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年譜長編(1892-1978 套裝共5捲)

郭沫若年譜長編(1892-1978 套裝共5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甘泉,蔡震 編
圖書標籤:
  • 郭沫若
  • 年譜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文學
  • 文化
  • 中國近現代史
  • 紅色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797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968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58
套裝數量:5
字數:23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郭沫若年譜長編(1892-1978 套裝共5捲)》依據目前所能得見的郭沫若的所有材料,力求完整、真實地反映郭沫若作為20世紀中國文化巨人豐富多彩的一生,包括他的人生道路、思想曆程、文學創作、學術研究、社會活動、國務活動、人際交往等各方麵。

目錄

第一捲
編寫凡例
傢世
1892年(壬辰光緒十八年)齣生
1895年(乙未光緒二十一年)3歲
1896年(丙申光緒二十二年)4歲
1897年(丁酉光緒二十三年)5歲
1898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6歲
1899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7歲
1900年(庚子光緒二十六年)8歲
1901年(辛醜光緒二十七年)9歲
1902年(壬寅光緒二十八年)10歲
1903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11歲
1904年(甲辰光緒三十年)12歲
1905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13歲
1906年(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4歲
1907年(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5歲
1908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16歲
1909年(己酉宣統元年)17歲
1910年(庚戌宣統二年)18歲
1911年(辛亥宣統三年)19歲
1912年(壬子民國元年)20歲
1913年(癸醜民國二年)21歲
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22歲
1915年(乙卯民國四年)23歲
1916年(丙辰民國五年)24歲
1917年(丁巳民國六年)25歲
1918年(戊午民國七年)26歲
1919年(己未民國八年)27歲
1920年(庚申民國九年)28歲
1921年(辛酉民國十年)29歲
1922年(壬戌民國十一年)30歲
1923年(癸亥民國十二年)3l歲
1924年(甲子民國十三年)32歲
1925年(乙醜民國十四年)33歲
1926年(丙寅民國十五年)34歲
1927年(丁卯民國十六年)35歲
1928年(戊辰民國十七年)36歲
1929年(己巳民國十八年)37歲
1930年(庚午民國十九年)38歲
1931年(辛未民國二十年)39歲
1932年(壬申民國二十一年)40歲

第二捲
1933年(癸酉民國二十二年)41歲
1934年(甲戌民國二十三年)42歲
1935年(乙亥民國二十四年)43歲
1936年(丙子民國二十五年)44歲
1937年(丁醜民國二十六年)45歲
1938年(戊寅民國二十七年)46歲
1939年(己卯民國二十八年)47歲
1940年(庚辰民國二十九年)48歲
1941年(辛巳民國三十年)49歲
1942年(壬午民國三十一年)50歲

第三捲
1943年(癸未民國三十二年)51歲
1944年(甲申民國三十三年)52歲
1945年(乙酉民國三十四年)53歲
1946年(丙戌民國三十五年)54歲
1947年(丁亥民國三十六年)55歲
1948年(戊子民國三十七年)56歲
1949年(己醜民國三十八年)57歲
1950年(庚寅)58歲
1951年(辛卯)59歲
1952年(壬辰)60歲
1953年(癸巳)61歲
1954年(甲午)62歲
1955年(乙未)63歲
1956年(丙申)64歲
1957年(丁酉)65歲
1958年(戊戌)66歲
1959年(己亥)67歲
1960年(庚子)68周歲
1961年(辛醜)69周歲
1962年(壬寅)70歲
……

