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

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荣祖 著
图书标签:
  • 书评
  • 汪荣祖
  • 文学批评
  • 阅读
  • 文化
  • 思想
  • 经典
  • 散文
  • 随笔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19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62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汪荣祖教授近年来在两岸学术刊物和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文章共计26篇。作者史学修养深厚,品书论世,读史阅人,嘉惠学林之余,也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引。

作者简介

汪荣祖,安徽旌德人,1940年生于上海,长于台湾。著名近代史学家。著有《康章合论》《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史学九章》《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章太炎研究》《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学林漫步》《诗情史意》等专书二十余种。

目录

梦忆里的梦呓1
晚明消费革命之谜12
中国向西迈进: 大清征服中亚记22
荒诞的隐士与狡猾的史家33
《时报》与晚清改革37
钱穆之学可以用西学诠释么?41
“佛法虽高,不应用于政治社会”50
何来封闭的文化多元论?66
“只要他到北京来,一切都会变的”76
一本不寻常的书81
介绍萧公权的政治多元论86
胡适历程的曲直98
未完成的系谱109
想象中的“湖南独立”117
走向威权之路128
蒋介石何曾策动德国军队推翻希特勒?133
“为蒋介石翻案”的失败之作161
历史该如何评价蒋经国?193
有关汪精卫的学术研究196
“意译”才是正道202
泰勒撰《美国六位总统与中国》读后212
疲于奔命的美国霸权219
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244
叶嘉莹的诗艺人生256
台美学术交流秘辛270
追寻半世纪的踪迹274
附录: 汪荣祖书评选集未收篇存目291

