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现存*早的古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痈疽疮疡、皮肤疥癣、痔瘘赘疣采用膏剂贴敷法、散剂烟熏法、药浴法、灸法、砭法、角法(相当于拔罐法)以及按摩法等治疗的叙述。《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法。如今,中医外治法越来越多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激光、远红外线、电磁、超声雾化等;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医药学成果,改革外治剂型,如借鉴硬膏剂、膜剂、化学热熨剂、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等,促进药物充分吸收,将会给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
谢文英,河南省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参编著作多本,如《男人养精,女人养血全书》《一学就会面诊大全》《奇效偏方速查图典》《百病食疗速查图典》《经络穴位速查图典》《饮食本草速查图典》等,深受读者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外敷疗法简介
第一章 外敷疗法的历史
第二章 外敷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第三章 外敷疗法的异常反应和处理
第四章 一分钟就学会的取穴方法
第五章 外敷疗法的常用经络穴位
第六章 外敷疗法的常用药
第七章 外敷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下篇 外敷疗法应用
第八章 内科疾病的外敷疗法
感冒
咳嗽
头晕
头痛
神经衰弱
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炎
呃逆
失眠
慢性胃炎
胃痛
胃下垂
便秘
腹泻
胆囊炎
肝硬化
肾炎
男性性功能障碍
前列腺炎
遗精
高血压
糖尿病
盗汗
第九章 外科疾病的外敷疗珐
落枕
肩关节周围炎
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风湿性关节炎
跌打损伤
外伤骨折
痛风
骨质增生
烧烫伤
冻疮
痔疮
直肠脱垂
脚气
足跟痛
手足皲裂
第十章 妇科疾病的外敷疗法
痛经
闭经
月经不调
更年期综合征
阴道炎
乳头皲裂
乳腺增生
不孕症
子宫脱垂
慢性盆腔炎
妊娠呕吐
产后腹痛
产后小便不通
第十一章 儿科疾病的外敷疗法
新生儿二便不通
新生儿黄疸
小儿发热
水痘
麻疹
脐炎
百日咳
小儿厌食症
遗尿
小儿积滞
小儿汗证
夜啼
小儿鹅口疮
尿布疹
小儿疝气
第十二章 五官科疾病的外敷疗法
结膜炎
睑腺炎
沙眼
耳鸣
中耳炎
突发性耳聋
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
鼻出血
慢性咽炎
咽喉肿痛
牙痛
口腔溃疡
第十三章 皮肤科疾病的外敷疗法
荨麻疹
湿疹
带状疱疹
丹毒
扁平疣
皮肤瘙痒症
神经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斑秃
褥疮
疥疮
手足癣
鸡眼
黄褐斑
酒糟鼻
粉刺
第十四章 其他急症的外敷疗法
中暑
痱子
高热
癫痫
面肌痉挛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如果把我们的中华文明比作万千绚烂的瑰宝,那么医学则是这些瑰宝中光彩夺目的一块。传统医学有许多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当然现代医学的高科技手段也弥补了传统医学领域中的一些短板,但总的来说,传统医学中的一些健康小技巧在民间的流传范围更广,也更实用。比如,风寒感冒喝碗姜汤、风热感冒喝些桑菊饮等,这些治病的小方法手到擒来,而且取材方便又经济实惠。然而,这些类似的方法属于传统医学的“内治”,与其对应的还有“外治”。
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一样,在我国民间也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为人们防病治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什么是外治呢?外治是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将药物通过敷、贴、涂、洗、熏、熨、撒等方法,作用于人体的皮肤、穴位等部位,使药物从局部皮肤渗透,进而被人体吸收,从而达到保健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痈疽疮疡、皮肤疥癣、痔瘘赘疣采用膏剂贴敷法、散剂烟熏法、药浴法、灸法、砭法、角法(相当于拔罐法)以及按摩法等治疗的叙述。《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法。如今,中医外治法越来越多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激光、远红外线、电磁、超声雾化等;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医药学成果,改革外治剂型,如借鉴硬膏剂、膜剂、化学热熨剂、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等,促进药物充分吸收,将会给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本《名医中药外敷治百病》精选历代疗效显著的外用方法,治疗范围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以及一些急症等疾病。