第四捲
第五捲
後記

精彩書摘

  《郭沫若年譜長編(1892-1978 套裝共5捲)》:
  10日作詩《狼群中一隻白羊》。發錶於20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詩有《序》,講述瞭10月5日在東京召開的世界主日學校第五次代錶大會上發生的事情:當來自朝鮮的白牧師最後登颱演說,講到所有來自朝鮮的會員受阻,不能參加大會時,“司會者勃勞恩博士竟搖鈴宣告閉會。白牧師握原稿高舉其手,一手拭淚,放齣悲壯之聲而喊叫日:‘哦哦!滿堂的兄弟姊妹!請為我,為我的同胞祈禱喲!’”詩寫道:“‘哦哦!/滿堂的兄弟姊妹!/請為我,為我的同胞祈禱吧!’/哦哦!這是何等悲壯的喊叫!/何等聖潔的淚潮呀!//白牧師!聖潔的老人!/我禁不住我的淚泉滔滔流迸!/我禁不住我的魂髓戰栗難任!/白牧師!聖潔的老人!/你為什麼要嚮他們悲號?/你為什麼要叫他們祈禱?/他們不是一些披著羊皮的狼群?/他們不是一些斂著利爪的鷙鳥?/他們不是抓扼著瞭你的咽喉?/他們不是吞噬盡瞭你的心腦?”“/你手中的原稿怎麼不變成手槍,炸彈,劍刀?/你須知哭也無益瞭!/祈禱也無益瞭!/天國已經倒壞瞭!/天國中的羊群要被狼群吞盡瞭!/狼群中的一隻白羊呀!/彆用再和他們嬉戲瞭吧!/彆用再和他們嬉戲瞭吧!/快丟下你的Bible!/快創造一些Rible罷!”
  讀到魯迅小說《頭發的故事》,覺得作者的“觀察很深刻,筆調很簡練,大有自然主義派的風味”。但“總有點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駁”。(《“眼中釘”》,上海《拓荒者》1930年第1捲第4、5期閤刊)
  13日作詩《勝利的死》(其一)。發錶於11月4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寫道:“可敬的馬剋司威尼呀!/可愛的愛爾蘭的兒童呀!/自由之神終會要加護你們,/因為你們能自相加護,/因為你們是自由神底化身故!”
  初收上海泰東圖書局1921年8月初版《女神》;又收上海創造社齣版部1928年6月初版《沫若詩集》;後收《沫若文集》第1捲;現收《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捲。
  從報道得知愛爾蘭獨立軍領袖,新芬黨員馬剋司威尼,自8月中旬為英國政府所逮捕以來,幽囚於剝裏剋士通監獄中,開始寫此詩。
  17日詩作《司健康的女神》發錶於上海《時事新報·學燈》。詠道:“Hygeia呀!/你為甚麼棄瞭我/我若再得你薔薇花色的臉兒來親我,/我便死——也靈魂安妥。”收《沫若文集》第1捲,保留瞭《女神》初版本“附白”,附注說:“原有計劃,並未完成。最後完成者為五幕劇,此為第一幕,但內容略有不同”;現收《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捲。
  “我開始做詩劇便是受瞭歌德的影響。在翻譯瞭《浮士德》第一部之後,不久我便做瞭一部《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和《湘纍》以及後來的《孤竹君之二子》,都是在那個影響之下寫成的。助成這個影響的不消說也還有當時流行著的新羅曼派和德國新起的所謂錶現派。特彆是錶現派那種支離滅裂的錶現,在我的支離滅裂的頭腦裏,的確得到瞭它的最適宜的培養基。”(《創造十年》)
  30日作詩《葬雞》。發錶於10月16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署名沫。詩有四節及“尾聲”,藉葬一隻誤食鼠藥的雞,譏諷世人的“利己主義”。詩中寫道:“雞!雞之雌!/你到要可憐……可憐……可憐我自己!/可憐我們‘人間世’間人,/隻是些利己主義底結晶體!/我如今懺悔無已,懺悔無已!/我提起你的形骸,/和著淚兒,投在大海裏,/我看你浮著不沉去。/我怕漁師取瞭去,毒瞭漁師;/魚兒吞瞭去,毒瞭魚兒。/我又鳬嚮海心,/把你取來,埋在這兒沙裏。//天地永遠做你的幽棲,/大海永遠在替你奏著哀詞,/一年來的相知化作一生中的相思,/你鷲鳥般的羽儀永遠在我眼前活栩栩。”
  ……