精彩书摘

梦忆里的梦呓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by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The Penguin Books, 2007)《前朝梦忆: 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美] 史景迁著 温洽溢译
(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擅长讲中国历史故事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近有一书叙述明末散文家、诗人、史家张岱(字宗子,1597—1680?),内容计分九章: 一、 “人生之乐乐无穷”(Circles of Pleasure);二、 “科举功名一场空”(Charting the Way);三、 “书香门第说从头”(On Home Ground);四、 “浪迹天涯绝尘寰”(The World Beyond);五、 “乱世热血独怆然”(Levels of Service);六、 “王朝倾颓乱象生”(Over the Edge);七、 “散尽家产留忠心”(Court on the Run);八、 “繁华靡丽皆成空”(Living the Fall);九、 “寄诸石匮传后世”(Reclaiming the Past)。从这些标题大略可知,史景迁主要在叙述张岱的一生,像他其他许多著作一样,重点不在理论与议题,而在叙事。史景迁的叙事依旧优美,不过读者很快会发现,这本叙述张岱的英文书,很不寻常地翻译了大量的张岱原文,即使不计“覆述”(paraphrase)部分,篇幅亦已超过全书之半,随便翻开第174—175页,几乎全是英译张文。
这篇书评因而聚焦于中译英的问题。史景迁所译张岱文,有其妥帖而又雅致的一面,例如译张岱在一篇游记中的一段话:“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On the slopes of the hills, the house gates were all closed and people were sleeping deeply, one could not see the light from a single lamp. In the silent darkness, the mood was somber. I laid out a clean mat in the boat so I could lie there and look at the moon; in the prow of the boat, one of my young serving companions began to chant a song. The drinking I had done blurred with the dream I was having, the sound of the song seemed to recede, the moon itself also seemed to grow paler. Suddenly I was asleep.)(见温译本页33;原书页28)这一段中英两种文字一样优美。我们注意到史景迁必须用比张岱多三倍有余的文字来达到相等的美感,但这不是任何英译者的能力问题,只是显示古文比现代文字更具简洁之美。不幸的是,史景迁的译文有太多的错误或可待商榷之处。由于译文所占全书篇幅如此之大,指出其中的许多误译,应非“找碴儿”(nitpicking);不过,在此仅能举其大者,不及细微,以备读者参考,或也将有功于作者。
此书已有汉文译本,译者温洽溢不取直译,书名《前朝梦忆》固胜于《回到龙山》(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汉译书名与篇名都比较合乎中文读者的口味,亦甚切题,值得赞赏。译者将英文原著所有汉译部分恢复了张岱的原文,为读者提供了中英文互观之便。史景迁开笔即写张岱居处的乐趣,所谓“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温译本,页23),作者将“便淫冶”译作“有许多性欲发泄的机会”(many chances of sexual adventure, 页13)。其实,“冶”指“艳丽”;“淫”形容“艳丽”之盛,若谓“淫雨绵绵”,喻雨水之多,与性并无必然的关系。张岱形容“士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温译本,页23),作者误将“士女”译作“年轻男女”(young men and women, 页13),其实士女就是女士,男性无与也。至于把士女们“星星自散”(温译本,页23),译作“天上的星星散去了”(the stars disperse, 页14),则是闹了大笑话,把形容词当名词了。张岱说:“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是动人。”(温译本,页24)形容巷子内房舍林立,美观动人,不能将“飘洒”这个形容词翻译作“在风里移动与颤抖”(stirring and shivering in the wind, 页15)。
张岱在海宁观潮,形容那惊心动魄的片刻,甚是精彩,史景迁也力图转化为同样精彩的英文,可惜他还是误解了一些句子。如“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温译本,页25),意指当海潮愈来愈逼近时,声势更加浩大,犹如飓风击扬,惊涛拍岸,不是忽然真有“一阵飓风吹来”(a howling gale pushed the wave onwards, 页17)。
张岱说他父亲虽然双眼已看不太清楚,仍然“漆漆作蝇头小楷,盖亦乐此不为疲也”(温译本,页62)。蝇头小楷为考试所必须,故虽视茫茫,仍乐此不疲;然而史景迁的理解是“父亲完全无法阅读用小楷写的或印的文本”(Father altogether lost the ability to read texts written or printed in small characters.页57)。张岱的堂弟张培虽然眼瞎,仍喜欢听读,入耳不忘,如“朱晦庵的《纲目》百余本,凡姓氏世系,地名年号,偶举一人一事,未尝不得其始末”(温译本,页64)。史景迁似不知朱熹的《通鉴纲目》是一部书,有百余卷之多,故译为“他(张培听读后)从头到尾记得朱熹历史文摘中所列举的百余种书目”(There was not one among the hundred or more titles listed in Zhu Xi�餾 historical digest that he did not memorize from beginning to end.页59—60),又误译了。
