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这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幼升小关键期,家长应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意义,并为孩子提供关键帮助,使孩子在生理、心理、知识储备、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为即将升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
余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硕士,北京凝爱儿童教育咨询中心首席专家,美国培训协会PTT职业培训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幼儿园等多家知名幼儿园的特邀教育顾问,北京电视台多个栏目的心理顾问、家庭教育顾问,北京市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的主讲嘉宾。
唐辉,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资深幼儿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团体咨询师。
第1 章
幼小衔接,要提前做准备
01 幼小衔接主要是哪些方面的衔接 002
02 为什么一定要做好幼小衔接 005
03 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 008
04 幼小衔接,孩子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011
05 孩子入学前家长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014
06 幼升小还能择校吗?如何评估即将就读的学校 017
07 选择重点小学的利和弊 020
08 能不能送孩子上寄宿制的小学 023
09 孩子上小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026
第2章
幼小衔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01 幼小衔接阶段如何引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032
02 幼小衔接阶段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035
03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作息时间 039
04 幼小衔接阶段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 042
第3章
幼小衔接,必不可少的情商训练
01 一年级人际交往的环境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适应 046
02 如何帮助孩子在新环境里交到更多的朋友 049
03 如何培养内向孩子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052
04 如何引导孩子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 055
05 如何引导孩子跟老师的相处 058
第4章
幼小衔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01 幼小衔接中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062
02 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066
03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表达习惯 069
04 如何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071
05 孩子是左撇子,需要纠正吗 074
06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076
07 为什么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079
08 怎样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083
09 如何帮孩子设立适合学习的环境 086
10 怎样通过亲子阅读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089
11 如何应对孩子迷恋电视 092
.
第1章
幼小衔接,要提前做准备
幼小衔接主要是哪些方面的衔接
家长的困惑
我信奉快乐教育,经常利用周末带儿子做运动锻炼体格,还带着儿子各地旅行开眼界、长知识。我可不愿儿子为学什么特长失去童年的欢乐。然而自从同事的儿子上了一年级,同事便整天在办公室诉苦说儿子不会拼音、不识汉字,经常被老师批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快乐教育是不是过时了。儿子也快要上学了,有没有必要参加幼小衔接班?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做呢?是不是从现在开始就要恶补拼音、识字和算术了呢?
育儿专家有话说
孩子上了大班,马上就面临着上小学的问题。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该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显得比较焦虑。
经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常见困惑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准备幼小衔接;幼小衔接的内容包括哪些;作为家长,应该准备些什么;怎样为孩子择校;择校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等。
对于幼小衔接,有些家长认为,在孩子大班末期,或者在暑假期间上上拼音班、识字班或学前班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大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不过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孩子智力正常,在幼儿园期间能够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基本上都能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整个过程,就是在为未来上小学做准备,培养各种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具体说来,生活习惯的养成包括孩子在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各方面能够做到自我照顾和自我管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孩子的倾听习惯、表达习惯、反馈习惯、任务意识和注意力的培养这5个方面。学习能力,主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方面的提升。
幼小衔接还包括家长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在择校问题上,家长首要考虑的是离家近。现在各地小学招生都是按片区划分,让孩子就近择校的政策也是为方便孩子平时上下学。其次,家长不要盲目地为上重点学校而通过买学区房、迁户口等办法来实现,一味追求重点学校并不明智,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条件来选择学校。最后,家长在择校前要对比较中意的学校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包括从邻居口中打听、上网搜索学校资料、实地考察学校等。
在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的培养上,家长也要注意。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多,老师对学生要求都比较严格,不像幼儿园老师对幼儿迟到和请假现象持比较宽松的态度,小学对考勤的要求非常严格,迟到或者无故缺勤是会受到老师批评的。在饮食方面,幼儿园会提供一日三餐,而在小学阶段,早餐、晚餐是在家里吃,所以家长在这方面需要做出调整。
为什么一定要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的困惑
我家孩子快上小学了,最近我接触到一些有关幼小衔接的问题,非常不解,在我小的时候,我们老家甚至都没有幼儿园,我直接上了小学,现在不也好好地过来了吗?请问一定要做幼小衔接吗?幼小衔接究竟是衔接什么?
