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的臣民:明代泰州學派平民儒學之政治文化研究》內容簡介:本書以明代極富特色的泰州學派平民儒學為研究對象,從政治文化立場予以研究,選取典型個案予以剖析,係統探討其政治文化特徵。本書研究指齣,平民儒學兼具平民階層與士大夫儒學的兩重性,因而存在深刻矛盾。平民儒者對儒傢政治價值的認同,使其主動履行政治義務,發揮瞭維護政治秩序的獨特政治功能。平民儒學通過賦予“百姓日用”以“道”的含義,錶現齣一定程度的主體意識,對傳統政治價值與政治秩序形成某種衝擊。他們以講學等方式參與社會教化,進而演化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泰州學派平民儒學的思想與實踐錶明,中晚明時代的平民階層雖錶現齣某種主體覺醒,但在全新的社會階層齣現之前,它始終突破不瞭小農社會與王權專製政治的網羅。由於與士大夫儒學的高度同質性,最終使平民儒學具有啓濛因子的思想萌芽風乾、淹沒於士大夫階層主流政治文化中。“主動的臣民”成為平民儒者的宿命。
作者:賈乾初
賈乾初,1971年生於河北省滄縣。2007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2014年山東大學政治學流動站博士後齣站。現為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與行政思想、中國政治文化。已齣版專著《孫中山民生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國書籍齣版社2012年版),參著《中國儒學發展史》(中國文史齣版社2009年版)、《中國政治思想通史·明清捲》(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4年版)、《中國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天津人民齣版社2015年版);發錶學術論20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傳統政治文化與解釋主義研究範式
第二節為什麼是泰州學派平民儒學
第三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泰州學派的研究狀況
第一章愚夫愚婦:平民儒學語境中的“人”
第一節主流儒傢語境與王陽明的轉摺
第二節百姓日用:“愚夫愚婦”從身體到實踐
第三節愚夫愚婦:異動及其歸宿
結語
第二章個案王襞:平民意識的自我確認
第一節平民意識——王襞繼承的心齋之學的關鍵
第二節反身樂學的平民意識底色
第三節王襞與泰州學派平民儒學傳統
結語
第三章翊贊王化:泰州學派平民儒者的政治認知
第一節政治認知與傳統中國的政治認知
第二節平民儒者及其政治認知
第三節平民儒者政治認知的基本特徵
結語
第四章個案韓貞:平民儒者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功能
第一節平民儒者政治態度及其錶達方式
第二節平民儒者的政治功能
第三節平民儒者的弘道激情及其空間
結語
第五章布衣王道:平民儒者的政治理想
第一節政治理想界說
第二節平民儒者政治理想及其特質
第三節平民儒者政治理想的內在矛盾
結語
第六章大成師道:平民講學與政治社會化
第一節泰州學派平民講學及特徵
第二節大成師道的政治文化意涵
第三節平民講學的沒落
結語
結論:平民儒學與政治文化的變遷
參考文獻
附錄一:王一庵平民儒學思想析論
附錄二:林東城心學思想初探——兼論泰州學派的分化
後記
從裝幀設計到內容深度,這本書都散發著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質。它不是那種為瞭趕時髦而倉促問世的快餐式曆史讀物,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需要時間去觸摸和感受其紋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鮮為人知的士人個體與地方士紳群體間的互動細節時,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人情味,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討論變得可感可知。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隻是這次的田野在遙遠的明代曆史現場。它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地方性知識”在宏大曆史敘事中所扮演角色的濃厚興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古樸中透著一絲堅韌的氣質,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選擇典雅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度,這對於一本深入探討明代學術思想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剛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嚴謹的敘事風格所摺服。他似乎並不急於拋齣宏大的結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帶領讀者走進那個特定時空的思想脈絡之中。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史料的精細打磨,每一個引文、每一次注釋都顯得那麼擲地有聲,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的心跳與掙紮。這種紮實的學風,讓人在閱讀時感到無比的踏實和信賴。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通俗解讀,而是真正的學術力作,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領悟其中蘊含的深意。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對話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一直在與既有的明史研究範式進行一場高水平的“慢對話”。作者在論證過程中,總能精準地指齣前人研究中的盲點或解釋的局限性,然後提供一套更具解釋力的替代框架。這種建構性的批判,讓整本書充滿瞭思辨的火花。閱讀時,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精巧的邏輯鏈條是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史料聯係起來的。它要求讀者不僅要吸收信息,更要學習一種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明代中晚期政治文化史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參照係和方法論範例。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宏觀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編織成瞭一張密實的網。我原本以為對“學派”的研究會顯得有些枯燥和概念化,但作者的筆觸極其生動。他巧妙地將泰州學派的理論建構與其在地方社會中的實際運作聯係起來,展現瞭儒傢思想如何在普通士人乃至平民階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態度。尤其是在分析那些地方精英如何運用這些學說來應對地方治理的挑戰時,那種鮮活的畫麵感躍然紙上。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所謂的“精英文化”與“民間實踐”之間的關係,發現二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緊密得多。這本書為我們理解明代社會結構提供瞭一個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
評分讀罷此書,我對“文化傳承”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對於泰州學派思想在不同代際間的流變和地方性變異的探討,可謂是洞幽燭微。他沒有將這個學派視為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細緻地描摹瞭不同階段、不同地域的學者們如何吸收、轉化和再創造這些核心理念。這種動態的、流動的曆史觀,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認知。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思想片段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公允,他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試圖還原思想誕生的社會情境,讓讀者自行去衡量其曆史價值與局限。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明代思想史的作品,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保持思想獨立性的生動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