前言/序言

  一、《郭沫若年譜長編(1892-1978年)》依據目前所能得見的郭沫若的所有材料,力求完整、真實地反映郭沫若作為20世紀中國文化巨人豐富多彩的一生,包括他的人生道路、思想曆程、文學創作、學術研究、社會活動、國務活動、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麵。
  二、編寫原則:以翔實可靠的曆史文獻資料為依據,注意吸收近年來相關方麵的最新成果,經過認真比較研究,編寫入譜,力求資料性、學術性、傳記性相統一。對於現有關於譜主生平的記述文字以及相關史料,要在確認其真實、準確的原則下使用。需要重新考訂者,以考訂的結果入譜,並以編者注的形式簡要說明。難以簡要說明者,譜文之外,另文記錄在案。
  三、郭沫若的生平活動一律人譜。郭沫若已發錶、齣版的文章、著述(包括講話、書信、日記、題詞、譯著,以及用外文撰寫的作品),一律入譜。
  四、編寫要求。
  1.郭沫若為譜主,敘述譜主事跡,省略主語。
  2.對於譜主事跡、作品,作完整、客觀的陳述。本事的敘述文字力求簡潔明瞭。對本事必要的說明文字、材料引述等另段記述。
  3.全書編寫,以事係日、以日係月、以月係年。日期不詳者,或記為旬,或記為本月;無月可據者,或記某某月間,或記為季,或記為本年。旬記於每旬之末,某某月間、季,分彆插入當年相關位置。同一日中,凡能區分早、午、晚者,均直書“上午”“下午”“晚”,按時間先後分段編排。同一日期或時段有多項記事者,從第二項起,另段撰寫。段落前以“◎”號標明,錶示與第一項記事日期或時段相同。
現代文學史料精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傳略(1890-1980) 書籍簡介 本書係一套匯集瞭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領域中若乾重要人物生平、思想嬗變及學術成就的文集。它並非一部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命史詩,而是通過對多位跨越文學、哲學、曆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傑齣知識分子個體命運的細緻梳理,構建起一幅宏大而又充滿細節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圖。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這些文化巨匠在動蕩時代中如何應對挑戰、構建學說,並最終對社會産生深遠影響的曆史軌跡。 本套書共分四捲,收錄的傳主雖然身處同一曆史洪流,但其學術路徑與人生選擇卻呈現齣極大的差異性,這正是本書敘事結構的核心張力所在。 第一捲:思想的拓荒者與新文化的奠基(1890s - 1930s) 本捲聚焦於世紀之交湧現齣的,緻力於引進西方思想,推動中國文化“立新”的先驅人物。重點深入探討瞭早期白話文運動的興起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群體的分化與閤作。 其中收錄的人物傳略,詳述瞭他們從傳統學術體製中走齣,如何通過翻譯、著述和教育,係統性地引介諸如進化論、自由主義、實用主義乃至早期馬剋思主義思潮的過程。尤其關注瞭他們在語言文字改革中的具體實踐與遭遇的阻力。 內容側重舉例: 一位著名教育傢兼文學批評傢: 其早年留學日本的經曆,如何塑造瞭他對教育現代化的執著追求。對其在“五四”時期參與的兩次重要論戰的文本分析,揭示瞭其思想從溫和改良轉嚮激進批判的內在邏輯。 一位哲學思想的引介者: 詳盡記錄瞭他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將康德哲學體係引入中國,以及他對中國傳統形而上學與西方體係進行初步對話的嘗試。 第二捲:革命年代的知識分野與文化擔當(1920s - 1940s) 這一捲深入考察瞭在國傢命運的劇烈變動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復雜思想光譜和文化責任的承擔。內容涵蓋瞭從都市左翼文學的繁榮到抗戰時期文化機構的遷徙與堅守。 書中詳細描繪瞭幾位代錶性人物在特定曆史關口所做的抉擇。他們如何平衡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的拉鋸,如何在戰爭的陰影下維持學術研究的純粹性,或選擇投身於更直接的社會變革。 內容側重舉例: 一位曆史學大師: 側重於其史學理論的演變,特彆是他對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觀點的吸收與本土化改造。書中收錄瞭他戰時在西南聯大期間的講稿節選,體現瞭艱難環境下的學術堅韌。 一位小說傢與社會觀察傢: 分析其作品中對底層民眾苦難的深刻描繪,以及他如何通過敘事結構的變化,反映齣對國民性批判的深化。重點分析瞭其在解放區建立之初,對“文學為工農兵服務”方針的早期實踐與自我調適。 第三捲:共和國初期的學術重塑與專業化(1950s - 1960s初) 本書的第三捲將目光投嚮新中國成立初期,知識分子群體在意識形態重構背景下,學術譜係的調整與學科體係的建立工作。這一時期的傳主多為學貫中西、在新舊體製下均有深厚根基的資深學者。 本捲著重探討瞭國傢規劃下的學科整閤過程,如語言學、考古學、古典文學研究等領域如何確立新的研究範式。同時也客觀呈現瞭學者們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對自身學術積纍進行反思與“立足點”轉移的艱難過程。 內容側重舉例: 一位古典文獻學傢: 詳述其如何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對某一批重要古籍的整理與校注工作中,以及他如何在新中國史觀指導下,對傳統學術史進行重新評價。 一位宗教學者: 分析其在“批判唯心主義”浪潮中,如何通過對本土哲學傳統的再挖掘,來尋求學術立足點,並為國傢文化遺産的保護做齣貢獻。 第四捲:跨學科的探索與學術精神的堅守(1960s - 1970s末) 第四捲記錄瞭在特殊曆史時期,一些學者的非主流研究方嚮或隱秘的學術堅持。這些傳主或因其研究領域在當時不受重視,或因其獨特的治學風格,得以在某種程度上保持瞭相對獨立的學術空間。 本捲試圖揭示在高度集中的時代背景下,個人如何通過精微的、非政治化的學術活動,維持知識分子的內在尊嚴與專業標準。部分內容涉及瞭對傳統藝術形式(如戲麯、書法)的搶救性研究工作。 內容側重舉例: 一位語言人類學傢: 關注其在偏遠地區進行的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工作,這些材料的珍貴性體現在其記錄的客觀性和對活態文化的保存。 一位藝術史傢: 記錄其在十年間,如何通過私人收藏、筆記和口述,為後世保留瞭大量關於中國近現代繪畫流派變遷的關鍵信息。 整體價值 本套《現代文學史料精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傳略》的價值在於其集約性、側重點的廣度與材料的鮮活度。它避免瞭對單一巨匠進行過度個人化渲染的傾嚮,而是通過並置、對比不同人物的生命軌跡,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復雜性、多麵性以及其在時代變遷中不懈追求學術真理的獨特切入口。本書的敘事風格嚴謹考究,注重引證一手資料,力求還原曆史現場的復雜肌理。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麼厚一套書,會不會讀起來枯燥乏味,充斥著流水賬式的記錄?但深入閱讀後,發現這種擔憂完全是多餘的。編者顯然花費瞭巨大的心血,不僅僅是羅列事件,更是在事件之間架設瞭細密的邏輯綫索。比如,書中對郭沫若在不同時期思想轉變的剖析,不是突兀的“一夜醒悟”,而是通過對其閱讀書目、參與論辯、以及與特定友人的交往過程的細緻描摹,展現瞭一個漸進的、充滿內在張力的轉化過程。這種敘事層次感,讓郭沫若這個形象變得立體而鮮活,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扁平化的符號。我感覺自己仿佛是在跟隨一位最貼心的嚮導,穿越時間隧道,親曆瞭他人生中的每一次關鍵抉擇。閱讀體驗極佳,甚至讓人有些欲罷不能,恨不得將所有的空閑時間都投入其中。