张岱的族祖张汝森喜好饮酒,“月夕花朝,无不酩酊大醉”(温译本,页70),史景迁将前半句解释为:“不论是月宴或花节”(be it at the moon feast or the festival of flowers, 页70);然而,月夕指晚上,花朝指白天,意即整天,原文中并无宴会与节日的意思。这位族祖也喜欢跟张岱的祖父出游,所谓“杖履追陪”(温译本,页70)。“杖履”为敬老语,指张岱的族祖追陪张岱的祖父,不是如史景迁所谓“他(族祖)拿起拐杖,穿上鞋子,随他(祖父)而去”(He would grab a staff, put on his shoes, and be off to join him. 页71)。族祖汝森“卜居龙山之阳”(温译本,页71),“卜居”早已成为选择居所的名词,不是史景迁所谓“汝森用卜卦来决定在龙山之南建屋”(Rusen used divination to find a site for a house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Dragon Mountain. 页71)。
张岱的祖父张汝霖与汝森相比,酒量很小,故谓:“余量最下,效东坡老尽十五盏,为鼠饮而已矣。”(温译本,页71)他的小酒量只能效法苏东坡喝十五小杯,比起汝森的酒量,犹如鼠饮,但史景迁不知“盏”是小杯,又误会了,说是“我(汝霖)的酒量很小,与(诗人)苏东坡一口气喝十五杯酒相比,我真是饮酒界的小老鼠”(My capacity for drink is small, and compared to [the poet] Su Dongpo who could drain fifteen wine cups in a row, I am a mere mouse at this drinking business! 页73)。张岱的祖父是跟他会喝酒的堂弟比,而以苏东坡的小酒量自比,史景迁把整个“文义”弄错了。
张岱祖父的媳妇朱氏是礼部尚书朱赓的女儿,然而朱赓“子孙多骄恣不法,文懿公(朱赓)封夏楚,贻书大父,开纪纲某某,属大父惩之犹我”(温译本,页85—86)。史景迁不知“夏楚”是体罚的刑木,以至于译为:“朱赓的许多子孙骄恣不法,当他收到他公署的木棍,写信给祖父,列出一系列的规条,授权祖父处罚他们像他自己的子孙一样。”(Many of Zhu Geng�餾 sons and grandsons were arrogant and disobedient. When he received his staff of office, he wrote a letter to grandfather, listing a whole series of rules item by item. He authorized grandfather to punish the Zhu offspring as though they were his own. 页88)其实是张岱的祖父收到朱赓寄来的刑木,并在信中要求祖父处罚这些骄恣的子孙,像对待自己的子孙一样,这样句子才通顺。
张岱外出游山玩水时接触到许多奇人异事,包括来自西洋的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当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别时,张岱有言:“其俗,凡读书学道者不娶,中制科为荣耳。”(温译本,页119)所谓“读书学道者”,就是像利玛窦那样的天主教神父,当然不娶,也不能娶,然而作者却误译为:“按照他们的习俗,凡读书人皆不娶。”(According to their custom, all those engaged in academic pursuits never marry. 页132)在中国也有读书学道者不娶之例,绝不可能凡读书人皆不娶;接着“中制科为荣耳”明明说在中国则以考科举为荣,而竟被张冠李戴译作:“(他们)认为通过考试是他们唯一的荣耀。”(consider passing the examinations their only source of glory. 页132)
论及写史,张岱认为“拾遗补阙,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于是说:“盖传神正在阿堵耳。”(温译本,页155)“阿堵”是晋代俗话,意谓“这个”,或“这里”。大画家顾恺之绘像,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传神写照,在阿堵中。”此阿堵,谓眼也。张岱用此典来比喻,写历史也要能画龙点睛,才能拾遗补阙,呈现历史真相,增加文字感染力;史景迁不解其意,只好胡乱译之为:“传神写照要能确认明显的性格。”(The key to capturing the spirit of someone is to identify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页173)张岱的堂弟张燕客性情最为暴躁,“有犯之者必讼,讼必求胜”(温译本,页161),主词显然是燕客,但史景迁在译文里把主词变成了受词:“被他(燕客)侵犯的人们不得已将他诉之于公所,如果他们诉之于法,他们决计要赢。”(Those people he had violated felt compelled to bring lawsuits against him, and if they invoked the law, then of course they were determined to win. 页182)
张岱晚年在快园回忆往事,随即“命儿辈退却书之,岁久成帙”(温译本,页202),“岁久成帙”不能译作“岁久成习”(After some time, this became a habit. 页231),盖“帙”者“书物”也,儿辈们记下他的回忆,久而成册,文义才通。张岱为他五个叔叔写了《五异人传》之后,认为他的高祖以下到他的父亲,都值得写传,所以“自足以传”不是史景迁所理解的“他们足有能力写他们自己的传记”(they were fully able to be their own biographers)。关于祖父的事知道得不够,所以“有不能尽传之者也”(there would still be some things that I would not be able to record completely);关于父亲的事知道得很多,于是“又不胜其传焉者也”,即所谓少则不尽,而多则不胜,但史景迁把“不胜其传”解作“我仍然无法写得完全”(I am not yet equal to catching his fullness. 页234;温译本,页204—205),然则,“不尽”与“不胜”的差别又在哪里呢?
