“我是不真实的”那种感受,让我感到脊背发凉,因为在某些极端的压力或疲惫下,我也曾有过一闪而过的类似念头,尽管程度要轻得多。书中所讲述的人格解体体验,那种“灵魂出窍”般的疏离感,也并非完全只属于病态。在某些时刻,比如独自一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或者沉浸于一项过于投入的任务时,我也会感觉到自己与周遭环境,甚至与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距离。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追问自我感的源头,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怀疑自身存在的体验。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引导,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去承认我们意识世界的复杂与多变。

评分

《不存在的人》这本书,犹如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意识最深邃、最隐秘的角落。作者在探讨精神分裂、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这些极端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令人折服。我被那些描述患者“感觉自己不真实”、“世界是假的”的段落深深吸引,因为这触及了我们对“现实”和“自我”最根本的质疑。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病症,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体验背后,关于“自我感”这个核心概念的崩解与重构。它让我开始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对“我”的感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让我们能够确信“我”的存在,并且“我”是连续的?书中的案例,如同一面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自我认知的脆弱之处。它迫使我去思考,如果那些构成“我”的感官、记忆、情感出现混乱,那么那个“我”还会是原来的“我”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意识的洗礼。作者通过对精神分裂、人格解体以及离体体验的深入剖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关于“我是谁”的迷人而又令人不安的领域。我被那些描述患者“感觉自己是假的”、“世界是虚幻的”的段落所震撼,它们直接挑战了我对“现实”和“自我”的认知。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追问,去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自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那些看似“正常”的自我感,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巧而又脆弱的心理机制之上。

评分

《不存在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审视“自我”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哲学和存在的深刻探讨。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那些被视为“异常”的体验,简单地打包成“病理”的标签,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关于人类意识运作的普遍规律。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和妄想,那些人格解体患者的疏离感,以及那些离体体验者对现实的短暂质疑,都像是心灵的“故障报告”,揭示了我们维持“正常”自我感所依赖的那些精巧机制。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现实”,究竟有多大的成分是我们主动建构的,又有多大的成分是外部世界给予的。当我读到那些描述患者对自身存在产生根本性怀疑的段落时,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关于“虚无”和“荒诞”的论述,似乎在这些极端体验中,我们窥见了人类生存最本真的困境。

评分

《不存在的人》这本书,如同在意识的深海中投下了一颗探照灯,照亮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忽视的角落。它以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极具吸引力的方式,探讨了“我是谁”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问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身体”与“自我”关系的论述所吸引。那些失去身体感,或者感觉身体不属于自己的经历,直接冲击了我们最直观的自我认知来源。我们是如何通过身体与世界互动,又是如何通过身体来界定自己的边界的?当身体变得陌生,或者不再是“我的”时候,那个“自我”的锚点便失去了依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心理学理论,但读起来却毫不枯燥。他善于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即便不是亲身经历,也能体会到那种迷失和困惑。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自己过去那些模糊的记忆,那些我曾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存在过的瞬间。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我”的定义,是多么地依赖于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但未必坚不可摧的感知和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它对精神分裂、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这些极端案例的细致描绘,更在于它巧妙地将这些看似遥远、边缘的经历,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微小而普遍的自我感波动联系起来。作者并非止步于提供一些病理学上的解释,而是更进一步,探究在这些极端状态下,“自我感”这个赖以生存的基石是如何崩塌的,又是如何,或者说是否,能够重新建立。我常常在想,我们之所以能够确信“我”的存在,究竟是依赖于持续稳定的记忆、连贯的情感体验、还是身体的触觉反馈?当这些基础中的一个或多个出现裂痕时,那个“我”还会是同一个“我”吗?书中的案例,无论是那个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的个体,还是那个坚信自己已经死了的患者,都极度地暴露了自我感这种“实在”的脆弱性。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更为微妙的时刻,比如在极度疲惫、压力过大,或是深度冥想时,我们可能也会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抽离感”,感觉自己像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种细微的区分与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自我感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宝贝很好,跟描述的一样,快递很快,不错,点赞

评分

内容很好,印刷精美

评分

基本没有损坏,物流超快!给京东点赞哦?

评分

关于心理方面的内容,都值得一读

评分

包装很好,正品无疑。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评分

宝贝很好,跟描述的一样,快递很快,不错,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