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20世紀50年代起,列維-斯特勞斯和他所奠定的結構主義轟動瞭整個歐洲,逐步發展成一股影響深遠的社會思潮,它不僅是哲學的,也是人類學的、社會學的、心理學的、文學藝術的、更是實際生活經驗的。它代錶的是一種對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社會及曆史新的思想體係和研究方法。
《結構主義》從結構主義的淵源、形成及發展,綜述它和各學科之間的聯係,引導我們進入結構主義極具革命性的、豐富有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中心。
作者簡介
高宣揚,華裔法籍哲學傢、社會學傢兼藝術評論傢,祖籍浙江杭州,國務院外國專傢局特聘“海外名師”,2010年8月至今為上海交通大學精裕講席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
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並於1962年本科畢業,1962—1966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後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1978年赴法國巴黎第1大學攻讀哲學博士,1983年獲博士學位後,應時任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院長的德裏達的聘請,任教與研究於法國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政治哲學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學教授;1988—2002年,在繼續留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同時,任颱灣東吳大學社會學係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及中央民族大學訪問教授;2004—2010 年7月為同濟大學特聘華裔法籍專傢,時任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院長兼法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30多年在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持續進行實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觀察分析及學術調查研究,長期從事哲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點方嚮為:當代法國哲學、德國哲學史、當代社會理論以及當代藝術評論。著有《畢加索與當代藝術》(人民齣版社,2014)、《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北京大學齣版社,2013)、《對話》(Le Dialogue,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德國哲學概觀》(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當代政治哲學》(兩捲本,人民齣版社,2010)、《德國哲學通史》(三捲本,同濟大學齣版社,2007)、《薩特的密碼》(同濟大學齣版社,2007)等35部專著及中外文學術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高宣揚文集總序
2017年新版序
1990年版序
1987年版序
1980年版序
第1章 結構主義的孕育過程
第一節 結構主義在現代語言學的最初錶現
第二節 結構主義在現代社會學的最初錶現
第三節 結構主義在現代心理學的最初形態
第四節 現代西方哲學對“結構”的探索
第五節 結構主義産生的社會背景
第2章 結構主義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什麼是“結構”?
第二節 作為方法的結構主義
第三節 模擬
第四節 人類心靈的自律性
第3章 社會結構分析
第一節 親屬的基本結構
第二節 語言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作為“結構變形”的曆史
第4章 結構主義的文學藝術觀
第一節 結構主義關於文藝的總觀點
第二節 神話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散文小說的基本結構
第四節 戲劇的基本結構
第五節 詩歌的結構分析
第5章 結構主義的主要代錶人物
第一節 列維-斯特勞斯
第二節 米歇爾·福柯
第三節 羅蘭·巴特
第四節 讓·皮亞傑
第五節 路易·阿爾都塞
第六節 雅各布森和喬姆斯基
第七節 雅剋·拉康
第6章 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主義的最新發展
第一節 退休後的不退休學術活動
第二節 神話研究的基本架構
第三節 神話的意義
第四節 神話的結構
第五節 神話與音樂
第7章 科學時代中的結構主義
1992年增訂版跋
譯名索引
精彩書摘
《結構主義》:
第三節 結構主義在現代心理學的最初形態
心理學——作為研究人類心理現象或人類意識的專門科學——一直是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保持密切的聯係。顯然,人類的心理活動,歸根結底,是整個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産物,也是人類社會本身長期發展的産物。因此,要揭示心理的本質及其活動規律,就不能不從哲學的高度去思索問題——即從心理同自然和社會的關係中揭示心理的本質。反過來說,由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的上述特殊性,使它的許多新發現和新成果都直接地對同時代的哲學思想的發展産生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方心理學思想的發展日趨多元化,齣現瞭一係列相互更替或同時並存的不同學派。這些不同學派的存在及它們之間的相互爭論,不僅有益於心理學本身的發展,也同時促進瞭哲學、文學、宗教等研究工作的多元化發展,促進瞭這些研究領域中新的思想因素的産生和發展。如上所述,由於心理學同哲學的密切聯係,心理學的上述發展趨勢更加有利於哲學界中新思想的形成。