论及著史,张岱谦虚地说:“能为史而能不为史者世尚不乏其人,余其执简俟之矣。”(温译本,页209)“余其执简俟之矣”,不能译作“彼其执简俟之矣”(He would hold his brush in expectation of their coming, 页241),因史景迁明明是引录张岱自己的话,更何况此话在引号内。张岱有云:“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温译本,页209)画龙点睛的典故,固不必再说;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裴颊上加三毛,看到的人立刻说:“神明殊胜”,所以都是在比喻如何使文章传神。史景迁不解此典故,故而照字面硬译之为:“若不在脸上加上三根好毛,则在眼睛上轻轻一点,就够了。”(If not three fine hairs on a cheek then one light dot on the eye would suffice. 页241)
张岱于兵燹之后,“讯问遗老,具言兵燹之后,反复再三”(温译本,页210),说那些遗老们告诉他兵燹后的情况,令他“反复再三”,以喻印象深刻,挥之不去,然而史景迁的错误理解是:“他们(遗老)详细告诉我,军队如何焚掠州县,有时还回来好几次。”(They told me in detail how the armies ravaged and burned these communities, in some cases returning several times. 页243)张岱来到信州,发现该地之人,无论乡村百姓、缙绅先生,或知名文人莫不以不同方式抵抗清朝,史景迁整段翻得不错,却忽然犯了一个大错,把“戴发”误作“剃发”,于是将“乡村百姓强半戴发”,译作“乡村百姓强半剃发以及选择了辫子”(in the smaller rural villages over half the common folk had shaved their foreheads and adopted the queue, 页243)。如果这样,怎会“鼎革已十载,洛邑顽民犹故主之思”(温译本,页210)呢?
张岱在欲传后世的《石匮书·列传》中,称颂他的曾祖父文恭“聚徒讲求世务。人才相与籍记之,户外屦尝满;每抵掌,论天下事不为首鼠两端”(温译本,页224)。“籍记”是将人才登记在他的门下,史景迁误译为“他甚至记得他不曾见过的人”(He would remember even those he had barely met);“不为首鼠两端”,就是直言无忌,甚至要表达极端的意见,史景迁未能解此,故又误译为:“他不能容忍极端主义,总是要平衡强烈的意见”(He did not tolerate extremism, always seeking a balance between strong views. 页256),欲求平衡,反而不得不“首鼠两端”矣。
张岱说:“祁中丞之死而名之曰忠,则可及也。名之曰敏,则不可及也。”(温译本,页232)明明说祁彪佳的忠,别人可以赶得上,而他的思虑敏捷则是赶不上的,然而史景迁将意义扭曲了,说:“祁彪佳之死可说是忠,但不能说是敏。”(As to Qi Biaojia�餾 death, it is appropriate to call him loyal, but not appropriate to call him really shrewd. 页267)祁之“敏”之所以不可及,乃因其可以不死而选择了死,由于他看清楚“除一死别无他法”,所以祁“之忠孝节义,皆中丞之聪明智慧所仓皇而急就之者也”(温译本,页232),也就是史景迁所翻译的:“祁彪佳死得其时,他很快作了决断,毫无惧色,他之所以能实践忠,是由于他在危机中的聪敏。”(Qi Biaojia gave his life when he felt it was the right time. He made up his mind promptly and went ahead without fear. He was able to practice moral conduct, because his intelligence was stimulated by crisis events. 页268)既然如此,怎能说祁彪佳只忠不敏呢?
张岱自问:“学问与经济,到此何所施?”(温译本,页233)此“经济”必然是“经世济民”(statecraft)之意,而史景迁将之译作“经济学的知识”(knowledge of economics, 页269)。张岱自写墓志铭有云:“蜀人张岱……兼以茶淫橘虐【围棋。按,译本原注有误,应为象棋】,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温译本,页235—236)而史景迁将“茶淫橘虐”译作“饮茶使他上瘾,橘子使他心荡神驰”(seduced by tea and ravished by oranges, 页272),不知橘指下棋,茶与棋一样使他着迷;将“书蠹诗魔”译作“书使他中毒,诗使他迷惑”(poisoned by stories and bewitched by poems, 页272),茫然不知“书蠹”喻读书成迷的书呆子,“诗魔”喻爱诗着魔之人,都是张岱的自嘲。张岱又在生前自造墓穴于项王里的鸡头山,自谓:“伯鸾(梁鸿之字)高士,冢近要离(春秋时代的刺客),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温译本,页237)史景迁不知张岱死后要与伯鸾及要离为邻,于是作非常离谱的字面翻译:“一个孤儿成为高士,墓冢已为这个忠臣准备好,我将前往项王里。”(A lonely orphan can become a lofty scholar, the tomb mound is ready for the steadfast loyalist; thus I am prepared for my journey to [King] Xiang Village. 页275)
以上所举翻译的错误,为笔者阅读时,就所见随手摘录,组织成文,并不是有系统的勘误。像这样的错误不可能是偶然的失察,而是由于阅读古文的功力有所不足;从前西方的汉学家很讲求文字上的训练,相比之下,而今显然逊色。史景迁为当今著名汉学家,其著作不仅在英语世界脍炙人口,在两岸三地读者亦多,且多有膜拜者。书商也趋之若鹜,每有景迁新著,迅即译为中文;盛名之下,岂能不责备于贤者?英文读者不会去看张岱原文,固不知误译所在,而中文读者见译者所恢复的张岱原文,自无误译问题。此书汉文译者虽覆查张岱原文,然未有译注指陈其失,故笔者不惮繁琐,略费日力,写此纠谬书评,以求教于读者与作者。
……

