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現存*早的古醫方書《五十二病方》中就載有癰疽瘡瘍、皮膚疥癬、痔瘻贅疣采用膏劑貼敷法、散劑煙熏法、藥浴法、灸法、砭法、角法(相當於拔罐法)以及按摩法等治療的敘述。《傷寒論》還創用瞭塞鼻、灌耳、舌下含藥、潤導、粉身等法。如今,中醫外治法越來越多地與現代技術相結閤,如激光、遠紅外綫、電磁、超聲霧化等;同時也在不斷吸收現代醫藥學成果,改革外治劑型,如藉鑒硬膏劑、膜劑、化學熱熨劑、新型皮膚滲透促進劑等,促進藥物充分吸收,將會給中藥經皮給藥研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簡介
謝文英,河南省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參編著作多本,如《男人養精,女人養血全書》《一學就會麵診大全》《奇效偏方速查圖典》《百病食療速查圖典》《經絡穴位速查圖典》《飲食本草速查圖典》等,深受讀者好評。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外敷療法簡介
第一章 外敷療法的曆史
第二章 外敷療法的原理和作用
第三章 外敷療法的異常反應和處理
第四章 一分鍾就學會的取穴方法
第五章 外敷療法的常用經絡穴位
第六章 外敷療法的常用藥
第七章 外敷療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下篇 外敷療法應用
第八章 內科疾病的外敷療法
感冒
咳嗽
頭暈
頭痛
神經衰弱
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肺炎
呃逆
失眠
慢性胃炎
胃痛
胃下垂
便秘
腹瀉
膽囊炎
肝硬化
腎炎
男性性功能障礙
前列腺炎
遺精
高血壓
糖尿病
盜汗
第九章 外科疾病的外敷療琺
落枕
肩關節周圍炎
腰痛
腰椎間盤突齣癥
風濕性關節炎
跌打損傷
外傷骨摺
痛風
骨質增生
燒燙傷
凍瘡
痔瘡
直腸脫垂
腳氣
足跟痛
手足皸裂
第十章 婦科疾病的外敷療法
痛經
閉經
月經不調
更年期綜閤徵
陰道炎
乳頭皸裂
乳腺增生
不孕癥
子宮脫垂
慢性盆腔炎
妊娠嘔吐
産後腹痛
産後小便不通
第十一章 兒科疾病的外敷療法
新生兒二便不通
新生兒黃疸
小兒發熱
水痘
麻疹
臍炎
百日咳
小兒厭食癥
遺尿
小兒積滯
小兒汗證
夜啼
小兒鵝口瘡
尿布疹
小兒疝氣
第十二章 五官科疾病的外敷療法
結膜炎
瞼腺炎
沙眼
耳鳴
中耳炎
突發性耳聾
鼻竇炎
過敏性鼻炎
鼻齣血
慢性咽炎
咽喉腫痛
牙痛
口腔潰瘍
第十三章 皮膚科疾病的外敷療法
蕁麻疹
濕疹
帶狀皰疹
丹毒
扁平疣
皮膚瘙癢癥
神經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
斑禿
褥瘡
疥瘡
手足癬
雞眼
黃褐斑
酒糟鼻
粉刺
第十四章 其他急癥的外敷療法
中暑
痱子
高熱
癲癇
麵肌痙攣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如果把我們的中華文明比作萬韆絢爛的瑰寶,那麼醫學則是這些瑰寶中光彩奪目的一塊。傳統醫學有許多現代醫學無法比擬的優點,當然現代醫學的高科技手段也彌補瞭傳統醫學領域中的一些短闆,但總的來說,傳統醫學中的一些健康小技巧在民間的流傳範圍更廣,也更實用。比如,風寒感冒喝碗薑湯、風熱感冒喝些桑菊飲等,這些治病的小方法手到擒來,而且取材方便又經濟實惠。然而,這些類似的方法屬於傳統醫學的“內治”,與其對應的還有“外治”。
中醫外治法與內治法一樣,在我國民間也廣為流傳,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也為人們防病治病發揮瞭巨大的作用。那什麼是外治呢?外治是指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將藥物通過敷、貼、塗、洗、熏、熨、撒等方法,作用於人體的皮膚、穴位等部位,使藥物從局部皮膚滲透,進而被人體吸收,從而達到保健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醫方書《五十二病方》中就載有癰疽瘡瘍、皮膚疥癬、痔瘻贅疣采用膏劑貼敷法、散劑煙熏法、藥浴法、灸法、砭法、角法(相當於拔罐法)以及按摩法等治療的敘述。《傷寒論》還創用瞭塞鼻、灌耳、舌下含藥、潤導、粉身等法。如今,中醫外治法越來越多地與現代技術相結閤,如激光、遠紅外綫、電磁、超聲霧化等;同時也在不斷吸收現代醫藥學成果,改革外治劑型,如藉鑒硬膏劑、膜劑、化學熱熨劑、新型皮膚滲透促進劑等,促進藥物充分吸收,將會給中藥經皮給藥研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這本《名醫中藥外敷治百病》精選曆代療效顯著的外用方法,治療範圍包括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以及一些急癥等疾病。每一個外治方法都經過瞭嚴格考證和篩選,並且詳細記載瞭配方、用法、適應證等內容,方便使用者瞭解操作步驟。如果讀者朋友需使用本書中的治療方法,還需仔細辨證,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瞭大量文獻資料,在此嚮每一個方劑的原創者緻以崇高的敬意!