育儿专家有话说
在70后、80后家长小的时候,幼儿园教育没有现在这么规范。如今,幼儿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面对社会的大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如何日趋发展和完善,与小学教育如何顺利衔接,都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想要达成的。
幼小衔接是为了帮助孩子从幼儿园生活平稳地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长短、学校日常作息时间等,对孩子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幼小衔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1)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必要的研究衔接的工作,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所以,有些幼儿园在做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上比较盲目,甚至把小学知识拿到幼儿园来教授。例如,提前教给孩子珠算、心算,20以内的加减法,拼音、识字,而忽略了幼小衔接真正应该重视的内容。所以,教学机构未做的事情,家长需要想到和补充,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2)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但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最合适的,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例如,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目的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或者让孩子有一技之长,结果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承受不住,家长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对孩子没有规划,没有目的地让孩子尽情疯玩,错过了在孩子关键期的培养。
(3)如果幼小衔接没做好,孩子上了小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有一个小朋友,自从上了小学后,变得越来越胖,家长也搞不清原因,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孩子没有适应小学阶段的饮食习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管早、中、晚三餐,早饭一般在8点左右;但是进入小学后,早饭是在家里吃,吃饭时间提前到7点,孩子那时候还不饿,便吃得很少,但一到学校就饿了,所以总是在学校买零食吃,慢慢就吃胖了,而且饮食结构不合理。
有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没有主动整理自己书本和学习用具的意识,常常丢三落四,把课本落家里了,把铅笔盒落学校了等。有的孩子是没有做作业的习惯,或者做作业慢等。
坦白说,我是一个有点焦虑的妈妈,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我感觉自己比孩子还紧张。市面上关于幼小衔接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写得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一堆口号,让人看了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然而,这本《一年级,我来了》完全不同,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完全没有那种说教的架子。它更像是一个过来人,一位走过无数次入学季的老师,在分享她最宝贵的经验和心得。我尤其欣赏它对“心理建设”部分的强调,书中没有一味地灌输知识点要学多少、技能要掌握多少,反而花了很多篇幅去讨论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如何应对分离焦虑,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些“软技能”恰恰是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的,但它们对孩子顺利度过小学初期至关重要。每次我读完其中的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于知识传授,它更多的是在构建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发现很多家长可能不太注重书籍的视觉呈现,但实际上,对于需要高度专注力的幼小衔接阶段,清晰的版式和适度的图文结合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为了追求信息量而把页面塞得满满当当,而是留出了大量的“呼吸空间”。关键知识点往往用醒目的标题和加粗的字体突出显示,让人一目了然。而且,书中穿插的插画风格非常统一且富有教育意义,它们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对文字内容的形象化补充。例如,在讲解“时间管理”的部分,它用一个生动的小漫画展示了孩子早上如何从起床到穿衣、刷牙的各个步骤,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我发现,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了,很多信息能够直接被大脑吸收,而不是经过多次的二次处理。这说明编者在设计这本书时,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认知习惯和阅读体验。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孩子准备“幼小衔接”的暑假计划而焦头烂额。市面上大多书籍都聚焦在“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预习”,恨不得让孩子把拼音、笔画全都学会。然而,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更关注如何“解放”家长,让我们从不必要的知识焦虑中抽身出来。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孩子的幼儿园阶段最宝贵的财富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家长应该做的是守护而非填鸭。这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接下来的几周,我按照书中提到的“观察记录法”,开始认真记录孩子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兴趣点,而不是强行灌输我希望他掌握的知识。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更了解我的孩子,也让我自己学会了放松。这本书的教育理念非常开阔,它似乎在告诉家长:请相信你的孩子,你只需要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方向。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赋能,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任务的执行者,而是一个有策略、有信心的教育伙伴。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觉得封面设计得非常用心,色彩明快,充满了童趣,让人眼前一亮。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大人看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过渡期指导,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从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到入学后的适应期管理,再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各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特别是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那一章,里面的小建议非常实用,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在家中操作起来的方法。比如,书中提到用“游戏化”的方式来练习数数和认字,我尝试了一下,我家孩子立刻就来了兴致,以前觉得枯燥的练习,现在成了我们每天期待的小游戏时间。这种将教育融入生活细节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对幼小衔接的理解非常深刻,真正站在了家长和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从这本书的整体编排来看,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专家在耳边细语,提供着循序渐进的指引,让人感到既专业又温暖。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家庭环境创设的细致指导。很多家长在准备孩子上学时,关注的焦点都在“给孩子买什么学习用品”或者“报什么早教班”,这本书却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如何改造家里的学习空间,以及如何建立家庭的“学习仪式感”。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置一个既有学习区,又不失孩子个性的房间布局,以及如何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产生积极的联想。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建议,就是设立一个“今日小目标墙”,用贴纸的形式记录每天完成的小任务,这种正向激励机制,在我家取得了奇效。孩子为了得到那张闪亮的小星星贴纸,会主动去完成一些原本需要催促才能做的事情。这种从环境和仪式感入手,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自我驱动力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家庭教育的“装修指南”,它教我们如何用爱和智慧,为孩子打造一个通往知识殿堂的舒适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