前言/序言


20世纪60年代初,我负笈北美,老师上课时开出阅读书目之余,要求按时提交读书报告,报告不能仅述书的内容,更要了解作者的背景、著述立说之目的与要点,进而观察论证是否妥帖有据,以及指出议题有无创见。若有可以商榷之处,更应从容提出己见,或辩或驳,最后作出总评。于此可见,读书报告实在训练书评习作。
我们不难发现屈指难数的西方学报,厚厚一大本多半三分之二都是书评,甚至还有专刊书评的学报,不仅刊登一般书评,而且发表长篇的书评论文。此固然显示彼邦学术的昌盛,更说明众多的著作不只是由图书馆收录,置之高阁,而是真有人仔细又认真地阅读。比较专业的学术著作,学报的书评编者通常约请所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评论,不收外稿,以示谨慎。专家的专业评论足可给一般读者与作者之参考,作者不可能也不必完全接受批评,但旁观者的一得之见或能开启作者百尺竿头更上层楼的契机,未尝不是难得的收获。一般读者也可从书评中初步认识到书的内容与性质,决定是否需要费时去阅读原书。书评的作用岂不大矣哉!
然而在华语世界里书评并不发达,无论学报或杂志鲜见书评。我于2003年回台湾长住后,每有机会即倡言书评的重要与必要。当时主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的陈永发研究员遂邀我出任书评编辑,因得由言而行,使集刊每期都能刊登几篇书评,定下范例。之后,书评也成为台湾学界评价学报的加分因素,但是直言无忌的评论常常会引起人情上的困扰,尤其对重视人情的华人而言,更难承受。于是愿意认真写吃力不讨好的书评者,并不很多。
其实,古今中外尚无无懈可击之书,即使举世名著也难能白璧无瑕。就史学而言,美国学者费雪(David Hackett Fischer)著有《史家谬误》(Historians�� Fallacies)一书,列举名家名篇在议题、解释、论证上的各种错失。我国唐代史家刘子玄的《史通》为人类第一部评史专书,虽然“贯穿今古,洞悉利病”,仍不免杂芜、妄谬之讥,更因疑经惑古而遭抨击。北宋吴缜《新唐书纠谬》驳正二十类、四百余条讹误,虽深中《新唐书》之病,有功于史学,然博学如钱大昕复能知吴之纠谬犹有未尽要害之处。所以文章千古事,何莫任凭他人评论。
40余年来,我从事教研工作,除发表论文外,亦时而撰写书评,旅美期间多刊载于英美期刊,海归后几全用中文写作,斗换星移,不觉盈筐。其中不少曾刊登于《上海书评》,《上海书评》的出现令我惊喜不已,足可比美《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比一般学报书评更为通俗与普及,也更能拥有广大的读者,书评风气必能为之大开。今承《上海书评》特约编辑盛韵博士认为拙撰或有助于写书评者之参考,编录26篇,集为一书,并推荐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谨表衷心的感谢。


