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

日本物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旭 著
图书标签:
  • 物流
  • 日本
  • 供应链
  • 运输
  • 仓储
  • 电商
  • 效率
  • 案例
  • 管理
  • 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54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7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4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日本物流的国家宏观、产业中观到企业微观,涉及物流业这一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物流功能的全貌。

作者简介

  姜旭:留日经济学博士。
  现任: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企业星级评估委员会委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物流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泰国蓝实大学中国商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物流与采购》编委会委员;
  《物流时代》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本物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日本物流技术协会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物流研究、物流空间学、冷链物流、城市物流。
  主要研究成果:单独出版专着1部、合作编写专着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专题演讲30余次;主持国内外科研项目30余项。

目录

第一章日本经济产业与物流1
第一节日本经济的发展1
第二节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4
第三节日本经济与物流业发展相关的四个重要时期8
第四节日本经济产业与物流的关系16
第二章日本供应链管理19
第一节日本供应链管理的基础19
第二节日本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变化26
第三节日本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32
第三章日本物流统计、政策及标准体系38
第一节日本物流统计体系的连续性38
第二节日本物流的政策体系48
第三节日本工业标准(JIS)及日本物流标准82
第四章日本货物运输92
第一节日本货物运输发展现状92
第二节日本货物总运输量与纯运输量的比较107
第三节日本货物附加值的变化113
第五章日本物流中心及仓储119
第一节日本物流中心119
第二节日本仓储业129
第六章日本物流成本137
第一节日本物流微观成本分析138
第二节日本物流宏观成本分析144
第三节日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145
第四节日本物流成本管理的启示151
第七章日本冷链物流及冷库行业的发展155
第一节日本冷链物流155
第二节日本冷库行业161
第三节日本冷链物流技术170
第四节日本冷链与食品安全管理172
第五节日本政府及日本冷库协会的作用175
第八章日本现代物流技术177
第一节求车求货系统177
第二节可视化跟踪追溯系统182
第三节日本供应链信息化的发展189
第九章日本城市物流——以东京为例191
第一节东京零售业物流191
第二节东京物流规划198
第三节东京物流207
第十章日本企业物流管理209
第一节日本制造业的物流管理——以丰田物流为例209
第二节日本零售业的物流管理——以7-11便利店为例217
第三节日本快递业的物流管理——以大和宅急便为例225
第四节日本铁路业的物流管理——以JR货运为例232
第十一章日本绿色物流244
第一节日本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问题244
第二节日本绿色物流相关制度245
第三节有害物质的变化245
第四节日本绿色物流发展251
第五节日本绿色物流的实施情况253
第十二章日本救灾应急物流体系259
第一节关于构建预估应急物流体系的再思考259
第二节关于供应链构建的再思考262
第三节关于高效率应急物流的再思考264
第四节关于业务持续计划的再思考266
第五节震灾后构筑生产采购体系的新动向269
参考文献271
附录1《综合物流施策大纲》(1997—2001年)274
附录2《综合物流施策大纲》(2001—2005年)288
附录3《综合物流施策大纲》(2005—2009年)296
附录4《综合物流施策大纲》(2009—2013年)307
附录5《综合物流施策大纲》(2013—2017年)320