評分

這套鴻篇巨製,光是捧在手裏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讓人對其中蘊含的史料厚度産生敬畏之情。我最近開始細讀這套書,發現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生平記錄,更像是一部濃縮瞭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乃至政治變遷的宏大史詩。作者對於郭沫若先生不同人生階段,無論是留學時期那種浪漫與激進並存的激情,還是後期投身革命洪流中那種堅定的信念與角色的轉變,都捕捉得極為精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那些鮮為人知的手稿、信件的引用,那些文字仿佛帶著曆史的溫度,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探索和最終定格的心路曆程。這本書的考證工作做得極其紮實,大量的原始文獻被係統地梳理和排列,使得每一個時間節點的敘述都顯得有根有據,絕非空泛的贊美或批判。讀完第一捲,就已經對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道,對於這種需要長時間、反復研讀的學術著作而言,閱讀舒適度至關重要。紙張的質感很好,油墨的清晰度也無可挑剔,長時間閱讀眼睛不易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現的資料密度極高,每一頁都塞滿瞭翔實的信息,沒有絲毫的注水成分。我尤其欣賞它對郭沫若不同藝術創作階段的背景考察,比如他對神話劇的探索,書中詳細列舉瞭當時國內外對這些新劇的評論,以及他本人在創作過程中的睏惑與突破,這種全景式的展示,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現代戲劇史的理解邊界。它不再僅僅是關於“郭沫若”一個人的年譜,它本身就是一部關於中國文化如何在動蕩中尋找新生的百科全書。

評分

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客觀性是其最大的亮點之一。我們都知道,曆史人物的評價往往伴隨著政治風嚮的搖擺,但這部長編似乎超越瞭這些短期的波動,緻力於構建一個最接近事實原貌的“時間軸”。它不僅記錄瞭郭沫若光輝燦爛的成就,也毫不迴避地記錄瞭他人生中那些備受爭議的時刻,比如某些政治立場的反復或對特定曆史事件的參與。這種冷靜的“在場記錄”,使得讀者能夠跳齣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去理解一個曆史人物在特定曆史語境下不得不做齣的選擇。這套書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無比堅實的地基,所有的後續研究和討論,都必須以其中記載的詳實材料為起點。對於任何想真正探究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的嚴肅讀者來說,這五捲本是不可替代的深度文獻。

評分

初翻這部著作,立刻被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敘事風格所摺服。它真正做到瞭“年譜”的精髓——即通過時間綫的精確錨定,來展現人物命運與曆史事件的交織。這套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對郭沫若本人做齣最終的價值評判,而在於提供瞭一個無比詳盡、幾乎可以“復原”其生活圖景的資料庫。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一些敏感或復雜的曆史節點時的處理方式,它很少直接下結論,而是將背景材料、相關人物的論述、當事人的日記原文並置,留給讀者自行去思考和辨析。這種剋製的敘事姿態,反而更具力量感,讓讀者得以穿透曆史的迷霧,去觀察一個復雜人格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對於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它的索引和注釋係統也做得非常完善,檢索起來毫不費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