《名醫中藥外敷治百病》內容介紹 本書係統梳理瞭中醫外治法的瑰寶——中藥外敷,匯集瞭曆代名醫的臨床經驗與智慧,以期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經濟實惠的傢庭保健和疾病防治方案。本書內容涵蓋廣泛,從常見的小病小痛到一些疑難雜癥,力求做到“治未病”與“已病”的有機結閤,讓中醫外敷的獨特魅力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機。 第一章 中醫外敷法的奧秘與優勢 在本章,我們將深入淺齣地剖析中醫外敷法的理論基礎。中醫認為,“經絡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而外敷法則直接作用於體錶經絡、穴位或病變局部,通過藥物的滲透,直達病竈,發揮其治療作用。我們將詳細闡述外敷法在以下幾個方麵的獨特優勢: 直達病竈,減少全身副作用: 與內服藥物需要經過消化吸收、肝髒代謝等過程不同,外敷法藥物直接作用於體錶,有效成分能夠迅速通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大大減少瞭對胃腸道和肝腎的負擔,對於體弱、年老、年幼以及不宜服用內服藥物的患者尤為適宜。 簡便易行,傢庭易於操作: 大部分外敷方劑製作簡便,材料易得,操作也相對容易掌握,非常適閤在傢庭中進行自我保健和初步的疾病處理,降低瞭就醫成本,提高瞭治療的便利性。 標本兼治,注重整體調理: 中醫外敷法並非僅限於局部癥狀的緩解,更注重通過藥物的寒溫、升降沉浮之性,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髒腑功能,實現標本兼治。 療效確切,適應癥廣泛: 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中藥外敷法對多種疾病,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皮膚病、婦科炎癥、小兒常見病等,均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第二章 常見外敷藥物的藥性與應用 本章重點介紹本書中常用的中藥外敷藥物,詳細闡述其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方法以及在不同外敷方劑中的具體應用。我們將選取以下具有代錶性的藥物進行深入講解: 活血化瘀類: 如紅花、桃仁、乳香、沒藥、延鬍索等,它們能疏通經絡,散瘀止痛,對跌打損傷、筋骨疼痛、血瘀型疾病有顯著療效。 祛風除濕類: 如獨活、羌活、防風、川芎、威靈仙等,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紅腫疼痛、肢體麻木等病癥。 清熱解毒類: 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黃、黃連等,常用於瘡瘍腫毒、皮膚紅腫熱痛、熱性炎癥等。 溫經散寒類: 如生薑、艾葉、肉桂、吳茱萸等,適用於寒凝血瘀、脾胃虛寒、宮寒痛經等。 收斂止血類: 如白及、三七、地榆、側柏葉等,用於外傷齣血、瘡口久不愈閤等。 軟堅散結類: 如三棱、莪術、半夏、皂角等,針對瘰癧、癰腫、瘤等病癥。 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些藥物的炮製方法(如炒、炙、醋炙、酒炙等),因為不同的炮製方法會影響藥物的藥效和應用方嚮。同時,也會提及一些復方中常用藥物的配伍特點及其協同作用。 第三章 不同疾病的中藥外敷治療方案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提供詳盡的中藥外敷治療方案,針對各類常見病、多發病,根據疾病的病因病機,精選驗方,並提供詳細的製作和使用方法。本章將分為以下幾個主要的疾病領域進行介紹: 1. 跌打損傷與筋骨疼痛類: 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關節腫痛: 介紹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方劑,如活血止痛膏(主要成分:紅花、桃仁、乳香、沒藥、延鬍索、當歸等),說明其製作方法(如煎煮取汁、熬膏、攤布等)及用法(如熱敷、冷敷、外貼)。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齣癥、肩周炎: 提供能夠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的方劑,如舒筋活絡藥包(主要成分:當歸、川芎、白芍、威靈仙、雞血藤等),講解如何將藥材裝入布袋後進行熱敷。 跌僕閃挫、筋斷骨摺(保守治療): 介紹具有接骨續筋、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劑,如接骨續筋散(可外敷於患處,配閤內服藥物),詳細說明其炮製和使用技巧。 2. 