精彩书摘

  第一章日本经济产业与物流
  第一节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期,增长率曾一度达到10%左右。而后,其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年,日本开始走上经济复兴之路。由于战争长期破坏,造成生产能力锐减。同时,由于战时大量的军费支出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导致许多生活必需品奇缺,特别是食品供应不足,这使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日本政府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治理现存问题并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为日本经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949年,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方针。同时,朝鲜战争的军事物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些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使日本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企业依靠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合理化,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日本制造的发展。1956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在其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宣称,“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这句话被认为是日本经济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宣言。
  二、高速发展时期(1956—1973年)
  1956—1973年的近20年时间里,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时期的平均增长率。197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946年的11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平均水平(1934—1936年的平均值)的7��7倍。这一阶段,日本在生产上以西方为样板引进技术,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迅速实现产业化,带动了设备投资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呼唤投资”的热潮,实现了日本生产制造的先进化和大型化。与大量生产相对应的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在家用电器和轿车领域中,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家电(黑白电视、洗衣机和电冰箱)和60年代的3C(彩电、空调和小汽车)的普及,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民消费的重要特征。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日元的汇率一直偏低,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这期间,出口额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两倍的速度增长。
  196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法两国,1968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高速增长末期,石油危机的爆发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画上了句号。
  三、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从1970年开始,由于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通货膨胀冲击。日本政府采取的金融紧缩政策,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是同时导致了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年,随着紧缩解除,日本政府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日本的出口持续扩大,从而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另外,民间企业为了克服石油危机的冲击,努力推行生产经营合理化。一方面节省了资源及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高附加值化。企业效率和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1980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推动了企业、政府机构和大学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使高新技术产业在新一轮景气循环中发挥了先导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引导等原因,企业积累的资金并没有投入到生产当中,房地产等领域的过度投资造成了经济泡沫的生成。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破灭,再加上“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结束了日本经济十多年的稳定增长时期。
  四、新型调整时期(1991年至今)
  以1991年年初“泡沫经济”破灭为转折点,日本经济增长率开始大幅下滑。1990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2%。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雷曼事件),导致日本GDP呈负增长,达到-3��7%。之后,因通货紧缩而有所回升。但是,负增长部分的恢复和通货紧缩所引起的变化极小,实际GDP增长水平仍然处于低位。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后,进入了长达2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长期经济萧条阶段。相对于高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的年增长率,实际上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已陷于停滞,名义GDP增长率的低迷以及通货紧缩,俨然成了这一时期日本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在内需方面,企业设备投资以及民间消费长期增长乏力;同时,通货紧缩的压力和失业状况的难以改善,都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低迷的重要表现。
  近期,随着日本政府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以及景气循环作用的推动,加之年功序列、终身雇用、内部工会等日本企业特有的经营制度,以及相关企业间、企业和员工间紧密的联系,对日本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经济出现了缓慢复苏的迹象(见图1-1和图1-2)。
  图1-1日本实际GDP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016年)》。
  图1-2各因素对日本GDP的贡献度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016年)》。
  如果一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内民间需求来拉动,则说明该国经济已进入成熟发展期。从经济贡献度来看,日本的国内需求(民间需求+公共需求),特别是民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GDP的增长,说明日本经济已进入成熟发展期。当日本的国内需求在2%以上时,经济出现正增长的情况较多。
  第二节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1945年之后,日本大致经历了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至今仍在进行中。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目前的产业总体呈现出服务化和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产业构成比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第一产业GDP比率和就业人员构成比都显著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在达到高峰之后,其比重缓慢下降。
  (二)实现工业化的时间短、速度快
  1955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仅占GDP的36��8%,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为29��9%,而且制造业内部的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机械、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四大类制造业的比率合计只占14��6%,尚不及纤维产业的规模(占比17��5%)。
  从GDP构成比上看,在日本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的1955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仅占GDP的36��8%,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为28��4%,而且制造业内部的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机械工业等四大类制造业的比率合计只占6��1%,尚不及纤维产业的规模。但到了经济高速发展末期的1970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6��4%,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是37��5%,制造业内部食品和纤维产业所占比重大幅降低,金属原材料、金属制品、机械产业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在短短15年的时间内,日本迅速完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
  (三)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对稳定
  日本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比从1955年的24��9%上升到1960年的30��4%,1970年继续上升到35��3%,达到顶峰。其后,这一比例较为稳定,一直到1990年前后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1990年为33��8%,1995年则下降到33��2%。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5年)
  1945年8月,日本工农业生产指数剧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4—1936年平均为100,下同)的8��7%,工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产状态。与此同时,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锐减,其产量仅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极小的比例。钢产量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0%,机床产量只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20%,棉纱仅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8%。同时,日本的农业生产也因生产资料的极端缺乏以及农业劳动力的剧减而受到很大影响,日本全国陷入了粮食危机。
  日本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在1946—1955年实行了“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投资煤炭、钢铁、化肥和电力等产业,使其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同时,这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由1946年的38��8∶26��3∶34��9,变成1955年的19��2∶33��7∶47��0,且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47年超过了第一产业。与此同时,日本的各项经济活动也开始全面恢复,尤其是工矿业生产,从1946年的31迅速上升至1955年的187(见表1-1)。
  表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主要经济指标
  ……