《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 一、 洞察历史,探寻思想的深度 本书收录了历史学家汪荣祖先生精选的书评文章,它们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历史长河中那些闪耀的思想光辉。汪荣祖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著作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与评价。他不仅梳理了这些著作的核心论点,更深入剖析了其历史背景、学术价值和思想贡献。 书中,读者将跟随汪先生的笔触,走进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乃至世界史的广阔天地。他评介的著作,往往是那些对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思想流派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式作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到对现代性转型的审视,再到对全球化进程的观察,每一篇书评都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逻辑的细致辨析,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体悟。 汪先生的书评并非简单的学术论文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他善于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从抽象的思想理论中挖掘其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阅读他的书评,仿佛与历史学家本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对经典著作的重读中,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肌理,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 二、 笔耕不辍,展现学者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的回响”不仅仅是对书本内容的简单复述,更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激荡与批判性反思。汪荣祖先生的书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鲜明的批判性立场。他不会轻易接受既有的结论,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所评著作中的观点、论据、乃至方法论进行审视和考量。 这种批判性并非源于偏见或否定,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之上。他能够发现著作中的细微之处,辨析其潜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更具建设性的补充或修正意见。他的评介,能够引导读者超越表面,深入探究著作的精髓,甚至质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从而激发读者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汪先生的书评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不同学术流派的对话,对不同历史观点的碰撞。他能够清晰地辨析作者的立场,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史语境中进行评价。这种严谨的学风,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是对学术真理的不懈追求。通过阅读他的书评,读者能够学习如何进行有深度的学术批判,如何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三、 文笔隽永,传递思想的艺术 汪荣祖先生的书评,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展现了其不俗的文笔。他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论述清晰流畅,即使是晦涩深奥的历史概念,也能被他阐释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叙述,让历史的画面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让抽象的思想具有触感。 阅读他的文字,是一种享受。他的书评,不枯燥,不生硬,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人文的温度。他能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的热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知识的不懈探索。这种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能力,使得他的书评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备了阅读的乐趣。 本书的编选,力求呈现汪荣祖先生书评写作的不同面向。从对古典文献的精辟解读,到对现代史学前沿的及时跟进,再到对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单元,但也共同勾勒出汪先生作为一位学者的思想轨迹和学术追求。 四、 开启阅读的旅程,激发求知的渴望 《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并非仅仅是一本提供二手解读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与历史学家一同踏上求知的旅程。通过汪先生的眼睛,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值得深入阅读的经典著作,了解它们在历史和思想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历史学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扇通往广阔知识世界的窗口,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和思想的浓厚兴趣。 每一篇书评,都是一次独立而完整的思想探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无论是想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对近代思想家的观点感到好奇,亦或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有所疑问,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启迪。 总而言之,《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是一部凝聚了历史学家深刻洞察、批判性思维和优雅文笔的佳作。它不仅是对一系列重要历史著作的梳理与评价,更是作者思想深度与广度的展现。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温习经典,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的回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温润而睿智的气息。汪荣祖先生的书评,对我而言,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那种既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总能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契合。我曾有幸阅读过他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那些梳理之清晰,见解之深刻,至今仍让我受益匪浅。想象一下,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导览,汪先生带领我们穿梭于书海之中,他不是简单地介绍书的内容,而是深入挖掘书中的思想精髓,剖析其历史背景,洞察其现实意义。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如何评价那些具有时代标志性的著作,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或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哲学、社会学理论。他是否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角度去审视它们?他是否能从那些熟悉的文本中,挖掘出我们从未留意过的深层含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单单是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一种如何与经典对话,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智慧,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思想体系的范式。我相信,阅读这些书评,能够极大地拓展我的视野,提升我的阅读品味,让我对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产生更强烈的亲近感。