每一个外治方法都经过了严格考证和筛选,并且详细记载了配方、用法、适应证等内容,方便使用者了解操作步骤。如果读者朋友需使用本书中的治疗方法,还需仔细辨证,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向每一个方剂的原创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名医中药外敷治百病》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医外治法的瑰宝——中药外敷,汇集了历代名医的临床经验与智慧,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的家庭保健和疾病防治方案。本书内容涵盖广泛,从常见的小病小痛到一些疑难杂症,力求做到“治未病”与“已病”的有机结合,让中医外敷的独特魅力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第一章 中医外敷法的奥秘与优势 在本章,我们将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医外敷法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而外敷法则直接作用于体表经络、穴位或病变局部,通过药物的渗透,直达病灶,发挥其治疗作用。我们将详细阐述外敷法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直达病灶,减少全身副作用: 与内服药物需要经过消化吸收、肝脏代谢等过程不同,外敷法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有效成分能够迅速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所,大大减少了对胃肠道和肝肾的负担,对于体弱、年老、年幼以及不宜服用内服药物的患者尤为适宜。 简便易行,家庭易于操作: 大部分外敷方剂制作简便,材料易得,操作也相对容易掌握,非常适合在家庭中进行自我保健和初步的疾病处理,降低了就医成本,提高了治疗的便利性。 标本兼治,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外敷法并非仅限于局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通过药物的寒温、升降沉浮之性,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实现标本兼治。 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泛: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外敷法对多种疾病,如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皮肤病、妇科炎症、小儿常见病等,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第二章 常见外敷药物的药性与应用 本章重点介绍本书中常用的中药外敷药物,详细阐述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以及在不同外敷方剂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选取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进行深入讲解: 活血化瘀类: 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延胡索等,它们能疏通经络,散瘀止痛,对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血瘀型疾病有显著疗效。 祛风除湿类: 如独活、羌活、防风、川芎、威灵仙等,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红肿疼痛、肢体麻木等病症。 清热解毒类: 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黄、黄连等,常用于疮疡肿毒、皮肤红肿热痛、热性炎症等。 温经散寒类: 如生姜、艾叶、肉桂、吴茱萸等,适用于寒凝血瘀、脾胃虚寒、宫寒痛经等。 收敛止血类: 如白及、三七、地榆、侧柏叶等,用于外伤出血、疮口久不愈合等。 软坚散结类: 如三棱、莪术、半夏、皂角等,针对瘰疬、痈肿、瘤等病症。 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药物的炮制方法(如炒、炙、醋炙、酒炙等),因为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应用方向。同时,也会提及一些复方中常用药物的配伍特点及其协同作用。 第三章 不同疾病的中药外敷治疗方案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提供详尽的中药外敷治疗方案,针对各类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精选验方,并提供详细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本章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疾病领域进行介绍: 1. 跌打损伤与筋骨疼痛类: 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关节肿痛: 介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剂,如活血止痛膏(主要成分: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延胡索、当归等),说明其制作方法(如煎煮取汁、熬膏、摊布等)及用法(如热敷、冷敷、外贴)。