前言/序言

  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自10多年前,踏上留学日本之路,开始8年的留学生活,这意识竟日益强烈。在不断地研学中,一个曾经的懵懂青年,胸中涌满了“夷人所长,尽为我中华所用”的持久冲动。
  我没有鲁迅先生从日本归来后“励志拯救中华精神与灵魂”的恢宏巨笔,但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与先生同样的“国强民富”的血液。
  随着在异国他乡研学的进行,自己的研究方向渐渐转向流通及物流等方面,日本流通、物流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物流”一词从美国引入日本后,日语汉字中就将“物流”写成“物的流通”。日本认识到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
  日本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最早提出了“流通革命”。他在1962年出版的《流通革命》一书中指出,日本流通渠道过长、中间环节过多、零细的小商店过密,解决流通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缩短流通渠道。林周二教授认为,这种以缩短流通渠道为目标的流通业重组,称之为“流通革命”。通过以大批量销售为特征的超市的发展,推动了零售商的大型化,排除了批发商等中间流通环节。因此,缩短流通渠道的结果是导致中小零售商减少、批发商的地位下降、大型零售商不断集中。林周二教授也多次访问中国,做学术演讲,传播物流的观念。
  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的平原直先生,于1964年提出并建议用“物流”替代“物的流通”后,“物流”迅速在日本被广泛使用,同时也正式进入了日本社会。平原直先生曾多次说:中国才是世界物流发展史的先驱。他经常引用孙中山先生“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实现“国强民富”的四大纲要,来说明物流的作用和意义。多年来,平原直先生多次来中国讲学,并致力于中日“善邻物流”的发展。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在1970年提出了“物流冰山”学说理论。西泽修教授指出,人们在读财务报表时,只注意到企业公布的财务统计数据中的物流费用,但这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物流费用是不可见的。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所能看见向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同冰山的一角,而更多的是人们所看不到的,沉在水下的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水下的物流内耗越深,露出水面的冰山就越小,也就掩盖了各种问题。因此,只有大力削减库存,才能将问题暴露并使之得到解决。
  日本学者的观点,给了我研究现代物流许多的启发与思考。
  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派生需求,可以提高企业增值服务水平,可以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水平,可以扩大经济规模并改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国家竞争力,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完整的产品流通体系,以保障产品、企业和消费者的整体利益的实现,以确保物流的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因此,基于我国国情,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转变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此,努力建立安全、安心、环境友好的物流系统,形成物流服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同时要对接产品的生产链,延伸商品的交易链,完成商品的信息链,促成商品的金融链,形成商品的追溯链,构建产品的供应链,增加商品的价值链,扩大企业的利润链,提高行业的诚信链,打造综合的产业链,最终发展平台经济、打造产业中心、推动流通变革。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物流立国,冷链利民”。
  我的研学、我的思考,集成了一篇篇关于“日本物流”的相关论文,从这些论文中,我努力取舍,选定36篇作为基础,然后审慎、认真地完成了拙作《日本物流》。
  完稿之时,如释重负,似乎还了一个积压在心中许久的愿。这“愿”是,以期填补国内关于论述“日本物流”专著的空白;这“愿”是,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国内近500所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中,能有一所高校在我国率先开设“日本物流”的课程,因为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涯,让我深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愿”是,藏在心中的那“持久冲动”,因此有了些许的慰藉。
  提笔写下前言的今天,恰是中秋团圆的节日。想想在日本留学8年的日子里,没有和家人共度一次中秋,更没能在父母膝下尽孝,至今内疚。而今,《日本物流》也算是送给父母养育恩情的一份礼物。也要感谢家人,为能让我坚持留学,他们不仅默默地承担了照顾父母的重担,还万里之遥关心我的日常生活,让我虽远在异国,还时时有心在家的温暖。同样感谢我亲爱的妻子,她默默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一往无前的动力。
  在《日本物流》即将出版之际,我对多年培养我的老师、帮助我的领导、关心我的同事、支持我的朋友、协助我的学生,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中一定存在不成熟的观点,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姜旭
  2014年9月8日于北京


