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題跋(套装上下册)

宋人題跋(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鞏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
  • 题跋
  • 书法
  • 绘画
  • 艺术史
  • 文化
  • 古籍
  • 珍本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書局
ISBN:9789570603613
商品编码:16035444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9-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寫於書畫後之文字稱為「題跋」。《宋人題跋》輯錄宋代書畫大家,如曾鞏撰《元豐題跋》、蘇軾撰《東坡題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秦觀撰《淮海題跋》、米芾撰《海岳題跋》、陸游撰《放翁題跋》、朱熹撰《晦菴題跋》、文天祥撰《文山題跋》等。

前言/序言


宋人題跋(套装上下册) 本书为一套汇集了宋代文人墨客在各类书画、碑帖、器物上所作题跋的精选集,旨在全面展现宋代书法、绘画、金石学及文人精神风貌。宋人题跋不仅是鉴赏古代艺术珍品的重要旁证,更是研究宋代社会思潮、审美趣味及士大夫阶层生活态度的珍贵史料。 本书的编纂历时数载,汇集了传世珍品中带有宋人亲笔题跋的实例,涵盖了卷、轴、册页、碑刻拓本等多种形式。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侧重于书画题跋,下册则聚焦于金石拓本及杂项题跋,力求内容广博而精深。 上册:翰墨丹青中的岁月印记 上册集中收录了宋代文人对书法、绘画作品的题跋。宋代是文人画兴盛的时代,士大夫对艺术的理解和品评,往往通过笔墨凝练的题跋得以表达。 一、书法题跋的流变与品鉴 宋代书法审美趋向于追求“意趣”与“自然”,反对雕琢。本书收录了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大家留下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直接阐述了对前人书法的理解,如米芾对晋唐尺牍的评述,直抒胸臆,充满“尚意”的书风;有的则记录了与友人相互酬唱、评点佳作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与相互砥砺。 例如,对某些传世法帖的题跋中,宋人会细致入微地分析笔势的提按顿挫,对结体的欹侧避让给予独到的见解。这些题跋不仅是研究宋代书风演变的关键线索,也是后世学习书法的珍贵参照。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窥见宋人如何将个人的学识、修养,融入到对书法艺术的评价体系之中。 二、绘画题跋中的审美哲学 宋代绘画的题材与表现手法日益丰富,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妙。宋人的题跋,往往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升华为一种哲学思考。 在山水画的题跋中,常能见到对“胸中山水”的阐发,体现了“理”与“意”的结合。题跋者常以诗句形式,抒发自己寄情山水、体悟自然哲理的感悟。如对范宽、郭熙等大家作品的题跋,不仅赞叹其“雄伟”或“气韵生动”,更融入了对宇宙观、人生哲理的思考。 花鸟画的题跋则多显现出细腻的观察力与对生命本真的体悟。文人通过对草木虫鱼的描绘,寄寓了高洁的品格或隐逸的情怀。这些题跋,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理解宋代文人画“寓理于景”创作理念的大门。 三、题跋的文献价值与考据意义 许多重要的宋代书画作品,其年代、作者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流传有序的题跋。本书中便收录了一些重要的“过眼要语”。这些题跋记录了作品的递藏脉络,澄清了历史上的讹误,对文物鉴定的价值不可估量。例如,某件作品在宋徽宗时期的题跋,与数十年后另一位权贵留下的题跋相互印证,使得一件艺术品的身份变得清晰可辨。 下册:金石碑刻与文物的言说 下册则着重于金石学领域的题跋,以及一些非书画类器物上的题款、题铭。宋代是金石学的复兴时期,学者们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和研究古代的钟鼎彝器和碑刻文字。 一、金石拓本上的“宋韵” 宋人对先秦青铜器和汉魏碑刻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先河。本书收录的拓本题跋,多是学者如欧阳修、王安石、赵明诚、薛绍彭等人的手笔。 这些题跋极具学术价值。它们不仅仅是抄录碑文,更是对文字形体的考证、对器物铭文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所录碑帖的时代风格的判断。例如,对某些散佚的碑刻拓本,宋人的题跋成为了我们重构原貌的唯一依据。他们的注释翔实,常将异体字、通假字进行辨析,对后世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古代青铜器的“复古”情结 宋徽宗时期,宫廷对礼器和古董的收藏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些收藏的钟鼎彝器上留下的题跋,往往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复古”倾向。这些题跋中,体现了宋人对周代礼制的向往,以及对“雅乐”复兴的期盼。这些文字,与当时宫廷所行之事相互呼应,是研究宋代礼乐制度的重要旁证。 三、杂项题跋的世俗趣味 除了书画金石,下册还收录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物上的题跋,如瓷器、玉器、古镜等。这些题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世俗生活与雅致情趣。例如,对定窑白瓷的赞美,或是对古玉温润质地的描摹,都侧面反映了宋代手工业的发达与审美情趣的普及。这些零散的文字,共同构建了一幅宋代文化生活的立体图景。 总结与启示 《宋人题跋(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学术性、鉴赏性与文献性于一体的珍贵典籍。通过对这些跨越数百年历史的文字的梳理与呈现,读者不仅能领略宋代艺术的精妙,更能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思考深度、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责任感。本书的呈现方式力求忠实于原貌,以期为研究宋代文学、艺术史、金石学乃至思想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这套《宋人題跋》,就被其厚重古朴的封面所吸引,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指尖触及的是文人墨客留下的温润印记。我素来对宋代文化情有独钟,那是一个文风鼎盛、艺术繁荣的时代,士大夫的才情与情怀,常常在书画、诗文的字里行间悄然流露。想象着在案头铺展开泛黄的纸页,细细品读那些或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的字迹,感受他们对作品的欣赏、评论,甚至是一些生活琐事的点滴记录,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那些跋文,不仅仅是简单的题写,更是历史的回响,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灵魂深处的低语。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独特的视角,理解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评分

