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原创奇幻漫画先锋、畅销书《塔希里亚故事集》作者吴淼新作!
2. 马伯庸、夏达倾情作序
3.轻松、幽默、搞笑、温情
本书围绕亲子主题和萌宠主题,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只在家横行了十年的老猫,突然发现主人有孩子了……于是,一只萌宠,一个奶娃和一对新手爸妈在同一屋檐下上演了无数温暖搞笑的江湖纷争。本书呼吁人们用收养流浪猫的形式代替购买猫,不要因为怀孕、养孩子而轻率抛弃猫咪。
吴淼,无锡人,幼时跟奶奶养猫,少年时天天看妈妈画猫,成年后自动成了铲屎官,服务于大祭司猫迈克!从2005年起,开始用四格漫画记录迈克大人的一言一行。2014年,二代铲屎官小马诞生,在迈克的庇佑下茁壮成长,点点滴滴尽记录于《迈克和宝宝》。
我和迈克只有一面之缘,但却一见如故。
那是2014年的春天。我去南京签售,顺便去吴淼老师家里做客。一进屋,就看到一个硕大无朋的橘色物体从沙发上跳起来,以极快的速度蹿进卧室。不用问,那一定是迈克。此前我在吴淼老师的漫画里已经领略过它的风采,这次见到本尊,颇为激动。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我坐在沙发上和主人聊着天,忽然觉得脚下有些柔软,低头一看,迈克居然悄无声息地蹭出来了,就趴在我脚边。这可真是惊喜,我连忙俯身把它捞起来抱在怀里,它也没有挣扎或逃掉,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
我揉了揉它的毛,蓬松柔软,触手即散,在我撸过的猫中可排前三。要知道,撸猫要讲究手法,须先轻轻搔它的下巴,然后四个指头分开,从它微微抬起的额头顶部,向后脑梳去,自然地滑到脖颈处环一圈,再沿背脊摸下去。如果一只猫对你足够信任,它的身躯曲线会随着你的手法轻重起伏,好像人和猫进入一种玄妙的同步率,那种体验太美好了。
很快迈克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这让旁边的吴淼老师惊讶不已。他说:迈克很怕人,有客人来访一般是不会露面的,今天它这是怎么了?难道你俩有撸缘不成。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和迈克都是胖子,胖子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无论人还是猫,看到和自己体型相近的生物,总会生出一种好感:“能吃得这么胖,一定不是坏人吧。”
人和猫的信任,其实就这么简单。
马伯庸
我曾有四只猫,现在只有两只了。
它们年纪都挺大,去世的两只也算得上寿终正寝。冬夜里工作,感受着膝头椅边暖暖的两团毛球就忍不住会想:能这样确确实实摸到它们的日子还有多久?
我知道那一天是无法避免的,我也知道死亡是每个生物都必须面对的告别,可我没做好准备。
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准备。
大概这是家有老猫的主人们都全力摒除,却会不时突然冒出的念头吧……防不胜防。
会有朋友建议说将来养新的小猫吧,来替代去世的被爱。
可获得的欢愉和陪伴都会是新的,失去的痛苦和记忆依旧在那儿,怎么替代呢?倒是内疚悔意会随着更熟练的照顾和更好的生活与日俱增——“这个检测知识真 实用,如果那时我就知道,它也不会生病吧?”“如果那时我早一些发现,它会不会被抢救过来?”“当年我要是也这么对待它,它会不会更长寿一些?”零零 碎碎的念头大概会继续折磨我,直到被又一轮更巨大的悲伤压过。
我仅剩的两只猫都很老很老了。
迈克也是一只老猫了,以人类的标准,它们都是耄耋老人。
我和迈克的主人是朋友,我们默契地从不讨论这个问题。
可我知道我们有一个共识:
这些老猫都过世后,可能不会再养猫了。
夏达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的节奏会拖沓,毕竟从篇幅来看,它试图涵盖的社会横截面相当广阔。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对于情节的掌控力堪称老辣。他知道何时该慢下来,细细打磨一个眼神、一句未尽之言;也知道何时该陡然提速,用一连串密集的事件将读者推向高潮。最精彩的莫过于他对于历史背景的融合处理,那种宏大的时代背景并非是生硬地插入,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肌理之中,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内在动力。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阶层变迁的描写,就处理得极为巧妙,你不是在看教科书,而是在看一群活生生的人如何被时代的车轮碾压或推高。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和史诗感油然而生。我特别喜欢那种“一叶知秋”的写作技巧,用一件小小的信物、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象征整个时代精神的消逝与重塑。这种深层次的隐喻,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平面提升到了立体,每次重读,似乎都能在那些看似寻常的细节里发现新的宝藏。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复杂性”。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拒绝脸谱化的人物设定。书里的“好人”身上总带着难以言喻的瑕疵,而那些被定义为“反派”的角色,他们的动机和痛苦也同样让人产生难以言喻的同情。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作者极高的道德勇气和哲学思辨能力。我特别欣赏这种不带评判色彩的叙事角度,它迫使我走出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那些与我价值观相悖的行为和选择。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处理,更是高明之处,它没有将所有的线索收拢,而是让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悬而未决,把最终的解释权交给了读者。这种“未完成感”恰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圆满的回报,也不是所有谜团都有清晰的解答。这本书成功地在我的脑海中植入了一系列亟待思考的伦理困境,我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在散步时琢磨那些人物的最终命运了。
评分这本小说简直是把人狠狠地拽进了那个充满泥土芬芳和汗水味道的年代,光是开篇那几笔对乡间小路的细致描绘,就让我仿佛能闻到清晨露水打湿青草的气息。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主角的挣扎、犹豫、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情感,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每一个选择的背后似乎都堆叠着沉甸甸的过去。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手法,他从不直接告诉你人物的性格如何,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对话,让你自己去拼凑、去感受,那种代入感实在太强了。读到中间部分,有一场关于家庭责任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戏码,那场戏的张力简直要撕裂纸面,我甚至能体会到那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窒息感。更别提那些配角的塑造,个个鲜活得仿佛刚从街角走进来,他们的命运线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而又精妙的人生网络。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洪流时,那些无处安放的勇气与软弱。看完之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回味,像是一首悠扬的民谣,在心头萦绕不去,让人忍不住想再去翻阅那些触动最深的章节。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鬼斧神工。它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但不同于一般小说中简单的场景切换,这里的视角转换往往伴随着时间线的跳跃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时你会先读到某个结果,然后需要追溯回去,通过另一个角色的视角才能理解这个结果是如何艰难地孕育而成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信息密度。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需要不断地拼凑来自不同角落的碎片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画面。这种需要主动参与构建故事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和智力投入。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出人物关系图和事件时间轴,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关键的暗示。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挑战和升级,是这本书最让我兴奋的地方。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故事讲述方式的期待,提供了一种既烧脑又充满情感张力的阅读体验,绝对值得那些寻求深度和创新的文学爱好者反复品味。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毫不费力地保持了现代读者的亲近感。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长句如河流般蜿蜒,充满排比和复沓的美感;时而又极简,如同刀锋般准确地切割开情感的表层,直抵核心的痛点。这种语言的张力,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作者对词汇的选择,也体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一些生僻却又恰如其分的词汇被精准地放置在最需要它们的位置,让原本平淡的描述立刻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是在描写自然环境的部分,那种诗意的表达简直让人屏息凝神,他笔下的风声、雨声、虫鸣,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某种哲学意义。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与驾驭能力,是如今许多畅销作品中所罕见的。读完后,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那种句式去构思自己的想法,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这是一本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文字盛宴,急躁地翻阅会错过太多精妙的句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