《静谧的岸》 简介: 在遥远而宁静的北方海滨小镇“静谧的岸”,海风低语着古老的故事,潮汐轻抚着岁月的痕迹。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有规律,与世隔争,仿佛时间的长河在此处凝滞。然而,在这看似平和的表象之下,却涌动着不为人知的暗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海音”的年轻女子。她从小在这片海域长大,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情感,同时也背负着家族传承的秘密。她的祖母曾是镇上备受尊敬的“潮汐守护者”,一位能够感知海洋脉搏、预知风暴的神秘女性。海音继承了祖母的灵敏感知,却也因此被卷入了一系列难以捉摸的事件之中。 镇上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每隔数十年,当月亮的阴影与大海的低语交织之时,沉睡在海底的“古老之心”便会苏醒。没有人确切知道“古老之心”是什么,有人说是守护这片海域的精灵,有人说是失落的文明遗迹,更有人说是能带来毁灭的远古力量。而这一次,“古老之心”苏醒的迹象,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强烈。 海音的生活被打破了。她开始在梦中看到模糊的影像,感受到来自深海的召唤,甚至在潮水中捡拾到刻有奇异符文的贝壳。与此同时,一些不速之客也来到了静谧的岸。他们来自繁华的都市,带着冷漠和目的,对小镇的宁静和海音身上发生的异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些人,有的自称是历史学家,对古老的传说进行研究;有的则是商人,对传说中的“宝藏”垂涎欲滴。然而,他们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却如同海面下的暗礁,隐藏着危险。 海音必须在祖母留下的零星线索中,解开“古老之心”的真相,并找到与之共存的方式。她需要信任那些真心关心她的人,并警惕那些怀揣不轨之心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性格内向却拥有渊博海洋知识的老渔民“海叔”,他似乎知道许多关于潮汐和古老传说的秘密;还有一位神秘的年轻学者“星野”,他同样对古老的海洋文明充满了好奇,并用他独特的视角帮助海音理解那些晦涩的古老文本。 随着海音对真相的探索深入,她发现“古老之心”并非单纯的传说,而是与这片海域生态的平衡息息相关。它的苏醒,是海洋在呼唤,是对人类过度索取的警示。而那些外来者的到来,则加剧了这种失衡,他们试图利用“古老之心”的力量,谋取私利,这可能将给静谧的岸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 故事的高潮,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风暴突然降临,仿佛是“古老之心”的愤怒爆发。海音必须在风暴的肆虐中,做出一个关乎小镇未来,甚至可能关乎海洋命运的决定。她需要运用自己觉醒的力量,与大海沟通,安抚那份来自远古的悸动。这场风暴,不仅仅是自然的考验,更是海音内心的洗礼,是对她守护信念的最终检验。 《静谧的岸》讲述了一个关于守护、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它通过海音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海滨小镇,以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老传说与现实交织的微妙关系。故事中,角色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也重新认识了自然的力量,理解了万物生灵之间相互依存的奥秘。这不是一个关于宏大叙事的故事,而是聚焦于个体命运与环境变迁的细腻描绘,在静谧的海风中,回荡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探索: 第一部分:静谧小镇的序曲 地理与风土人情: 故事发生地“静谧的岸”并非一个虚构的地理名词,而是作者对北方海滨小镇一种理想化、诗意化的描绘。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但又带有一丝特有的北方海滨的苍凉与宁静。小镇的建筑风格古朴,多为石头和木材建造,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青苔,仿佛与海边的岩石融为一体。居民世代以渔业为生,生活节奏悠闲,邻里之间关系淳朴和睦。镇子不大,一条蜿蜒的海岸线便是小镇的脉络,海浪声是永恒的背景音。 海音的身世与羁绊: 海音,一个看似平凡的年轻女子,她的名字就暗含了与大海的深厚联系。她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静谧的岸,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她的祖母,一位在小镇上备受尊敬的长者,拥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天赋——能够倾听海的声音,预知天气的变化,甚至感知海底的脉动。海音从小耳濡目染,对祖母的能力既好奇又敬畏。祖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人世,留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笔记、古老的图腾,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与大海相连的感觉。海音对家族的过去一无所知,只是隐约觉得,自己似乎也继承了祖母身上的某种特质。 古老传说的萌芽: “古老之心”的传说,是小镇代代相传的神秘故事。它并非一个具体的物件,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力量,一种周期性的事件。传说中,“古老之心”的苏醒,伴随着海洋深处奇异的光芒、海水的颜色变化,以及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对于小镇的居民来说,这既是敬畏的对象,也是一种潜在的警告。而海音,在祖母离世后,开始在梦境中频繁地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召唤,模糊的画面在脑海中闪现,仿佛是古老之心在低语。她开始在海边捡拾到一些奇特的贝壳,上面刻画着她从未见过的古老符文,这让她对传说产生了更深的怀疑和好奇。 第二部分:异样的访客与潜藏的危机 都市的阴影笼罩: 随着海音身上异象的显现,静谧的岸不再如往常般平静。一群来自都市的人,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他们拥有不同的身份,但都带着一种目的性。 学者与探险者: 其中有几位自称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对古老的海洋文明和失落的传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声称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来。他们随身携带专业的设备,四处搜集资料,试图从古老的传说中挖掘出历史的真相。 商人与寻宝者: 另一些人则更加隐秘,他们更像是商人或寻宝者,对传说中的“宝藏”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们的言行举止透露着一种急切和贪婪,对小镇的居民表现得敷衍而戒备。 海音的困惑与试探: 外来者的到来,让海音感到不安。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人并非仅仅是好奇的游客。他们对小镇的关注点,以及他们隐藏在表象下的某些行为,都让海音产生警惕。她试图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但对方的回答总是模棱两可,充满了掩饰。 初步的线索与联系: 在探索“古老之心”的过程中,海音遇到了两位关键人物。 老渔民海叔: 他是小镇上最年长的渔民,沉默寡言,却对大海有着非凡的了解。他见证了小镇的变迁,也似乎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海音从他那里得到了关于潮汐规律、海域特性以及一些关于“古老之心”模糊而零散的口述传说。海叔的指引,往往含蓄而富有深意,需要海音自己去揣摩。 年轻学者星野: 星野的出现,为海音带来了新的视角。