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下收藏系列:古玉鉴定
定价:79元
作者:张广文 著
出版社:印刷工业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42053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天下收藏系列(di2辑):古玉鉴定(1)》以玉器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造型、玉材、玉色、纹饰、工艺等方面对不同种类的玉器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各个时期玉器的特征,从而全面揭示了古玉鉴定的知识。同时,从近几年来拍卖市场拍出的天价藏品,到现如今常见的仿古玉做伪手法;从典型器各个朝代的纹饰变化到收藏古玉时的诀窍要点,《天下收藏系列(di2辑):古玉鉴定(1)》力图从各个方面为读者打造一双慧眼,在古玉的收藏世界里尽情畅游。
张广文,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1949年出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8年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管理及古代工艺品研究工作。曾先后任保管部工艺组组长、古器物部工艺组组长。在古代玉器及其他工艺品研究中主要致力于以下方面:一、研究明、清两代玉器的历史、品种及使用情况:掌握清代各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探究这一时期玉器的生产及行业状况,并对清代仿古玉、假古玉的制造情况进行研究。二、鉴别传世玉器制造的时代:按收藏时代对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的传世玉器进行排列和比较,掌握传世玉器的增长变化状况及特点:了解古代玉器的发展序列,并将鉴别古玉的真伪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三、研究玉文化及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着重于用玉思想和用玉习俗两个方面,注重对古玉文化的通俗解释:分析各时代的用玉特点、治玉特征及古玉埋藏于地下发生的物质变化,以作为鉴定之佐证。此外,对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其他工艺品亦通过传世品的特点展开研究。在2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曾先后发表关于玉器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了《玉器史话》《古玉鉴识》等多部专著,主编了《故宫博物院藏玉》《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玉器》等图录。
形态各异的古代玉器
礼器
玉琮
玉璧
玉圭
玉璋
玉璜
玉琥
人身装饰玉
玉环
玉觿
玉冲牙
玉<韦枼>
玉块
玉<王勒>
玉带钩
玉带饰
玉剑饰
玉牌、坠
葬玉
玉覆面
玉衣
玉琀
玉握、玉塞、玉眼盖
日用器具
玉斧、玉钺、玉戚
玉梳及玉梳背
玉觚
玉瓶、玉壶、玉尊
玉花插、玉笔插、玉香插
玉盒
玉奁
玉鼻烟壶
玉香熏
陈设玉
玉屏
玉山子
玉如意
玉鼎彝
玉炉
玉炉顶、玉盖纽
文房用玉
玉砚
玉砚滴
玉镇纸
玉笔架
玉臂搁
玉杆笔
玉笔筒
先秦时代玉器的品种、特征及识别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及识别
红山文化玉器及特征
河姆渡与良渚文化玉器及特征
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玉器及特征
商代玉器及识别
商代初期的玉器
商代玉礼器与玉兵器
商代玉佩饰
商代玉人
商代玉器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及识别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一般情况
春秋玉器的主要品种
战国时期玉器的主要品种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西部地区玉器
用玻璃料制造的玉器
我是一位常年跑古玩市场和拍卖会的“老江湖”,看书更多是想验证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手感”和“眼力”是否有理论支撑。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将那些虚无缥缈的“手感”具象化、数据化了。例如,它对战汉时期玉器表面抛光技术的描述,提到了不同时期对“蜡光”的追求程度,以及如何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抛光层下微小的“橘皮纹”——这是我过去靠感觉分辨新老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一直没有找到系统的文字解释。这本书详细解释了这种纹路形成的物理原因。再比如,书中对“填补性新工”的描述非常犀利,它分析了现代仿制者为了追求“老旧感”而刻意增加的瑕疵,反而在细节上露出了马脚,这和我在市场上亲眼目睹的一些高仿品特征高度吻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过去靠“经验吃饭”的那些模糊认知,一下子有了教科书级别的支撑,仿佛给我的收藏工具箱里添了一把精度极高的游标卡尺。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古玩鉴赏书籍太多了,大多是作者个人经验的片面总结,有些甚至带着强烈的个人偏好和倾向性,读多了容易产生思维定式。这本《天下收藏系列——古玉鉴定(壹)》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克制”和“平衡”。它在介绍某一类玉器,比如战国时期的“透雕双龙连璧”时,并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说只有某地出土的才是真品,而是会列举出不同地域风格的细微差异,比如楚系玉器偏重写意和夸张,而中原玉器则更注重对称和规整。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读者在面对实物时,能够进行更灵活的判断。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介绍一些争议性的器物时,会引用正反两方的观点,并指出各自的证据链条,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读者学到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对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鉴定能力至关重要,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书本上的“标准答案”。
评分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收藏者,之前主要关注瓷器和书画,对玉器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水太深,怕“打眼”。入手这本鉴定书,主要是想系统性地补课。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一个“门外汉”的求知路径,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六瑞”和“六器”讲起,循序渐进地带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玉料特征变化。我特别喜欢它对“沁色”的讲解,不像其他书那样简单归类为“红沁”“黄沁”,而是深入探讨了沁色形成的环境因素,比如土壤酸碱度对不同矿物成分的侵蚀差异,这种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结合分析,让鉴定过程变得逻辑严密,不再是玄学。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翻车案例”分析,虽然是文字描述,但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教训感非常真实,读起来让人时刻保持警惕,深知收藏这条路上,谦卑才是第一位的。对于我这种想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收藏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
评分这本书在文物保护和鉴赏伦理方面的探讨,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侧面。在古玉鉴定的诸多环节中,对“皮壳”和“沁色”的理解往往决定了价值的巨大差异,但如何界定什么是“自然皮壳”和什么是“人工做旧”,一直是行业内的灰色地带。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文物学界对“皮壳”的科学定义,比如其渗透的深度和与玉质结合的紧密程度,这远超出了普通鉴宝节目的肤浅论断。它引导读者建立一种尊重历史文物的态度,提醒我们在鉴定和收藏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文物的完整性,而不是一味追求其市场价值。这种将“艺术鉴赏”与“文化责任”相结合的叙事角度,使得这本书的层次感瞬间拔高,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古代工艺品进行深度对话的哲学导引,让人在面对那些历经千年的玉器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天下收藏系列——古玉鉴定(壹)》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上烫金的标题,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不像现在很多鉴定书籍动辄搞得像画册,显得轻浮。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那些玉器的拓片和高清彩图,即便是放大观看细节,也能感受到纹饰的立体感和沁色的层次分明。我先前买过一些号称“专业”的玉器书籍,结果图都是些模糊不清的翻拍件,根本无法用于实战对比。这本书的图版质量,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博物馆级别的存档标准。特别是几页关于商周玉器上兽面纹(饕餮纹)的特写,光影处理得极好,让人能清晰分辨出砣具留下的螺旋线痕和后期打磨的痕迹,这对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很多时候,鉴定真伪,看的不是玉料本身,而是工艺的“语言”,这本书的图片语言非常丰富,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仿佛能听懂古人刻玉时的心声。当然,如果能附赠一个可以对照的微距放大镜,那就更完美了,不过瑕不掩瑜,单凭这视觉体验,就值回票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