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 提供能够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方剂,如舒筋活络药包(主要成分:当归、川芎、白芍、威灵仙、鸡血藤等),讲解如何将药材装入布袋后进行热敷。 跌仆闪挫、筋断骨折(保守治疗): 介绍具有接骨续筋、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如接骨续筋散(可外敷于患处,配合内服药物),详细说明其炮制和使用技巧。 2. 皮肤病与疮疡肿毒类: 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 提供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方剂,如止痒消炎敷剂(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等),说明其制作方法(如研末调敷、煎水外洗)。 痈、疽、疔、疮等初起未溃: 介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作用的方剂,如拔毒散(主要成分:雄黄、雌黄、白矾、青黛等),强调其在早期使用的重要性,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如避开破损皮肤)。 冻疮、冻伤: 提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温通活络膏(主要成分:生姜、大葱白、肉桂、艾叶等),讲解其制作与使用方法。 3. 妇科常见病症类: 痛经(寒凝血瘀型): 介绍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方剂,如温经暖宫药包(主要成分:艾叶、吴茱萸、小茴香、桂枝等),说明其外敷于小腹部的方法。 盆腔炎、附件炎(慢性): 提供清热利湿、活血散结的方剂,如消炎散结敷剂(主要成分:败酱草、薏苡仁、丹参、王不留行等),讲解其外敷于下腹部或会阴部的方法。 乳腺增生(早期): 介绍具有软坚散结、活血通络作用的方剂,如乳癖消散(主要成分:夏枯草、牡蛎、益母草等),说明其外敷于乳房患处。 4. 消化系统常见病症类: 腹泻(虚寒型): 介绍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方剂,如温中散寒敷贴(主要成分:干姜、吴茱萸、肉桂等),外敷于神阙穴(肚脐)。 胃痛(寒邪犯胃): 提供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方剂,如暖胃散(主要成分:高良姜、丁香、延胡索等),外敷于胃部。 5. 小儿常见病症类: 小儿感冒(风寒感冒): 介绍辛温解表、宣肺止咳的方剂,如葱白姜汤(可外敷于大椎穴、肺俞穴),以及感冒退热敷(主要成分:板蓝根、金银花、薄荷等),外敷于大椎穴。 小儿腹泻、腹胀: 提供温中健脾、理气止泻的方剂,如健脾和胃散(主要成分:干姜、白术、陈皮等),外敷于神阙穴。 小儿惊风(轻症): 介绍息风止痉的方剂,如羚角散(成分简述,外敷方法),强调其辅助治疗作用。 6. 其他常见病症类: 头痛、偏头痛(风寒、气滞型): 介绍疏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方剂,如头痛消散(主要成分:川芎、白芷、藁本等),外敷于太阳穴、风池穴。 鼻塞、流鼻涕(风寒感冒引起): 介绍辛温通窍的方剂,如通窍散(主要成分:辛夷花、苍耳子、薄荷等),熏蒸或外敷于鼻翼两侧。 失眠(肝郁化火): 介绍清肝泻火、宁心安神的方剂,如安神敷剂(主要成分:栀子、淡豆豉、酸枣仁等),外敷于涌泉穴或神门穴。 第四章 中药外敷法的应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中药外敷法的安全有效,本章将提供实用性的指导: 药物的选择与炮制: 强调选用道地药材的重要性,并简述常见炮制方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制作方法详解: 详细介绍煎、煮、熬、炒、研末、调敷、装袋等各种外敷剂的制作步骤。 外敷的部位与方法: 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外敷,以及热敷、冷敷、药物直接敷贴、药包热敷等不同方式的运用。 疗程与用量: 指导读者如何掌握外敷的频率、每次敷贴的时间,以及整个疗程的把握。 注意事项与禁忌: 重点强调在使用中药外敷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皮肤过敏、孕妇、儿童、特定疾病患者的慎用或禁用,以及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配合。 常见问题的解答: 针对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药物刺激、疗效不显等,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五章 名医验案精选 本章将精选历代名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外敷验案,通过实际的案例展示,进一步印证中药外敷法的疗效,并从中汲取临床智慧。每个案例将包含: 患者的基本情况。 所患疾病的诊断。 所使用的中药外敷方剂。 具体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疗效的反馈。 名医的点评与经验总结。 这些鲜活的案例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结语 本书力求做到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操作,希望能成为您家庭保健和应对疾病的得力助手。中药外敷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运用,它必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开启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