他同样对古老的海洋文明和失落的知识充满了热情,但他更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他帮助海音解读那些晦涩的古老文本,将零散的线索联系起来,逐渐勾勒出“古老之心”的可能面貌。星野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视野,让海音的探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说,而是开始触及更深层的海洋文化和生态平衡。 第三部分:真相的揭示与生态的警示 “古老之心”的真正含义: 随着海音的深入探索,她逐渐意识到,“古老之心”并非一个单纯的、具有生命力的存在,它更像是这片海域长期以来保持某种平衡的关键。它可能是一种古老的能量场,一种维持生态平衡的机制,或者是某种失落文明留下的、与自然能量相呼应的装置。它的“苏醒”,与其说是主动的,不如说是环境变化导致的一种“应激反应”。 人类行为的深远影响: 海音发现,人类,特别是现代文明的活动,对这片海域的生态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甚至是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变化,都在逐渐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那些外来者,他们的目的往往是试图利用“古老之心”的力量,无论是作为能源、财富,还是某种神秘的“技术”。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进一步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故事通过海音的经历,强调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海音在祖母的笔记中,看到了关于海洋生物的迁徙规律、潮汐对生命的滋养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规律的干扰。她开始理解,所谓“古老之心”,或许正是海洋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当这种能力被过度挑战时,就会引发剧烈的反应。 第四部分:风暴的洗礼与守护的抉择 自然力量的爆发: 在海音和外来者博弈的同时,小镇的自然环境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天气异常,风暴前兆明显。最终,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风暴突然降临,仿佛是“古老之心”积蓄已久的力量的爆发,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索取的反击。 海音的觉醒与沟通: 在风暴的肆虐中,海音体内的某种潜能被完全激发。她不再仅仅是依靠零散的线索,而是能够真正地“倾听”海的声音,感受到风的怒吼,甚至与海洋深处的力量产生一种连接。她明白了,“守护”并不仅仅是看管,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理解并尊重它的规律。 最终的抉择: 海音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选择利用她新觉醒的力量,去对抗风暴,去阻止外来者的行动,还是去尝试理解并“安抚”那股来自远古的力量?这个决定,将直接影响静谧的岸的未来,甚至可能对整个海洋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她最终选择了一种更加温和、更具智慧的方式——与大海沟通,尝试理解它的诉求,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能够让双方都得以生存的选择。 回归与传承: 风暴过后,静谧的岸饱受摧残,但生命力依旧顽强。外来者有的离去,有的被留下,他们的贪婪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海音,在经历了风暴的洗礼后,完成了对家族秘密的理解,也找到了自己在新时代中守护大海的意义。她不再仅仅是一个继承者,而是一位真正的“潮汐守护者”,用她的智慧和勇气,引导小镇走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故事的结尾,暗示着传承与希望,生命的循环,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将继续在这片静谧的岸上延续。 主旨与探讨: 《静谧的岸》并不仅仅是一个奇幻故事,它更深层地探讨了以下几个主题: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故事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现代社会,人类往往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却忽略了自然本身的力量和规律。故事警示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控制,而在于理解与尊重。 2.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小镇的古老传说与外来者的现代科技和商业利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并非全盘否定现代文明,而是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和传承那些宝贵的传统智慧,并从中汲取力量。 3. 守护与传承的意义: “守护”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海音从对家族秘密的探索,到最终选择守护整个海洋的生态平衡,体现了个人成长的价值。传承,则体现在古老智慧的传递,以及新一代人对责任的担当。 4. 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 故事中的“古老之心”,象征着海洋深处未知的奥秘。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驱动进步的动力,但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避免因无知和贪婪而带来灾难。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宁静的海滨小镇,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以及一个古老的传说,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并在静谧的海风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日本物流》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对“效率”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效率就是快,就是省。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效率,是建立在“不浪费”的基础之上的。书中对“精益物流”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如何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极致,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从而实现整体的效率提升。我被书中关于“JIT”(Just-In-Time)生产模式在物流中的应用所深深吸引,这种模式要求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的物品送达恰当的地点,极大地降低了库存成本和运营风险。这本书没有给我多少具体的操作方法,但它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无用”转化为“有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创造价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效率,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对资源的敬畏,更是一种对社会整体效益的贡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发现事物背后的本质,去探寻更深层次的优化空间。