在近半個世紀中,心理學的發展基本上沿著六個方嚮進行:
(1)著重於心理功能的分析和研究,被稱為功能論(Functionalism)。
(2)著重於心理聯想活動的研究,被稱為心理聯想論(Associationism)。
(3)著重於人類客觀行為的研究,被稱為行為主義(Behaviourism)。
(4)著重於人類心理形態的研究,被稱為形態論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或音譯為“格式塔心理學”。
(5)著重進行心理分析,被稱為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sis),或精神分析學。
(6)著重於係統地揭示意識的主要內容或基本結構,被稱為結構論心理學(StructuralistPsychology)。
需要注意的是,結構論心理學雖然同結構主義哲學有密切和直接的聯係,但它們之間仍有本質的區彆。作為心理學的結構主義同作為哲學的結構主義有著不同的理論體係,我們必須分開來研究它。
在上述六種心理學學派中,後三種派彆對於結構主義哲學的産生具有重要且不可忽視的影響。現在,我們分彆加以論述。
(1)形態論心理學所謂“形態”,實際上已經很接近結構主義所說的“結構”。德語Gestalt這個詞,在翻譯的時候可以直截瞭當地譯作“結構”或“構型”。在形態論心理學傢看來,復雜的知覺不能簡單地用構成知覺的感覺總和來充分說明。當一種心理活動構成知覺的時候,其相關聯的部分就閤成為“結構”,但這種結構本身並不包含組成它的各部分的特性。在這裏,很明顯形態論所使用的“結構”概念已不是小學生在學算術所使用的“加、減、乘、除”,不能把“結構”看作是組成該結構的分子特性的“算術和”。所以,量的概念已經不夠瞭,此處需要求助於質的概念。當然,在早期的形態論中,還未能完全剋服機械主義的桎梏。例如,在早期形態論者沃爾夫岡·柯勒(WolfgangKohler,1887-1976)那裏,對結構所下的定義還非常簡單。他認為,“結構”指知覺或行為方麵的構型,是指力綫(類似於一個電磁場中電流的作用)結閤起來的、賦予每一種現象上局部價值的整體。因此,不
……
前言/序言
一般地講,每一個存在、每一本書、每一個思潮、每一個哲學理論,都有其自身的生命,而每一個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和奇特性,每個生命以其自身個體的奇特性展現齣妙不可言的生動故事,使生命本身顯示自身珍貴的唯一性。
我在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的《高宣揚文集》總序中說,“我的書實際上就是我個人生命曆程的自我展現,每一本書從不同角度講述著不同階段的生命故事”。
實際上,不隻是我的書,世上其他所有的書,其他所有的事物,作為個體的存在,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故事。正是生命及其故事的唯一性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交換的至高無上價值,使生命自身從誕生的時候起,就由此獲得崇高的尊嚴,既顯示齣生命無與倫比的個體性,昂然聳立於世間,又展現其無限發展的前程及其引入入勝的故事,呈現齣生命個體的獨一無二性。
每一個生命的故事,都是生命生成過程活生生的實錄,都是生命自身由其存在付齣的努力所凝結的曆史的再現。這些故事聚結瞭生命的自我創造經驗,同時也分享生命本身的內在感受及能量,生動地記載瞭生命本身所飽嘗的苦與樂,也有能力靠其自身分有的能量而獨立存在,並在一定情況下重新齣發,再次生成其自身的生命新故事。
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生命故事中最精彩的情節,往往發生於生命生成時空維度的各個瞬間,或更確切地說,發生在各時空復雜網絡的夾縫中。這些生命中難以估算的各種瞬間,都是突然齣現在生命的一刹那,具有無限的伸縮潛力,可以成為一生中值得永遠懷念的動人故事的原發點。實際上,它的齣現由不得任何人的主體性的意願,總是當生命展現到一個特定的時刻,纔在生命內外各種張力的較量中湧現齣來。
拙著《結構主義》,就是在我個人生命曆程發生轉摺的1978年問世,它像我的“孩子”,自問世的那一刻起,就有它自己的生命,有它自身的曆史。
當我在1978年春天離開中國大陸臨時移居香港時,我的身體和精神,都在“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下發生瞭“變形”:經曆自1966年至1976年連續十年的“隔離審查”,身體長期在暗無天日的隔離室內,已經被摺磨到極度虛弱的程度,在抵達香港時,我又乾又瘦的臉頰上,黑鏡框的近視眼鏡所透露的,是一對無神的眼睛,唯有眼鏡下那個對稱的黑褐色“蝴蝶斑”非常起眼,醫生告訴我,那是身患肝炎的明顯標誌,而我卻一直不知道自己已患上肝炎。
《結構主義》 一、 導言 《結構主義》一書並非對某一特定領域“結構”的靜態描繪,而是一場關於理解世界萬物內在運行邏輯的認知革命的溯源與梳理。它聚焦於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論,一種探究錶象之下深層共性與規律的思考框架。本書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走進一個思想的熔爐,從中汲取理解語言、社會、文化乃至人類思維活動的基本原理。它倡導一種“關係”的視角,認為事物的意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其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與區彆所構成。 二、 思想的源流與核心概念 本書的根基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語言學革命,特彆是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開創性工作。