最近入手的这套《宋人題跋》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时代的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那些附着其上的题跋、印章,往往是理解作品价值、作者心境以及时代背景的重要线索。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文人雅士的书画鉴赏水平和题跋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名家名作的独到解读,例如某位大家为何会为另一位大家的作品题跋,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情谊或评论,甚至是当时文坛的流派之争、审美取向的变迁。期待能从这些泛黄的字句中,窥见宋代文人圈子的互动,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和传承艺术的,这对于我日后深入研究宋代艺术史,无疑是极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个对宋代历史和文学都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这套《宋人題跋》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我一直好奇,宋代那些风流才子,在面对心爱的书画作品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赞赏与感悟的?是仅仅几句干巴巴的评论,还是充满了诗意的抒发,亦或是对作者生平的感慨?我尤其对那些包含着当时社会风俗、文人交游、甚至是一些历史事件线索的题跋感兴趣。想象一下,通过阅读这些跋文,我或许能了解到,某幅画作为何会在当时的文人圈中流传,某个题跋又暗示了怎样的政治背景或朋友关系。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小窗,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沉浸在古代书画鉴赏中的人来说,《宋人題跋》这套书简直就像是寻宝图。我常常在面对一幅精美的宋代书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无数的问题:这幅作品在当时是如何被评价的?除了画幅本身,还有哪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那些看似简单的题跋,是否隐藏着解开作品身世之谜的关键?我非常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作品流传过程中的重要题跋,比如哪位大收藏家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或者哪位文坛巨匠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信息,对于判断作品的真伪、估价、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进一步提升我的鉴赏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宋代书画的价值所在。

评分

拿到《宋人題跋》这套书,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看看里面有没有关于我非常喜欢的某位宋代书法家的题跋。这位大家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其用笔的精绝和结体的险峻,堪称一绝,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少一些更深入的解读。如果在这套书中,能够看到同时代的其他名家,甚至是那位书法家自己,对这幅作品的评论,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关于创作心境、运笔技巧、或者对作品背后故事的阐述,这些细节往往是官方史料所无法提供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来自“第一手”的题跋,能够更立体、更生动地理解这位大师的作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方式。