评分

《日本物流》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从一个宏观的、战略性的角度去理解“物流”这个概念。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运输环节,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态系统。书中对供应链的整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对风险管理的策略,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高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逆向物流”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往往被忽视,但它却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责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日本的物流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并非偶然,而是长久以来在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上的持续投入和不断优化。我开始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战略性的物流思维,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来说,究竟有多么重要。它不再是简单的成本控制,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这本书让我对“大局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物流在塑造现代商业格局中的巨大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我读得真是有些意犹未尽。起初拿到《日本物流》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指南,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日本这个国家在现代社会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书中的叙述,并没有直接灌输数据或案例,而是娓娓道来,仿佛在讲一个关于效率、秩序和精益求精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准时”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精准,更是一种对承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的处理,比如包装、配送的优化,都让我不禁感叹日本社会在追求极致方面的执着。虽然我并非物流行业的从业者,但读完这本书,我对“物流”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完全超越了简单的“运输”和“仓储”。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的协同,从源头到终端,每一个环节都仿佛经过精密计算。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文化元素,让我意识到物流的效率背后,其实是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维护,是对社会整体运转流畅度的贡献。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便利,原来背后是如此复杂的系统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

要说《日本物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莫过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人本”的视角。我原本以为,物流更多的是关于机器、系统和流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冰冷数字背后的鲜活个体。书中对于一线配送人员的描写,他们如何面对复杂的交通状况、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以及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努力,都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尊重。这本书没有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劳动者的关怀和对职业的敬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深入探讨,那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服务和体验的延伸。书中所强调的“零误差”和“零延迟”目标,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追求,更是对客户体验极致化的承诺,而这种承诺的达成,离不开每一个岗位的认真负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最终的落脚点,是让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感受到便利和安心。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运作,而是一种充满温度的服务,一种对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

评分

我承认,在翻开《日本物流》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个话题的认知是相当有限的。我总觉得,物流无非就是把东西从A点送到B点,最多加上时间的长短和成本的高低。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所描绘的日本物流,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将时间和空间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艺术。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看板管理”的描述所吸引,那是一种极其巧妙的、基于需求的生产和供应模式,极大地减少了浪费,保证了流程的顺畅。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书中所描绘的那些高效运转的仓库、穿梭于城市间的配送车队,以及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物流不仅仅是物质的流动,更是信息的流动、价值的流动,甚至是情感的流动。它所展现出的“匠人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让我深感敬佩。我甚至开始思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否可以迁移到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操作手册,但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这对我来说,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更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