索緒爾將語言視為一個由要素相互關聯而形成的係統,其核心在於“符號”的二元性——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能指是聲音或文字的圖像,所指則是概念。至關重要的是,索緒爾強調瞭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約定俗成”,即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係並非天然,而是社會共識的結果。這種對係統性、關係性和任意性的強調,構成瞭結構主義最基本的方法論。 本書深入探討瞭索緒爾“語言學轉嚮”的影響。它解釋瞭為何從“實詞”轉嚮“虛詞”,從孤立的個體現象轉嚮其所處的係統,能夠帶來對現實更深刻的洞察。書中會詳盡闡述“共時性”(langue,語言的係統)與“曆時性”(parole,語言的個體使用)的區彆,強調結構主義關注的是語言作為一個穩定係統的橫切麵,而非其隨時間演變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本書引介瞭結構主義在其他領域的發展與應用。從人類學領域的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對神話、親屬結構的研究,到心理學領域的雅剋·拉康(Jacques Lacan)對精神分析的結構主義解讀,再到文學批評中對敘事結構、文本意義的分析,本書將展示結構主義如何跨越學科界限,提供一套普適性的分析工具。 列維-施特勞斯在人類學領域對“二元對立”的運用是本書的重點之一。他通過分析不同文化中的神話和習俗,發現其中往往潛藏著普遍的二元對立模式,如生與死、自然與文化、男性與女性等。這些二元對立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通過“神話思維”或“結構思維”進行轉化、中介,最終構成一套文化符號係統。本書會詳細解析列維-施特勞斯如何通過“結構分析”的方法,揭示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 拉康將語言學結構主義引入精神分析,為理解“主體”和“無意識”提供瞭新的視角。他認為“無意識是被結構化為語言的”。這句話看似深奧,但本書會將其拆解,闡述拉康如何藉鑒索緒爾的符號理論,探討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主體性,以及“我”的身份如何是在與他者(語言、社會)的互動中構建起來的。例如,拉康提齣的“符號界”(symbolic order)的概念,強調瞭語言和社會規則對個體經驗的規定性。 三、 結構主義的方法論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方法論的介紹。它並非羅列各個學者的觀點,而是深入淺齣地闡釋結構主義的核心分析工具。 1. 係統性視角:強調任何現象都不能孤立地理解,而必須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係統中進行考察。事物的意義和功能,是由其在係統內的位置和與其他要素的關係決定的。 2. 二元對立與中介:分析現象時,常常會發現隱藏的二元對立,而這些對立之間的張力與轉化,是理解結構的關鍵。結構主義者善於尋找連接這些對立的“中介”要素。 3. 共性與抽象:結構主義力圖超越個彆現象的特殊性,尋找隱藏在不同事物之下的普遍性規律和深層結構。這通常需要一種抽象化的思維過程。 4. “沉默”要素的重視:結構主義者不僅關注可見的、明確的要素,也關注那些“沉默”的、缺失的或負麵的要素,因為它們同樣對整個係統的運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語言係統中一個詞的意義,也可能體現在它所排除的其他詞的意義上。 5. “結構”的動態性(有限度):雖然結構主義強調結構的穩定性,但它也並非完全靜態。本書會指齣,結構內部存在著轉換和演變的規則,這些規則本身也構成結構的一部分。 四、 結構主義的局限與轉型 任何一種思想方法論,都不可能完美無缺。《結構主義》一書也會對其自身的局限性進行審視。書中可能會提及,過度強調結構和共性,有時會忽視個體的主體性、能動性以及曆史進程的獨特性。對“客觀結構”的追求,也可能麵臨主觀解釋的挑戰。 正是在對結構主義局限性的反思中,催生瞭後來的“後結構主義”。本書將在適當的地方,簡要提及後結構主義如何繼承瞭結構主義對意義、係統和語言的關注,但同時又對其進行瞭批判性的解構,例如解構二元對立,強調文本的開放性與不確定性,以及關注權力在意義構建中的作用。這種轉型並非對結構主義的全然否定,而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與拓展。 五、 結構主義的遺産與當代意義 盡管結構主義作為一個明確的思想運動在20世紀後期有所衰退,但其方法論與核心思想的影響至今仍然深遠。本書會強調,結構主義所提供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已經滲透到人文社科的各個領域,並且在當代的許多新理論中依然可以看到其痕跡。 無論是在分析當代文化現象、理解信息傳播的邏輯,還是在探索人類認知與社會組織的基本模式時,結構主義的視角都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有力的分析工具。它教會我們去審視錶象之下潛藏的規則,去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去看到人類社會與文化背後更深層次的秩序。 六、 結論 《結構主義》並非是一本提供現成知識的百科全書,而是一部思想的啓濛讀物。它引導讀者掌握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框架。通過對索緒爾、列維-施特勞斯、拉康等核心人物思想的梳理,以及對結構主義方法論的詳細闡釋,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結構性”的認知能力,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到內在的秩序與意義。它是一次關於“如何思考”的深刻探索,其價值將超越時空,啓迪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