评分

台版古籍书,好书

评分

作者的书都写得很好,最初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陈寅恪、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

评分

寫於書畫後之文字稱為「題跋」。《宋人題跋》輯錄宋代書畫大家,如曾鞏撰《元豐題跋》、蘇軾撰《東坡題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秦觀撰《淮海題跋》、米芾撰《海岳題跋》、陸游撰《放翁題跋》、朱熹撰《晦菴題跋》、文天祥撰《文山題跋》等。

评分

寫於書畫後之文字稱為「題跋」。《宋人題跋》輯錄宋代書畫大家,如曾鞏撰《元豐題跋》、蘇軾撰《東坡題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秦觀撰《淮海題跋》、米芾撰《海岳題跋》、陸游撰《放翁題跋》、朱熹撰《晦菴題跋》、文天祥撰《文山題跋》等。

评分

台版古籍书,好书

评分

南渡之后的宋人题跋,从数量上来说绝对超过北宋。据有关学者统计,今存于宋人别集中题跋文的总数不少于六千首(篇),而南宋人的题跋至少约在四千种左右。兹以明人毛晋( 1599-1659)《津逮秘书》丛书为例,其大规模辑刊宋人题跋收录其中,自欧阳修至刘克庄凡二十家七十六卷。其中南宋人有朱熹、洪迈、陈傅良、周必大、陆游、叶通、真德秀、魏了翁、刘克庄等九家,加上南渡后尚在世的释德洪,人数已占一半。再加上南宋时已经单独刊行的董逌《广川书跋》、《广川画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等,可见南宋题跋之作蔚为大观。由于参与人员的普遍化,南宋题跋发展迅猛,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形式与内容也更见丰富。即使就后世影响而论,赵明诚《金石录》和洪适《隶释》、《隶续》的学术性,董逌《广川书跋》、《广川画跋》的专业性,朱熹《晦庵题跋》、魏了翁《鹤山题跋》的哲理性以及陆游《放翁题跋》、周必大《益公题跋》、楼钥《攻魄题跋》、刘克庄《后村题跋》的词采与情采等,比之前贤,自当不为逊色。其余如王十朋、汪应辰、韩元吉、尤袤、范成大、杨万里、王淮、张孝祥、张栻、谢克家、胡安国、陈亮、姜夔、李心传、岳珂、赵孟坚、潜说友、黄震等辈,也各有所擅。上述南宋诸家,均有针对书法而作的题跋传世,其中蔚为大观者,后世多有专辑之集刊。

评分

台版简直是惊喜!纸张佳,印刷精美。有收藏价值。

评分

从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立场上看,书画跋尾之风气,可以上溯到南北朝、隋唐时代,比如晚唐张彦远(主要活动于公元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历代名画记》卷三,首出《叙自古跋尾押署》,揭示了“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书,皆未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的时代特征,并随后罗列出了一系列典型的隋、唐内府跋尾押署样式。如果说《历代名画记》卷三所列者,尚是宰臣与鉴识艺人纯粹的联名跋尾押署而已,那么同样出自张彦远所辑的《法书要录》卷三《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一文,就具备了书法题跋的所有要素,不光有押署,而且涉及真伪鉴定意见与书法优劣之品评,无疑是一则典型的法书题跋。可惜这样的文例在宋以前并不多见,而且上述二则均出内臣之手。比较例外的是,传世绢本《曹娥诔辞卷》,碑文后不仅抄录了传为东汉蔡邕所题的八字,又有抄写题为东晋升平二年(358)的跋记一则,本幅四周的空白处,更有南朝萧梁时代内府鉴书人满赛、怀充、僧权的题名,以及唐代大历、元和、会昌、开成年间书法家释怀素、诗文家韩愈等人的十余则题跋(观款)。而这些题名与观款,多被近世书画鉴定家认同。

评分

还没看,不过看起来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