评分

《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这本书,在我心中,承载着我对学术探索的向往和对思想深度的追寻。汪荣祖先生的治学态度,向来以其严谨、扎实和深刻而闻名,我对他的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思想的论述,一直心怀敬意。这本书以“书评选集”的形式,让我得以一窥他浩瀚的书海漫游,以及他在其中留下的深刻足迹。我设想,每一篇书评都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旅程,他不是简单地介绍书的内容,而是带领我们进入书中的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去理解其历史的重量。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对那些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著作的评价。例如,他是否会对那些关于社会变革、文化转型、政治革新等主题的经典作品,做出独到的解读?他是否会揭示出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文本细节,从而引发我们对历史和思想的全新认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将教会我如何更有效地去阅读,如何更深刻地去思考,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智慧,并最终影响我如何去理解和塑造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收到《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这份“礼物”,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汪荣祖先生的学术造诣,尤其是他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梳理与解读,一直是我的学习榜样。我曾被他那严谨的逻辑、宏大的视野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所折服。这本书以“书评选集”的形式呈现,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思想宝库的大门。我设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书籍介绍,而是汪先生与其所读书籍之间的一次次深度“对话”。他会不会在评价某本书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他会不会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或者揭示出该书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希望看到他对那些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格局的关键著作的评价,比如对一些革命史、思想史专著的解读,或者对一些哲学、文学经典的独到分析。我相信,通过他的眼睛,我能够看到那些我曾以为已经熟悉的书籍,所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精神的“远足”,它不仅能丰富我的知识储备,更能教会我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评判一本书,如何从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独立的思考。

评分

拿到《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我便被封面上那沉静的蓝色和质朴的字体所吸引。它传递出一种不急不躁、深思熟虑的学术态度,这与我一直以来对汪荣祖先生的认知不谋而合。我曾数次拜读他的文章,尤其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他总能以一种宏大叙事与细腻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这本书以“书评选集”的形式问世,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馈赠。我期待着,在每一篇书评中,都能看到他对所评书籍进行深入的“解剖”,不仅仅是内容的复述,更是对其思想逻辑、历史背景、乃至作者创作意图的深度探究。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评价那些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著作。例如,他是否会对某些被奉为经典的思想,提出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解读?他是否会为那些被历史潮流淹没的独特声音,重新赋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阅读的方法论”,一种如何与书籍进行深度对话,如何从中提炼出宝贵思想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汪荣祖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乃至广大读书爱好者心中,早已是思想的灯塔。我一直非常欣赏他那种温文尔雅又不失锋锐的批判精神,以及他对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书评选集”形式,让我有机会一窥他阅读世界的广阔图景,他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珍珠。我猜测,这些书评并非对某一本或某几本书的简单概括,而是汪先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与思想、与时代进行的一场场深入的对话。他会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融于对书籍的评析之中,或许会对一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提出挑战,或许会为一些被忽视的角落发声。我非常期待,他会如何解读那些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著作,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书籍。我相信,通过他的文字,我能够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阅读过的作品,发现它们更深层的意义,也能够接触到更多我尚未涉足但却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阅读的指南,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将引导我以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去思考,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

当《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来到我手中,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思想的探求和对智慧的渴望。汪荣祖先生的学识,在我的认知中,一直是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他对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梳理,更是其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成就。这本书以书评选集的形式,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近距离地感受他阅读世界的方式,去领略他对不同著作的解读。我猜测,这些书评不会是简单的“好读”或“不好读”的评价,而会深入到文本的思想内核,去探讨其历史价值、理论意义,以及在当下语境下的相关性。我尤其希望看到,他对那些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评价,比如关于文化启蒙、政治改革、社会变迁等主题的书籍。他是否会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那些曾经影响深远的理论?他是否会从那些看似陈旧的文本中,挖掘出与现代社会相呼应的深刻洞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将教会我如何更具批判性地阅读,如何从阅读中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最终影响我如何去看待世界。