皮膚病與瘡瘍腫毒類: 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 提供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方劑,如止癢消炎敷劑(主要成分:金銀花、連翹、薄荷、甘草等),說明其製作方法(如研末調敷、煎水外洗)。 癰、疽、疔、瘡等初起未潰: 介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的方劑,如拔毒散(主要成分:雄黃、雌黃、白礬、青黛等),強調其在早期使用的重要性,以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如避開破損皮膚)。 凍瘡、凍傷: 提供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方劑,如溫通活絡膏(主要成分:生薑、大蔥白、肉桂、艾葉等),講解其製作與使用方法。 3. 婦科常見病癥類: 痛經(寒凝血瘀型): 介紹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方劑,如溫經暖宮藥包(主要成分:艾葉、吳茱萸、小茴香、桂枝等),說明其外敷於小腹部的方法。 盆腔炎、附件炎(慢性): 提供清熱利濕、活血散結的方劑,如消炎散結敷劑(主要成分:敗醬草、薏苡仁、丹參、王不留行等),講解其外敷於下腹部或會陰部的方法。 乳腺增生(早期): 介紹具有軟堅散結、活血通絡作用的方劑,如乳癖消散(主要成分:夏枯草、牡蠣、益母草等),說明其外敷於乳房患處。 4. 消化係統常見病癥類: 腹瀉(虛寒型): 介紹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方劑,如溫中散寒敷貼(主要成分:乾薑、吳茱萸、肉桂等),外敷於神闕穴(肚臍)。 胃痛(寒邪犯胃): 提供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的方劑,如暖胃散(主要成分:高良薑、丁香、延鬍索等),外敷於胃部。 5. 小兒常見病癥類: 小兒感冒(風寒感冒): 介紹辛溫解錶、宣肺止咳的方劑,如蔥白薑湯(可外敷於大椎穴、肺俞穴),以及感冒退熱敷(主要成分:闆藍根、金銀花、薄荷等),外敷於大椎穴。 小兒腹瀉、腹脹: 提供溫中健脾、理氣止瀉的方劑,如健脾和胃散(主要成分:乾薑、白術、陳皮等),外敷於神闕穴。 小兒驚風(輕癥): 介紹息風止痙的方劑,如羚角散(成分簡述,外敷方法),強調其輔助治療作用。 6. 其他常見病癥類: 頭痛、偏頭痛(風寒、氣滯型): 介紹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的方劑,如頭痛消散(主要成分:川芎、白芷、槁本等),外敷於太陽穴、風池穴。 鼻塞、流鼻涕(風寒感冒引起): 介紹辛溫通竅的方劑,如通竅散(主要成分:辛夷花、蒼耳子、薄荷等),熏蒸或外敷於鼻翼兩側。 失眠(肝鬱化火): 介紹清肝瀉火、寜心安神的方劑,如安神敷劑(主要成分:梔子、淡豆豉、酸棗仁等),外敷於湧泉穴或神門穴。 第四章 中藥外敷法的應用技巧與注意事項 為瞭確保中藥外敷法的安全有效,本章將提供實用性的指導: 藥物的選擇與炮製: 強調選用道地藥材的重要性,並簡述常見炮製方法對藥物療效的影響。 製作方法詳解: 詳細介紹煎、煮、熬、炒、研末、調敷、裝袋等各種外敷劑的製作步驟。 外敷的部位與方法: 講解如何根據不同疾病選擇閤適的穴位或病變部位進行外敷,以及熱敷、冷敷、藥物直接敷貼、藥包熱敷等不同方式的運用。 療程與用量: 指導讀者如何掌握外敷的頻率、每次敷貼的時間,以及整個療程的把握。 注意事項與禁忌: 重點強調在使用中藥外敷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如皮膚過敏、孕婦、兒童、特定疾病患者的慎用或禁用,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麵的配閤。 常見問題的解答: 針對讀者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藥物刺激、療效不顯等,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五章 名醫驗案精選 本章將精選曆代名醫治療各種疾病的經典外敷驗案,通過實際的案例展示,進一步印證中藥外敷法的療效,並從中汲取臨床智慧。每個案例將包含: 患者的基本情況。 所患疾病的診斷。 所使用的中藥外敷方劑。 具體的製作和使用方法。 療效的反饋。 名醫的點評與經驗總結。 這些鮮活的案例將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和運用書中的知識,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結語 本書力求做到內容詳實、條理清晰、易於理解和操作,希望能成為您傢庭保健和應對疾病的得力助手。中藥外敷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隻要我們善於學習和運用,它必能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開啓一個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