评分

拿到《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和对阅读的深情。汪荣祖先生的书写,向来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和温厚的人文关怀而著称。我曾多次拜读他的文章,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穿越时空的学识积淀和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思想的深度理解。这本书以“书评选集”的形式,无疑是将他阅读世界、思考世界的精华集结呈现。我期待着,在这些篇章中,看到他对那些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著作进行深入的剖析。他是否会对某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质疑?他是否会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微光,重新点亮?我尤其好奇,他如何评价那些涉及政治变革、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著作,那些在动荡年代激荡起无数涟漪的文本。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它将引导我如何去“读懂”一本书,如何去“读透”一本书,甚至如何通过阅读,去“重塑”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本选集,在我看来,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脉络,也为我自身的阅读和思考提供重要的参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力量。那种深沉的蓝色,像是深夜里静谧的书房,又像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标题“阅读的回响”更是点睛之笔,它不是那种喧嚣的、即时的反馈,而是经过时间沉淀,在内心深处不断激荡、回旋的声音。汪荣祖这个名字,对于我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学识渊博,见解深刻,总是能带领我们走进更广阔的知识世界。我一直非常期待能有一本集其书评之大成的东西,来系统地梳理和品味他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读书笔记,而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书、与作者、与历史、与时代进行的一场场深度对话,这些对话在作者的心灵里激起了层层回响,而这些回响,最终被他用文字捕捉、凝练,呈现给我们。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他那些关于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的论述,那些旁征博引,逻辑严谨,却又不失人情味的解读。想象着打开这本书,每一篇书评都像是一扇窗,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空间,去重新认识那些我曾读过或未曾读过的书籍,也重新认识那个曾经的历史。这本选集,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吸收,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对阅读本身意义的深刻体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回响”中,哪些书籍会带给我最深的触动,哪些见解会彻底颠覆我原有的认知,又有哪些文字会成为我未来阅读的指南针。

评分

拿到这本《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厚度与人文关怀。汪荣祖先生的书写,从来不是流于表面的文字游戏,而是根植于扎实的学养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我记得他的一些关于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那些分析既冷静又充满温情,能够看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也能洞察大时代变革背后复杂的人性。这本书的“书评选集”形式,意味着我们得以窥见他阅读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他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文本中寻觅思想的踪迹,如何梳理不同学说之间的脉络,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智慧。我期待着,在这些书评中,看到他对那些经典著作的独到解读,那种“旁观者清”的洞见,以及他如何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化为一个个鲜活的、触手可及的思想片段。我相信,每一篇书评背后,都凝聚着作者不计其数的思考、研读和提炼,这是一种智识的跋涉,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我非常好奇,他会对哪些被我们熟知的著作提出颠覆性的看法?他又会如何评价那些被历史遗忘或误读的角落?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读了什么”,更是关于“如何读”,以及“读了之后,我们变成了什么”。它是一种示范,教我们如何以更有效、更有深度的方式去接近书籍,去吸收其中的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

评分

初次接触《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思想的碰撞。汪荣祖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他对于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我曾在他的一些论述中,看到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解读,那些分析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失人性的温暖,总能发人深省。这本书的“书评选集”形式,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思想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他阅读世界的多样性与深刻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对哪些历史经典,哪些思想流派,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是否会将自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解,融入对相关书籍的评析之中?他是否会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从而提供全新的视角?我非常期待,通过他的书评,能够重新审视那些我曾以为已经了解的书籍,发现它们隐藏的更深层的意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读了什么”,更是关于“如何读”,以及“读了之后,如何思考”。它将成为我阅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坐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思想,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

不错……………………………………

评分

汪先生的杂文书评,恣肆汪洋,意气盎然

评分

不错……………………………………

评分

汪先生的杂文书评,恣肆汪洋,意气盎然

评分

京东购物方便快捷,非常喜欢

评分

不错……………………………………

评分

汪先生的杂文书评,恣肆汪洋,意气盎然

评分

京东购物方便快捷,非常喜欢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